对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再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再认识
2007年11月29日21:41 中国经济时报文∕程实
2007年8月美国“次级债风波”爆发后,市场风险迅速在欧美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间相互传染。
金融机构间信心缺失导致的“信贷紧缩(CreditCrunch)”很快从美国蔓延到欧洲,以银行间同业拆借为主要流动性来源的英国北岩银行由此出现了融资困难。
2007年9月14日、15日和17日,北岩银行(NorthernRock)发生了挤兑事件,这是“次级债风波”影响欧洲金融业的标志性事件。
挤兑危机对北岩银行的影响
(一)股价超跌,被收购风险激增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是“次级债风波”传染至英国的标志性事件,此种特殊含义引起了股票市场的深度担忧。
受此影响,北岩银行股价在挤兑发生后一路下跌,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其企业价值。
10月1日北岩银行收盘价为132.1便士,创下挤兑事件发生以来的最低点,较2007年2月9日1251便士的年内最高价下跌了89.44%,跌幅远远大于同期富时综合指数和富时银行指数的变化。
超跌一方面减少了并购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股权投资的预期收益,使得北岩银行成为众多潜在收购者的目标,10月12日,查德·布兰森(RichardBranson)控制的英国维珍集团(VirginGroup)正式宣布组建由维珍集团金融分支VirginMoney、美国AIG保险公司、美国风险基金公司WLRoss、英国投资公司Toscafund以及香港第一东方投资集团组成的财团,收购英国北岩银行。
收购本身不仅给北岩银行长期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而且让北岩银行的股价波动性显著增强,这种易变性增加了北岩银行危机恢复过程中的风险。
(二)评级下调,企业声誉受损
突发性的挤兑危机使得北岩银行声誉受到了较大打击,市场不仅对其次级按揭业务产生了极大担忧,并开始怀疑其全部资产的健康状况和整个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这种市场担忧直接反映在其信用评级的整体下调上,穆迪对北岩银行金融实力的评价仅为C-,惠誉将北岩次级债券的评级下调为BBB+,DBRS更是将北岩的前景评级降为负面(NEG)。
声誉受损的北岩银行不仅面临着更大的业务开展困难,并在股票市场上遭到了市场分析师的普遍冷遇,据Bloomberg的统计,2007年仅有6.25%的分析师建议“买进”北岩股票,56.25%的分析师建议“持有”,37.50%的分析师则建议“卖出”,考虑到此项统计包含了危机前的信息,实际上危机发生后市场对北岩银行更为不信任。
从各大投行和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来看,北岩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信用危机”。
(三)盈利预期走弱,长期成长受制
虽然短期的流动性困境直接导致了北岩银行的挤兑危机,但危机对北岩银行的影响却并不局限于短期。
管理层的变动、经营模式的可能转变、市值的大幅缩水、业务重新开展的较大困难和客户的信任缺乏使得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受到较大负面影响。
在2007年整体数据相比2006年将大为逊色的基础上,2008年的成长预期还会继续下滑。
预计2008年北岩银行每股收益将从2007年的0.628继续下降到0.471,每股现金流量也将从2007年的1.502降至1.149,销售额、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回报率也都将有所下降,而2008年的企业价值也将从2007年的84.7继续降至78.5,下降幅度预计为7.3%。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的特点
作为“次级债风波”之后首次以及英国150年来惟一一次银行挤兑,北岩银行挤兑危机相比以往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事发突然,危机之前北岩银行业绩优良
北岩银行在挤兑危机发生之前一直是英国银行业发展速度最快、经营理念最为大胆的银行之一,敢于创新的业务开展风格为其赢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
2004年北岩银行销售增长率从前几年的10%左右窜升至60%以上,危机发生之前的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上半年,其销售增长依旧维持在30.1%和37.7%的较快速度。
而从ROA、ROE和ROC近几年的表现来看,北岩银行在危机发生之前则具有强劲而不失稳定的利润创造能力。
如此背景之下,“挤兑”这种较为“原始”的银行危机突然爆发在这样一个高成长性银行身上较为出人意料。
(二)适得其反,政策宣告多次加重市场担忧
与事实相悖或与预期不同的政策宣告往往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政策效果,北岩银行挤兑危机中英国政策当局旨在救助的政策宣告就几次导致了危机恶化。
英国银行家协会BBA首席执行官AngelaKnight表示,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三家监管机构发布“最后贷款人”信件的方式正好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担忧,“一封本来打算保持稳定的声明却引起媒体和客户的极大恐慌,并迅速被解读为每个人最好尽快从北岩银行取出存款”。
9月14日的联合声明一方面声称“北岩银行资质良好”,另一方面又郑重许诺将提供流动性支持,这种政策宣告的内部矛盾很容易引发市场对北岩银行融资困难的过度忧虑。
而在挤兑发生后,政策当局起初无意提供大量特殊待遇来拯救北岩银行市场对此的失望引发了10月9日之前北岩银行股价的深跌。
(三)传染有限,北岩危机并未危及英国银行业
从以往经验来看,挤兑往往是银行业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它以全社会的利益主体为服务对象建立起以金融机构为核心的庞大而复杂的信用链,在这个信用链中,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全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生成密切而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使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如果一家银行发生挤兑,信息不对称往往会造成存款者心理恐慌,“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但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传染性,股票市场上北岩银行股价变化与富时综合指数和富时银行指数整体趋势差异较大,北岩银行2007年1月31日至9月28日的涨跌幅度和总回报分别为-84.74%和-84.34%,而同期富时银行指数的这两项指标仅为-12.43%和-8.01%,富时综合指数的相关数据甚至是正值。
较低的传染性意味着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很大程度上与企业个体的经营策略选择高度相关。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的原因
(一)“次级债风波”引发市场担忧
北岩银行作为一个负债率低且发展迅速的金融企业却遭到了挤兑,首要原因在于“次级债风波”波及英国,引发了市场担忧。
受美国“次级债风波”传染,英国房地产市场也开始了深度调整,英国HBOS房屋价格指数从2007年7月的646降至8月的643.4,违约率的上升给银行房贷业务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
北岩银行是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其2007年上半年新增抵押贷款额排名英国第一,拥有大约150万储户,向80万购房者提供房贷,业务重心向房贷市场的较大倾斜使得北岩银行被市场普遍认为是受“次级债风波”影响最大的英国金融机构。
如此背景之下,北岩银行稍微出现一些问题或困难,就可能引起挤兑的过激反应。
(二)“信贷紧缩”加剧流动性不足
北岩银行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在挤兑危机发生前就长期存在,2002年下半年和2003年上半年其现金流增长都低于-20%,2005年下半年这一数字甚至为惊人的-611%,2006年全年则为-88%,而2007年上半年则为-43%。
与此同时,200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也从此前的20%左右迅速降为-11.11%充分显示了短期流动性的匮乏。
值得注意的是,北岩银行的短期流动性来源较大部分为同业拆借市场的
借款,随着“次级债风波”在欧美引发“信贷紧缩”,北岩银行在批发市场上获得资金的难度不断增加,这种融资困难直接成为挤兑危机发生的导火索。
(三)风险偏好过强增加了危机发生可能
北岩银行近年来的高盈利、快发展建立在风险偏好增强的基础之上。
偏爱风险的经营理念体现在资产负债结构和产品设计两个方面。
从资产负债结构看,北岩银行的债务比和产权比率近年来不断增加,而存款占资产和资金的比率却连续下降,其5年几何增长率均为-15%左右,总资本比率也从2003年的14.30%降至2006年的11.60%,高速增长的债务存量以及存款相对的增长缓慢意味着北岩银行的发展并不平衡,存在过度使用风险的倾向。
从产品设计看,北岩银行用高风险的优惠按揭产品过度开发市场。
其按揭类型相当细化包括组合按揭、固定利率按揭、可变按揭、终生按揭、出租按揭等等,并使用激进的低优惠利率和高住房抵押比例。
过强的风险偏好使“次级债风波”影响之下北岩银行更容易遭遇信任危机,引发挤兑。
(四)管理能力不足加剧危机
北岩银行管理层在挤兑危机过程表现出较低的危机发现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
在挤兑危机发生之前,北岩银行就长期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且敏感性的企业盈利能力小幅下降也没能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这种对潜在风险的忽视使北岩银行失去了避免挤兑发生的契机。
在危机发生之后,北岩银行管理层一度试图掩盖事实真相,用资金营运故障等借口解释流动性严重缺失状况,而且在资金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依旧执行了部分派息计划。
应对能力的不足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引发了市场更大的担忧,进而造成了挤兑的二次发生和股价的更快下跌。
明显的管理失当迫使北岩银行董事会主席引咎辞职。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的启示
目前来看,中资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生挤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中资银行也可以从北岩银行挤兑危机中得到几点经营管理的启示。
——增强防范意识,构建预警预案系统。
对各种经营风险,要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及时收集各方面信息,识别、分析、评估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找出风险形成的原因,跟踪和预测风险演变趋势,并建立应对紧急预案,采取超前性控制对策,将潜在风险提前化解。
——加强监控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
防范银行风险,从内部讲,关键要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和落实全过程的内控制度,环环相扣,科学合理,强化银行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加强存款管理,优化负债结构。
中资银行应在优化负债结构的过程中,实现负债的期限结构合理化,既保持负债与资产的期限合理匹配,又尽可能降低筹资成本。
——控制风险偏好,增强客户信任。
“次级债风波”和北岩银行挤兑危机都与风险过度使用密切相关,适度回避高风险区域,开拓低风险业务领域,加强风险管理是实现长期稳健增长的重要内容,也是赢得社会信任的基础和保障。
——密切关注房贷市场的政策调控变化,主动防范信贷风险。
尤其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审查力度,控制信贷发放节奏,并加大房地产贷款2007年8月美国“次级债风波”爆发后,市场风险迅速在欧美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间相互传染。
金融机构间信心缺失导致的“信贷紧缩(CreditCrunch)”很快从美国蔓延到欧洲,以银行间同业拆借为主要流动性来源的英国北岩银行由此出现了融资困难。
2007年9月14日、15日和17日,北岩银行(NorthernRock)发生了挤兑事件,这是“次级债风波”影响欧洲金融业的标志性事件。
挤兑危机对北岩银行的影响
(一)股价超跌,被收购风险激增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是“次级债风波”传染至英国的标志性事件,此种特殊含义引起了股票
市场的深度担忧。
受此影响,北岩银行股价在挤兑发生后一路下跌,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其企业价值。
10月1日北岩银行收盘价为132.1便士,创下挤兑事件发生以来的最低点,较2007年2月9日1251便士的年内最高价下跌了89.44%,跌幅远远大于同期富时综合指数和富时银行指数的变化。
超跌一方面减少了并购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股权投资的预期收益,使得北岩银行成为众多潜在收购者的目标,10月12日,查德·布兰森(RichardBranson)控制的英国维珍集团(VirginGroup)正式宣布组建由维珍集团金融分支VirginMoney、美国AIG保险公司、美国风险基金公司WLRoss、英国投资公司Toscafund以及香港第一东方投资集团组成的财团,收购英国北岩银行。
收购本身不仅给北岩银行长期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而且让北岩银行的股价波动性显著增强,这种易变性增加了北岩银行危机恢复过程中的风险。
(二)评级下调,企业声誉受损
突发性的挤兑危机使得北岩银行声誉受到了较大打击,市场不仅对其次级按揭业务产生了极大担忧,并开始怀疑其全部资产的健康状况和整个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这种市场担忧直接反映在其信用评级的整体下调上,穆迪对北岩银行金融实力的评价仅为C-,惠誉将北岩次级债券的评级下调为BBB+,DBRS更是将北岩的前景评级降为负面(NEG)。
声誉受损的北岩银行不仅面临着更大的业务开展困难,并在股票市场上遭到了市场分析师的普遍冷遇,据Bloomberg的统计,2007年仅有6.25%的分析师建议“买进”北岩股票,56.25%的分析师建议“持有”,37.50%的分析师则建议“卖出”,考虑到此项统计包含了危机前的信息,实际上危机发生后市场对北岩银行更为不信任。
从各大投行和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来看,北岩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信用危机”。
(三)盈利预期走弱,长期成长受制
虽然短期的流动性困境直接导致了北岩银行的挤兑危机,但危机对北岩银行的影响却并不局限于短期。
管理层的变动、经营模式的可能转变、市值的大幅缩水、业务重新开展的较大困难和客户的信任缺乏使得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受到较大负面影响。
在2007年整体数据相比2006年将大为逊色的基础上,2008年的成长预期还会继续下滑。
预计2008年北岩银行每股收益将从2007年的0.628继续下降到0.471,每股现金流量也将从2007年的1.502降至1.149,销售额、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回报率也都将有所下降,而2008年的企业价值也将从2007年的84.7继续降至78.5,下降幅度预计为7.3%。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的特点
作为“次级债风波”之后首次以及英国150年来惟一一次银行挤兑,北岩银行挤兑危机相比以往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事发突然,危机之前北岩银行业绩优良
北岩银行在挤兑危机发生之前一直是英国银行业发展速度最快、经营理念最为大胆的银行之一,敢于创新的业务开展风格为其赢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
2004年北岩银行销售增长率从前几年的10%左右窜升至60%以上,危机发生之前的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上半年,其销售增长依旧维持在30.1%和37.7%的较快速度。
而从ROA、ROE和ROC近几年的表现来看,北岩银行在危机发生之前则具有强劲而不失稳定的利润创造能力。
如此背景之下,“挤兑”这种较为“原始”的银行危机突然爆发在这样一个高成长性银行身上较为出人意料。
(二)适得其反,政策宣告多次加重市场担忧
与事实相悖或与预期不同的政策宣告往往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政策效果,北岩银行挤兑危机中英国政策当局旨在救助的政策宣告就几次导致了危机恶化。
英国银行家协会BBA首席执行官AngelaKnight表示,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三家监管机构发布“最后贷款人”信件的方式正好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担忧,“一封本来打算
保持稳定的声明却引起媒体和客户的极大恐慌,并迅速被解读为每个人最好尽快从北岩银行取出存款”。
9月14日的联合声明一方面声称“北岩银行资质良好”,另一方面又郑重许诺将提供流动性支持,这种政策宣告的内部矛盾很容易引发市场对北岩银行融资困难的过度忧虑。
而在挤兑发生后,政策当局起初无意提供大量特殊待遇来拯救北岩银行市场对此的失望引发了10月9日之前北岩银行股价的深跌。
(三)传染有限,北岩危机并未危及英国银行业
从以往经验来看,挤兑往往是银行业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它以全社会的利益主体为服务对象建立起以金融机构为核心的庞大而复杂的信用链,在这个信用链中,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全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生成密切而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使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如果一家银行发生挤兑,信息不对称往往会造成存款者心理恐慌,“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但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传染性,股票市场上北岩银行股价变化与富时综合指数和富时银行指数整体趋势差异较大,北岩银行2007年1月31日至9月28日的涨跌幅度和总回报分别为-84.74%和-84.34%,而同期富时银行指数的这两项指标仅为-12.43%和-8.01%,富时综合指数的相关数据甚至是正值。
较低的传染性意味着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很大程度上与企业个体的经营策略选择高度相关。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的原因
(一)“次级债风波”引发市场担忧
北岩银行作为一个负债率低且发展迅速的金融企业却遭到了挤兑,首要原因在于“次级债风波”波及英国,引发了市场担忧。
受美国“次级债风波”传染,英国房地产市场也开始了深度调整,英国HBOS房屋价格指数从2007年7月的646降至8月的643.4,违约率的上升给银行房贷业务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
北岩银行是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其2007年上半年新增抵押贷款额排名英国第一,拥有大约150万储户,向80万购房者提供房贷,业务重心向房贷市场的较大倾斜使得北岩银行被市场普遍认为是受“次级债风波”影响最大的英国金融机构。
如此背景之下,北岩银行稍微出现一些问题或困难,就可能引起挤兑的过激反应。
(二)“信贷紧缩”加剧流动性不足
北岩银行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在挤兑危机发生前就长期存在,2002年下半年和2003年上半年其现金流增长都低于-20%,2005年下半年这一数字甚至为惊人的-611%,2006年全年则为-88%,而2007年上半年则为-43%。
与此同时,200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也从此前的20%左右迅速降为-11.11%充分显示了短期流动性的匮乏。
值得注意的是,北岩银行的短期流动性来源较大部分为同业拆借市场的借款,随着“次级债风波”在欧美引发“信贷紧缩”,北岩银行在批发市场上获得资金的难度不断增加,这种融资困难直接成为挤兑危机发生的导火索。
(三)风险偏好过强增加了危机发生可能
北岩银行近年来的高盈利、快发展建立在风险偏好增强的基础之上。
偏爱风险的经营理念体现在资产负债结构和产品设计两个方面。
从资产负债结构看,北岩银行的债务比和产权比率近年来不断增加,而存款占资产和资金的比率却连续下降,其5年几何增长率均为-15%左右,总资本比率也从2003年的14.30%降至2006年的11.60%,高速增长的债务存量以及存款相对的增长缓慢意味着北岩银行的发展并不平衡,存在过度使用风险的倾向。
从产品设计看,北岩银行用高风险的优惠按揭产品过度开发市场。
其按揭类型相当细化包括组合按揭、固定利率按揭、可变按揭、终生按揭、出租按揭等等,并使用激进的低优惠利率和高住房抵押比例。
过强的风险偏好使“次级债风波”影响之下北岩银行更容易遭遇信任危机,引发挤兑。
(四)管理能力不足加剧危机
北岩银行管理层在挤兑危机过程表现出较低的危机发现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
在挤兑危机发生之前,北岩银行就长期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且敏感性的企业盈利能力小幅下降也没能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这种对潜在风险的忽视使北岩银行失去了避免挤兑发生的契机。
在危机发生之后,北岩银行管理层一度试图掩盖事实真相,用资金营运故障等借口解释流动性严重缺失状况,而且在资金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依旧执行了部分派息计划。
应对能力的不足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引发了市场更大的担忧,进而造成了挤兑的二次发生和股价的更快下跌。
明显的管理失当迫使北岩银行董事会主席引咎辞职。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的启示
目前来看,中资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生挤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中资银行也可以从北岩银行挤兑危机中得到几点经营管理的启示。
——增强防范意识,构建预警预案系统。
对各种经营风险,要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及时收集各方面信息,识别、分析、评估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找出风险形成的原因,跟踪和预测风险演变趋势,并建立应对紧急预案,采取超前性控制对策,将潜在风险提前化解。
——加强监控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
防范银行风险,从内部讲,关键要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和落实全过程的内控制度,环环相扣,科学合理,强化银行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加强存款管理,优化负债结构。
中资银行应在优化负债结构的过程中,实现负债的期限结构合理化,既保持负债与资产的期限合理匹配,又尽可能降低筹资成本。
——控制风险偏好,增强客户信任。
“次级债风波”和北岩银行挤兑危机都与风险过度使用密切相关,适度回避高风险区域,开拓低风险业务领域,加强风险管理是实现长期稳健增长的重要内容,也是赢得社会信任的基础和保障。
——密切关注房贷市场的政策调控变化,主动防范信贷风险。
尤其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审查力度,控制信贷发放节奏,并加大房地产贷款2007年8月美国“次级债风波”爆发后,市场风险迅速在欧美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间相互传染。
金融机构间信心缺失导致的“信贷紧缩(CreditCrunch)”很快从美国蔓延到欧洲,以银行间同业拆借为主要流动性来源的英国北岩银行由此出现了融资困难。
2007年9月14日、15日和17日,北岩银行(NorthernRock)发生了挤兑事件,这是“次级债风波”影响欧洲金融业的标志性事件。
挤兑危机对北岩银行的影响
(一)股价超跌,被收购风险激增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是“次级债风波”传染至英国的标志性事件,此种特殊含义引起了股票市场的深度担忧。
受此影响,北岩银行股价在挤兑发生后一路下跌,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其企业价值。
10月1日北岩银行收盘价为132.1便士,创下挤兑事件发生以来的最低点,较2007年2月9日1251便士的年内最高价下跌了89.44%,跌幅远远大于同期富时综合指数和富时银行指数的变化。
超跌一方面减少了并购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股权投资的预期收益,使得北岩银行成为众多潜在收购者的目标,10月12日,查德·布兰森(RichardBranson)控制的英国维珍集团(VirginGroup)正式宣布组建由维珍集团金融分支VirginMoney、美国AIG保险公司、美国风险基金公司WL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