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_课程教案_7.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授课章节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授课形式讲授授课时间2011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课 授课学时 2 授课对象级 科护理 班 授课地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腹泻的临床表现,小儿腹泻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二、熟悉小儿腹泻的病因。腹泻的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护理评估,液体疗法。

三、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腹泻的发病机制,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重点难点重点: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难点:小儿腹泻的病因、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护理评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液体疗法。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导入

导入:

:3min

min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82

82min

min

min

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小儿腹泻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

护理

小结

小结:

:2min

2min

课后思考题3min

3min

教材与教具《儿科护理学》范玲主编高职高专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月 Powerpoint幻灯片、教材、教案、讲稿、黑板、粉笔、激光笔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提问法

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1] 朱念琼主编《儿科护理学》专科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5月

[2] 王慕狄主编《儿科学》 本科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年5月

[3] 沈晓明主编《儿科学》 本科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2月

[4] 崔焱 主编《儿科护理学》本科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5月

[5] 白厚军主编《儿科护理学应试指南》第一版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1月

课后体会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注解 Ⅰ导言导言::(3分钟)

几乎每个小孩都不止一次地拉过肚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宝宝。腹泻是小儿最容易患的“四病”之一。腹泻对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小儿腹泻(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容易并发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发病年龄多在 2 岁以下,1 岁以内者约占半数。近30年来本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但仍是小儿的常见病和死亡原因。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很多,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章重点阐述小儿腹泻。要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掌握护理措施。

Ⅱ正文正文::

(82分钟) 第八第八章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一、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口腔 足月新生儿在出生时已有舌乳头,唇肌、咀嚼肌、两颊脂肪垫发育良好,故生后即具有较好的吸吮能力和吞咽功能;早产儿则较差。新生儿出生时唾液腺发育不够善,唾液及唾液中淀粉酶分泌不足,导致口腔粘膜干燥而易受损及不宜喂淀粉类食物。此外,婴儿可出现生理性流涎。

2.食管、胃 新生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不能有效的抗反流,常发生胃食管反流,一般九个月时消失。婴儿胃呈水平位,奔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发

育良好,婴儿吸奶时常同时吸入空气,故易导致溢乳和呕吐。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 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胃容量出生时30~60ml,1~3个月90~150ml,1岁时 250~300Inl。

3.肠 婴儿肠道相对较长,分泌面及吸收面较大,有利于消化吸收。但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早产儿肠乳糖酶活性低、肠壁屏障功能差和肠蠕动协调能力差,因此,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细菌经肠粘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和粪便滞留或功能性肠梗阻。

4.胰腺 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3~4个月时增多。但胰淀粉酶活性较低,1岁后才接近成人,故不易过早地(生后3个月以前)喂淀粉类食物。新生儿及幼婴胰脂肪酸和胰蛋白酶的活性都较低,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够完善。

5.肝 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新生儿肝在右肋缘和剑突下易触及;但肝细胞和肝功能不成熟。解毒能力差。在传染病、心功能衰竭、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肝肿大变性。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6.肠道细菌 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出生后细菌很快从口、鼻、肛门侵入肠道,大多集中在大肠及直肠内。而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喂养者以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为主。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桔抗作用。消化道功能紊乱时,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可进入小肠甚至胃而致病。

7.健康小儿粪便 新生儿最初排出的大便为深墨绿色、粘稠、无臭味,称胎粪。胎粪由胎儿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消化液及吞下的羊水组成,多数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便,总量为100~200g,2~3天渐过渡为黄糊状粪便。如24小时内无胎粪排出,应注意检查有无肛门闭锁等消化道畸形。母乳喂养儿粪便为金黄色,糊状,不臭,呈酸性反应,每黄色,较干厚,有臭味,呈中性或碱性反应,每日1~2次。添加谷类、蛋、肉、蔬菜等辅食后大便,接近成人,每日1次。

二、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infantle diarrhea)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为主,其中1岁以下者约占5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一、病因:

(一)易感因素

1.消化系统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良,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及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较多,因此,在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时,易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 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胃肠道SIgA及胃内酸度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差。

3.人工喂养者由于不能从母乳中得到 SIgA等某些成分,加上食物、食具易被污染等因素,其发病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者。

(二)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尤其以病毒、细菌为多见。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冬季小儿腹泻最为常见,其次是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主,其次是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和弯曲菌等。真菌和寄生虫也可引起急慢性肠炎。

2.肠道外感染 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紊乱,故当患中耳炎、肺炎、上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