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件 (共47张PPT)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二对关系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物质
运动
静止
为什么我们能作出准确的“预期”、“预警”、 “预测”?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
3.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问题1:
牛顿是发现 还是发明了 万有引力?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3、价值规律 2、新陈代谢
B. 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C.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我国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 栽瓜种豆”。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 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生产反季节蔬菜。 由此可见(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C.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宏观物体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生产方式 人脑
诗词古韵中的哲理
你全 能诗 从最 哲精 学妙 角之 度笔 分在 析何 一处 下? 吗 ?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含 宇宙间一切事物、 义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性 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 绝对的
区 别
静止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 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 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 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守株待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注意3: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 而是必然的联系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
3.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复习(共18张PPT)

特别提示
①物质资料是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③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
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人们既不能随意的选 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的选择生产关系。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强调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 属性和存在方式。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例 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2)强调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 载体。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例如:刻舟求
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④稳定的:规律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人们 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消灭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注意:(1)规律≠规则;规律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并非永恒
对万事和万物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
,他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易混易错提示
1.物质与意识密不可分。 (错误,物质可以离开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 2.物质与意识的唯一区别或者判断依据就是客观存在性。 (错误,客观存在包括意识现象)
3.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错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 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认识事物的前提。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4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人教湖南专用

(2)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 稳定的联系,人们既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 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存在并发 生作用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的不可违抗性:人们想 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 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证明了规律 是客观的。
【例2】“ 月有阴 晴圆缺 ,人有 悲欢离 合,此事古难 全”,这说明(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永恒不变的 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方法】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遵循各自的特殊规律。 因而,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都是由简单到复杂 的过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故选择A。
【例4】 (2011·江苏卷)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 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 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 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方法】“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 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说明静止 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排除B、C、D三项,A项符合题意。
3.理解物质、运动、静止的关系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 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 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 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 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源

考点精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概念
提醒: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
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 意识现象。
对点精练
[2019·茂名模拟]有人说“物质是永恒的”,也有人说“一切事
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 ( )
2.人们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人们的思想也是物质的。( )
× “客观存在”不等于“客观实在”,“
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存
在的东西未必是物质现象,思想属于
。
3.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 )
× 物质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
的关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四生活 与哲学 第四课.探究世 界的本 源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四生活 与哲学 第四课.探究世 界的本 源
知考纲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 能动性
×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
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永
远不变的,是
的观点。
7.人不能违背规律,也不可以创造、制定、废除、改变、消灭规律。( )
8.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
×
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会导致形而上学
和存在方式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2011· 江苏)荀子说:“天 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 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 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 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 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答案
解析
训练
荀子的话说明天 地都有自己的运动规 律,不以人的好恶而 改变,因此D项入选。 A项强调世界的本原, B项强调自然界的产生 ,都与荀子的话不一 致。C项否认了规律的 客观性。
考点考向概览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 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 的物质性。 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 生 活 与 哲 学 》 知 识 结 构
哲学的概况(第一单元 1.2.3.)
辩证唯物论 4.5.
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三单元)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6.
——人如何认识世界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唯物辩证法 7.8.9.10. 社会历史观 11.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世界存在的状态(怎么样?)
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考点1-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小结:世界是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原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 是物质的世界,人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 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021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重点知识背诵:1.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概念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一、物质的内涵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注意:物质的属性不等于唯一特性、物质还有根本属性、ꢀ其它属性【注意】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区ꢀ内ꢀ涵别ꢀꢀ外ꢀ延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指不以“我"的意识为转移物质现象,是第一性的东西的所有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物质世界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
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范畴不同别是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属于共性范畴是对物质概念的具体表现,属于个性范畴存在状态联系ꢀ有生有灭不生不灭、永恒存在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概念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1.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②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基本规律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
202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7·江苏高考)风筝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
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
•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 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 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 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D.②④
D
知识梳理
1. 运动
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理解
强调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 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 侧重强调物质 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离不开运动 运动的物质
考题讲练
[2014·全国卷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
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
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
2021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38张)

物质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它具有不同的现象和 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 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 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别
存在 状态
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识记)
〖原理内容〗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②静止是运动的特 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③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 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 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联系实际】运用此原理分析资源环境问题落实新发 展理念,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原 理】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产物。
•②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要 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它具有物质性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①辨证唯物论(4、5课) ⑴辨证唯 物主义 ②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课)
③唯物辨证法(7-10课)
⑵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11课) 人生观、价值观
(12课)
知识提要
自然界的物质性
第 世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课
探运动Leabharlann 含义究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 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3.物质运动的规律: 的关系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
规律的概念;
3.四个概念: 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 律 的 客 观 性 和 普 物质、
4.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
遍性;
运动、
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客观规律又是可
尊 重 客 观 规 律 与 发 静止、
以认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②世界的真 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 起源和发展史 ④宇宙万物都是由共同的元素构成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重难点探究2
认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典例 2 近年来,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 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有专家指出,乞力马扎 罗雪顶可能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
籍制度改革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
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这种做法是基于( C )
智慧备考:备战2021年高考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世界统一于物质。 (2)结合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结合“十九大的最新理念”考查尊重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建构体系
一.世界是物质的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观)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
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考情解读
考向扫描 考向1 哲学的 物质概念
考向2 规律
真题举例 2014·课标全国卷Ⅱ·20
2016·课标全国卷Ⅱ·22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生产方式——
社会运动的载体
人脑——
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 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 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离开运动谈物中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宇宙
飞船、火箭等,说明(
)
A. 人能够创造自然
B. 人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 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自然性
D. 人类已经全面掌握自然规律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什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呢?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第二单元
辩证唯物论
第四课 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五课 意识
认识论
第六课 实践、认识、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物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 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 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 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 了界限)
的 客观实在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 有些存在我们可能看不见,但我们能感觉得到,能检测得到。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和抽象了世界万事万物和 现象的共同特性。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客观存在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客观实在
物质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的具体形态
某种具体的东西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探
自然界是物质的:按照自身
究
世 界 的
物 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 质 人类社 是①物质世界 长期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本 质
会是物 发展的产物 质的 本质上是一个客观
的② 客观实在
的物质体系
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③ 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④ 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与运 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运
⑤ 承担者
探 动 运动和静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⑥特殊状态
究
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⑦相对静止的统一
世
界
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的 本
⑧ 稳定的联系
质
客观性:不以⑨ 人的意志 为转移,不能被创造和
规 律 特点
被消灭
普遍性:任何运动和发展过程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运动
1. 物质的唯一特性、 根本属性、 一般属性
2.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样性 可知性 永恒性 无限性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知识明辨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具体的物质形态
•除了具有万事万物的共性
区 (客观实在性),还有自身 别 的个别属性。
•是具体的,多变的,有生 有灭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12课)
主要的观点 物质与意识辩
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辩证 关系
联系、发展、矛 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辩证关系…
人生价值在于奉 献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物质
第四课探究 世界的本质
物质观 运动观
意识
第五课把握 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实践与认识 的关 系
第六课求索 真理的历程
知识结构
探究的问题
•唯物论
揭示世界的本原
(辩证的唯物论)
(4-5课)
辩证
马 克
唯物 主义
思
主
义
哲
学
历史
唯物
主义
•认识论
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6课)
•辩证法 (唯物的辩证法)
揭示世界的状态
(7-10课)
•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第11课)
•价值观 人生观
实践观 真理观
2016高考一轮复习课件
•基本概念: •基本观点:
—物质、运动、规律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2020年9月23日星期W
考纲点击
考情播报
近三年,自然界的物质性、规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 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等考点在
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 高考中的考查频率比较高。 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加
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 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 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②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 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方 法 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 处。
•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 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 B.自然界所有事物的共同属性
• C.所有的有形物体
•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解析: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不是整体和部 分的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因此A项错误; B项缩小了物质的适用范围,也是错 误的; C项把自然科学的“物质”与哲学的“物质” 混淆在一起,故应排除;D项是正确选项。
【联系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①就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自我运 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劳 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就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 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它们的形成、存在、发展并非由人所左右,它们 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它具有 物质性。
【方法论意义】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 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 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方法论意义:我们
要在尊重自然,承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
的,都有自己的…,它们都是…的组
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的基础上认识和改 造自然;
物质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 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是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 的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概括和抽象, 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
联 质的具体表现。 系 ➢二者是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大和小的关系
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唯物 主义哲学的观点。
止。
之近年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 展受资源瓶颈制约也日益突显,
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因此保护环境、尊重客观规律
4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 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
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大背景
能动性。
下,预计2016年的高考命题会
关注这些问题。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人与规律 遵循规律,按照⑩客观规律办事 的关系 认识和把握规律,并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1、物质的含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客观性)
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划清了界限
(物质的可知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
与不可知论划清 •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
了界限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客观实在性
[
]
基 成部分。 本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原 1)人类社会是……的产物。 理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体系,
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都是……的 要素。
世界是物质的世 界,世界的真正 统一性就在于它 的物质性。 (世界观原理)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
知识明辨
❖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
•概括了整个世界一切 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 象的共同本质(客观 实在性)。
•只涉及自然界中的一部 分,或者说只涉及一部 分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 特征。
•具有永恒性、绝对性。 •具有暂时性、相对性。
•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 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