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降糖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降糖方案(集锦)

一、口服降糖药:根据药物作用靶点主要分为2大类:

1、作用靶点在胰腺的胰岛细胞,机理是促进人体分泌胰岛素:

(1)磺脲类:目前主流服用缓释片,能长期、平稳降糖,主要控制空腹血糖:

格列齐特(达美康)

格列吡嗪(秦苏)

格列喹酮(瑞易宁):轻度肾功能不全的可以服用;

格列美脲(亚莫利):最新一代的磺脲类;

(2)列奈类(非磺脲类):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须每餐前立即口服,主要控制餐后血糖:

瑞格列奈(诺和龙):个人认为这种药是目前控制餐后血糖的最强的口服药物;

那格列奈(唐力):药效比诺和龙差,对餐后血糖轻度升高的可以应用,特别对于餐后血糖在9mmol/L以下的,还要求餐后血糖更加理想、标准的患者,可以选用;

2、作用靶点在胰腺外,机理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1)双胍类:靶点在肝脏、肌肉,主要控制空腹血糖,也能降餐后血糖;

二甲双胍:(缓释片,即泰白;普通片,进口的,即格华止);

(2)糖苷酶抑制剂:靶点在胃肠道,只能控制餐后血糖;

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倍欣);

(3)噻唑烷二酮类:靶点在外周组织的PPAR-r受体,起效慢,作用持久,一般不单独应用,多与其他药物合用,起到“放大镜”的作用;

罗格列酮(文迪雅);吡格列酮(瑞彤);

此外,还有2种非主流的口服降糖药:

(4)中成药:玉泉颗粒、参芪降糖颗粒;

(5)肠促胰素和DPP4抑制剂:艾塞那肽(百密达)、西格列汀(捷诺维);

二、人胰岛素:根据其化学结构主要分为2大类:(动物胰岛素目前已被淘汰,市面上基本看不到,这里不做介绍。)

1、重组人胰岛素:结构与正常人分泌的胰岛素一样:根据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分为2类:

(1)短效:必须餐前半小时注射,大约维持时间6-8小时(超过了中国人两餐之间的进餐间隔时间,所以会引起重叠效应,进而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比如:甘舒霖R、诺和灵R;

(2)中效:多在睡前注射,持续时间16-18小时,一般都是在夜间睡前注射,且注射后1-3小时最好能测一次血糖,避免高峰低血糖现象。)

比如:甘舒霖N、诺和灵N;

2、人胰岛素类似物:结构与正常人分泌的胰岛素不一样,是经过结构改造的:(1)短效:必须餐前立即注射或餐后15分钟内注射,大约维持时间3-5小时(比较符合一般人两餐之间的进餐间隔时间,相对少引起重叠效应,进而低血糖的发生也减少。)

比如:诺和锐、优泌乐;

(2)长效:全天任何一个时间注射,基本没有高峰,与进餐时间无关,理论上能维持24小时(但个别人有所差别):

比如:来得时、诺和平,以及长秀霖(国产的来得时);另外,上述两大类胰岛素之中还有一类将短效与中长效胰岛素混合的胰岛素,即预混胰岛素,它的发明主要是为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毕竟相对每天4次皮下注射的强化治疗,可以减少2次的注射,方便了不少:

比如诺和灵30R、诺和灵50R;诺和锐30;优泌乐25/75等等。

以上均为单药的总结,但临床工作中多是联合用药,个人经验总结,联合用药主要有2个基本原则:

第一就是:1+1原则,即至少一种胰内作用的药物+ 一种胰外作用的药物;

比如磺脲类(或诺和龙)+二甲双胍(+拜糖平/+文迪雅);第二就是:唯一原则:一般促泌剂有且只能应用一种,要么用磺脲类,要么用列奈类,要么注射胰岛素,三者选择一种。

原则归原则,但具体到每个病人,还是需要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三项及其临床意义:

一、胰岛素抗体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1、胰岛素抗体生化特征与病理生理作用

1983年Banting发现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血清中存在抗胰岛素物质,后证明这种物质是γ球蛋白,命名为胰岛素抗体。胰岛素抗体的产生与胰岛素制剂的免疫原性有关,胰岛素抗体大量生成可导致病人对胰岛素不敏感。

胰岛素抗体主要是IgG,少数受药者可查到IgM、IgD、IgE胰岛素抗体,IgE抗体主要出现在对胰岛素产生过敏反应的病人。

血清中的胰岛素抗体95~99.9%是与胰岛素相结合,少部分游离状态。胰岛素与抗体结合率视血中胰岛素浓度而异。血中包括高亲和力-低结合容量和低亲和力-高结合容量两种抗体。前者亲和常数为:10 9~10 1 0mol/L,结合容量为:10 8mol/L;后者亲和常数为10 6~10 8mol/L,结合容量为10ˉ7mol/L。低亲和力抗体占总结合容量90%以上,故生理意义较大。胰岛素抗体的生理

作用为:中和血中胰岛素;延缓胰岛素降解、延长胰岛素兰衰期;释放出与抗体结合的胰岛素;起到胰岛素转运蛋白的作用;抗原-抗体复合可激活补体,长期作用可引起或加重微血管病变。

2、胰岛素抗体的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

主要方法有:免疫电泳法、补体结合法、凝结试验法、免疫沉淀法、凝胶过滤法和放射免疫法。因灵敏度高方法简便而以放射免疫法最为常用。结合容量单位通常以U/L或mol/L表示。

定量测定胰岛素抗体必需预先去除样品中的胰岛素。去除胰岛素的方法是:将血清加入HCL,使抗体与胰岛素解离,然后用活性炭吸附胰岛素。去除胰岛素的方法是:将血清加入HCL,使抗体与胰岛素解离,然后用活性炭吸附胰岛素,或用聚乙二醇沉淀抗体,处理后的榈可作抗体稀释试验。

(2)注意事项

为了避免胰岛素对抗体测定的影响,受血应选择在早晨注射胰岛素之前。

3、胰岛素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1)胰岛素抗体与糖尿病稳定性的关系

Dixon观察了24例发病为35岁病情稳定糖尿病人,其胰岛素抗体结合容量为0.5~9.0U/L;23例发病年龄为23岁病情不稳定糖尿病人,其胰岛素抗体结合容量<0.5u/L。这表明中度升高的胰岛素抗体对调节血中游离胰岛素水平有利,对稳定病情有益。病情稳定主要依赖于病人本身残余的胰岛功能,胰岛素抗体可帮助维持血中游离胰岛素于较稳定水平,使其不致于过高过低而起到缓冲作用。这对几乎完全丧失β细胞功能者有较大意义。

(2)胰岛素抗体与Ⅰ型糖尿病的自发性缓解期

1型糖尿病人早期经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β细胞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病情缓解,此时可少用或停用胰岛素治疗,称为“自发性缓解期”。胰岛素抗体可影响此缓解期的长短。由于抗体能结合和消耗内源性胰岛素,因此有抗体病人复发率明显高于无抗体组,即:病人血胰岛素抗体水平与自发缓解期长短呈负相关。

(3)胰岛素抗体与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夜间自发性低血糖可能与胰岛抗体有关。胰岛素抗体可结合血中大量胰岛素,当夜间血酸度增高、血中游离胰岛素下降较快时,胰岛素与抗体解离,释放而引起低血糖综合症。当使用高纯胰岛素使胰岛素抗体减少或消失,低血糖发作亦可减少或停止。

(4)胰岛素抗体与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妇女怀孕后,胰岛素抗体水平下降。这是由于母体雌、孕激素升高而抑制抗体生成。有报告指出,母体胰岛素抗体通过胎盘而沉积于胎儿的胰脏,从而导致遗传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者应用纯胰岛素降低胰岛素抗体水平。

(5)胰岛素抗体与糖尿病晚期合并症

胰岛素抗体可能促发或加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业已证实胰岛素抗体IgG沉淀于实验动物的肾小球,类似肾小球结节性硬化。临床证实,胰岛抗体水平高的病人、糖尿病肾病及增殖性视网膜病发生较早。

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抵抗

二、胰岛素

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它含有5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800。胰岛素与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密切相关。它可促进肝脏和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或形成肝糖元或脂肪,或进入三羟酸循环氧化产生能量。它可刺激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及酮体生成。它还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抑制蛋白质分解。

【参考值】

空腹血浆胰岛素平均为100.45±62.423pmol/L(放射免疫法)。它的含量与体重有关。不超重成人为96.863±63.858pmol./L;超重成人为108.343±58.835pmol/L;肥胖成人为146.37±134.89pmol/L。(体重标准按上海市糖尿病研究协作组规定。不超重者指:受试者体重/理想体重1.20)。

【临床意义】

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糖尿病分为两大类。I型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简称IDDM)。空腹血浆胰岛素极低,口服葡萄糖试验(OGTT)或馒头餐后上升及下降极缓慢,甚至无任何变化。说明其胰岛β细胞功能极差;Ⅱ型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简称NIDDM)。该型包括需胰岛素治疗和不需胰岛素治疗两类。特点为空腹高胰岛素血症;OGTT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