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十六章 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一、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1、现代化理论

①意识形态化的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与肯尼

迪——罗斯托路线

★现代化六大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起飞、向成熟推进、高额大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

②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化: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998年,中国学者何传启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4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等四个阶段,人类文明进程包括4个时代16个阶段;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而是驿站,将来还会有新的“现代化”。

2、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①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器物层的现代化——洋务运动

制度层的现代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观念层的现代化——五四运动

②新中国成立之后

ⅰ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果(1953——1957)

主要内容:前苏联援助之下的工业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提出的党的总路线)

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基础初步建立——工业总产值比重增加、工业基本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比重超过了农业。

ⅱ20世纪70年代的现代化:

邓小平对四个现代化的重申、对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的重申。

ⅲ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现代化:

方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两大战略措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改革开放。

十三大提出的两大历史课题: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即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

3、中国现代化蓝图(十六大):

①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

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

②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③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发扬民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④关键:人的现代化,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2000年中国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为76%,比1999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0年中国医疗服务、婴儿存活率、平均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等4个指标已经达到第一次现代化标准,经济结构、高等教育和城市化等指标相对落后。1999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4%,世界排名第64位。在1960——2000年的40年里,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平均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20世纪后期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发展速度快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中国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第一次现代化水平差距每年缩小0.5个百分点。

如果保持1960——2000年平均发展速度不变,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大约在2015前后达到100%。

虽然中国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但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因素已经被引入中国,如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等。1999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30,世界排名第56位。1999年中国生活质量指数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知识创新指数距离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较大。在1980——1999年期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值,中国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二、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

①十四大(1992):

“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较多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

②十五大(1997):

“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提出注重人才,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二、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

③十六大(2002):

“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

1、背景: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信息革命带来信息

社会);ⅱ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生物革命带来农业革命,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中国发展的新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不同:

③人口、资源与发展的问题极为突出

2、战略的主导思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

研究三个层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推进全社会科技进步建制的形成,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为主干的科技发展战略”

3、战略的具体内容

①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从事经济建设中有重大经

济效益的关键性科学技术课题的研究。

②面向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展技术开发研究(世界背景:高技术进

入产业化):

★在“目标有限,重点突出”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863计划”

③基础科学研究

ⅰ基础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以认识自然规律为目的,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是新发明的源泉、新技术的土壤

ⅱ是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研人才的摇篮,是向开发研究输送人才的途径 ⅲ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次巨大飞跃,会导致自然观和宇宙观的重大转变,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ⅳ基础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往往会促进新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产生新技术与新产品,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部门

(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006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我国未来十五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总体部署以及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和措施、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进行了详细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指导思想:“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立足国情,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未来十五年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