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串讲题型重点00451全国自考教育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自考串讲题型重点00451全国自考教育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自考串讲题型重点00451全国自考教育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经济学

填空

1.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边缘学科。

2. 教育经济学从总体上说,属于部门经济学科学范畴

3. 我国第一次全国教育经济学学术讲座于1980年在北京召开。

4. 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观点的是沃尔什。

5.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边缘学科。

6. 我国第一次全国教育经济学学术讲座于在北京召开。

7. 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8.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边缘学科。

9. 被西方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是《人力资本观》。

10.最早用数量统计方法研究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的经济学家是斯特鲁米尼。

11.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论文是《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12.从简单生产劳动意义上观察凡是直接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13.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14.从社会关系角度观察,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15.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的核心是社会物质财富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

16.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是教育。

17.认为教育只是反映能力但不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观点属于筛选假设理论。

18.认为教育主要是培养劳动力的服从意识和个性品质的观点属于社会化理论。

19.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教育投资。

20.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叫人力资本。

21.西方人力资本计量的代表人物是丹尼森。

2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成正比例关系。

23.第二代教育经济理论主要包括筛选假设、社会化理论和劳动市场划分理论。

24.提出“年龄-收入曲线”的经济学家是贝克尔。

25.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26.教育需求按需要的主体可分为教育的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体有支付能力。

27.国家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是教育的社会需求。

28.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环节是教育。

29.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经济。

30.培养一名某级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教育开支是教育的单位成本。

31.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教育。

32.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33.教育是科学的最有效形式。

34.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

35.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而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36.知识信息是当今世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本。

37.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和细胞是学校管理体制。

38.学校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和细胞。

39.我国劳动力结构的特点是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劳动力年龄结构年轻化、劳动力职业结构不合理和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低。

40.我国教育结构改革的重点是中等教育结构。

41.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针。

42.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性拨款。

43.我国国家财政教育拨款最终来源于国民收入。

44.我国财政教育拨款由两大部分组成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

45.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分别由人民银行和建设银行支付。

46.《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学校校产收入不上交也不交所得税。

47.中国普通高校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制度始于1989年。

48.按国家财政分配系统,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属非生产性积累资金。

49.1987年起,我国普通高校招收的新生,全面实行奖学金制度,取消助学金制度。

50.义务教育投资内部结构可划分为义务教育事业费和义务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两大部分。

51.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为国家投资、企事业单位集体投资和个人投资。

52.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的分析比较法有实算法和匡算法。

53.我国小学教育成本主要由教育直接成本和教育间接成本组成。

54.取得同样质量的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愈少,其效率就越高,反之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愈多,其效率就愈低。

55.教育效率等于增长率成果与教育成本之比。

56.英国人马克西和西尔伯斯通通过对汽车工业的研究,提出了关于规模经济的问题,他们绘制的汽车生产的长期平均费用曲线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

57.如果投入以一定比例增加,产出也相对增加同一比例,资源使用效率不变,这是规模收益恒常;产出增加的比例远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这就会产生规模收益现象,这就是规模收益递增。如果规模扩大相当程度后,致使一定比例增加的投入高于该比例增加的产出,此即规模收益递减现象。

58.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教育规模经济;如果人数增加的比例小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教育规模不经济。

59.教育规模经济形成的三个条件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和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

60.教育规模过大衍生的最重要缺陷是人际关系的疏离和行政僵化两大方面。

61.一般将学校所使用的资源区分成资本成本与经常成本两大类。

62.教育规模类型按发展趋势可分为:成长型、稳定型和萎缩型。

63.学校规模类型最理想的模式是规模适度稳定型。

64.国外关于教育规模经济的研究以美国为多。我国最早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台湾省的林文达先生,大陆的研究多偏向于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以北大高教所的闵维方教授最为著名。

65.扭转学校过于分散,生源普遍不足的状况,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合并、二是瓜分。

66.教育资源的整体性是指学校的兴办,有些资源必须同时投入与运用;教育资源的不可分性是指某些资源的运用,一次至少须采用一个单位;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是指按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当的需求场所。

67.教育经济收益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直接表现形式,即教育投资与劳动力再生产成果的比较;另一种为最终表现形式,即教育投资增长所增加的国民收入额在整个国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68.教育投资只能培养熟练劳动力和复杂劳动力以及发展科学,不能直接产生经济财富,只有

69.教育成果与物质生产结合时,才会产生经济效益。

70.教育经济收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和条件性等特点。

71.劳动简化法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关于少量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劳动的理论。

72.余数分析法的作者是美国人舒尔茨,在计算过程中他采用了传统的集合生产函数和反事实度量法,最后得出美国由教育创造的国民收入占总的国民收入增加部分的33%。

73.被西方称为计算出教育经济效益最细致、最深入的一种方法是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他是美国人。他计算出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的比重为33%。

74.沃尔什提出的教育收益计算法是现值折算法,该方法是用个人教育费用和预期收入相比计算教育收益。

75.萨卡洛普斯认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的收益率,也高于通常银行的利率。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发达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低于初等教育收益率。

76.西方教育经济美人首饰侯王印计量的主要方法有余数分析方法、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和现值折算法、费用—效益分析法。

77.社会主义教育经济效益计量的主要方法是劳动简化法,它是依据马克思的少量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位劳动理论提出来的。

78.教师劳动与其他行业劳动相比具有几个显著特点,即,教师劳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长效性和迟效性。

79.一般情况下,水平较高的教师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水平较低的教师则相反。

80.规定教师工作量应遵循:贯彻教育方针的原则、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原则、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依据的原则。

81.按劳分配包括三层含义:劳动是分配的前提、劳动是分配的尺度、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82.新的教师工资制度的总体思路是:制度脱钩、分类指导和区别对待。

83.教职工的工资由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和津贴两部分构成,其中前一部分是工资中相对固定的部分,后一部分是工资中的变量部分。

84.教职工正常增资制度包括定期和定级升级工资标准两个方面。

85.新的教师工资制度规定,津贴标准每2年调整一次,对年度考核合格的教职工年终发给相当于本人1个月工资的奖金。

86.新的教师工资制度规定,凡到边远艰苦地区以及乡以下学校工作的中师以上学校毕业生,不执行见习期工资,可直接一级,定级标准比同类人员高出1-2倍。

87.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应由政府财政拨款予以保证;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应由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同时适当采用市场机制由学校自筹一部分。

名词

1. 【教育经济学】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利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 【教育投资】即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3. 【教育经济效益】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4. 【教育经济效率】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5. 【经济】涉及到三种解释,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是说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发展生产力

6. 【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7.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8. 【教育需求】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9. 【教育供给】指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受教育者的机会。

10.【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1.【教育的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2.【教育的单位成本】指生均成本,即培养一名某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支。

13.【知识经济】简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人类正在步入一个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经济时代”。

14.【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动形态。它以市场运行为中心,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各类、数量以协调供需关系,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行国民收入分配,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

15.【教育资源配置】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16.【资源配置】就是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需求之间进行分配。

17.【教育结构】是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18.【教育人力结构】主要是指各级各类求学者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经及各级各类求学者之间的人数比例构成。

19.【教育投资结构】也称教育投资内部比例,主要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投资内部分配和作用的比例关系。

20.【教育级别结构】也称教育投资程度结构,主要是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

21.【教育类别结构】也称教育专业结构,是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

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22.【禅传结构】主要指师范教育在整修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各级师范教育的相互比例关系。

23.【教育布局】主要是指正规学校地区分布结构要合理协调。

24.【职业技术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专业性的、职业性的和技术性的单向教育,它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职业技术人才的任务。

25.【教育形式结构】主要指整个教育系统各种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形式之间的比例。

26.【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27.【企业教育投资】是指企业用于智力开发,提高职工文化、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教育投资。

28.【教育投资比例指标】是指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即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数量指标及计算范围。

29.【测推法】是根据已经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去推测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从而测推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而预测出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

30.【国际比较法】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时,对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教育投资所占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比例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31.【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32.【教育个人成本】也称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它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

33.【教育资源利用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所谓教育资源利用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34.【质量转换系数法】以单个合格毕业生消耗的教育投资量作为计量教育投资内部效率的综合指标的计量方法。

35.【规模收益恒常】在生产技术、组织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的投入,固然会有一定的产出,却未必是在充分运用所投入的资源并发挥效能的条件下生产,如果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增加,产出也相对增加同一比例,资源使用效率不变,这是规模收益恒常。

36.【规模经济】在教育规模扩大,引进生产技术、组织的改变的情况下,如果投入以一定比例增加,而产出增加的比例远比投入增加的比例为大,这就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这就是规模经济。

37.【规模收益递减】在教育规模扩大至相当程度后,由于组织内部沟通与协调的困难,致使一定比例增加的投入低于该比例增加的产出,此即规模收益递减现象。

38.【教育规模经济】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情况。

39.【教育规模不经济】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上升的情况。

40.【教育适度规模】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资源获得充分与适当的运用,而又不衍生人际关系疏远和行政僵化等弊端的适当学生人数。

41.【规模收益递增】在教育规模扩大,引进生产技术、组织的改变的情况下,如果投入以一定比例增加,而产出增加的比例远比投入增加的比例为大,这就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

42.【教育资源的不可分性】是指某些资源的运用一次至少须采用一个单位,不能因需求不足一个单位而将其分割使用。

43.【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做出数量上的对比。通俗地说,是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的国民收益,加以比较以后,以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后还有余额,这个多余的数量就是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44.【教育纯收益】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45.【教育收益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

46.【教育个人收益】或称教育私人收益,是指个人接受某级某尖教育,终生所能获得的经济收入扣除所支付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后的净收益。

47.【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称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劳动量。

48.【劳动简化比】也称劳动简化余数,是把复杂劳动量简化为简单劳动量。

49.【教育投资宏观经济效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