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俗艺术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民俗艺术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实现
摘要:广西的民俗艺术种类繁多,如壮族民歌、壮剧、壮锦、侗族农民画、刺绣、织染、北海贝雕、东兴石雕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承载着广西地区民族独特的历史。民俗艺术就其现实教育功能而言,是理解民族审美理想和民众情趣喜好的具象引导,是把握地方艺术特色的重要依据。利用本地资源加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发挥地方艺术教育资源优势,以地方和民间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对广西民俗艺术传承教育课程研究也是对大学艺术设计课堂知识外延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民俗艺术;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93-02
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作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主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剪纸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民俗艺术是与生活最直接的触点,始终保持着艺术本原的质朴和纯真,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协调着人们的生理情感与社会尺度之间的关系,构筑着劳动者的精神世界。
一、广西民俗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地方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而言的。一般是指各个地
方自己开发、设计、实施和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的课程。国内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改革基本遵循“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的原则,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重视省情教育和当地文化教育,分为“通用课程”和“专题课程”,以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形式实现。如湖南省在人文精神地方课程中设置有湖湘文化,在实践能力地方课程中设有民间体育课程,河南省自主开发管理的地方课程中包括省情教育内容,辽宁省开设辽宁工业与经济课程、辽宁体育与艺术、辽宁民族等课程,山东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本省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优势开设齐鲁文化课程,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突出地方课程的地域性、本土性和针对性、实用性等特征,弥补了国家课程的内容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广西民俗艺术课程作为地方课程资源,成为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在课程开发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观念陈旧,对已有地方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充分,不够深入,丰富的课程资源未能被充分发掘出来。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各地都蕴藏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它们是构成课程的潜在材质。以往的课程活动却忽略了这点,至多也仅是在“乡土教材”的层面来理解它,多流于形式。缺乏地方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习惯于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计划进行课程管理。二是对民俗艺术课程理解深度不够,课程开发理论基础非常薄弱,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涉及课程资源范围狭窄,缺乏民族地区特色,地方课程开发经验不足,实践能力较弱。三是忽视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课程管理
体制过于一致性和标准化,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的要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开设民俗艺术地方课程成为艺术设计特别是工艺美术设计重要外延,使知识更加全面化,系统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满足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广西民俗艺术地方课程的开发体现了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必然联系,是发展地区特色的新契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地方课程设置要结合当地特色进行,推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广西民俗艺术地方课程开发措施
广西有着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内容独特、类型丰富的民俗艺术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探索乡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何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发掘整理成便于学生学习、探索和教师教学研究的民俗艺术课程资源体系,是高校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首要任务。开发广西民俗艺术课程主要措施有:一是完善民俗艺术地方课程目标体系,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材编写工作,明确地方课程管理主体职责,建立完善地方课程评价体系。二是确立多元文化课程观,摒弃单一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才是教育资源的狭隘思想,对民俗文化资源采取包容、开放的心态,以多种形式的地方文化艺术为基础,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高质量的具有实效性的地方课程,使传承本地区文化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彰显学校学科办学特色。三是创建具
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共享信息库。长期以来,课程分科而治和忠实执行国家课程意志的习惯使独具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没有进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师生的视野,致使地方课程建设由于缺少课程资源的支持而流于形式,陷入肤浅。抓住地域特色,有效地统整地区课程资源,创建广西民俗艺术课程资源区域共享信息库尤为重要。四是引入院校合作机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与地方各教育机构有工作业务上的密切联系,便于沟通协调,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合力。总之,广西民俗艺术课程建设应根据国家民族政策和地方文化教育特点,针对广西民族特色同时兼顾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全面需要,“科学设计课程开发方案,合理并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资源,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体现过程,掌握方法,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学习”
[1]。立足于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利用丰富的地方和民间艺术样式来丰富教材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更适合自己的、更有实效性的艺术教育。学习地域文化,“不仅懂得如何保存生活,而且更懂得如何创造生活”[2]。要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和传承地方民俗艺术。
三、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传统民俗艺术形式,推进高校课程建设广西地处西南历史悠久,拥有壮、瑶、苗、侗、毛南、回、京、彝、水、等11个少数民族,民间歌舞成为民俗艺术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广西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歌声赞美劳动,用舞
蹈表现生活,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繁多,内容丰富。壮族的山歌、瑶族的长鼓舞、侗族大歌、侗戏,毛南族的傩戏、桂剧、彩调等艺术形式丰富多彩,蔚为壮观,生动表现了富于活力的感性形象,在高校开设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舞鉴赏类选修课程可以开阔视野,使学生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滋养,在审美愉悦体验氛围中,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注意课程资源拓展途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使此类课程在校园文化及活动中得以渗透,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广西的石雕、贝雕等民间工艺也久负盛名,北海贝雕图案结构艺术化,从平面贝雕到立体贝雕,不断传承创新,成为广西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东兴石雕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题材丰富造型多样,富于变化。合浦的牛角雕造型气韵生动,构图上虚实相间、疏密有致,艺术感染力强,采取圆雕、浮雕、镂空、镶嵌等传统雕刻技法,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传承。根据以上特征,在高校开设广西少数民族雕刻艺术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地方民俗文化,在实践中继承、创新。“欣赏民间雕刻作品,了解制作方法,步骤,感受它的造型美并尝试制作,传承民间艺术。”[3]立足于当地的民俗文化艺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利用丰富的地方和民间的比较成熟的艺术样式来丰富教材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更适合自己的、更有实效性的艺术教育。另外,少数民族银饰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从花样百出的造型纹样中能体察出深远的文化寓意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新颖、独到的设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人们在用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