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医医案选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案学
第七讲 近代名医医案选评
主要内容
丁甘仁医案
曹颖甫医案
章次公医案
吴佩衡医案 蒲辅周医案 岳美中医案
丁甘仁医案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为孟河名医。他初在无锡、 苏州行医后,后经人推荐去沪,时喉痧流行,丁氏因内外喉 三科兼擅,救治危症颇多,声名遂盛。丁氏一生平忙于诊务,
著有《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
吴氏早年从师学时方,中年以后,致力于仲景学说的研究和推广,
临床擅用经方大剂,常采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 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之剂,治愈许多阳虚阴寒病证。
他对附子的研究颇深,其医案中对阴寒证的识别、附子的用量以 及确切的疗效,既让人称奇叫绝!
欧男,舌衄时发时止,古人以为心火上炎,现代谓 血液缺乏凝固物质。
生阿胶30g(烊化)
干地黄18g
女贞子12g
藕节
15g
小蓟15g
仙鹤草18g
旱莲草12g
原按:心开窍于舌,衄多责诸心火。而火有虚实之 分,此属阴虚火炎。所以用大剂二至、地黄、阿胶 以滋阴降火,佐以小蓟、藕节、仙鹤草凉血止血。
按:张仲景治疗出血,阿胶、地黄是常用配伍,本 案再配二至丸、仙鹤草、小蓟等止血作用更佳。此 方不仅用于舌衄,即崩漏、便血、尿血等,也可使 用。
干姜50g
肉桂15g(研末,泡水兑入) 吴萸 猪苓15g 茯苓50g 北细辛
15g(炒) 败酱15g
茵陈30g
8g
苍术20g
甘草8g
二诊:服上方十余剂后,黄疸已退去十之八九,肝脾肿大已
减少,小便色转清长,外肿内胀渐消,黄疸指数降至20单位,
面部黄色减退,已渐现润红色,食欲增加,大便正常,精神 转佳。然患病已久,肝肾极为虚寒,脾气尚弱,寒湿邪阴尚 未肃清,宜再以扶阳温化主之。
于此亦可见医者辨证工夫之浅深。此案身热不退,而投银、 翘、芥、连不效者,为邪机已内陷三阴,非振奋阳气不能达 邪。
泄泻
朱右,形瘦色苍,水火体质,血亏不能养肝,肝气横逆,犯 胃则呕,克脾则泻,泻久阴伤,津无上潮,口干舌光,经闭 四月,脉象弦细,延即成损。拟敛肝柔肝,扶土和中。
炙乌梅四分
陈木瓜五钱
大白芍钱半
医案来源:《吴佩衡医案》
案一、阴瘅证(慢性胆汁性肝硬化)
方某,男,28岁,未婚。患者因肝脾肿大,全身发黄已八年, 继而出现腹水肿胀,腹围达98厘米,黄疸指数高达100 单位, 行剖腹探查,取肝脏活体组织做病理检验,证实为“胆汁性 肝硬化”。余见患者病体羸瘦,面色黄黯晦滞无光,巩膜深 度黄染,周身皮肤亦是深黯黄色,干枯瘙痒而留见抓痕。精 神倦怠,声低息短,少气懒言,不思食,不渴饮,小便短少, 色深黄如浓茶水,腹水鼓胀,四肢瘦削,颜面及足附以下浮 肿,两胁疼痛,尤以肝区为甚。扪之,肝肿大于右肋沿下约 二横指,脾肿大于左肋沿下约三横指。脉沉取弦劲而紧,舌 苔白滑厚腻而带黄色,少津。
二诊:痢之次数频繁,外有高热者见挫。舌光红,便色赤,其
质粘,腹痛不可按。此方减少其次数,而使其爽利。
白头翁15g
黄柏9g
马齿苋3Og
苦参片9g
北泰皮12g
败酱草24g
12g
川雅连1.8g(研末分二次吞)油当归15g
陈红花9g 炒枯赤砂糖9g
白芍
桃仁3Og
三诊:病势已呈尾声,除药调理外,宜慎饮食。 炒白术9g 茯苓9g 桔梗6g 焦神曲9g 焦山楂12g 苡仁9g
术等。
意谓府积成矣。惟按脉论症,此三阳之邪,已传入三阴。在
太阳则大腹胀满,在少阴则泄泻体肿,在厥阴则腹痛肢冷,卫 阳不入于阴则发热,水湿泛滥横溢则遍体泛肿。小孩稚阳,病
情若此,犹小舟之重载,覆沉可虑,今拟真武、理中、小柴胡,
复方用治,冀挽回于什一。
熟附片八分 一钱 砂仁八分
炒干姜五分
炒白术钱半
旋覆花9g(包) 炙款冬9g
原按: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散则伤正,温补则留邪。唯
麻黄附子细辛汤标本兼顾,两全其美。先生化裁古方,以麻
黄辛温散表邪;附子温阳强心;炙草益气扶正;归、芍和营 养血而缓麻、附之辛燥;再加紫苑、款冬、远志以化痰止咳。 处方照顾周到,值得效法。
按:“热虽不高,而合目有迷蒙状”,“脉沉细”,正与 《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及“少阴病, 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的经旨相
附片150g
川贝母三钱
生甘草六分
鲜石斛四钱
茯神三钱
(去节)
郁枣仁各三钱(研)麻仁四钱(研)活芦根一尺
湿温案
四诊:湿温二十二天,身灼热已退,寐安神情,红疹布而渐 化,腑气亦通,舌质红,苔微白,脉象濡软而数,精神疲倦, 小溲淡黄,谷食无味。邪退正虚,脾胃鼓舞无权。今拟养血
和胃。寒凉慎用,虑过犹不及也。
西洋参五钱(米炒)茯神三钱
著作有《喉痧证治概要》、《脉学辑要》、《丁甘仁医案》
等。
丁甘仁医案的案语比较规范,故利于初学者。 凡重症救治,必用经方,善后调理则用时方平淡之品。 医案来源 :《丁甘仁医案》
湿温案
郑,湿温十六天,身灼热,有汗不退,口渴欲饮,烦躁少寐,
梦语如呓,目红溲赤,舌红糙无津,脉象弦数,红疹布于胸
连皮苓三钱
陈皮
炒潞党一钱
软柴胡五分
清炙草五分
川椒目十粒
大腹皮二钱
六神曲三钱
二诊:服理中、真武、小柴胡复方以来,腹胀满、肢体肿均
见轻减,泄泻亦止,佳兆也,惟身热晚作,乳食少进,口干
欲饮,指纹色青紫已回气关之内,脉仍濡数无力。是阴盛格 阳,真寒假热,切勿因身热而即改弦易辙也。仍守原法,努 力前进。 原方加嫩白薇一钱。
膺之间。此湿已化热,湿已化燥,燥火入营,伤阴劫津,有
吸尽西江之势,化源告竭,风动痉厥之变,恐在日前。亟拟
大剂生津凉营,以清炎炎之威,冀其津生邪却,出险人夷为
幸。
湿温案
鲜生地六钱
粉丹皮二钱 片八分 石斛四钱
天花粉三钱
冬桑叶三钱
川贝母二钱
银花八钱
生甘草八分
羚羊 鲜
白薇钱半 茅芦根各一两
茯神三钱
带心连翘三钱
湿热案
火车站赵左
发热咳嗽,溲赤足肿,脉濡数。
当从肺治,猪苓汤主之。 猪苓二钱
滑石四钱
桔梗一钱
阿胶二钱
云苓三钱
通草五分
炙款冬二钱
紫苑二钱
服猪苓汤,嗽已,足肿退。刻诊脉象虚细而滑,湿未全
去,仍宜前法加减。
猪苓三钱
阿胶二钱
滑石五钱
扁豆四钱
冬瓜仁三钱
瓜蒌皮二钱
象贝母三钱
炒泽泻三钱
桔梗二钱
按:
此方为猪苓汤去泽泻,加桔梗、通草、款冬花、紫
苑。猪苓汤为仲景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
利者,曹氏用治肺气失宣,水与热结的咳嗽足肿, 故如此加减。
Baidu Nhomakorabea
阳明头痛案
水神阁彭左,不大便五日,头痛,脉滑。
下之愈。 生川军一钱
火麻仁三钱 冲
炒莱菔子三钱
炒枳实
二钱
芒硝钱半
原按:服药后下燥屎数枚,头痛即止。彼头痛
合。
痢疾案
潘男,泄泻三日,转成赤粘液、腹剧痛外,有高热,其舌光。
夫痢之为菌为原虫,在临床颇难鉴别。腹痛者和之,高热 者清之,不爽者通之。 北柴胡9g 白头翁12g 金银花15g 马齿苋30g 败酱草15g
黄柏9g 苦参片9g 全当归9g 延胡索12g 桃仁泥24g 炒防风9g 陈红茶9g 香连儿9g(分二次吞)
湿温案
三诊:湿温三候,温化热,湿化燥。叠进生津谅解,身灼热 大减,寐安,梦语亦止,红疹满布,营分之热已得外达;脉
数不静,舌转光红,小便黄,七八日未更衣,阴液难以骤复;
水火尚炽,余焰未净,仍拟生津泄热,佐通腑气,虽缓下, 亦寓存阴之意。
西洋参钱半 四钱
冬桑叶二钱
天花粉三钱
白薇钱半
鲜生地
粉丹皮二钱
川石斛三钱
生甘草五分通
草八分
钱(包)
瓜蒌皮二钱
广橘白一钱
川贝母二钱
北秫米三
湿温案
按:湿温并非禁用养阴剂,此案患病十六天,一派伤津劫
液、肝风内动之象,故用药如此。
湿温案
朱孩,湿温已延月余,身热不退,腹痛便泄,大腹膨胀,面 浮体肿,舌苔灰黄,脉象濡数,纹色青紫,已逾气关,某专 科投以银、翘、芩、连、滑石、通草、楂、曲、鸡金、苓、
失笑散12g(包) 香橼皮6g
肉桂末1.8g(分三次吞) 半硫丸6g(分二次吞)
二诊:经已净,少腹左侧作痛,其脐下按之痛更甚,此输卵
管炎之象。带下多而粘。
生侧柏叶30g(煎汤代水) 白薇9g 羌活4.5g 粉甘草3g 杏仁泥12g
白芍9g
生麻黄3g
樗皮9g
延胡索9g
失笑散12g(包)
原按:此案一诊,因气郁不舒,致宿瘀内阻,经行不畅,故
月经不调案
唐女
上月经行因郁怒而阻,回下黄水数日。此番经逾旬日
而行,将行少腹酸胀,腰酸如折;始则淋漓,继则大血块色 黑,腰酸所苦如故。原来经之生理虽在卵巢,亦受神经系之 支配。古人调经多用疏肝,即此理也。
醋炒柴胡6g 覆花9g(包) 丹皮9g
小茴香6g 川楝子9g
香甘松6g
大川芎6g
延胡9g
旋 炒
三诊:肿胀十减七八,身热亦觉渐退,惟神疲形瘦,
谷食少许,水湿已化,正虚困顿,脾胃阳衰,鼓舞无
权也。仍守原方出入。
原方去柴胡,加焦谷芽三钱,佩兰梗钱半。
原按:此症疑似之处,最难辨别,认定三阴见蒙,投以 温药,故能无虑也,否则再进寒凉,必致邪陷阳越而不
起矣。
按:上案为阴虚证,此案为阳虚证,可见湿温病变化颇多,
鲜竹叶三十片
湿温案
二诊:湿温十八天,甘寒清解,已服二剂,舌红糙略润,津 液有来复之渐,身灼热,口渴欲饮均减,夜寐略安,佳境也。 红疹布而渐多,自白红丝,小溲短赤,脉数不静,少阴之阴 已伤,水不济火,营分之热尚炽,木火升腾,前方既见效机, 毋庸改弦易辙也。
原方加西洋参钱半,鲜藕四两(切片入煎)。
因阳虚水寒,肝气郁结不得温升,脾虚失其运化,湿浊阻遏
中焦,胆液失其顺降,溢于肌肤,故全身发黄。阳虚则湿从 寒化,水湿之邪泛滥于内,脾阳失其运化,日久则成为腹水
肿胀之证。肤色黄黯不鲜,似阴黄之象。此病即所谓“阴瘅
证”。
法当扶阳抑阴,舒肝利胆,健脾除湿为治则。以四逆茵陈
五苓散加减治之。
附片100g
是镇咳剂”,等等。
其用药大多有依据,或为古人经验,或结合现代病理药理, 富有时代特色。而且,案中用药简洁,方小剂重,颇利于初 学。
医案来源:《章次公医案》
风寒案
陈男,阳虚之人,重受风寒而咳,身半以下,其痛如刺;
热虽不高,而合目有迷蒙状。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而脉沉细,虚象也,柯氏有“太阳 虚便是少阴”之说,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蜜炙麻黄3g 炙紫苑9g 炮附块6g 炙远志5g 北细辛3g 全当归9g 杭白芍9g 炙草3g
先从理气调经着手。二诊因带下多而粘,少腹及脐下作痛,
辨其为输卵管炎,故用清下焦湿热之品以消炎;用麻黄、羌
活者非为解表,乃取其温经镇痛之用。
按:诊断取用西医病名,治疗则投传统汤药,可见章氏临证
特点。二诊带下多而粘,似应加黄柏、山栀、黄芩为好。
吴佩衡医案
吴佩衡(1888—1971),名钟权,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著名经 方家。
治头者,见此得毋瞠目乎?
按: 头痛为阳明腑气不降而反逆上薰蒸所致,
脉滑以示里热腑实,然仍当视舌象及面色而定。
章次公医案
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江苏镇江人。早年攻读于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于丁甘仁、曹颖甫诸先生。
章次公医案分析病机,多有中西医学理论合并讨论,如“古
人物质属之血,机能属之气”,“宣肺多是祛疾剂,肃肺多
陈皮6g
炒谷麦芽各12g
原按:本按初诊,用白头翁汤加减,先生认为柴胡 既能清热,又能泄下。二诊因热见退,即去柴胡, 加重清化湿热之品,仍以润、涩兼用。三诊病势已 呈尾声,乃予健脾助运法以善其后。
按:案治简洁流畅,虽寥寥数语,但病史、现症状、 议沦、治法、效果、医嘱,一应俱全,读后有众音。
舌衄案
云茯苓三钱
生白
术三钱
炒淮药三钱
陈皮一钱
紫丹皮二钱 焦谷芽四钱
炒诃子皮五钱 陈米汤煎,十剂
炒御米壳五钱
灶心黄土四钱
后,呕泻均止,加炒潞党二钱
按:瘦人阴虚,加之呕泻,舌光口干,明系肝胃阴伤、肝
气横逆之证。治当酸甘化阴,乌梅、芍药、白术、木瓜、山 药均不可缺。
曹颖甫医案
曹颖甫(1867—1937),名家达,江苏江阴人。1902年中 举人,后致力于医学。曾执教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 学校并主持上海慈善团体同仁辅元堂的医务。 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以及学生整理的《经方 实验录》及《曹颖甫先生医案》 其医学以仲景为宗,故临证好用仲景方,自谓在上海期间 “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经方实验录》序)。曹氏用 药峻重,所用经方每有一味不更且剂量依旧者,在风行时方 的当时确是别有风格,故有“曹派”之称。研读其医案颇能 体会经方运用的深意。 医案来源:《曹颖甫先生医案》
第七讲 近代名医医案选评
主要内容
丁甘仁医案
曹颖甫医案
章次公医案
吴佩衡医案 蒲辅周医案 岳美中医案
丁甘仁医案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为孟河名医。他初在无锡、 苏州行医后,后经人推荐去沪,时喉痧流行,丁氏因内外喉 三科兼擅,救治危症颇多,声名遂盛。丁氏一生平忙于诊务,
著有《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
吴氏早年从师学时方,中年以后,致力于仲景学说的研究和推广,
临床擅用经方大剂,常采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 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之剂,治愈许多阳虚阴寒病证。
他对附子的研究颇深,其医案中对阴寒证的识别、附子的用量以 及确切的疗效,既让人称奇叫绝!
欧男,舌衄时发时止,古人以为心火上炎,现代谓 血液缺乏凝固物质。
生阿胶30g(烊化)
干地黄18g
女贞子12g
藕节
15g
小蓟15g
仙鹤草18g
旱莲草12g
原按:心开窍于舌,衄多责诸心火。而火有虚实之 分,此属阴虚火炎。所以用大剂二至、地黄、阿胶 以滋阴降火,佐以小蓟、藕节、仙鹤草凉血止血。
按:张仲景治疗出血,阿胶、地黄是常用配伍,本 案再配二至丸、仙鹤草、小蓟等止血作用更佳。此 方不仅用于舌衄,即崩漏、便血、尿血等,也可使 用。
干姜50g
肉桂15g(研末,泡水兑入) 吴萸 猪苓15g 茯苓50g 北细辛
15g(炒) 败酱15g
茵陈30g
8g
苍术20g
甘草8g
二诊:服上方十余剂后,黄疸已退去十之八九,肝脾肿大已
减少,小便色转清长,外肿内胀渐消,黄疸指数降至20单位,
面部黄色减退,已渐现润红色,食欲增加,大便正常,精神 转佳。然患病已久,肝肾极为虚寒,脾气尚弱,寒湿邪阴尚 未肃清,宜再以扶阳温化主之。
于此亦可见医者辨证工夫之浅深。此案身热不退,而投银、 翘、芥、连不效者,为邪机已内陷三阴,非振奋阳气不能达 邪。
泄泻
朱右,形瘦色苍,水火体质,血亏不能养肝,肝气横逆,犯 胃则呕,克脾则泻,泻久阴伤,津无上潮,口干舌光,经闭 四月,脉象弦细,延即成损。拟敛肝柔肝,扶土和中。
炙乌梅四分
陈木瓜五钱
大白芍钱半
医案来源:《吴佩衡医案》
案一、阴瘅证(慢性胆汁性肝硬化)
方某,男,28岁,未婚。患者因肝脾肿大,全身发黄已八年, 继而出现腹水肿胀,腹围达98厘米,黄疸指数高达100 单位, 行剖腹探查,取肝脏活体组织做病理检验,证实为“胆汁性 肝硬化”。余见患者病体羸瘦,面色黄黯晦滞无光,巩膜深 度黄染,周身皮肤亦是深黯黄色,干枯瘙痒而留见抓痕。精 神倦怠,声低息短,少气懒言,不思食,不渴饮,小便短少, 色深黄如浓茶水,腹水鼓胀,四肢瘦削,颜面及足附以下浮 肿,两胁疼痛,尤以肝区为甚。扪之,肝肿大于右肋沿下约 二横指,脾肿大于左肋沿下约三横指。脉沉取弦劲而紧,舌 苔白滑厚腻而带黄色,少津。
二诊:痢之次数频繁,外有高热者见挫。舌光红,便色赤,其
质粘,腹痛不可按。此方减少其次数,而使其爽利。
白头翁15g
黄柏9g
马齿苋3Og
苦参片9g
北泰皮12g
败酱草24g
12g
川雅连1.8g(研末分二次吞)油当归15g
陈红花9g 炒枯赤砂糖9g
白芍
桃仁3Og
三诊:病势已呈尾声,除药调理外,宜慎饮食。 炒白术9g 茯苓9g 桔梗6g 焦神曲9g 焦山楂12g 苡仁9g
术等。
意谓府积成矣。惟按脉论症,此三阳之邪,已传入三阴。在
太阳则大腹胀满,在少阴则泄泻体肿,在厥阴则腹痛肢冷,卫 阳不入于阴则发热,水湿泛滥横溢则遍体泛肿。小孩稚阳,病
情若此,犹小舟之重载,覆沉可虑,今拟真武、理中、小柴胡,
复方用治,冀挽回于什一。
熟附片八分 一钱 砂仁八分
炒干姜五分
炒白术钱半
旋覆花9g(包) 炙款冬9g
原按: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散则伤正,温补则留邪。唯
麻黄附子细辛汤标本兼顾,两全其美。先生化裁古方,以麻
黄辛温散表邪;附子温阳强心;炙草益气扶正;归、芍和营 养血而缓麻、附之辛燥;再加紫苑、款冬、远志以化痰止咳。 处方照顾周到,值得效法。
按:“热虽不高,而合目有迷蒙状”,“脉沉细”,正与 《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及“少阴病, 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的经旨相
附片150g
川贝母三钱
生甘草六分
鲜石斛四钱
茯神三钱
(去节)
郁枣仁各三钱(研)麻仁四钱(研)活芦根一尺
湿温案
四诊:湿温二十二天,身灼热已退,寐安神情,红疹布而渐 化,腑气亦通,舌质红,苔微白,脉象濡软而数,精神疲倦, 小溲淡黄,谷食无味。邪退正虚,脾胃鼓舞无权。今拟养血
和胃。寒凉慎用,虑过犹不及也。
西洋参五钱(米炒)茯神三钱
著作有《喉痧证治概要》、《脉学辑要》、《丁甘仁医案》
等。
丁甘仁医案的案语比较规范,故利于初学者。 凡重症救治,必用经方,善后调理则用时方平淡之品。 医案来源 :《丁甘仁医案》
湿温案
郑,湿温十六天,身灼热,有汗不退,口渴欲饮,烦躁少寐,
梦语如呓,目红溲赤,舌红糙无津,脉象弦数,红疹布于胸
连皮苓三钱
陈皮
炒潞党一钱
软柴胡五分
清炙草五分
川椒目十粒
大腹皮二钱
六神曲三钱
二诊:服理中、真武、小柴胡复方以来,腹胀满、肢体肿均
见轻减,泄泻亦止,佳兆也,惟身热晚作,乳食少进,口干
欲饮,指纹色青紫已回气关之内,脉仍濡数无力。是阴盛格 阳,真寒假热,切勿因身热而即改弦易辙也。仍守原法,努 力前进。 原方加嫩白薇一钱。
膺之间。此湿已化热,湿已化燥,燥火入营,伤阴劫津,有
吸尽西江之势,化源告竭,风动痉厥之变,恐在日前。亟拟
大剂生津凉营,以清炎炎之威,冀其津生邪却,出险人夷为
幸。
湿温案
鲜生地六钱
粉丹皮二钱 片八分 石斛四钱
天花粉三钱
冬桑叶三钱
川贝母二钱
银花八钱
生甘草八分
羚羊 鲜
白薇钱半 茅芦根各一两
茯神三钱
带心连翘三钱
湿热案
火车站赵左
发热咳嗽,溲赤足肿,脉濡数。
当从肺治,猪苓汤主之。 猪苓二钱
滑石四钱
桔梗一钱
阿胶二钱
云苓三钱
通草五分
炙款冬二钱
紫苑二钱
服猪苓汤,嗽已,足肿退。刻诊脉象虚细而滑,湿未全
去,仍宜前法加减。
猪苓三钱
阿胶二钱
滑石五钱
扁豆四钱
冬瓜仁三钱
瓜蒌皮二钱
象贝母三钱
炒泽泻三钱
桔梗二钱
按:
此方为猪苓汤去泽泻,加桔梗、通草、款冬花、紫
苑。猪苓汤为仲景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
利者,曹氏用治肺气失宣,水与热结的咳嗽足肿, 故如此加减。
Baidu Nhomakorabea
阳明头痛案
水神阁彭左,不大便五日,头痛,脉滑。
下之愈。 生川军一钱
火麻仁三钱 冲
炒莱菔子三钱
炒枳实
二钱
芒硝钱半
原按:服药后下燥屎数枚,头痛即止。彼头痛
合。
痢疾案
潘男,泄泻三日,转成赤粘液、腹剧痛外,有高热,其舌光。
夫痢之为菌为原虫,在临床颇难鉴别。腹痛者和之,高热 者清之,不爽者通之。 北柴胡9g 白头翁12g 金银花15g 马齿苋30g 败酱草15g
黄柏9g 苦参片9g 全当归9g 延胡索12g 桃仁泥24g 炒防风9g 陈红茶9g 香连儿9g(分二次吞)
湿温案
三诊:湿温三候,温化热,湿化燥。叠进生津谅解,身灼热 大减,寐安,梦语亦止,红疹满布,营分之热已得外达;脉
数不静,舌转光红,小便黄,七八日未更衣,阴液难以骤复;
水火尚炽,余焰未净,仍拟生津泄热,佐通腑气,虽缓下, 亦寓存阴之意。
西洋参钱半 四钱
冬桑叶二钱
天花粉三钱
白薇钱半
鲜生地
粉丹皮二钱
川石斛三钱
生甘草五分通
草八分
钱(包)
瓜蒌皮二钱
广橘白一钱
川贝母二钱
北秫米三
湿温案
按:湿温并非禁用养阴剂,此案患病十六天,一派伤津劫
液、肝风内动之象,故用药如此。
湿温案
朱孩,湿温已延月余,身热不退,腹痛便泄,大腹膨胀,面 浮体肿,舌苔灰黄,脉象濡数,纹色青紫,已逾气关,某专 科投以银、翘、芩、连、滑石、通草、楂、曲、鸡金、苓、
失笑散12g(包) 香橼皮6g
肉桂末1.8g(分三次吞) 半硫丸6g(分二次吞)
二诊:经已净,少腹左侧作痛,其脐下按之痛更甚,此输卵
管炎之象。带下多而粘。
生侧柏叶30g(煎汤代水) 白薇9g 羌活4.5g 粉甘草3g 杏仁泥12g
白芍9g
生麻黄3g
樗皮9g
延胡索9g
失笑散12g(包)
原按:此案一诊,因气郁不舒,致宿瘀内阻,经行不畅,故
月经不调案
唐女
上月经行因郁怒而阻,回下黄水数日。此番经逾旬日
而行,将行少腹酸胀,腰酸如折;始则淋漓,继则大血块色 黑,腰酸所苦如故。原来经之生理虽在卵巢,亦受神经系之 支配。古人调经多用疏肝,即此理也。
醋炒柴胡6g 覆花9g(包) 丹皮9g
小茴香6g 川楝子9g
香甘松6g
大川芎6g
延胡9g
旋 炒
三诊:肿胀十减七八,身热亦觉渐退,惟神疲形瘦,
谷食少许,水湿已化,正虚困顿,脾胃阳衰,鼓舞无
权也。仍守原方出入。
原方去柴胡,加焦谷芽三钱,佩兰梗钱半。
原按:此症疑似之处,最难辨别,认定三阴见蒙,投以 温药,故能无虑也,否则再进寒凉,必致邪陷阳越而不
起矣。
按:上案为阴虚证,此案为阳虚证,可见湿温病变化颇多,
鲜竹叶三十片
湿温案
二诊:湿温十八天,甘寒清解,已服二剂,舌红糙略润,津 液有来复之渐,身灼热,口渴欲饮均减,夜寐略安,佳境也。 红疹布而渐多,自白红丝,小溲短赤,脉数不静,少阴之阴 已伤,水不济火,营分之热尚炽,木火升腾,前方既见效机, 毋庸改弦易辙也。
原方加西洋参钱半,鲜藕四两(切片入煎)。
因阳虚水寒,肝气郁结不得温升,脾虚失其运化,湿浊阻遏
中焦,胆液失其顺降,溢于肌肤,故全身发黄。阳虚则湿从 寒化,水湿之邪泛滥于内,脾阳失其运化,日久则成为腹水
肿胀之证。肤色黄黯不鲜,似阴黄之象。此病即所谓“阴瘅
证”。
法当扶阳抑阴,舒肝利胆,健脾除湿为治则。以四逆茵陈
五苓散加减治之。
附片100g
是镇咳剂”,等等。
其用药大多有依据,或为古人经验,或结合现代病理药理, 富有时代特色。而且,案中用药简洁,方小剂重,颇利于初 学。
医案来源:《章次公医案》
风寒案
陈男,阳虚之人,重受风寒而咳,身半以下,其痛如刺;
热虽不高,而合目有迷蒙状。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而脉沉细,虚象也,柯氏有“太阳 虚便是少阴”之说,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蜜炙麻黄3g 炙紫苑9g 炮附块6g 炙远志5g 北细辛3g 全当归9g 杭白芍9g 炙草3g
先从理气调经着手。二诊因带下多而粘,少腹及脐下作痛,
辨其为输卵管炎,故用清下焦湿热之品以消炎;用麻黄、羌
活者非为解表,乃取其温经镇痛之用。
按:诊断取用西医病名,治疗则投传统汤药,可见章氏临证
特点。二诊带下多而粘,似应加黄柏、山栀、黄芩为好。
吴佩衡医案
吴佩衡(1888—1971),名钟权,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著名经 方家。
治头者,见此得毋瞠目乎?
按: 头痛为阳明腑气不降而反逆上薰蒸所致,
脉滑以示里热腑实,然仍当视舌象及面色而定。
章次公医案
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江苏镇江人。早年攻读于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于丁甘仁、曹颖甫诸先生。
章次公医案分析病机,多有中西医学理论合并讨论,如“古
人物质属之血,机能属之气”,“宣肺多是祛疾剂,肃肺多
陈皮6g
炒谷麦芽各12g
原按:本按初诊,用白头翁汤加减,先生认为柴胡 既能清热,又能泄下。二诊因热见退,即去柴胡, 加重清化湿热之品,仍以润、涩兼用。三诊病势已 呈尾声,乃予健脾助运法以善其后。
按:案治简洁流畅,虽寥寥数语,但病史、现症状、 议沦、治法、效果、医嘱,一应俱全,读后有众音。
舌衄案
云茯苓三钱
生白
术三钱
炒淮药三钱
陈皮一钱
紫丹皮二钱 焦谷芽四钱
炒诃子皮五钱 陈米汤煎,十剂
炒御米壳五钱
灶心黄土四钱
后,呕泻均止,加炒潞党二钱
按:瘦人阴虚,加之呕泻,舌光口干,明系肝胃阴伤、肝
气横逆之证。治当酸甘化阴,乌梅、芍药、白术、木瓜、山 药均不可缺。
曹颖甫医案
曹颖甫(1867—1937),名家达,江苏江阴人。1902年中 举人,后致力于医学。曾执教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 学校并主持上海慈善团体同仁辅元堂的医务。 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以及学生整理的《经方 实验录》及《曹颖甫先生医案》 其医学以仲景为宗,故临证好用仲景方,自谓在上海期间 “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经方实验录》序)。曹氏用 药峻重,所用经方每有一味不更且剂量依旧者,在风行时方 的当时确是别有风格,故有“曹派”之称。研读其医案颇能 体会经方运用的深意。 医案来源:《曹颖甫先生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