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合集下载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1.1社会发展的规律(2017.11.2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当今社会现象中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教学重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方法】例举法、引导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

提出当今社会的网络热词,利用网络热词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近日,河北“教科书式耍赖”引发社会关注。

两年前,河北唐山人赵勇的父亲遭遇车祸后成为植物人,在法院判决肇事司机黄淑芬赔偿85万余元后,黄淑芬以各种方式拒绝道歉和赔偿。

12月1日,赵勇的父亲去世。

当天,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通报,称案件目前正在执行,法院对黄淑芬的财产及其是否存有转移财产情形进行调查。

迟迟没有收到法院判决赔偿款后,河北唐山人赵勇选择在网上曝光肇事司机黄淑芬的“教科书式耍赖”行为。

除此之外,还有皮皮虾,我们走;我不吃藕;金拱门;我欲修仙,法力无边等。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网络热词的出现?为什么网络热词总在发生变化?(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它包括价值观、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考纲要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高考考情与预测1、高考考情(见学案“高考回眸”)2、命题规律及趋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高考的常考点,几乎每年高考都会在此命题,既可能出选择题,也有可能出主观题,出主观题时主要是要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属于一般考点,考查时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试题取材多样,尤以国家、区域重要的改革发展举措和社会热点为主。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的观点属于政治、哲学、文化之间的交叉知识,是高考的敏感地带,必须结合党的性质与宗旨、政府的职能与原则等知识系统掌握。

对于本部分所涉及的知识,近几年高考以考查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为主,题型上客观题和主观题兼有,以主观题为主。

背景材料以民生问题为主。

(1)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结合我国农民的一系列伟大创造,说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三、考点解读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从知识目标说,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从能力目标说,主要是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尤其是用物质生产实践认识社会历史的奥秘,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确地设计和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坚定学生的群众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从生活实践出发,经过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实践。

这是一个循环上升运动,但它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生活、实践的回归,即在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回归。

总之,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在整部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正确认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因此要谈价值观,就必须先谈社会历史观。

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

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课时社会发展的规律【考点及能级要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B)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A)【学习目标】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3、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社会主义改革【高效预习】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的矛盾、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的规律,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实现的。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和、和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加以解决。

改革的性质是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改革的意义是:。

【重难点剖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探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

【课堂训练】一、判断题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则相反。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4、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二、单项选择题6、如果说“江南Style”是娱乐模仿秀的话,那么“航母Sty le”的走红,背后是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群众的自豪之情。

这体现了()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推动作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8、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改革 B.发展生产力 C.调整生产关系 D.阶级斗争9、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高二政治教案第11课寻找社会的真谛

高二政治教案第11课寻找社会的真谛

第11课寻找社会的真谛第11课寻找社会的真谛(3课时)一、考点整合:(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p88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88(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判断正误:(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决定。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密不可分。

(3)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的反映。

(4)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不断向前发展。

例1:(XX年江苏)自XX年4月1日起,我国对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间接引导投资流向。

其中蕴涵的哲理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例2:(XX年全国春)《现代汉语词典》XX年增补本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增补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蓝牙”、“克隆”等新词新义1200余条。

这表明()a.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b.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例3:(XX?广东)“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例4.XX年1月14日——XX年6月,历时一年半在全党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6月30日圆满结束,群众满意度测评表明: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7%以上。

xx指出,在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大举措。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doc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doc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方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列举具体材料例证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乐曲】《国际歌》,同时投影其歌词:国际歌词:欧仁·鲍狄埃曲:比尔·狄盖特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副歌)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师: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进行新课[板书]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探究活动一】判断图中的相关人物是否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学生讨论得出:[板书]1、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高中政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中政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教学方法]理论生活相结合,自主探究【导学】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

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有时会社会存在,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住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设计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设计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设计《寻觅社会的真谛》是高一政治的内容。

寻觅社会的真谛,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如何正确的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b、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个人与社会的同一种实现价值;c、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2、能力目标:a、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防范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b、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使学生认同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在劳动中学会奉献;教学重点、难点: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2、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3、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4、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教学方式:情境问题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一、情境体悟1、小组活动a、确定一处考察地b、选择向导C、挑选装备二、理论突破问题一:你选择向导和装备的理由?1、价值的含义: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注意: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问题二: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相同吗?1、物的价值:物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而事物本身是没有需求的。

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2课时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2课时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时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课件播放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教师引导: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国际歌,但它表达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真理,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和研究这一问题。

导入二〔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梁启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教师引导:在关于“谁是历史的创作者〞这一问题上,近代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和伟大领袖毛泽东观点截然不同,梁启超认为社会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而毛泽东那么认为社会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那么,两者谁的观点正确呢?理由又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和研究这一问题。

推进新课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那么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3页“专家点评〞部分,体会“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内涵。

板书:1.人民群众的概念和地位板书:〔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概念①含义: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范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知识拓展:比较人民群众、劳动群众与体力劳动者三个概念。

〔多媒体课件展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它是一个政治范畴,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它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高二政治《寻觅世界的真谛》说课稿.doc

高二政治《寻觅世界的真谛》说课稿.doc

高二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说课稿高二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框,主要讲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通过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的学习,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该框是学习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对学生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下一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下一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并且让学生能主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对哲学上实践的概念,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08江苏考纲: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社会主义上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运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知识结构: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的含义: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内容②社会意识的含义: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B.C.(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从根本上说,,但它有时会,有时又会。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

【注意】★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1)唯物主义历史观: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①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②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其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2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2时教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2、理解目标(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运用目标(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3、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带到物质领域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课时安排:2 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和较量。

高二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 教师版

高二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 教师版

4.11 寻觅社会的真谛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内容及方法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以及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学习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学习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三、【课堂探究】探究:社会与热词“互联网十大热词及年度汉字”由互动百科发布,以盘点年度热点、反映时代特色、记录社会形态为目标,结合网民的关注度、年终投票,最终由专家评议后产生,在每年的12月发布。

2011年“互联网十大热词及年度汉字”:HOLD住、乔布斯、高铁、地沟油、校车、郭美美、伤不起、PM2.5、谣盐、占领华尔街。

“限”字当选为年度汉字。

2012年“互联网十大热词及年度汉字”:钓鱼岛、正能量、十八大、你幸福吗、屌丝、江南style、莫言、辽宁号航母、舌尖上的中国、2012。

“平”字当选为年度汉字。

2013年“互联网十大热词及年度汉字”:中国梦、土豪、雾霾、中国大妈、单独二孩、斯诺登、比特币、嫦娥三号、房姐、大黄鸭。

“法”字当选为年度汉字。

2014年“互联网十大热词及年度汉字”:依法治国、马航、APEC蓝、埃博拉病毒、冰桶挑战、监狱风云、克里米亚、《小苹果》、奶茶恋、玉兔号。

“蓝”字当选为年度汉字。

2015年“互联网十大热词及年度汉字”:2022年北京冬奥会、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美互联网论坛、开普勒452b、屠哟哟、扶老人险、天津爆炸案、第五套人民币、雾霾红色预警信号、全面二孩。

高中政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课时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明确内容(新课开始前,仔细阅读本栏目,准确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准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利用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社会主义。

【精彩回放】——旧知巩固(利用候课时间和课首3—5分钟,认真背诵下列内容,同桌间相互检查)1.辨证否定的基本内涵?2.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及其要求?3.如何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导学菜单】——我来预习(带着菜单设置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速记忆)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如何全面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如何?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5.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如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6.改革的含义、根本目的?【感悟平台】——我来探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智慧完成对问题的思考)在我国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为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5年修改选举法时,将这一比例由8∶1修改为4∶1。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适时修改《选举法》,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调整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建立网络】——我来归纳(灵活采用括号框架或者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课的知识以网络形式呈现)【过关窗口】——我来练习(独立完成,同位互批,发现问题,交流研讨)1.既然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就意味着A.同一时代的每个人的社会意识都是相同的B.人们的鬼神观念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只能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2.12月4日是法制宣传日。

寻觅社会的真谛说教材

寻觅社会的真谛说教材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说教材一、《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具体要求4.12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13 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4 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调查: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

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讲哲学和生活、实践的关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唯物论和认识论,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讲辩证法。

一单元讲哲学基本常识,二、三单元讲辩证唯物主义。

本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我们学得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马克思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学生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如何改造世界。

这一课属于社会历史观的范围。

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学习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对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学习下一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做准备。

《生活与哲学》从生活实践出发,经过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生活与实践。

这是一个循环上升运动,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生活、实践的回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课堂探究:(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究提示:(1)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进行的。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2)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

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另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社会历史规律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即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条件,即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以及无产阶级的出现。

◇课堂探究:(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

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

(2)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

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

◇课堂练习: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

”该观点说明了() A.动物也有意识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产生的根源是客观物质世界这一知识点。

A项本身错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没有意识。

B项错误,上帝作为:宗教中的事物是人脑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不是主观自生的。

c项错误,上帝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对“上帝”反映的“上帝观念”。

只有D项与题干相符,上帝观念的存在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材用“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1)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其动因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

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不同。

(3)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等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教材用“专家点评”栏目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意识的不同,从而使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

◇课堂练习: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

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答案:D解析:由“争论不休”到“很平常的事”说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是随着人们对“试管婴儿”的产生发展过程的了解、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科技的发展等这些社会现实情况的变化而转变的,故选D。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或不是最佳选项。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课堂探究:(1)在社会主义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探究提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这些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产生于剥削阶级社会,是剥削阶级特定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

尽管我们现在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这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不会立刻消失,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落后于社会存在,故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2)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就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之后,这些思想不仅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和罪恶现象,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设想,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这些社会意识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不满,渴望更好的社会出现。

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又高于社会存在,推动了社会存在向前发展。

(1)对这一知识我们应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堂练习: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主要体现了()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答案:C解析:题干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故选C。

注意区分B、C两项。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仍是二者辩证关;系的第一层,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与题干不符,B项不选。

社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冲”决定的。

其实质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文科班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