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体外模型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及体外肠道模拟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及体外肠道模拟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及体外肠道模拟系统的构建和应用肠道微生物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腹泻。

肠道是肠道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肠道微生物的含量占整个人体微生物含量的78%,是临床研究的重点[1,2]。

能够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人体自身的因素;第二,人体摄入的饮食;第三,细菌自身因素;第四,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最为主要、复杂,为科研研究的重点。

为了研究肠道微生物,我们引入了肠道微生物模拟系统。

体外肠道模拟模型是基于对人体体内消化道的仿生模拟而建立,用来培养单种或多种微生物的培养系统。

综上所述,为了研究肠道微生态系统,我们做了两方面工作:研究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构建模拟肠道系统及应用。

具体实验如下:利用qPCR(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肠道微生物:首先设计经过分离得到的鼠李糖乳杆菌、纳豆芽孢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粪肠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唾液乳杆菌的qPCR引物,保证了qPCR检测的特异性。

然后将上述肠道微生物混合培养,用得到的qPCR引物检测混合培养体系中每一种肠道微生物的活菌数。

结果为:发酵乳杆菌为4.1×107CFU/mL,唾液乳杆菌为2.2×107 CFU/mL,纳豆芽孢杆菌为0.8×107 CFU/mL,植物乳杆菌为2.3×107 CFU/mL,干酪乳杆菌为4.1×107 CFU/mL,保加利亚乳杆菌为2×107 CFU/mL,粪肠乳杆菌6.8×107 CFU/mL。

可得出结论:qPCR通过特异性引物设计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qPCR能够在混合肠道微生物体系中精准检测一种或多种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含量。

为后续开展研究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将分离得到的8种肠道细菌即:鼠李糖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粪肠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唾液乳杆菌、纳豆芽孢杆菌两两混合培养测活菌数。

模拟人工肠道实验报告(3篇)

模拟人工肠道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肠道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其微生物群的平衡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为了研究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一项模拟人工肠道实验。

通过构建模拟人工肠道模型,我们可以模拟肠道内的环境条件,研究微生物在肠道中的生长、代谢以及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二、实验目的1. 构建模拟人工肠道模型,模拟肠道内的环境条件。

2. 研究肠道微生物在模拟人工肠道中的生长和代谢情况。

3. 探讨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实验材料1. 主要仪器:恒温培养箱、厌氧培养箱、显微镜、离心机、培养皿、移液器等。

2. 主要试剂:生理盐水、葡萄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琼脂糖、抗生素等。

3. 实验菌株: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肠道微生物菌株。

四、实验方法1. 模拟人工肠道模型的构建:(1)取无菌培养皿,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加入琼脂糖,使其凝固。

(2)将凝固后的琼脂糖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模拟肠道温度。

(3)将模拟人工肠道模型置于厌氧环境中,模拟肠道厌氧条件。

2. 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1)将肠道微生物菌株接种于模拟人工肠道模型中,培养一定时间。

(2)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形态、生长速度等。

(3)收集培养液,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如葡萄糖发酵、产酸、产气等。

3.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1)将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2)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分析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3)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相关指标,如细胞因子、细胞活力等,分析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实验结果1. 模拟人工肠道模型构建成功,可模拟肠道内的环境条件。

2. 肠道微生物在模拟人工肠道中生长良好,表现出良好的代谢活性。

3.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细胞共培养时,细胞生长情况良好,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

4. 细胞培养液中相关指标显示,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细胞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细胞因子释放增加、细胞活力提高等。

生物医学研究的体外和体内模型技术进展及其应用

生物医学研究的体外和体内模型技术进展及其应用

生物医学研究的体外和体内模型技术进展及其应用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对于疾病的研究不能仅仅依靠临床数据和动物实验。

由于人体复杂的生理结构和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和安全等限制,单一实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研究需要。

因此,体外和体内模型技术成为了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一、体外模型技术体外模型,也称为细胞系、细胞培养模型或体外实验,指的是直接人为将动植物组织或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以模拟疾病的发生和病理生理变化。

相对于体内模型技术,体外模型技术具有优越的灵敏度、可重复性和便携性。

1. 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原代细胞培养毫无疑问是最早发展的体外模型技术之一,包括从组织中分离的原代细胞和从血液样品中分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此外,通过对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等特殊细胞进行培养,不仅可以推动干细胞与组织再生领域的开展,还可以帮助研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和诊断遗传性疾病。

2.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与传统平板式培养技术不同,三维培养技术可以模拟更加真实的生物环境,对于某些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人类肝细胞和心肌细胞,平时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难以在二维培养环境模拟其生存环境,使用三维培养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三维培养技术也可以实现人体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组织工程修复。

3.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体外疾病模型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构建许多体外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成为可能。

研究人员通过对细胞进行特定基因的转化和敲除,模拟疾病的发生和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从而可以研究疾病发生机制与治疗方法等问题。

此外,利用不同的基因修饰策略,还可以构建多种类型的疾病模型。

二、体内模型技术相对于体外模型技术,体内模型技术更加完整地模仿了真实场景。

与此同时,体内模型技术在很多情况下具有更高的预测能力。

但由于种种原因,体内模型技术的研究成本和难度也更高。

1. 动物模型动物模型是体内模型技术最传统和常见的方法,对于很多疾病的研究和药物安全性测试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随着人类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重视,人们对其研究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入。

肠道微生物组是指包含大量微生物的生态系统,涵盖了1,000多种细菌属,其中包括成千上万的生物专门生存于人体肠道内。

这种结构与功能繁复的肠道微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

本篇文章将概述这一兴趣络绎不绝的领域的一些趋势和进展。

第一部分:肠道微生物组的健康重要性肠道微生物的双重性质有助于延伸研究的范围。

正常情况下,它是人体内的有益微生物。

它能够参与大量获益人体的活动。

比如在维生素和氨基酸的代谢演变中起到关键作用,消化食物,并保持肠道的黏膜完整,这些过程中只是体现了微生物对人体的好处。

微生物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代谢特征,例如抗菌素的合成,并能对各种疾病的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肠道微生物的平衡被破坏时,微生物就会成为道路提供细菌的侵略,从而引起疾病和不适感。

严重的紊乱症状可以包括脾气暴躁,抑郁心情,免疫感觉减弱,体重稳定不在采取,以及代谢难以调节。

长期的肠道微生物失调也被认为是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根本原因,例如肠道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等疾病。

总之,肠道微生物组对人类健康和康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很多不同的疾病方案和预防方法中探讨、了解肠道微生物群落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部分:目前的研究和进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从事者已经在对人类微生物和人体微生物生态系的性质、抑菌素和菌群以及菌群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喜欢人口学归纳分析的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和食物、公共健康项目以及循环模式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群体的肠道微生物组,研究人员可以发现该微生物组的穿戴区是持久的,但它也容易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比如饮食、使用抗菌素等编写。

在人类微生物组方面还有着无限的潜力。

与此同时,最近发展出来的细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也被广泛用于研究菌群。

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7种饲料原料粉碎粒度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及能耗的影响, 我们设计了一项实验研究。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7种常见的饲料原料,分别为 玉米、豆粕、麦麸、鱼粉、棉粕、菜粕和酵母粉。首先,我们将每种饲料原料分 别粉碎成不同粒度的粉末,然后测定其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和能耗。
内容摘要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饲料原料,粉碎粒度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及能耗 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玉米、豆粕和鱼粉的粉碎粒度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影 响较为显著,而麦麸、棉粕、菜粕和酵母粉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粉碎粒度的 变化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并非单调递增或递减,而是存在一个最优粒度。 对于能耗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粉碎粒度越小,能耗越高,这与文献综述中的结论一致。
柚子皮多糖的体外消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食用柚子或柚子制品来摄取柚子皮多糖等有益 健康的成分。除了食用柚子外,我们还可以了解更多有关植物来源的食物和补充 剂的信息,以及它们对我们的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天然抗氧化物质,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并预防疾病。
内容摘要
在讨论中,我们分析了粉碎粒度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发现较小的粉碎粒度 有助于改善蛋白质的分散性和溶出性,从而提高其体外消化率。此外,我们还探 讨了粉碎粒度提高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可能性,认为其可能与提高饲料与消化酶 的接触面积有关。
内容摘要
总之,本项研究证实了7种饲料原料的粉碎粒度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及能耗具 有显著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饲料原料和养殖需求,选择合适的粉 碎粒度,以充分发挥饲料的营养价值并降低能耗。这一研究结果对于优化畜牧业 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谢谢观看

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在食物消化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在食物消化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在食物消化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李玉珍;肖怀秋;姜明姣;赵谋明【摘要】人体胃肠道在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作用,在对人体胃肠道功能进行研究过程中常存在伦理问题,而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对促进胃肠道功能的研究和食物消化行为的研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对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的研究现状、研究局限性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的应用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一些发展建议和意见,以期促进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在食物消化行为研究方面的工作.%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od digestion and nutrition absorption,and there are ethical issues in 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functional research filed.The establishment of in vitro human gastrointestinal simulation system (ivHGSS) can solve the issue and promote the researches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food digest behavior.The 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limitations of ivHGSS were summarized,som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ivHGSS research filed were put forward,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ivHGSS in food digestion.【期刊名称】《中国酿造》【年(卷),期】2017(036)007【总页数】4页(P153-156)【关键词】人胃肠模拟系统;食物消化;人工模拟【作者】李玉珍;肖怀秋;姜明姣;赵谋明【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0;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0;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湖南中威制药有限公司,湖南株洲412000;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14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in vitrohuman gastrointestinal simulation system,ivHGSS)是一种基于人体胃肠道生理机能进行模拟食物消化行为的生物研究系统,常用于生物活体的替代试验研究,具有操作简单、便捷、安全、快速,且不受医学研究的伦理桎棝[1-3]。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即肠道微生物,它是人类体内最为庞大的微生物群落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正常人体内大约有100万亿(10^14)个微生物,其中包括数千种不同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这些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肠道、皮肤、口腔、泌尿系统等部位。

在这些细菌中,大多数是有益的,并对人体的生理、代谢、营养吸收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起初,人们只是对一些肠道细菌的分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一些简单研究。

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手段更新,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也迎来了突破性的发展。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肠道菌群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有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以预测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医生开始意识到人体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以肠道菌群为重点研究的整体健康观念。

二、肠道菌群对人体代谢的影响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及数量可以影响人体内多种代谢反应的进行。

例如,有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可以促进人体吸收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调节血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等。

肠道菌群也可以产生多种有益物质,如丁酸、丙酸等,这些物质对维护肠道健康和整体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些研究表明,慢性肠道疾病、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异常有关。

这些研究的发现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四、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分析人类肠道微生物可以为人体提供许多生理和代谢上的帮助。

例如,一些能够在人体内产生叶酸和维生素K的肠道细菌,可以帮助人体维持血液凝固机制的稳定性。

此外,肠道细菌还能够分解多种不易被人体消化的食物成分。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肠道微生物群落作为一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

肠道内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形成了一个近乎庞大的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极为广泛,从保持肠道健康到调节免疫系统和影响情绪等等。

因此,对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已经成为人类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健康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落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远远不止于和肠道健康相关。

它们还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

消化系统:肠道微生物群落在消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同时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例如,肠道内的益生菌能够帮助我们分解并消化肉类和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食物成分。

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群落也与我们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它们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保护我们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同时,肠道微生物群落还能帮助缓解炎症和调节免疫系统平衡。

情绪: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落还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会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异常情绪的产生。

随着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其组成和作用的认识也不断提高。

以下是几个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领域的进展。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内的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因为众多的因素而发生变化。

例如饮食、药物、生活方式、婴儿喂养方式、人类基因等,都会对我们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产生影响的因素。

例如,富含膳食纤维、抗氧化性物质的植物性食物可以促进肠道健康。

而反面例子是富含饱和脂肪、添加剂、含糖饮料等食品会破坏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平衡,导致诸如炎症性肠病和代谢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

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年龄、地点和文化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也会因为人们的年龄、地点和文化等差异而发生变化。

例如,我们知道婴儿和成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不同,这是因为婴儿一出生后马上开始来自各个方面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变化。

肠道菌群研究模型和组学技术在食品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肠道菌群研究模型和组学技术在食品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肠道菌群研究模型和组学技术在食品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目录1. 肠道菌群研究模型 (2)1.1 肠道菌群的基本概念 (3)1.2 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 (3)1.3 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的交互作用 (5)2. 组学技术 (6)2.1 组学技术概述 (8)2.2 代谢组学 (9)2.3 宏基因组学 (11)2.4 蛋白质组学 (12)2.5 转录组学 (14)3. 食品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 (15)3.1 食品化学危害物的分类 (16)3.2 危害物的来源和暴露途径 (17)3.3 危害物的健康效应评估 (19)4. 肠道菌群研究模型在食品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20)4.1 肠道菌群作为生物标志物 (21)4.2 肠道菌群与化学危害物的相互作用 (22)4.3 肠道菌群对化学危害物的代谢和转化 (23)5. 组学技术在食品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25)5.1 组学技术在食品化学危害物检测中的作用 (26)5.2 组学技术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 (27)5.3 组学技术在危害物代谢路径分析中的应用 (28)6. 案例研究 (29)6.1 某食品化学危害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1)6.2 组学技术在危害物风险评估中的成功案例 (32)7. 结论和展望 (34)7.1 肠道菌群研究模型和组学技术的重要意义 (35)7.2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36)1. 肠道菌群研究模型肠道菌群研究是食品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中的一个关键领域,因为肠道菌群对食品中潜在有害物质的代谢和生物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包括了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原生生物,构成了宿主的生态系统,其动态平衡对于宿主的生理健康至关重要。

肠道菌群对食品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和某些化学物质的吸收、代谢和排出具有深远的影响。

研究肠道菌群的最佳方法之一是通过模型系统来模拟肠道环境的复杂性。

模型系统包括体外模型。

无菌动物模型通过消除动物体内的所有微生物来模拟一个无菌环境,从而可以研究特定化合物对宿主的影响。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法在食物消化行为中的研究进展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法在食物消化行为中的研究进展

100 I FOOD INDUSTRYI 理论THEORY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法在食物消化行为中的研究进展文 那吉 杨婷 赵檑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2. 体外模拟胃肠系统在食物消化行为中的研究进展2.1 单相静态胃肠模拟系统单相静态胃肠模拟系统(ssGS )指的是对人类胃肠道环境的生理条件进行模拟,与此同时,将食物置于人工模拟的胃肠环境中,进而对食物在胃肠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行为进行模拟研究的模拟体系。

一般情况下,通过加入含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并调节pH 值等操作来模拟人工胃肠消化液,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模拟的胃肠道生理条件,进而对胃肠环境中的食物消化活动进行模拟。

KAFAOGLU B 等人利用单相静态模拟系统研究了坚果和种子中多种金属元素的生物利用度,发现经过胃肠环境进行模拟消化后,其中的金属微量元素更容易被吸收。

陈梦霏等人探究了模拟胃肠消化对蛹虫草蛋白质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 SDS-PAGE 和酸水解法分析模拟胃肠消化前后蛋白质分子量分布及氨基酸的组成。

结果发现,经模拟胃肠消化后蛋白质分子量的主要分布范围发生了变化。

陆俊等人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法考察黑米、黑苦荞、黑麦等6种黑色食品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成分及其活性变化规律。

结果发现,通过模拟胃消化2h 后,黑小米和黑豆中多酚和黄酮释放增长比例分别增长28%和41%,进一步通过模拟肠消化2h 后,黑麦和黑绿豆中多酚和黄酮释放增长比例分别增长113%和52%。

引言食物进入人体经咀嚼后,会在胃部中停留约8min-3h ,之后才会被运输到小肠或十二指肠,其在胃、肠道的消化情况受pH 值、消化酶、无机盐等多种生理因素的影响。

BOUAYED J 等人发现胃消化作用能对植物中的多酚和黄酮等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释放和吸收产生较大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直接使用人体进行消化实验所得数据更为精确,但由于在研究人体胃肠功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伦理性问题,研究结果还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故难以在实验过程中得到普及。

肠道微生态研究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研究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人 的 胃 肠 道 里 拥 有 一 个 微 生 物 生 态 系 统 ,容 纳 着 几 万 亿 个 微 生 物 细 胞 。 根 据 美 国 、中 国 和 欧 洲 3 个 地 区 共 1 2 0 0 人 的 检 测 结 果 ,确 定 这 些 样 本 的 微 生 物 群 中 总 共
含 有 9 9 0 万 个 微 生 物 基 因 [1]。 肠 道 微 生 物 群 不 仅 在 宿
【提 要 】 肠 道 微 生 态 是 近 些 年 来 的 研 究 热 点 ,其 为 很 多 疾 病 提 供 了 新 的 治 疗 思 路 ,特 别 是 在 糖 尿 病 、肥 胖 、慢 性 肾 脏 疾
病 以 及 其 他 肠 道 炎 症 疾 病 中 。 近 年 来 对 于 肠 道 微 生 态 的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三 方 面 ,肠 道 微 生 物 的 多 样 性 、功 能 及 人 工 改
主 免 疫 系 统 发 育 中 起 着 关 键 作 用 [2],而 且 可 保 护 机 体 免 受 病 原 体 影 响 [3] ,甚 至 可 以 影 响 宿 主 细 胞 增 殖 [4]以 及 调 节 肠 内 分 泌 功 能 [5] 。 尽 管 这 些 微 生 物 活 动 与 健 康 的 相 关 性 存 在 个 体 差 异 ,但 是 肠 道 微 生 物 的 功 能 强 大 ,很 多 疾 病 与 肠 道 微 生 态 的 关 系 都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包 括 癌 症 、代 谢 疾 病 及 心 血 管 疾 病 等 [6] 。 由 于 肠 道 微 生 物 多 为 厌 氧 菌 和 兼 性 厌 氧 菌 ,所 以 传 统 的 培 养 法 只 能 培 养 出 约 4 0 % 的 微 生 物 ,可 以 影 响 检 测 结 果 的 真 实 性 。 随 着 研 究

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ppt课件

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ppt课件

2019/2/24
ppt课件
9
9
美国国家卫生院自2007年 l2月开始进行人体代谢组计 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目标之一就是要完 全了解肠内细菌的特性。
2019/2/24
ppt课件
10
10
2008年欧盟人类肠道元 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该领 域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视。
2019/2/24
ppt课件
11
11
进入21世纪后,相关项目 数量位居前列的单位包括浙 江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 院、上海交通大学。
2019/2/24
ppt课件
12
12
南京军区总医院黎介寿院 士团队对肠道菌群与肠粘膜 屏障、肠道菌群与小肠移植 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2019/2/24
ppt课件
13
13
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团队 在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肝病的 关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 现肝硬化粪便菌群与正常人 群比较有明显变化并与预后 有关。
2019/2/24
ppt课件
16
16
细菌鉴定
一:传统测定法在肠道 菌群的测定中,传统的分 离检测方法目前仍被广泛 地采用。主要步骤是采集 病人的粪便或肠内容物, 然后进行微生物培养计数 或涂片观察。
2019/2/24
ppt课件 17
17
2019/2/24
ppt课件
18
18
2019/2/24
ppt课件
2019/2/24
ppt课件
26
26
抗生素和各种医疗操作是一把
“双刃剑”,如果应用得当,可抑 制致病菌繁殖,有效控制细菌感染
性疾病,治愈疾病。但是,如果过

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陈责;贾慧
【期刊名称】《农产品加工》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体外消化模型是用于研究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消化吸收率及成分释放的系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健康和营养方面的研究中。

其作为食品和药品分析中常用的工具,被用于分析食品及药品结构变化,以及生物利用度和消化率。

相比于体内消化试验,具有成本低、试验周期短、结果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从模拟对象和发展历程等方面对已有的体外消化模型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分别介绍了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和细胞培养模型3类常用模型。

静态模型只能简单模拟消化过程,动态模型可以同时模拟胃肠道中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另外细胞培养模型通常被制药工业用于评价潜在药物吸收机制的手段。

最后,结合微型化和程序自动化2个方面分析了体外消化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

【总页数】5页(P61-64)
【作者】陈责;贾慧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2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51
【相关文献】
1.脂质体在食品中的应用及体外消化研究进展 [J], 刘玮琳;魏富强;韩剑众
2.粪源菌在评定反刍动物粗饲料体外消化率上的研究进展 [J], 张吉鹍
3.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J], 陈责;贾慧
4.宏量营养素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J], 马田田;张一凡;任雪;冯欢欢;徐彩红
5.不同处理方式下蛋白质结构变化与体外消化性关系研究进展 [J], 郭蔚波;赵燕;徐明生;姚瑶;吴娜;杜华英;涂勇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宠物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研究进展

宠物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研究进展

宠物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研究进展宠物动物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伴侣和家庭成员,在宠物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宠物动物的健康愈发关注。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宠物动物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性,并且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群对宠物动物的健康起着重要影响,影响着它们的免疫系统、消化功能、心理行为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宠物动物肠道微生物群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

一、宠物动物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肠道是宠物动物体内最复杂的微生物栖息地,其中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通过与宠物动物的肠道黏膜密切接触,形成肠道微生物群。

根据研究,宠物动物肠道微生物群具有个体差异性,即每个宠物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组成都是独特的。

宠物动物肠道微生物群的主要成分是益生菌和有益菌群。

这些微生物对宠物动物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包括帮助消化食物、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等。

同时,肠道微生物群中也存在一些有害菌群,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它们可能引起宠物动物的肠道感染和疾病。

二、肠道微生物群与宠物动物健康的关系宠物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与它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首先,肠道微生物群对宠物动物的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良好的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增强宠物动物的免疫力,使其更抵抗疾病。

其次,肠道微生物群还能影响宠物动物的消化功能。

一些微生物可以帮助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和其他难以消化的物质,提供额外的能量和营养。

此外,肠道微生物群还与宠物动物的心理行为有着密切联系。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可能导致宠物动物情绪不稳定和行为异常。

三、调节宠物动物肠道微生物群的方法了解宠物动物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后,人们开始探索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

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可以通过口服或饲料添加的方式补充到宠物动物的肠道中,以促进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

益生元则是能够维持益生菌生长和活性的营养物质,如低聚糖和纤维素等。

建体外人类肠道微生物群模型的设计和方法

建体外人类肠道微生物群模型的设计和方法

建体外人类肠道微生物群模型的设计和方法一、引言随着微生物组学的发展和深入研究,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的认识日益深入。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对于营养代谢、免疫调节、疾病发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体外的人类肠道微生物群模型,对于研究其结构和功能,以及对其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模需求1. 模拟真实环境:体外模型需要能够模拟人类肠道内的真实环境,包括酸碱度、氧气水平、温度等因素。

2. 考虑多样性:人类肠道微生物群非常复杂,具有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模型需要考虑这些多样性因素。

3. 保存功能:模型需要便于保存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功能,以便后续研究和应用。

4. 适应研究:模型需要适应不同类型的研究应用,例如用于营养学、药物代谢、微生物功能研究等。

三、设计思路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人类肠道内主要包含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模拟肠道内的营养环境。

2. 模拟肠道环境:包括酸碱度、氧气水平、温度等环境参数的控制,以及添加粘液、免疫细胞等成分,模拟肠道内的环境。

3. 多样性维护:通过添加多种微生物种类、调整微生物的比例等方式,维护体外模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

4. 相互作用模拟:在模型中引入肠道微生物和宿主肠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模拟,以及微生物与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5. 功能维护:通过添加代谢产物、生长因子、微生物代谢产物等方式,维护模型中微生物的功能表达。

四、建模方法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生长条件,确保体外模型能够维持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2. 使用体外生物反应器或微流控芯片等技术,模拟肠道内的环境,例如设置不同的通气系统、循环系统等。

3.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监测和分析模型中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包括16S rRNA测序、转录组测序、代谢组测定等。

4. 结合微生物组学知识和系统生物学方法,对模型中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例如网络分析等。

肠道微生物对药物代谢影响机理分析

肠道微生物对药物代谢影响机理分析

ABCD肠道微生物对药物代谢影响机理分析一、肠道微生物概述肠道微生物是指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形成了复杂的共生关系,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在人体肠道内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代谢活动,参与人体的生理过程,如消化、免疫、代谢等。

二、药物代谢过程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才能发挥作用或排出体外。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也可在肠道、肾脏等其他组织中进行。

药物代谢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1. I相代谢: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将药物分子转化为活性或毒性更强的代谢产物,也可能使其活性降低或失活。

参与I相代谢的酶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s)、黄素单加氧酶(FMOs)、单胺氧化酶(MAOs)等。

其中,CYPs是最重要的I相代谢酶,参与了约75%的药物代谢。

2. II相代谢:主要是通过结合反应,将药物或其I相代谢产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等)结合,形成水溶性更强的代谢产物,易于排出体外。

参与II 相代谢的酶主要包括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磺基转移酶(SULTs)、谷胱甘肽S - 转移酶(GSTs)等。

三、肠道微生物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机理1. 直接代谢药物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的酶系统直接代谢药物,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活性。

例如,一些肠道细菌可以产生β - 葡萄糖醛酸苷酶,该酶可以水解药物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使药物重新释放出来,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对于某些药物,如伊立替康,其活性代谢产物SN - 38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形成无活性的SN - 38G,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

在肠道中,肠道微生物产生的β - 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将SN - 38G水解为SN - 38,导致肠道局部SN - 38浓度升高,引起严重的肠道毒性。

2. 调节药物代谢酶的表达和活性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肝脏和肠道中药物代谢酶的表达和活性,从而影响药物代谢。

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的研究进展

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的研究进展

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的研究进展张卿【摘要】人胃肠道系统对机体的营养与健康发挥重要作用,在对胃肠道功能作用的研究中一直面临伦理道德的挑战。

体外胃肠道模拟系统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胃肠道功能作用的研究。

基于此,系统地介绍体外人胃肠道模拟系统的发展历程,对体外五相胃肠模拟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体外人胃肠模拟系统未来发展的挑战。

【期刊名称】《生物化工》【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体外模拟系统;人胃肠道;研究进展【作者】张卿【作者单位】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3体外胃肠模拟系统是一种基于生理学模拟生物体进行的生物学研究,常被用于替代生物活体实验研究,体外胃肠模拟系统作为一个创新的技术平台,最大的优点是简单、快速、安全,且不受伦理限制。

目前体外模拟系统主要分为三类:体外单相模拟、半连续稳态胃肠模拟、连续动态胃肠模拟[1]。

目前已报道的体外模拟系统用于研究人体胃肠道的不同功能,包括药物残留的安全性评价[2],污染物的吸附与代谢[3],食物的营养动力学[4],营养物质生物利用率的评估[5],胃肠道菌群的共代谢作用,胃肠道菌群对人体营养与健康的影响等。

因此,体外胃肠模拟系统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评价平台,技术上日趋成熟,方法上不断创新,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之一。

1.1 体外单相模拟系统早期体外单相模拟就是单纯模拟胃部或小肠部理化条件的静态模拟,是一个将食物或其他样品暴露于模拟相的过程。

通过调节pH、添加含胃蛋白酶的人工模拟胃液、通入厌氧气体等一个或多个方面模拟胃部的理化条件,研究主要集中于食物的消化模拟或微生物的初级筛选。

最初营养安全学研究食物中重金属离子及有机污染物对人体的生物有效性,即采用体外单相模拟胃部的理化条件,利用化学浸提法测定重金属离子或有机污染物在人体中的暴露风险评估及生物有效性测定[6]。

利用体外单相模拟系统对抗性淀粉在小肠消化道中的理化消化进行模拟,研究发现甜豆、大麦、玉米片、大米和米粉5种食物中的抗性淀粉在经过15h的体外模拟消化后,在性质和数量上与体内消化结果最为接近,证明体外单相模拟系统对测定小肠对淀粉的消化吸收具有很好的评估作用[7]。

益生菌冲剂的体外模拟消化及抗菌活

益生菌冲剂的体外模拟消化及抗菌活

分析检测益生菌冲剂的体外模拟消化及抗菌活性研究莫景康,苏可盈,黎绍基*(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摘 要:为了解益生菌冲剂中益生菌在肠道中的活性和抗菌性,本文测定了市面上3个不同品牌的益生菌冲剂(A、B、C)中所含益生菌经体外胃肠道模型消化后的最终存活率和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

结果表明,经体外模拟消化后3个产品中只有A产品有菌落生长,存活率为0.000 04%,3种益生菌补充剂对胃肠道消化耐受性能差异较大;3种产品中的益生菌都对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制能力,且抑菌活性的大小为C>A>B。

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更好的益生菌产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益生菌;体外胃肠道模型;耐受性;抑菌性;存活率Study on Simulated Digestion in Vitro and AntibacterialActivity of Probiotics GranulesMO Jingkang, SU Keying, LI Shaoji*(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bility of probiotics of probiotic granule products in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e survival ability of probiotics in 3 commercial probiotic granule products (designated as A, B and C) was analyzed using an 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 mode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se three product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was also examined. After exposed to the 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 model, only product A had colonial growth,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0.000 04%. It was found that the three probiotic granule products had great differences in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ve tolerance. The probiotics in the three products all showed certain inhibitory capacity against E. coli, and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as C>A>B.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probiotic products.Keywords: probiotics; 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 model; toleranc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survival rate益生菌是与人体形成共生关系并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1-3]。

体外仿生消化系统的研究进展——从静态到动态

体外仿生消化系统的研究进展——从静态到动态

仲外仿生消化系统的研究进一从静态到动态
伍鹏1,王聶晶2,董志忠3M,陈晓东1
1.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苏州215123 2. 晓东宜健(苏州)仪器有限公司,苏州215143 3.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北京102209 4. 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9
Advance in biomimetic in vitro digestion systems—from static to dynamic
WU Peng1, WANG Jingjing2, DONG Zhizhong3 4, CHEN Xiaodong1
1. 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Soochow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⑵676172),中澳国际合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E0101200),北京市科技计划(D171100008017002) 第一作者:伍鹏,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仿生消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E-mail: p.wu@
26 生物产业技术2019. 06 (11月) www.biobusiness.conrcn
Abstract: In vitro biomimetic digestion system is a device designed to mimic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IT) of a human or animal and its digestive environment, fluid dynamic behavior in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etc. Compared to in vivo trials performed on either humans or animals, it enables continuous sampling and monitoring during simulated digestion with higher efficiency, lower cost, better repeatability and no ethical restriction involved in vivo. To date, a wide variety of in vitro digestion models has been designed and developed from static mono-compartmental (simulate one compartmen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o dynamic multi-compartmental (several compartments) systems. These in vitro systems have been employed to study the digestion process for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digestive mechanisms,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food nutrients, drug delivery and localized release of active ingredients, survival rate of intestinal probiotics, metabolism of toxic substance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optimization of infant formula. However, none of the current in vitro digestion systems can successfully reproduce the whole digestion process in vivo due to the inherent complexity of the GIT, and most of them ignored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GIT morphology and anatomical features in digestion. This paper firstly present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food digestion process in the GIT, followed by critically reviewing the structure, advantages, limit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representative static and dynamic in vitro digestion models reported in literature, with a highlight on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progress of the homemade dynamic in vitro rat and human stomach systems in our group. Finally, the shortcomings and challenges of the existing in vitro systems,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s of GIT morphology and anatomy, advanced real-time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factors for developing more advanced and biologically relevant in vitro digestion system are prospected. This review is helpful to design next generations of functional foods with desired health benefits. Key words: in vitro digestive system; morphology; mixing; bionics; food digestion; stomach; peristalsi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肠道微生物生态的非流动性发酵系统以上的大多数系统其细菌数目和细菌种类都存在一定的变异性,而且需要 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种不稳定性可能是由于随意的移去细菌细胞和培养基而导致的。由于是随意的移去细菌细胞和培养基,所以一些活的细菌细胞和未 利用完全的培养基也被移除掉,而理想的情况是只移除死亡了的细菌细胞和已充分利用了的培养基。为了克服以上这些系统固有的困难和缺陷CINQUIN等2004年提出了一种新 型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酵模型。他们设计了一层膜,把来自婴儿粪便的微生 物放到多糖基质上去发酵,这样既可以连续发酵又不移掉细 胞来确保那些需要定植才能生长的细菌不被移除掉。从而增
2连续发酵培养系统食糜在人体和大部分单胃动物消化系统中按照口到肛门的单方向流动,所以肠道细菌在单胃动物肠道中的发酵可以看做是一种恒温连续发酵的过程。发酵工艺中连续发酵的特点和肠道发酵特点比较接近,所以通过恒化连续发酵工艺从理论上可以模拟肠道细菌发酵的自然过程。COATES等首先设计了连续发酵培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以连续的加入新鲜培养基同时移除使用过的废液。随着设计工艺和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已经可以在体外控制这个连续培养系统的pH、温度、氧化还原能和营养状态等,来控制发酵罐中细菌的数量与菌群结。最原始的连续培养是单相连续发酵模型。但由于大肠环境的复杂性及不同肠道位置的解剖结构和环境存在差异,单相连续发酵模型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继而GIBSON和MACFARLAN等根据人体结肠的生理特点建立了三相连续发酵模型,同时通过比较该群的结构特点和突然死亡的人体肠道菌群的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三相连续发酵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各个肠道解剖位置,即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环境中肠道菌群的实际结构。现在常用的三相连续发酵系统由三个发酵瓶V1、V2和V3串联而组成,它们各自的容积分别为0.22、0.32和0.32升,分别代表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的生理位置。根据人体肠道不同解剖位置的实际生理特点,三个罐的pH分别控制在5.5、6.2和6.8,整体温度控制在37℃。每个发酵瓶都用磁力搅拌器以一定速度进行搅拌以混匀培养基,同时充入无氧氮气,以维持发酵瓶的厌氧环境。如图1所示,培养基从培养瓶依次流入V1,再从V1流入V2,V2流入V3,最后从V3流入废液罐中。其营养物质的流向和人体结肠中营养物质的流同。连续培养模型目前广泛应用在肠道细菌的生理、生化研究
体外肠道模型的发展
1静止发酵或罐批量培养模型此模型为最原始、最简单的体外发酵模型。该发酵在小瓶子中或者pH控制的批量发酵罐中进行。具体做法为在批量发酵罐中接入动物肠内容物或人粪便菌群的悬浮液,培养基中含有不同的待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整个发酵过程在充满氮气或二氧化碳的下进行。该模型简单、易操作,可以同时对多种底物进行比较,所以用于对碳水化合物的初步筛选。缺点是只能用于短期的发酵研究,因为培养物内pH和营养物水平变化很快群的改变导致该模型对肠道环境的模拟效果不理想。而且,由于死亡的细菌不能及时从发酵系统中清理出去,如果采用分子生态学的检测手段,如荧光定量PCR或FISH等方法无法区别死亡细菌还是活细菌,所以该模型不适用于使用16S rRNA的分子生态学实验手段来测定菌群的变化,使用范围有比较大的局限性。但常规微生态学手段,如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活细菌的方法还是能够测定菌群变化的。由于24 h之后培养基中养分已被大量消耗,而发酵终产物不断累积,长时间培养结果离肠道实际内环境偏差很大。GIBSON和FULLER报道用此模型进行研究在48 h内结果还是比较稳定可靠.
Vessel 2系统模拟小肠部位,反应体积为0.3 L,保留时间为6 h,pH控制在5.0~6.0。Vessel 3、Vessel 4、Vessel 5三相反应系统模拟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部位,反应体积分别是.7、1.3、0.8 L;保留时间为18、36、22 h; pH分别控制在5.5~6.0、6.0~6.4、6.6~6.9。因为模拟小肠的生理生化过程,该模型在Vessel 2内通过蠕动泵添加含有水解酶的胰腺提取液。MOLLY等设计了含有阿拉伯糖、果胶、木聚糖、糊精、淀粉5种不同碳源的培养基研究不同营养组分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测定了菌群数量、挥发性脂肪酸、19种酶活性等数据和人体内数据相比较,发现数据之间比较吻合,证明了此模型能可以模拟人体肠道来研究微生物菌群互作和变化规律。之上述模型多了模拟食糜从胃到小肠的这个过程更加接近人体正常生理学的过程.MINEKUS等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发酵系统,这种系统包括四个玻璃单元互相连接,其每个单元中有一个灵活的壁。这个系统控制在37℃ ,然后通过电脑控制挤压玻璃单元内壁使得代谢物能够在四个单元间流动。系统内的微生物吸收水和代谢物质需要过内置的中空纤维膜,食糜混合和运输则借助蠕动泵实现。这个系统在难消化食物成分和微生物的代谢及大肠微生态方面研究 上有重要的作用[11]。虽然此模型比以往模型更加自动智能化,但由于其系统挤压玻璃单元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存在着一 定的困难,尤其是中空纤维膜内置与电脑连接过于复杂,其应用并不太广泛。
加了系统的模拟效果和稳定性。
肠道微生物体外模型研究进
随着分子微生态学,特别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有了新的突破性认识。我们现在了解到人体和动物消化道系统中生长着大量的细菌,肠道中细菌的总数量甚至高出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肠道微生物的菌群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和宿主的遗传背景在决定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方面各自起到50%的作用。而且由于外部环境在肠道菌群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巨大影响,个体之间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极为不同。目前的研究证明只有极少数的细菌存在于大多数人的肠道中。而个人之间菌群结构的不同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宿主的免疫系统发育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甚至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产生相关。肠道微生物现在认为是人体的一个新“器官”。而肠道微生物生态的研究近十年来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肠道微生物研究存在的重要的瓶颈在于样品的采集。对正常人来说,除了收集粪便之外,小肠、升结肠、横结肠等部位的取样几乎不现实。另一方面,由于肠道细菌受到外部环境和宿主肠道环境的双重影响,如何区分外部环境和肠道内环境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变得十分重要。所以,建立合理而易操作的体外模型对推动肠道微生态学、人体和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非常有意义。本文就国内外目前经常使用的用于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体外肠道模型做一简单介绍。
1.3人类肠道微生态模拟器由于三相连续发酵模型仅仅模拟了人体结肠部位的肠道微生物小肠的微生物。1993年MOLLY等设计了一个五相反应器,命名为人类肠道微生态模拟器。该模拟系统被认为能够全方位,更好的的模拟人体肠道内的微环境。如图2所示,该系统温度仍然保持在37℃。其中Vessel l模拟的是胃环境,反应体积是0.2 L,保留时间为2 h,pH控制在2.0~2.5。1.3人类肠道微生态模拟器由于三相连续发酵模型仅仅模拟了人体结肠部位的肠道微生物生态过程,没有涉及胃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