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独立自我建构、创造性人格、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关系-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自我建构、创造性人格、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关系

一、问题提出

创造力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培养、提高

和发挥创造力是无数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目标。虽然创造力的定义众说纷纭,但

学者普遍认为创造力是提出或产出新颖和适宜的产品、思想或方法的能力(Hennessey & Amabile,2010;Runco & Acar,2010;Sternberg,1999;林崇德,胡卫平,2012)。要想回答如何培养或提高创造力,首先要解决哪些因素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创造力的问题。虽然研究者会基于个体、产品、过程和环境等不同角度阐释这一问题,但多数研究者都承认创造力是各种因素之间共同作

用的结果 (Hennessey & Amabile,2010;Sternberg,2006)。创造力交互理论指出个体的创造力是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内在动机、专业知识和情境因素、

社会因素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Woodman,Sawyer,Griffin,1993)。在该整合观的指导下,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作

为重要个人特征的自我观,如何与其他因素(如人格、动机等)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创造力,一直是研究者们探索的重要课题。

自我建构(self-construal)是个体如何看待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看法,是个体自我观的重要方面。Markus和Kitayama(1991)首先使用“自我建构”这一术语描述东西方看待自我的不同方式: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具有典型的独立自

我建构和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具有典型的依存自我建构。独立自我建构强调

分离性和独特性,在自我描述时更多地参照自己的内在特质或区别于他人之

处,而依存自我建构强调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在自我描述时更多地参照自己的

重要关系或群体身份(Cross,Hardin,& Gercek-Swing,2011;刘艳,2011)。同时,Markus等(1991)和其他研究者(如Singelis,1994)也认为个体能同时具有独立自我建构和依存自我建构,特定文化会促进某种自我建构的发展。下,

独立自我建构得到更大发展,而东方文化下,依存自我建构发展更好。研究表明,自我建构与知觉加工(Nisbett,Peng,Choi,& Norenzayan,2001)、短时记忆(MacDonald,Sandry,& Rice,2012)、长时记忆(Sui,Zhu,& Chiu,2006)和思维(Kuhnen & Oyserman,2002)等相关。如Wang和Ross(2005)认为

依存自我建构者倾向于回忆常规情境,独立自我建构者倾向于回忆与自身有关

的事件。自我建构不仅与一般认知过程相关,还与创造力有密切联系。Ng(2003)对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独立自我建构能正向预测创造性思维

测验和“你是什么样的人”测验的成绩;依存自我建构负向预测其成绩。虽然以往研究探讨了独立自我建构与创造力的关系,但对于其中的影响机制较少涉及。我们认为创造性人格和创意自我效能感可能是其中的中介变量。而且创造力的交互作用理论也为探讨自我因素、人格因素、动机因素等共同影响创造力

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其次,创造性人格会影响创造力和创意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具有较高水

平创造性人格的个体会比具有较低水平创造性人格的个体展现出更高的创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