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及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及训练
一、导入:
以前,有一位阔少爷,非常希望找个漂亮妻子。
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
“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
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美人,非常高兴。
“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
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
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
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
可见断句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断句,试着一起来寻找归纳断句的一些方法。
二、什么是断句?
什么是断句?一起来回顾一下《师说》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
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
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过渡语:文言文断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我们多积累、多感悟、多熏陶,培养语感,但它还是有规律可寻,方法可找的。
三、方法指导
窍门一:找名词或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例题: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窍门二: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常用在句中
例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窍门三: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言”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中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例题: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窍门四:找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例题: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鬼》)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窍门五:察反复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
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窍门六:据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
例题: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窍门七:据结构
文言语法中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不亦……乎”、“孰与……乎”、“无乃……与”、“得无……乎”、“奈(如、若)……何”、“何……为”等。
例题:陈胜者阳城人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窍门八: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题: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三、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
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
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例如《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
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
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四、断句步骤总结
1、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
2、抓词语:①语句核心,一般是名词或代词。
②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在句首;“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在句中。
③对话、引文标志: “曰”“言”“云”。
3、看修辞,观句式:①顶真、反复;②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③文言文固定结构、常用句式的特点。
4、分析上下文间总分等逻辑关系,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联、呼应断句。
5、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看是否通顺、合理。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
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
总之,文言断句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如果掌握一定的方法,平时多注意文言文阅读,多积累,多感悟,多熏陶,培养起良好的语感,再辅以
必要的训练,相信一定能够在文言断句方面游刃有余。
记住:经验很重要,积累很必要!
文言文断句微练习
用“/”给以下文段断句。
1.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乎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选自《与陈伯之书》)2.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选自《吕氏春秋》)
3.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胡难及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4.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niŭ拘泥)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 5.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选自《老子·七十七章》)
参考答案
1.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乎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2.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3.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胡难及也。
4.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5.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