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液分析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ppt课件.ppt
![血液分析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ppt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4df1be8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4.png)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二、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和淋巴 细胞百分比(LYM%) :这两个指标 是淋巴细胞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两者临床意义差不多,但淋巴细胞绝 对值是以每升多少个来表示所以它比 淋巴细胞百分比更有意义,例如:非 典的诊断标准。它的意义要结合白细 胞总数来判断,一般来说白细胞总数 降低或在正常范围内而淋巴细胞绝对 值和(或)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则表 示有病毒感染。
>34
<27 <27
MCHC(g/L)
病
因
320~360
320~360
320~360 <320
急性失血、急 性溶 血、再障 缺乏叶酸、维生B12 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尿毒症、慢性 炎症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 贫血、慢性失血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十二、血小板计数(PLT):PLT 的主要功能是起到凝血、止血 的作用,PLT减少容易出血。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十三、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CV)和红细胞体积大小标准差 (RDW—SD):RDW是反映RBC 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CV是变异 系数;SD是标准差。它是仪器测 得RBC体积和数量后经统计学处理 而得RDW值。与手工法相比结果 更加准确可靠。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常见生化检验指标临床意义PPT课件
![常见生化检验指标临床意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5a677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1f.png)
生化检验指标解读注意事项
排除干扰因素
注意排除饮食、药物、标本采 集等因素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
响。
结合临床信息
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体 征和其他检查结果,避免片面 解读生化检验指标。
动态监测
对于异常的生化检验指标,需 进行动态监测,观察其变化趋 势。
个体化评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 评估生化检验指标的意义和临
04
生化检验指标的解读与 注意事项
生化检验指标解读原则
综合分析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 现和其他检查结果,全 面分析生化检验指标的
意义。
动态观察
观察生化检验指标的动 态变化,了解病情进展
和治疗效果。
参考值判断
鉴别诊断
根据不同年龄、性别、 生理状态等参考值范围, 判断生化检验指标是否
正常。
通过比较不同疾病或病 理状态下的生化检验指 标变化,鉴别诊断疾病。
肾病诊断
尿素氮(BUN)
升高常见于肾功能不全、肾炎、 肾衰竭等肾病,是评估肾功能 的重要指标。
尿酸(UA)
升高常见于痛风、肾功能不全 等肾病,也是评估肾脏功能的 重要指标。
总结词
肾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可 以反映肾脏功能状况,有助于 判断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肌酐(CREA)
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也是评 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常见生化检验指标临床意义ppt课 件
目录
• 引言 • 常见生化检验指标 • 生化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 生化检验指标的解读与注意事项 • 生化检验指标的临床应用前景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了解常见生化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疾病、评估病情和制定治 疗方案。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课件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e63d5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2.png)
血电解质(K,Na,Cl等)
总结词
血电解质检查包括钾、钠、氯等离子的测定, 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钾离子是维持心脏、肌肉正常功能所必需的 元素,钠离子和氯离子对于维持体液平衡和 酸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血电解质异常可能 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血钙(Ca)
总结词
血钙是维持骨骼和牙齿健康的重要元素,同时参与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等生理活动。
详细描述
血钙正常值一般在2.1-2.6mmol/L之间,血钙升高常见于高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等疾病,血钙降低则常见于低钙血症、佝偻病等疾病。血钙异常可能导致抽搐、肌肉痉
挛、心律失常等症状。
THANKS。
血液生化检查的目的
辅助诊断疾病
通过对特定指标的检测,有助于 诊断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疾 病,以及糖尿病、痛风等代谢性
疾病。
监测病情
对于已确诊的疾病,通过定期血液 生化检查可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 效果。
评估健康状态
通过综合分析多项血液生化指标, 可以了解个体的营养状况、器官功 能和代谢水平,评估整体健康状态。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好的"胆 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VS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低可能与心血管 疾病风险增加有关。正常范围通常在 1.03-1.55mmol/L之间。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坏的"胆固醇,水平过高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结词
间接胆红素也称为非结合胆红素,其 水平升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 性黄疸等疾病。
详细描述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课件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af2643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9.png)
等。 2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
•25
红细胞压积(HCT)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正常值0.36-0.50L/L。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
•26
红细胞压积(HCT)临床意义
红细胞压积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红细胞常达0.50以上。 临床上测定脱水病人的红细胞压积作为计算补液 量的参考。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可高达0.60 以上,甚至达0.80.
均可出现异淋,尤其是传单、流行性出血热等 疾病,可高达10%以上。疾病恢复后异淋仍可在 外周血中持续数周、数月才逐渐消失。也可见 于某些细菌性感染、螺旋体病等。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
•13
淋巴细胞临床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2 药物过敏 3 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与细胞
肥大病毒感染有关。 4 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缺、放疗等也可出
单核细胞减少 无临床意义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
•16
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 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
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 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可达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 胞,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
都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 7 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等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
•19
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 ,大手术、烧伤等应激 状态,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 义甚小。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
•25
红细胞压积(HCT)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正常值0.36-0.50L/L。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
•26
红细胞压积(HCT)临床意义
红细胞压积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红细胞常达0.50以上。 临床上测定脱水病人的红细胞压积作为计算补液 量的参考。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可高达0.60 以上,甚至达0.80.
均可出现异淋,尤其是传单、流行性出血热等 疾病,可高达10%以上。疾病恢复后异淋仍可在 外周血中持续数周、数月才逐渐消失。也可见 于某些细菌性感染、螺旋体病等。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
•13
淋巴细胞临床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2 药物过敏 3 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与细胞
肥大病毒感染有关。 4 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缺、放疗等也可出
单核细胞减少 无临床意义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
•16
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 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
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 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可达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 胞,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
都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 7 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等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
•19
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 ,大手术、烧伤等应激 状态,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 义甚小。
生化检测的临床意义及报告单解读 ppt课件
![生化检测的临床意义及报告单解读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8c3d37453610661ed9f4cd.png)
肝硬化的生物化学诊断
ALB ↓ ,球蛋白 ↑ , A/G ↓ 或倒置,血清 TBIL 不同程度 ↑ , TBA↑ , ALT轻 至中度升高;肝细胞坏死严重时 AST<ALT,PT延长,且VitK不能加以 纠正,MAO往往↑。 HA、LN、Ⅲ型胶原前肽、Ⅳ型胶原。
酒精性肝炎
AST、ALT升高,AST/ALT常大于2,ALP↑为2-4倍,rGT显著升高。 高尿酸、高乳酸、高甘油三酯、低血糖。
血钠测定
参考值: 血清钠 临床意义 : 1.血清钠降低 :①摄取不足;②胃肠道失钠; ③肾失钠:A、肾 小管病变;B、反复使用利尿剂;C、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④ 皮肤失钠;⑤大量浆膜腔积液引流,可引起体内缺钠 ; ⑥酸中毒 时,钠从细胞外液转移到细胞内液。⑦细胞外液稀释:水钠潴 留。 135~145mmol/L
BACK
常见肝脏病检测指标变化特点
急性肝损伤:转氨酶显著升高。
ALT<300U/L, AST<200U/L,常超过参考上 限的8倍以上。蛋白代谢变化不大。胆红素 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PT监测预后。
慢性肝损伤:<6个月肝细胞发生持续性的
损伤。转氨酶轻度升高。常在参考上限的4 倍以下。ALT<AST。慢性酒精性肝炎, AST<ALT.
运输维生素A
胆红素代谢紊乱的检查
溶血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正常人及常见黄疸的胆红素代谢特点
血 CB/ST B 0~6.8 1.7~10.2 0.2~0. 正常 4 <0.5 梗阻性 +++ 轻度+ 血CB 血UCB 尿 尿胆原
胆红素
( -) +++ 0.84~4.2 减 少 或 缺如 +++ 正 常 或 轻度+
常用实验室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ppt课件
![常用实验室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baa057ec3a87c24128c48f.png)
110-150g/L (3.5-5.0)×10 12 /L
170-200g/L (6.0-7.0)×10 12 /L
临床意义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
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常见于身体缺 氧、严重的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如某些肿瘤或肾 脏疾患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 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及肾盂积水、 多囊肾等。
4)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7)风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 肾炎
8、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初 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甚小。
9、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
脏组织中。 [正常参考值] 8-40U/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急、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变、心 肌炎、心肌梗塞、肾炎、胆管炎、皮肌炎 等病症。
血清酶学检查
3、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参考值] 男性,1-12岁<500U/L,12-15岁 <750U/L,25岁以上40-150U/L
女性,1-12岁<500U/L,15岁以上40-150U/L [临床意义] 增高 生理性见于与骨生长、妊娠、成长、成熟和 脂肪餐后分泌等有关。 病理性见于肝胆系统疾病(肝内外胆管阻塞 性如胰头癌、胆道结石等;肝炎、肝硬化等);骨 骼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 胞瘤、骨折愈合期);其他(营养不良、严重贫血、 重金属中毒、结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损伤);黄疸 的鉴别(胆汁淤积性黄疸则ALP和胆红素明显增高, ALT仅轻度升高;肝细胞性黄疸,ALP正常或稍高; 胆道阻塞则ALP明显增高,ALT无增高)。
常用检验项目临床意义ppt课件
![常用检验项目临床意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58fe9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4.png)
粪便常规检查
1.A 粪便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通 过对粪便的性状、成分和显微镜检查,有助于 诊断消化道疾病、肝脏疾病以及其他全身性疾 病。
1.B 粪便常规检查包括粪便颜色、性状、红细
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指标,通过对这 些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判断是否存在 消化道出血、炎症、感染等疾病。
03 免疫学检查
乙肝两对半
• 乙肝两对半是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用于判 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感染的具体类型和病毒复制 情况。
乙肝两对半
HBsAg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表示感染乙肝病毒。
HBsAb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乙肝两对半
01
HBeAg
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详细描述
通过病毒分离,可以获得病毒的纯培养物,用于后续的病毒鉴定和基因测序。病毒鉴定可以确定病毒的种类和亚 型,有助于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05 尿液与粪便常规检查
尿液常规检查
• 尿液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通过对尿液的性状、成分和沉渣进 行检查,有助于诊断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常用检验项目临床意 义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血常规检查 • 生化检查 • 免疫学检查 • 微生物学检查 • 尿液与粪便常规检查 • 其他常用检验项目
01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白细胞计数
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白细胞计数升高常见于感染、炎症等;降低则常见于免疫 缺陷、放化疗等。
尿素氮(BUN)、肌酐(CRE)
反映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升高常见于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疾病。
临床常用血生化检查ppt课件
![临床常用血生化检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52cec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5.png)
全、尿路梗阻、心力衰竭、过度换气、呼碱 ▪ 血清氯化物降低:<98mmol/L为低氯血症 ⑴排出过多:严重呕吐、腹泻、胃肠造瘘或引流 ⑵摄入不足:长期饥饿,神经性厌食、无盐饮食
.
血清钙、磷测定
❖ 标本采集方法
▪ 抽取空腹血3ml,单项测定时为2ml,不抗凝 ▪ 切勿混入抗凝剂及杂质 ▪ 测定前避免引起电解质改变的因素,如大量饮
(2)佝偻病与软骨病:体内维生素D缺 乏,使钙吸收障碍,导致钙、磷都偏者。
(3)慢性肾炎尿毒症,严重肝炎时,见 血钙降低。
(4)长期低钙饮食或吸收不良,在严重 乳糜泻时,食物中的钙与未吸收的脂肪酸结合 生成钙皂,排出体外而造成低血钙。
(5)新生儿低.血钙症,可引起惊厥。
血清无机磷
❖ 概述
▪ 血磷系指血清中无机磷酸盐中所含的磷。体内 大部分磷是以磷酸钙的形式存在于骨骼中的, 少部分构成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如磷脂、核苷 酸等。而血清中的无机磷酸盐只占极少部分, 它构成血液的缓冲系统。人体所需的磷主要由 食物供给,在小肠上段补吸收,经肾脏和肠排 泄,肾小管又对磷的排泄起控制作用。
(4)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血磷也会 增高。
.
血清无机磷降低
(1)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尿磷排泄量增加 而使血清磷降低。
(2)肾小管变性病变,如范可尼综合症, 肾小管重吸收磷功能障碍。
(3)佝偻病或软骨病时,伴有继发性甲状 旁腺增生,肾脏排磷增加。
(4)长期腹泻或吸收不良,使血磷的来源 减少。
.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3.血糖增高见于( ) A.钾排泄障碍 B.大量输入葡萄糖和胰岛素 C.糖皮质功能亢进 D.急性碱中毒 4.总胆固醇下降见于 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B、肾病综合征 C、重症糖
尿病D、严重肝细胞受损如重症肝炎E、高血压
.
血清钙、磷测定
❖ 标本采集方法
▪ 抽取空腹血3ml,单项测定时为2ml,不抗凝 ▪ 切勿混入抗凝剂及杂质 ▪ 测定前避免引起电解质改变的因素,如大量饮
(2)佝偻病与软骨病:体内维生素D缺 乏,使钙吸收障碍,导致钙、磷都偏者。
(3)慢性肾炎尿毒症,严重肝炎时,见 血钙降低。
(4)长期低钙饮食或吸收不良,在严重 乳糜泻时,食物中的钙与未吸收的脂肪酸结合 生成钙皂,排出体外而造成低血钙。
(5)新生儿低.血钙症,可引起惊厥。
血清无机磷
❖ 概述
▪ 血磷系指血清中无机磷酸盐中所含的磷。体内 大部分磷是以磷酸钙的形式存在于骨骼中的, 少部分构成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如磷脂、核苷 酸等。而血清中的无机磷酸盐只占极少部分, 它构成血液的缓冲系统。人体所需的磷主要由 食物供给,在小肠上段补吸收,经肾脏和肠排 泄,肾小管又对磷的排泄起控制作用。
(4)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血磷也会 增高。
.
血清无机磷降低
(1)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尿磷排泄量增加 而使血清磷降低。
(2)肾小管变性病变,如范可尼综合症, 肾小管重吸收磷功能障碍。
(3)佝偻病或软骨病时,伴有继发性甲状 旁腺增生,肾脏排磷增加。
(4)长期腹泻或吸收不良,使血磷的来源 减少。
.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3.血糖增高见于( ) A.钾排泄障碍 B.大量输入葡萄糖和胰岛素 C.糖皮质功能亢进 D.急性碱中毒 4.总胆固醇下降见于 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B、肾病综合征 C、重症糖
尿病D、严重肝细胞受损如重症肝炎E、高血压
常用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ppt课件
![常用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57cd1dee06eff9aef807be.png)
肝功能
球蛋白G :20-30 g/L A/G :是体内蛋白质代代谢异常的重要指标,可提 示病情的发展与预后的判断。正常值1.5—2.5:1 比值小于1为比例倒置,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肾 病综合征等。 ALT谷丙转氨酶:7-57 U/L 增高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 害、肝硬化、心梗、胆囊炎、心肌炎等 碱性磷酸酶:ALP,成人 25—100U/L 增高见于佝偻病、骨转移癌、阻塞性黄疸、急慢性 黄疸性肝炎、肝癌等。
血糖 : 空腹3.9—6.1 mmol/L
低糖血症:见于饥饿、注射胰岛素、口服降 糖药、严重肝病、甲减等,主要可引起中枢 神经系统(NS)功能障碍,临床出现嗜睡症, 癫痫发作,意识丧失,甚至死亡,因此必须 及时纠正。 高糖血症: 见于各种糖尿病、慢性胰腺炎、 甲亢、呕吐、发热、颅内出血等
血糖
肾功能:
血尿素氮BUN:尿素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90%经肾 以尿形式排出。 男:2.9—7.9 mmol/L, 女:2.8—7.3 mmol/L, 升高:肾性,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肿瘤、先天性多囊肾 等 肾前性,心衰、休克、酸中毒等 肾后性,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所致阻塞。 降低: 严重肝脏疾患
氯:98--106 mmol/L,
氯是细胞外阴离子,约103 mmol/L,, 与 Na+ 一起调节血浆渗透压,与调节细 胞外液的水分布、渗透压、酸碱平衡有 关。
低氯: 丢失过多,胃肠持续 性分泌或呕吐、酮症 酸中毒、肾衰等 高 HCO3¯血 症 , 代 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等
重症监护病人伴随应激反应典型地引起血糖升高,经 历低氧的高糖血症预期会加重乳酸血症,产生更广泛 的组织损伤,大脑黑质显示尤其易损伤,是重症病人 密切观察的指标之一。危重症状态下的高血糖多为一 过性,随着应激原的解除以及外周组织胰岛素拮抗的 改善而逐渐缓解。 移植术后常用的免疫制剂 ,如:甲基强的松龙是治疗 急性排斥反应的第一线药物,同时也增加糖原异生, 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还能增加胰高血糖素 及儿茶酚胺的作用,使血糖升高,普乐可复(FK506 ) 胶囊也有升高血糖的副作用。
常见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ppt正式完整版
![常见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ppt正式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b75dda915f804d2a16c162.png)
PDW
血小板 体积分 布宽度
MPV
血小板 平均体
积
9~13fl 9~17 fl
反映血小板的形态,MPV的 增高和减低,是反映骨髓造 血功能是否良好的一个指标。
P—LCR 大血小 板比率
15~30%
血糖
空腹血糖 3.9—6.1mmol/L FPG
2h PG 餐后2h血 小于7.8mmol/L 糖
↑: 某些生理因素(情绪紧 张,饭后1-2小时)及注 射肾上腺素后; 病理性增高见于各种糖 尿病,慢性胰腺炎,心 梗,甲亢,垂体前叶嗜 酸性细胞瘤,颅外伤等 。 糖尿病: FPG≥7.0mmol/L
HDL-C
高密度 脂蛋白
男: 1.16-1.42mmoI/L
女: 1.29-1.55mmoI/L
HDL-C与冠心病发病成负相关, 低于0.9mmoI/L是冠心病危险 因素,高于1.55mmoI/L被认为 是冠心病的“负”危险因素。 HDL-C下降也见于脑血管病、 糖尿病、肝炎、肝硬化、高甘
油三脂血症、肥胖、吸烟等; 饮酒及长期体力活动会使HDLC升高。
2h PG≥11.1mmol/L
血脂
CHOL
胆固醇
2.2-6.1mmoI/L
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 因素 。↑:高脂蛋白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 肾病、高脂饮食↓:各种脂蛋 白缺陷状态、肝硬化、恶性 肿瘤、营养吸收不良、巨细
胞性贫血等。
TRIC
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
素。 ↑:可发生动脉粥样硬 化、促进脑血栓形成。可见 于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症、 甘油三脂 0.31-1.8mmoI/L 肥胖症、阻塞性黄疸、糖尿 病、严重贫血、肾病综合征、 高脂饮食等。
有助于分析患者红细胞 形态特征,用于贫血的 形态学分类与鉴别诊断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1cd46852ea551810a6876c.png)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白细胞
白细胞
⒈生理性变化
增多:
①日间变化:早晨较低,下午较高;在静息 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 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恐惧、冷水浴后, 白细胞总数可显著增高;
红细胞计数,目前采用的方法有两种: ①显微镜目视计数法; ②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
红细胞计数(RBC)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 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 /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 /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 个/l(400万-530万个/mm3)。
⒈红细胞生理性变化
⑴增多:
①剧烈的体力劳动,由于劳动强度大,氧需 要量增加和大量出汗而致血液浓缩,导致 红细胞增多
②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压低,缺氧, 红细胞代偿性增高;
③刚出生的幼畜,由于处在生理性缺氧状态, 故红细胞明显增高;
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HGB,Hb)[结果判断]
[结果判断] 在生理状态及某些病理状态下,血红蛋白的增减与红细胞数值 变化近乎一致。但在某些贫血,如缺缺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 胞的减少;巨幼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数减少多于血红蛋白的减少。
[异常结果处理] 大部分Hb降低者伴有RBC减少,为贫血的重要指征,常结合RBC、HCT、Ret综
③服用某些药物可使血小板减少:如氯霉素、链霉素、青霉素、磺胺类药、阿司 匹林、氯丙嗪、抗甲状腺药物等。
化验单常用参数值及临床意义完整PPT
![化验单常用参数值及临床意义完整PPT](https://img.taocdn.com/s3/m/fc61b1cc5727a5e9846a6124.png)
增多
(1)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 (2)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 (3)皮肤病:湿疹,银屑病 (4)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5)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 (6)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 (7)其他 :风湿性疾病
减少 其临床意义甚小
白细胞(WBC)
【临床意义】
3、嗜碱性粒细胞(B)
离子钙 16. 个月~2岁
(11~12)×109/L
1、PT延长:凝血因子缺乏,应用抗凝剂,重症肝病
(2)中度50-31 ml/min
生1、理摄性入:不新足生白:儿禁,细食高,胞原营居总养民不;数良 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5、各检测时间点的尿糖均为阴性。
A/G倒置:严重肝功能损伤:肝炎、肝硬化。
增多
(1)过敏性疾病:如药物食物过敏 (2)血液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3)恶性肿瘤 (4)其他:某些传染病如水痘、结核
减少 无临床意义
白细胞(WBC)
【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
增多
(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病毒 性肝炎,也可见于结核 (2)肿瘤性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
(2)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
总(4钙 )各种原2因.减导少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慢性肾炎,肝硬化
2、肾性失钠:肾1、小管血重小新板收障的碍生,成利尿障剂碍使:用和如肾再上生腺皮障质碍功性能减贫退血,放射性损伤
男性 减少
其5临3~床1意026义、μm甚血o小l/小L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疹
2、绝对性增多3:、临血床小上称板为分红布细胞异增常多:症;如脾肿大,血液稀释
(1)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 (2)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 (3)皮肤病:湿疹,银屑病 (4)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5)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 (6)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 (7)其他 :风湿性疾病
减少 其临床意义甚小
白细胞(WBC)
【临床意义】
3、嗜碱性粒细胞(B)
离子钙 16. 个月~2岁
(11~12)×109/L
1、PT延长:凝血因子缺乏,应用抗凝剂,重症肝病
(2)中度50-31 ml/min
生1、理摄性入:不新足生白:儿禁,细食高,胞原营居总养民不;数良 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5、各检测时间点的尿糖均为阴性。
A/G倒置:严重肝功能损伤:肝炎、肝硬化。
增多
(1)过敏性疾病:如药物食物过敏 (2)血液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3)恶性肿瘤 (4)其他:某些传染病如水痘、结核
减少 无临床意义
白细胞(WBC)
【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
增多
(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病毒 性肝炎,也可见于结核 (2)肿瘤性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
(2)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
总(4钙 )各种原2因.减导少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慢性肾炎,肝硬化
2、肾性失钠:肾1、小管血重小新板收障的碍生,成利尿障剂碍使:用和如肾再上生腺皮障质碍功性能减贫退血,放射性损伤
男性 减少
其5临3~床1意026义、μm甚血o小l/小L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疹
2、绝对性增多3:、临血床小上称板为分红布细胞异增常多:症;如脾肿大,血液稀释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c547e4bb4cf7ec4bfed012.png)
• 粒细胞 约有60%的白细胞的胞质内具有颗粒,因而把它们称为粒 细胞。又根据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将粒细胞区分为:中性、嗜 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粒细胞在血流中停留时间很短暂,一般从数小 时至2天。 • 1.中性粒细胞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 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 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 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 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 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 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 环血流。 •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 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 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 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 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 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 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 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 3. 网织红细胞计数(RC) :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 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 治疗反应的观察均有其重要意义。 参考值: 目测法:成人:0.5-1.5%,新生儿:2-6%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 (1)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急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 血。 (2)判断疗效: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在 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12、叶酸之后,网织红细胞应迅速增 多。 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红细胞生成减低。再生障碍性 贫血病人,典型病例常低于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 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 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 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 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 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 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 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 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 脾脏中被清除。
7
• 粒细胞 约有60%的白细胞的胞质内具有颗粒,因而把它们称为粒 细胞。又根据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将粒细胞区分为:中性、嗜 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粒细胞在血流中停留时间很短暂,一般从数小 时至2天。
•
1.中性粒细胞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
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
大家下午好
1
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值.临床意义 富平县医院 张百胜
2
粒
红 巨
红系
核
巨
巨核系
噬
脾
系 粒单系 粒系
集
落
巨噬系
形 成 单 位
淋 嗜酸系
巴
系 集
嗜碱系
落
形
B
成
单
位
T
3
血细胞是如何生成的
•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 • 总之,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首
先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集落形成单位细胞(骨髓 干细胞)与淋巴样干细咆,再由骨髓干细胞分化为 各系的定向干细胞,经过原始、幼稚等阶段,发 育、增殖最后成熟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及血小板。淋巴样干细胞则经过原始、幼稚二阶 段,发育增殖而成熟;在抗原的刺激下,再分别 转化为原淋细胞和原浆细胞,并增殖、成熟为具 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
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100×10^9/L)为血小板减
少,低于5万/μL(5过程与其它白细胞有一些不同。在干细胞 分化的早期,淋巴干细胞首先从多能干细胞分化出来。这 些淋巴干细胞随血流进入初级(或中枢)淋巴器官,即骨 髓和胸腺,在这里它们发育成定向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 育的称为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的称为T细胞。随后,B和 T细胞均随血流转移到二级(或外周)淋巴器官,即淋巴 结和脾,在那里它们与某种抗原接触后即分化和增殖成为 真正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如浆细胞和T效应细胞(t effector cell)。淋巴细胞在生长成熟过程中接受一组称为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的细胞因子的调节,T细 胞在胸腺中还接受胸腺激素的作用
4
红细胞是怎样生成的
• 红骨髓中有髓系多潜能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干细胞-早幼红 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
• 人类的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新生和破坏都很活跃。并保持红细胞 生成和破坏处于动态平衡。也就是说,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每 天新生的数量与消亡的数量是相等的。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使红细胞数 量减少,就会发生贫血。相反,红细胞过多则会出现红细胞过多症。 在人体不同的发育时期,生成红细胞的组织器官是不完全相同的。 胚胎期,红细胞先后在卵黄囊、肝、脾和骨髓生成;出生之后至青春 期,生成红细胞的器官则为全身红骨髓;成年后,红骨髓主要局限于 扁骨如胸骨、椎骨、肋骨、髋骨和颅骨等。 血细胞有赖骨髓造血功能的正常。如果人体受放射性物质或某些 药物(例如氯霉素、磺胺类) 的影响,使骨髓造血功能发生抑制,那么 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会减少,同时,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减少。这 种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所致的贫血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趋化因子A(eosinophile chemotactic factor A)的
小肽,这种因子能把嗜酸性粒细胞吸引过来,聚集于局部
以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9
• 嗜酸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2%-4%,血液中嗜 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 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 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 的昼夜波动有关的。
中的嗜碱性粒细胞数随即增加。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出肝素 (heparin),激活在血浆中的脂肪分解。这是由于肝素 作为脂酶的辅基增强了脂酶的作用。结果加快了由脂肪分 解为游离脂肪酸的过程。
•
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与某些异物(如花粉)引起
过敏反应的症状有关(请参考免疫学教材)。
•
此外,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还释放一种称为嗜酸性
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
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
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
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
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
• 红细胞的生成场所:红骨髓; 原料:铁和蛋白质 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 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
5
血小板生成过程
•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 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 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 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
环血流。
•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
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
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
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
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
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
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 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8
• 嗜碱性粒细胞占0.5%-1%。平均循环时间是12小时。参与 体内的脂肪低谢。当食物中的脂肪被肠吸收后,周围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