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艺术特征

发展历史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换言之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下面我会从以上几个社会形态阐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原始社会大约50万年前,原始祖先在解决住的问题上大约是通过从空中到地面和从地下到地面的两条发展途径,最后创造了有基础、有墙壁、有屋顶三大部分结构的地面建筑。所谓从空中到地面和从地下到地面即是由“巢居”和“穴居”两种居住方式的发展演变。根据自然条件和发展的规律,构木为巢应起源于南方潮湿、林木较多的地区,因为树上比较干燥,对健康有利,也可免猛兽虫蛇的侵袭。随着自然的变化,和人类的进步,巢居从树上逐渐下落到地面。从中国南方现在还大量保存的“干栏式”建筑、穿斗结构上,还可以看出它们发展的脉络来。

利用自然山洞,挖掘穴居、半穴居发展成为地面建筑,这种“三步曲”是与构木为巢同时并行的。首先是从利用自然山洞开始,稍事加工,然后再挖掘土穴,从土穴上升为半穴居再由半穴居升到地面成为地上房屋。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工具改进,出现了锋利光平的磨制

石器,农业生产有了萌芽,人类进入了相对定居的新石器时代。简单地利用、加工自然山洞,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居住的要求了,于是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适宜于开挖洞穴的黄土地带,人们开始挖掘了各式各样的洞穴来居住。其后又发展成为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面的半穴居,最后完全脱离地下,升到了地面,增加了墙壁,改进了柱子和梁架结构,完整的地面房屋建筑便出现了。

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奴隶社会瓦解,大约经历了一千五、六百年的时间。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建筑技术与艺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建筑的独特建筑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奴隶社会时期在建筑上突出的类型是城市和宫殿。城市的出现,是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

封建社会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十九世纪中,我国经过了十几个主要封建王朝,历时两千多年。建筑技术与艺术都在不停地发展着。封建帝王和臣属把剥削来的大量财富,集中用于他们的都城、宫殿、坛庙、苑囿、园林、陵寝、寺观、王府等皇家工程和御赐御办建筑。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官府和富绅大贾以及民间集资修建了许多衙署、坛庙、寺观、宅第、园林、桥梁、堰坝等等建筑和公共建设工程。它们都是历代匠师和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这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最重要阶段,主要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类型的逐渐丰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要也越来越广泛多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科学、交通等各方面都需要以建筑来满足其要求。古代工匠们发挥了聪明才智,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各种不同的结构方法、不同的艺术造型,成功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例如坛庙建筑中的孔庙(文庙)、学宫、书院,是儒家思想的产物。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从首都到每一个县、州、府都有孔庙或文庙以及相配合的学宫(学校)、考场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都有它们各自的特殊布局与形式。又如宗教建筑,在以前是没有的,自东汉传入佛教,唐代传入伊斯兰教,明清时期传入基督教之后,才陆续出现了佛寺、石窟寺、塔,清真寺邦克楼,天主堂等不同形式、不同结构与不同风格的建筑。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建筑物起初都是自国外传入的,它们一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建筑工匠们的加工创造,便具备了中国式的新风格、新形式,塔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作品。在现存古建筑中,这种受外来影响而产生的新类型占了极大的数量。又如城防建筑工程在这时期有了许多新发展和新创造,万里长城即是其中突出的例子。其他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住宅、园林以至帝王宫殿、坛庙、陵寝的形式结构也无不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得到创新发展。

2.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早期的古建筑技术,主要在于处理木材和土质材料方面。随着建筑类型的丰富和建筑用途的需要,出现了砖瓦、石料以及铜、铁、

石灰等建筑材料,进而使建筑结构有了巨大的发展。此时期砖瓦的制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质量之高,甚至超过今日。秦砖、汉瓦已成为近代文物的重要项目。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区出土的条砖和陶俑,反映了当时制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由此而产生了拱券式结构。从汉代即已发展起来的砖砌拱券和叠涩结构,经三国、南北朝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北魏正光元年(520年)所建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其砌筑技术的精湛令人吃惊。北宋咸平四年(100年)所建的河北定县料敌塔高达84米,为全国最高的古建筑。明、清时期的“无梁殿”建筑也是仿木构形式的一种新创造,至今还保存了许多无梁殿的实物。石造建筑主要用在桥梁、城防、堤坝和基础工程等方面。铜铁建筑也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而出现。武当山金顶元、明时期的铜殿,五台山显通寺铜殿、铜塔,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等等,都表现出高度的建筑与冶金水平

木结构技术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是建筑史上的杰出创造。这时期高楼飞阁,不计其数。在长期的实践中,古代建筑匠师们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以“材、栔”、“斗口”为标准的木结构“模数”,为材料的预制构件、现场安装,开辟了道路。这一时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曾经出现了许多建筑理论、技术的专书,其中重要的三部是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北宋李明仲所编、崇宁二年(1103年)颁布的《营造法式》和清雍正十二(1734年)颁布的《工部工

程做法则例》。这些理论与技术专著的颁布施行,对于建筑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建筑艺术日益精美丰富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统治阶级财富的集中和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不仅帝王们的宫殿、园林、王府大加装饰美化,就是一些地方官府、地主绅士们也大兴土木,装饰宅第、美化园林。据历史文献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盛行雕梁画栋的建筑装饰艺术了。秦汉时期大量使用金、玉、翡翠、珠宝、锦绣等贵重材料作为室内的装饰。两千多年来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筑物艺术造型的发展。这是建筑形象美的重要条件,从早

期的简单外廓发展成为各式各样的殿阁亭台,各式各样的屋顶和平面,优美的轮廓,曲折的变化,已成了东方建筑形象的特色。

(2)色彩的发展。中国建筑色彩的发展也是随时代的要求崇尚而

变化的。历史文献记载,殷人曾经尚黑,到了汉代又转变为尚黄,逐步发展,颜色越来越丰富。琉璃瓦从宋代起已大量使用了,明、清时期更把它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皇家工程中。除避暑山庄个别地点之外,几乎所有的宫殿、坛庙、陵寝、苑囿都使用琉璃瓦,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分。黄色琉璃瓦顶最为高贵,除皇帝之外,其他王公大臣均不得使用全黄琉璃瓦顶,只能以黄绿镶边。后来只在清朝才开例允许孔庙使用全黄琉璃瓦顶。建筑的室内外彩画也从原来的自然描绘逐渐发展为规格化、几何图案化和程式化。到了清代基本上以旋子图案和龙凤图案作为基础图案,并且也都有等级。琉璃瓦饰和梁枋彩画已成了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