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再别康桥》范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读《再别康桥》范本 摘要 :《再别康桥 》是徐志摩 的代表诗作,全诗是对“三美理论”的忠实践行。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全诗, 仅仅分析“三美”是不够的,必须牢牢地把握住徐志摩对康桥的“情”的主线, 即诗人当年的爱情、对康桥的留恋之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走进诗人所创设的 情境中。 关键词 :文本重读《再别康桥》“三美” 情感主线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领军人物, 其抒发真情实感同时又揭示人生哲理 的诗作能够让人忘却人间的“烟火味”。 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 1 第一 单元的《再别康桥》就是这样一首名诗。在以往的授课中,教师在讲这首诗歌 的时候,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到赏析诗歌的“三美”上,如:“《再别康桥》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这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 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引导学生理解“三美”是正确 的,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忠实地实践了闻一多所提倡的新格律诗理论,但如果忽 视本诗丰富的意蕴,单纯地谈“三美”,却是肤浅的。 一、彰显“三美” 早期的自由诗多“非格律化”, 新月诗派的格律诗在新旧诗之间搭起了一座 桥梁。从闻一多和徐志摩开始,诗人创作从非诗化转向了诗化,使诗歌真正地成 为了诗。他们提倡理性节制感情,主张诗歌回归诗歌本身的格律化,继而提出了 著名的“三美理论”。新格律诗的“三美”是闻一多提出的,即“音乐美、绘画 美、建筑美”,而他的《死水》一诗也是对“三美”的完美实践。同《死水》相 比,《再别康桥》虽然也践行了这一理论,但要比前者略差一些。首先在“建筑 美”方面,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句字数相差不多,实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 均齐。其次在“音乐美”上,音节上比较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每节有二至四 句尾韵相同,一三句押韵或二四句押韵。《再别康桥》的这两方面虽然没有《死 水》规范,但也符合新格律诗的要求。只有在“绘画美”上,《再别康桥》才达 到了色彩和构图的一致, 实现了诗中有画。 诗中出现了金柳、 青荇、 彩虹、 青草、

星辉、云彩等景物,同时也出现了各种表示颜色的词语 , 各种物象色彩绚丽, 使人闭上眼睛脑海中马上就能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图 画,真正实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外,《死水》和《再别康桥》这两 首诗在绘画美方面有不少相同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两首诗都运用了 大量的描写色彩的词语,如《死水》中如“绿”“白”“花”,《再别康桥》中 的“金”和“青”,这些词语增强了诗歌的色彩感。第二,除了描写颜色的词语 外,这两首诗中还出现了大量景物,如《死水》中的破铜烂铁、翡翠、铁罐、桃 花、油腻、罗绮、云霞、绿酒、白沫、花蚊、青蛙;《再别康桥》中的云彩、柳 树、青荇、水草、虹、青草、长篙等。难得的是,这些描述的物象都具有十分鲜 明的色彩感,因而在人脑中也就具有了画面感。可见,《再别康桥》一诗是对新 格律诗“三美理论”的完美彰显。 然而,对于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仅有的“两首半好诗”中的一首, 仅从“三美理论”方面赏析 《再别康 桥》是远远不够的! 二、处处显情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 1928 年重访剑桥后在回国途中写下的。两年的剑桥 生活使作者对剑桥充满深厚的感情, 这种感情在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中表现 得尤为明显, 连续三个“轻轻的”和三个“悄悄的”的使用, 仿佛怕自己惊动打 扰了康桥似的, 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因为康桥不仅是诗人开始梦想自 己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有过令其难以忘却的一 段爱情。徐志摩曾经说“康桥的性灵全在一条河上”,所以诗中所描写的金柳、 青荇和潭水全都寄托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之情。 值得关注的是,诗人选取的这几个物象每一个都是爱情的象征。“金柳”, 柳树自古就是女性的象征,女人也多以杨柳自喻,如将女人行走比喻成风摆柳, 将女人腰身比喻成杨柳细腰, 又如柳叶眉等, 后又有花柳、 花街柳巷之词。 同时, 柳树又有“留”之意,即“折柳挽留”,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 夕阳西下时披上金色阳光的柳树仿佛是娇美的新娘在招手挽留诗人, 遥想当年的 相恋情景,诗人自然地忘却了现实。徐志摩的诗歌“有些神仙似的句子 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 新娘”便是这让人忘却烟火的神仙般的句子。 一个女人一生最美的一天便是做新 娘的那一天,而一天中最美好的时间段就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夕阳无限好,黄昏 更美妙。 夕阳西下, 渔歌唱晚, 牧童晚归, 炊烟袅袅。 诗人将一个最美的人——— 新娘,放在一天最美的时刻———黄昏,这句诗所创造出来的那种意境的确能 “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

除却金柳外,“青荇”也是爱情的象征之物。在《诗经 ·周南·关雎》 中就有“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诗句 。当年诗人和恋人荡舟康河,青荇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此时再见青荇,如老 友相见、挥手相邀,故诗人发出“甘做一条水草”的感慨。 再说“潭水”,诗中的潭水指的是拜伦潭,姑且不说此潭本身的故事 ,单就潭水来说,由潭及水,由水及情,人们就常常用它来代表爱情。两情 相悦的男女,常常以水为盟,誓曰爱得比天高、比水深,更有李白 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为佐证。故地重游,思恋故人,情 景交融,物我相衬,虚拟梦境,实幻不分,诗人倚栏遥望满天星辉,在虚拟的快 乐幻境中禁不住要放歌。但梦长梦短俱是梦,明早满天星辉就要散去,因此离愁 别绪涌上心头, “悄悄”成为康桥之夜的主基调, 连夏虫也为诗人的离愁所感动。 于是,康桥及康河上所有的景物都被诗人感动,“夏虫也为我沉默”。这里,所 有的一切都被恋情、 离情所包围。 最后, 诗人为了不破坏康桥在心中美好的构图, “不带走一片云彩”。 对于文学作品 的分析,历来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要抛开文本外的一切,完 全从文本入手; 另一种意见是要结合文学史和具体的创作情境来分析文本。 笔者 认为两种意见都有道理,不过要针对不同的作品具体分析。比如朱自清 的散文 《春》就适用前一种意见,鲁迅 的作品则适用后一种。而对于《再别康桥》的分析,在介绍新格律诗理论的 同时, 还必须介绍徐志摩从美国到英国弃金融从文学的经历, 以及他和林徽因的 一段交往,用情感的线索连接“三美”来分析诗歌。只有这样,对此诗“三美” 的理解才不流于表面,才能体味那“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的神仙般的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