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儒家思想得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xx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复习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复习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①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变化有 规律可循。 ②认识论: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 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有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 代表作:《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评价: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 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如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 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 义 …………
3、李贽思想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 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1、共同的生活背景: 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 的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根源) 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经历:都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2、黄宗羲反君主专制的思想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民本思想,主张限制君权, 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
你知道吗:汉朝之前的儒学境遇 ?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 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 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墨家思想中的大爱文化,对和谐中教育局面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 提倡它吗?为什么?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2.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垄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陈规;建立地方教l育系统
2、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垄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陈规;建立地方教l育系统
2、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垄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陈规;建立地方教l育系统
崇实致用的学风, 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 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
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影响
1、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2、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3、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
<3>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
<4>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
评价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2>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身份地位,促进生产发展。b有助于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c蕴含早期人文主义。
评价
<1>具有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代表了工商业者和中小地主的利益。具有进步性、民主性。
<2>抨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推动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3>局限性:未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存在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根本:经济上,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新兴资产阶级尚未形成)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盛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出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盛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2014·新课标卷Ⅱ]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
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材料10 ……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
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
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积极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大一统; ②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③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消极
①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②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 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③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唯心主义成分。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原因:
(1)董仲舒改造新儒学;
(2)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3)汉武帝采取尊儒的措施。
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复习: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复苏 →汉武帝时期,?? 主流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1)原因:
材料1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
——《汉书·董仲舒传》
(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6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与 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 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局势,各个小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内乱。

为了寻求社会稳定和人治之道,一些思想家开始提出了不同的政治、道德和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最早的代表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和学识,可以成为一个有才德的君子,从而可以治理国家和教化民众。

他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和“忠诚”等价值观,并强调了天命的观念。

在孔子之后,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壮大。

其中,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者之一。

孟子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君主应关注民生、治理有道,并以身作则。

他也提出了“君者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儒家学派,如荀子和庄子等。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制度来约束和教化人。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则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并主张减少外界的干扰和束缚,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理。

到了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官方哲学,并通过儒家经典《易经》等著作的正式编纂和教育机构的建立,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道德、教育和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现代,尽管儒家思想在中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和批评,但其仍然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深刻影响。

许多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如礼仪、孝道、忠诚和和谐,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得到重视和追求。

同时,一些儒家思想家也在探索如何将儒家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起始阶段: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和“礼”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的秩序。

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孟子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义道德,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荀子时期: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化来改变人性,提出了“礼乐”的理念,认为通过礼乐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化。

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此时,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宋明理学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儒家学说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理学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理即是人性,强调道德实践和内省。

现代新儒家时期: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一些儒家学者试图将儒家学说与西方现代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现代新儒家。

他们主张“中体西用”,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西方现代思想的某些元素。

总的来说,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起始、发展、兴盛、衰落、复兴等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儒家学说
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但都强调仁义道德、社会秩序和人性修养。

儒学的发展历程+讲义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儒学的发展历程+讲义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儒学的发展一、儒学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创立:时期:春秋末期创始人:孔子核心思想:提出“仁”,主张“礼”,以德治民。

孔子认为“仁”是爱人之心,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他维护周礼,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对于国家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

(2)早期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他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同时,荀子提出了“礼法并用”的思想,强调礼与法的结合。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儒家思想受到严重打击。

(4)西汉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和法家、道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并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儒学的哲理化与系统化(5)宋明理学:形成:宋代,儒家思想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

集大成者: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心学:发展:明中叶,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心学。

他继承并优化陆九渊的心学,完善了心学体系,把儒学推向一个新阶段。

四、儒学的批判与转型(6)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家们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对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进行挑战,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具有民主色彩。

转型:他们仍然是儒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属于儒家的改革派,批判中的继承,与时俱进,对儒学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7)近代以来: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抨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重点知识
1、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儒学思
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一、产生 二、初步发展 三、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六、批判继承中发展
第二 经济原因:唐宋以来,封建经济发展繁荣,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为确保对广大人 民的有效控制,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对广大人民剥削和统治进行辩护的理论。
第三 思想文化方面:汉代以来,科技发展对传统儒学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儒学的一些迷信 理论受到了质疑,需要理论的更新;儒、佛、道三教并立,“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 吸收佛道思想,体系逐步更新。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着社会的巨变,孔子提出了仁、礼、为政以德等 政治思想以及天命观、教育思想等,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三)地位
当时未受太多重视。 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力求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以求仕并宣传其学说。他访问了卫、 陈、蔡、曹、宋、郑等国,虽然受到礼遇,但并不被重用,他四处碰壁,自觉犹如“丧家 之犬”。 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侯国君主来 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不符合诸侯要求进行争霸战争和改革以富国强兵的要求。
第四 汉武帝雄心勃勃,积极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在政治和经济上,汉武帝先后采取了推恩令等政策,削弱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最主要措 施就是“独尊儒术”,把儒学提高到国家的正统独尊的地位。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地位
一、春秋时期创立:孔子 二、战国初步发展(蔚然大宗、冷落):孟子、荀子 三、秦朝沉重打击:焚书坑儒 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佛道),出现危机 (仍是正统思想)三教融合 五、隋唐:三教合一、三教并立 六、宋明继续发展成理学(官方哲学):程朱、陆王 七、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中发展: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孔子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是什么?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东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 哪些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 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 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 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 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 着现实意义。 消极方面: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 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 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 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 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再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 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高二上历史第一单元期末复习总结1

高二上历史第一单元期末复习总结1

高二上历史第一单元期末复习总结1高二上历史第一单元期末复习总结1高二第一学期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复习专用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一部分:阐述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历程1.产生:春秋时期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私学创办;中心地位下降士阶级兴起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社会的行程)根本原因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影响:孔子思想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

汉代大一统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发展:战国时期原因:旧制度破坏,新制度形成社会大变革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代表人物:孟子:仁政学说荀子:天行有常民贵君轻制天命而用之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养浩然之气礼法并施,礼教为主影响: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由于无助于统治者的称霸和统一而受到冷落。

3.独尊:西汉时期原因:无为而治不满足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汉的强大使汉武帝不满足于无为代表人物:董仲舒: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主要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之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4.成熟:宋明时代原因:儒学思想自身发展的衰落两汉以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民苦难深重(最主要)儒家弟子丰富,更新儒学完善儒学体系代表人物:程颢:世界观:“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世界观:“心”是万物的本原程颐:方法论:格物致知王守仁:方法论:发明本心朱熹: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制良知影响: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儒家发展历程

儒家发展历程

儒家发展历程儒家发展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以下是儒家发展的主要历程。

1.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责任,主张“仁德”、“礼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弟子时期:孔子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思想。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包括子思、子夏、子张等。

他们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儒家的经典文化,强调家族社会道德伦理,以及政治家的职责和义务。

3.儒家经典形成时期:在战国时期,儒家经典逐渐形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儒家的核心教义;《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大学》、《中庸》则总结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4.儒家与法家的对立:战国时期,法家和儒家是两大主要思想流派。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厉的刑罚和法律规范,而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教化和公共道德观念的建立。

不可避免的,两派思想产生了对立和争论。

5.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积极推动者。

他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推行儒家教育,任用儒家学者担任重要职位,以及培养和选拔儒家学者等方式来推广儒家。

6.东汉儒家的衰落: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儒家的影响力逐渐衰落。

由于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虽然在当时的政府中仍然存在官方的儒家学者,但他们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7.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公元960年至1644年),儒家思想得到了重视和复兴。

理学家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潮,强调以心学为基础的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的理论。

这一时期,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再次得到了广泛推崇。

8.现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重新思考。

在现代,儒学主要聚焦于教育、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研究。

同时,一些儒学家也开始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提出了崭新的儒家观点和解决方案。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在整个古代历史中,儒家思想在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总结。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

孔子强调道德伦理,主张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他提倡的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保持稳定和中和的状态,避免过度和极端。

此外,其他儒家代表如孟子和荀子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的打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法家思想,将儒家思想排斥在外。

然而,到了汉朝,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用了儒家思想,并将其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与此同时,儒家经典《易经》等也得到了重新整理和发扬。

一些儒家学者如董仲舒和穆天子,也继续发展儒家思想,提出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社会伦理观点。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佛教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儒家思想并没有被完全取代,仍然有一些儒家学者如王通和陶渊明继续发展和维护儒家思想的传统。

第四阶段: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儒家学者如孔颖达、程颢、程颐和朱熹等,继续深化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道德伦理、政治治理和教育理念的观点。

此外,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还与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丰富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就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

儒家思想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孔子提倡礼仪之道,认为通过尊重祖先、恪守传统礼仪来维系社会秩序。

他强调君子的修养和道德行为,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孔子的学说被传承和发展,进入战国时期,形成了多种流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在儒家思想中注重了人性的善,认为人性本善,只需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发挥出善良的品质。

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天命思想,认为君主必须以德治国,顺应天命,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荀子则注重人性的恶,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化和权力的制衡,才能约束人性使之遵循社会规范。

第二次发展儒家思想的重要时期是汉代。

汉代儒家学者推崇孔子,遵循孔子的教化方式和道德观念。

他们致力于将儒家思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通过儒学教育来培养稳定的社会秩序。

在汉朝,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然而,儒家思想在晚清时期遭受到现实社会变革的挑战,它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教条主义受到了质疑。

面对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传入,一些儒家学者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并试图将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他们尝试将儒家思想与科学、民主、平等等西方思想相融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0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再次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

许多儒家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以应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他们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和谐的理念,并将其与社会主义、人权、环境保护等现代价值相结合,提出了新的儒家学说。

总之,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孔子的提出到今天的复兴,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初兴、形成、兴盛和衰落几个方面综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初兴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被誉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以求社会和谐发展。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通过个人修养和个人行为的榜样来影响社会,以达到和谐的目的。

孔子的思想受到许多学生和后来的儒家学派持续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孔子去世,儒家学派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其中代表性的学派有其学生弟子孟子主导的孟子学派,另外还有颜回、子思、子产等人创立的学派。

他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培养人的善良品质。

颜回注重个体修养,注重个人自我完善,并提出了“吾与汝皆斯人也,孰谓斯人必有是非之心”的观点,强调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道德境界。

儒家学派的形成和不断发展,为儒家思想在后来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迎来了兴盛的时期。

儒家学派逐渐崛起,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代表性的儒家学派如荀子、韩非子、墨子等人,纷纷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和创作。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依靠教育和道德规范来改善人的行为。

韩非子则强调了强制力的重要性,认为必须通过严厉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

墨子则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强调和平与公正的重要性。

这些学派的形成,不仅丰富了儒家思想,也为儒家思想在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然而,儒家思想的兴盛并没有持续太久。

秦朝统一天下后,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打压,儒家经典被焚毁,儒家学者被迫转向隐居或从事其他职业。

而西汉时期,因为刘邦等汉高祖重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开始恢复。

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如邓析、贾谊、扬雄等纷纷出现,儒家思想重新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东汉时期,经过王莽篡位和赤眉军之乱,儒家思想再次衰落。

历史: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复习课件(必修三人民版)

历史: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复习课件(必修三人民版)

1.下列言论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A.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2.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A.否定了君主制度 B.体现了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C.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D.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 )
4、明末清初 (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 发展。
②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 腐败,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③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 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④思想文化: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 守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 逆反。
三、儒家思想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 期的特点有哪些? 1、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学,继道家之后,形成一个新 的以儒生为主的学派; 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以讲授经书、礼 乐见长的教师,即被称为“儒”。孔子便是一位教师。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 整,使其成为显学,自成一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 宗。 特点:总体上看,1、诸子中的一派,人数众多,影响 很大;2、但是得不到大多数诸侯的支持; 思想内容上看,1、与道家相比,强调“有为”;2、与 法家相比,强调周代的礼乐文明,凸显文化的保守性。
4、明末清初 (2)思想家的共同点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 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认为 天下 土地不能为君主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黄提出“工 商皆民生之本”,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的民本思想,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学术上,都强调经世致用,都主张学术研 究要为现实所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2.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兴起)→战国时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受到打击)→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隋唐时期(受到挑战)→宋明时期(理学、新学传统地位)→明清(批判、继承)
⒉“百家争鸣”的影响(2点)P4
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相关内容P8-11
⒋“宋明理学”的特点(3点)P14
⒌“理学”、“心学”的比较(不同点3相同点3)P15
⒍李蛰的离经叛道P16
二、评价儒学
①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民本思想,以及教育思想等,在今天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仍具有很大价值
③儒家思想座位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们的思想,阻滞科学的发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和谐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四、打击
⒈秦
⒉明清
⒊新文化运动
⒋文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倡导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孟子进一步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同时发展了仁政学说。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强调外在规范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张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其次是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重大改造,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理论,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应行仁政以顺天意,这一思想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最后是宋明时期,朱熹等理学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宋明理学,他们以天理为最高范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天理,这一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