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无线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第一章.pdf
认知无线网络:关键技术与研究现状
![认知无线网络:关键技术与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df306152be23482fb4da4cf5.png)
时 空利用 率在 1%~5 5 8 %之 间【;有统计 表 明 ,小 于 l 3 Hz 的 频 谱 在 空 间 时 间 上 的 平 均 使 用 率 低 于 G 5 J % )的矛 盾 ;第 二 、多个 网络存 在 时 ,如何 能快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项 目(10 0 2 ;“ 6 0 2 3 ) 十二五 ”通信装备预研基金 资助项 目( 10 0 0 0 ) 4 0 1 1 3 ;全军军事学研究 4
通
信
学
报
第3 2卷
速建 立分 处于 不 同 网络 中用户 的端 到端通 信 渠道 ,
并 能 满 足 用 户 一 定 的 服 务 质 量 ( S u ly o Qo ,q ai f t
用 网络 资源满 足用 户端 到 端服 务需 求 的最佳 方法 。
它不仅 能通过 重构 其工 作特 性及 各 种参 数 , 白适 应
1 引言 在 日趋 复杂 电磁环 境下 ,无 线通 信 网络面 临
诸 多挑 战 ,不 仅 网络 用 户数 量 日趋庞 大 ,服 务类 型
方 设法 获得 的 资源 。由此显现 出 3个重 要挑 战 :第
一
、
如 何 解 决 一 方 面 网络 资 源 的 分 配 使用 几 乎 殆
尽 ,而另 一方 面 网络 资源 的实 际利 用率 又极 低 ( 根
( ol e f lc o i S i c n n ierNa o a Unv r t f f s c n l y C a gh 10 3 Ch a C l g e t nc ce ea dE gn e, t n l ies yo e e e h o g , h n sa 0 7 , i ) e oE r n i i De n T o 4 n
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_本科论文
![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_本科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bdb6acc26fff705cd170a13.png)
项目名称: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起止年限:依托部门:一、研究内容2.1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高速增长的宽带无线业务需求对无线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线网络演进正处于重大变革的契机点:环境变化、需求差异、技术进步、业务增长、投资保护等因素造就了众多异构的无线网络子系统并存的局面,给网络发展和建设带来极大困难,又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同时无线网络中普遍存在资源静态管理,条块分割使用等问题,可用资源分布高度不均衡、资源短缺和浪费共存、使用方式不能根据需求和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等矛盾日益尖锐,造成了网络使用方式僵化、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无线网络发展的主要瓶颈,而且日趋严重。
这些现象的产生源于原有无线网络的设计思想:封闭式的静态网络工作模式。
这造成了网络融合需求与当前孤岛式的异构网络的矛盾,以及动态环境与静态网络工作模式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网络从静态工作模式发展到动态自适应工作模式,从单一封闭式网络发展到异构融合网络,必须具备对无线环境、网络环境、用户环境等的高度认知能力;在认知的基础上无线网络需以一定的衡量准则进行自主的决策控制,并借助重构的手段达到适变的目的。
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认知、自主决策控制及重构这三个要素,而目前封闭静态的无线网络体系结构不具备这些要素和适变性能力,因此认知无线网络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无线网络体系结构的适变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无线网络多域环境的认知性问题,和认知无线网络管理与控制的自主性问题,上述三个问题就是本项目所凝练出来的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一:认知无线网络体系结构的适变性问题以适变性为特征的体系结构是认知无线网络的核心问题。
在研究传统无线网络体系结构理论的基础上,项目组围绕认知无线网络的适变性特征,通过对认知理论与方法深入剖析,提出了新型无线网络结构模型。
其基本思想是将控制信息和认知信息分离,抽取出“认知平面”和“认知流”,增强了无线网络的伸缩性和可扩展性,体现了认知无线网络的适变性特征。
无线网络原理课件
![无线网络原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65a58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2.png)
无线AP的技术规格
无线AP的技术规格包括传输速率、 传输协议、信号覆盖范围等。其 中,传输速率决定了无线AP的数 据传输速度,传输协议决定了无 线AP与网络之间的兼容性,信号 覆盖范围则关系到无线AP的覆盖 范围和信号稳定性。
03 无线网络协议与标准
IEEE 802.11系列协议
IEEE 802.11a
家庭成员共享网络资源
扩展家庭物联网
家庭无线网络允许家庭成员同时接入 互联网,共享文件、图片和视频等资 源,提高家庭娱乐和工作效率。
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智能家居设备,如 智能灯泡、智能插座等,实现家庭智 能化管理和节能。
移动设备无缝连接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家庭无线网络 为移动设备提供了便捷的接入方式, 用户可以在家中任何位置保持网络连 接。
WPA/WPA2安全性
WPA/WPA2加密标准比WEP更加安全,不容易受到攻击。WPA/WPA2使用动态密钥生成机制,每个数据包都有 独立的密钥,提高了安全性。此外,WPA/WPA2还支持企业模式和家庭模式,可以满足不同规模网络的安全需 求。
WPS加密
WPS加密
WPS(Wi-Fi Protected Setup)是一种无线网络加密标准,旨 在简化无线网络的设置和保护。WPS使用PIN码或PBC(Push Button Configuration)方式来设置无线网络,无需手动配置 加密密钥。
5G无线网络
5G技术发展
5G无线网络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 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等 特性,能够满足未来各种应用场
景的需求。
5G应用领域
5G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 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远程医 疗等领域,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
转型。
5G面临的挑战
认知无线电专题讲座_一_第1讲认知无线电
![认知无线电专题讲座_一_第1讲认知无线电](https://img.taocdn.com/s3/m/80f319ef4afe04a1b071dec6.png)
编者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无线通信的需求如移动通信、公共安全、电视广播等持续升高,使得无线电磁频谱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极其重要的国家资源。
同时,在现代化战争中,电磁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如何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保持通信的畅通是军事通信中的重要问题。
无论是在民用还是军用,无线电通信在频谱使用上面临两大难题:匮乏与部署困难。
这两个难题都是由现有的集中式、静态频谱分配策略引起的。
集中式、静态频谱分配策略不能灵活地在空间和时间上实现已分配频谱的动态复用,因而造成了频谱的利用率低下和明显匮乏。
它还要求在部署前预先向服务分配频谱,由此导致了部署的困难。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采用认知无线电技术CR(Cognitiv e Radio )。
“Cognitiv e radio ”这个术语首先是由Joseph M itola 提出的。
Simon Hakin在2005年2月JSAC in Communicatio ns 上发表了关于认知无线电的综述,标志性文章“Cognitiv er adio :brain -empow ered w ireless communicatio ns ”,为国际性的认知无线电技术研究拉开了序幕。
认知无线电发展极其迅速,源于三方面的巨大推动力量: 政府的支持(FCC ); IEEE 802.22;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DARPA)的下一代网络XG(neXt Generation)。
CR 技术将是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之一。
因此,我们开辟关于认知无线电的系列讲座,共分四讲。
第一讲侧重基本概念,介绍认知无线电及军用认知无线电;第二讲侧重推动力量,介绍IEEE 802.22工作组及美国的下一代军事通信网络XG;第三讲侧重感知技术,介绍频谱感知与敌我感知;第四讲侧重系统网络的认知,介绍协同认知与网络认知。
认知无线电专题讲座(一)第1讲 认知无线电王金龙(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07)摘 要:随着人们对无线高速数据传输需求的增长,频谱资源越来越紧缺,有效可靠的无线频谱接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无线技术(WLAN)体系与理论
![无线技术(WLAN)体系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5040a0cbb68a98271fefafa.png)
16
目录
WLAN基础知识 802.11协议族
WLAN设备
WLAN的典型部署
802.11协议族
802.11协议族成员
WLAN网络基本概念和组网模式
WLAN网络接入访问机制
ESS AP
AP
移动
STA
33
漫游的分类
二层漫游 在同一个子网内的AP间漫游 三层漫游 在不同子网内的AP间漫游
二层漫游
L2网络 VLAN1 AP
三层漫游
L3网络
VLAN1
AP
VLAN1 AP
VLAN2 AP
VLAN1 IP:1.0.0.1
移动
28
802.11MAC层工作原理 —— 用户接入管理过程
STA
AP Discovery选择AP (采用侦听Beacon帧或发送Probe帧)
1
Authentication
2
Association
3
和建立Association关系的AP收发数据 4
29
802.11MAC层工作原理 ——Scanning
2.4GHz Americas, most of Europe, China
Japan Spain 2400 U-NII Japan* Europe HiperLAN1 5200 5300 2440 France 2480 2500
5.1GHz
U-NII
5100
5400
5500
5600
Europe HiperLAN2* 5700 5800
2.417
认知无线电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认知无线电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0e39c9d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4.png)
认知无线电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电网络技术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认知无线电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与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好的系统自适应能力,被认为是推进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本文将就认知无线电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认知无线电网络技术的概念认知无线电网络技术(Cognitive Radio Network,简称CRN)指的是,在无线电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智能化和自适应的方式,对无线电频谱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技术。
它采用了一种新型的通信模式,即在已有的通信频谱资源上,通过动态的方式实现多用户的共享和干扰控制。
CRN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以改变传统无线电通信中固定频谱资源的配置方式,实现了频谱资源的共享化和动态化利用,降低了通信成本,提高了频谱利用效率。
二、认知无线电网络技术的研究进展在认知无线电网络技术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到频谱感知、频谱管理、联合通信和系统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1.频谱感知频谱感知是CRN的核心技术,其作用是在局部环境中收集和分析周围的频谱信息,以便正确的选择需要使用的频段和避免已经被占用的频段。
根据频谱感知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主动感知和被动感知两种。
主动感知是指通过无线电设备扫描周围的频率,寻找空闲的频段,并进行频谱分析和评估。
被动感知是指在无线电设备不主动发射信号的情况下,对周围的频谱信息进行检测和分析。
频谱感知对CRN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性非常重要,它能够为系统提供频谱资源信息,保障其稳定的运行。
2.频谱管理频谱管理是CRN中的另一个重要技术,主要是利用先进的频谱分配和共享技术,实现频谱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利用。
频谱管理主要涉及对频段的管理、频段的选择和切换、基于用户、应用和服务的频谱分配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3.联合通信为了提高CRN的通信质量和运行效率,联合通信技术被引入到了CRN中。
联合通信是指在CRN中,多个终端设备协同工作,根据网络拓扑结构、信道状况和用户需求,联合进行数据传输和频谱资源管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第1讲-无线网络概述
![第1讲-无线网络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530b81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7.png)
WAPI
➢ 中国无线网络产品国标中安全机制 的标准,包括无线 局域网鉴别(WAI)和保密基础结构(WPI)两部分。
无线网络协议族
PHY
MAC
802.11(1/2 Mbps)
802.11b(5.5/11 Mbps) 802.11g(54 Mbps)
3G
监管组织
美国联邦委员会FCC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ETSI
无线电管理局SRRC
定义如何使用 RF范围条例:
✓频谱和信道 ✓传输功率 ✓编码和调制技术
WLAN相关组织和标准
Wi-Fi联盟
➢ 成立于1999年的Wi-Fi联盟是一个非牟利国际协会,旨 在认证基于IEEE 802.11规格无线局域网产品的互操作 性和推动wireless新标准制定。
网络,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所有功能。 WLAN已经成为宽带接入的有效手段之一,使用
WLAN的区域及其承载的业务愈来愈多 。 为了更好地构建理想中的无线网络,我们需要了
解无线网络的技术体系、熟悉构建无线网络的设 备功能。
本讲主要内容
• 无线网络的发展 • 无线网络的多样性 • 无线网络的分类 • 无线网络的标准化组织和标准 • 无线产品的电磁辐射
802.11a(54 Mbps) 802.11n(600 Mbps)
802.11/11a/11b/11g MAC
802.11e — QoS 802.11f —漫游和切换 802.11i —安全增强 802.11s — mesh
802.11r—快切
19
WLAN产品对人体的电磁辐射
很多研究已经证明,WLAN产品可以在家庭及商 业中使用,对人体来说是安全。
认知无线电
![认知无线电](https://img.taocdn.com/s3/m/35a1901f866fb84ae45c8dd9.png)
4.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4 .1 频谱检测技术 认知无线电技术能够感知并分析特定区域的频 段, 找出适合通信的“ 频谱空洞”, 利用某些特定 的技术和处理, 在不影响已有通信系统的前提下进 行工作。因而, 从认知无线电工作流程上可以看到 (如下图所示), 为了在某个地域上应用认知无线电 技术, 最先进行的工作是对该地无线信道环境的感 知, 即频谱检测和“ 空洞”搜寻与判定。
Your site here Company Logo
LOGO
Thank You!
LOGO
认知无线电
1.认知无线电的概念 2.认知无线电的历史 3.认知无线电的应用 4.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1.认知无线电的概念
美国联邦通信委 员会(FCC) Simon Haykin
CR是一个智能无线通 信系统。它能够感知外 界环境,并使用人工智 能技术从环境中学习, 通过实时改变某些操作 参数(比如传输功率、 载波频率和调制技术 等),使其内部状态适 应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的 统计性变化,以达到以 下目的:任何时间任何 地点的高度可靠通信; 对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
Your site here Company Logo
4.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4.2.3复合自适应传输技术 该技术将OFDM 和认知无线电思想以及一系列自 适应传输技术结合,从而达到无线电资源的合理分配和 充分利用。为了寻求保证服务质量和最大通过率下的 最佳工作状态, 需综合应用动态子载波分配技术、自 适应子载波的功率分配技术、自适应调制解调技术以 及自适应编码技术等一系列自适应技术, 形成优化的 自适应算法。根据子载波的干扰温度, 通过自适应地 调整通信终端的工作参数,从而达到最佳工作状态。设 计合理的自适应传输技术可以大幅提高频谱资源利用 率和通信性能。
第1-2+无线技术基础
![第1-2+无线技术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c78b108e03d8ce2f0066238b.png)
2020/5/3
24
1.3 IEEE802.11标准
思考: WLAN中可以用汉字设置SSID吗?
2020/5/3
25
1.3 IEEE802.11标准
IEEE802.11 MAC层工作原理:基于802.11协议的 无线局域网设备的大部分无线功能都是建立在MAC 层上的。802.11MAC层工作主要负责客户端与AP (无线接入点)之间的通讯,主要功能有:扫描、 认证、接入、加密、漫游等。
2020/5/3
6
1.1 无线局域网技术介绍
无线局域网应用环境: 移动办公的环境:大型企业、医院等移动工作的人员应 用的环境。 难以布线的环境:历史建筑、校园、工厂车间、城市建 筑群、大型的仓库等不能布线或者难于布线的环境。 频繁变化的环境:活动的办公室、零售商店、售票点、 医院、以及野外勘测、试验、军事、公安和银行金融等, 以及流动办公、网络结构经常变化或者临时组建的局域网。 公共场所:航空公司、机场、货运公司、码头、展览和 交易会等。 小型网络用户:办公室、家庭办公室(SOHU)用户。
无线网络组建
第1章 无线局域网概述
2020/5/3
1
学习内容
1.1 无线局域网技术介绍 1.2 无线技术基础 1.3 IEEE802.11标准
2020/5/3
2
学习目标
了解无线局域网特点及应用 了解无线信号传输方式 熟悉无线局域网标准
2020/5/3
3
1.1 无线局域网技术介绍
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新发展表现为更高的速度、更好 的互操作性以及安全性。无线局域网具有的高灵活 性和可靠性,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生产率,在各行 业的广泛应用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展示了极为 广阔的市场前景,创造了崭新的生活和工作风尚。
无线技术体系与理论
![无线技术体系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a4fad7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d.png)
有线等效保密(WEP)是一种基本的加密方法,但存在安全漏洞, 已被更安全的加密方法所取代。
WPA/WPA2加密
WPA(Wi-Fi Protected Access)和WPA2提供了更强大的加密和 认证机制,有效提高了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802.1X认证
基于端口的网络访问控制标准,通过对用户和设备的认证,控制对 无线网络的访问权限。
工业领域
无线技术可用于工业自动化、 智能制造等领域,实现设备间 的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
通信领域
包括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无 线对讲等。
物联网领域
无线技术是实现物联网连接的 关键技术之一,包括RFID、 NFC、蓝牙等。
其他领域
无线技术还可应用于医疗、军 事、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重 要作用。
02 无线传输基本原理
物联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 通常采用电池供电,因此降低 能耗是延长网络寿命的关键。 需要设计有效的节能机制和算 法来降低节点的能耗。
物联网中无线技术涉及到多种 不同的标准和协议,如何实现 这些标准和协议之间的互操作 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制 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促进物 联网的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 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 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体系结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负责识别物体和采集信 息,网络层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则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 用。
混合型拓扑
结合多种拓扑结构的特点,以 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无线网络技术基础第1章绪论
![无线网络技术基础第1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c2a8719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f.png)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与标准
WEP协议
最早的无线网络安全协议之一,但已被证明存在 安全漏洞。
WPA3协议
最新一代的无线网络安全协议,提供了更高级别 的安全性。
ABCD
WPA/WPA2协议
比WEP更安全的无线网络安全协议,采用AES加 密算法。
IEEE 802.11标准
无线局域网标准,定义了无线网络的物理层和数 据链路层。
无线网络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无线网络的发展历程
详细描述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无线电报、无线电话到移动通信和WiFi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为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无线网络的分类与组成
总结词
无线网络的分类、组成
详细描述
无线网络可以根据传输距离、传输速率、传输媒介等因素进行分类,其组成包括无线网卡、无线路由器、无线接 入点等设备。
明等,实现远程控制、语音助手集成等功能,提升家庭生活的智能化和
便捷性。
企业无线网络应用
企业无线网络应用
企业无线网络是实现移动办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无线网络连接,企业员工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工作,不受地理位置限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协作能力。
总结词
企业无线网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协作能力,是数字化办公的重要组成部分。
THANKS
感谢观看
无线网络的隐私保护技术
01
02
03
匿名认证
通过匿名认证技术,保护 用户在无线网络中的身份 隐私。
流量混淆
采用流量混淆技术,对无 线网络中的数据流进行混 淆处理,防止数据被窃取 或识别。
位置隐私保护
通过位置隐私保护技术, 隐藏用户的物理位置信息, 防止被追踪或定位。
无线网络技术综述 PDF
![无线网络技术综述 PDF](https://img.taocdn.com/s3/m/07eb3d297375a417866f8fe7.png)
参考文献
• 国际杂志
– 综述性质 •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IEEE Network Magazine •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 学术研究: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computer networks,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IC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ACM/Springer) Wireless Networks, Ad Hoc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 移动设备的用户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服务访问不同 的服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普适计算
WSN sink
全球移动用户约15亿
虚线为无线链路; 实线为有线链路
无线网络应用
无线网络应用
• 无线热点(hot-spot)
– 机场、饭店、会议设施、咖啡厅、火车站 – 甚至,美国国内航班开通Wi-Fi业务(2007)。。 Verizon的子公司Airefone公司
• 国际会议
– ACM SIGCOMM、IEEE INFOCOM、ICNP, Mobicom – IEEE ICC、GLOBECOM、ICCCN、ISCC, WCNC VTC
• 中国期刊网
– 通信学报、电子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 etc – 电信科学 (供参考)
Some useful Websites
学术道德
• 科学行为不正 • 侵占、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 在各类考试中作弊…
《无线网络技术》课件 (2)
![《无线网络技术》课件 (2)](https://img.taocdn.com/s3/m/2623beb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9.png)
无线网络在智能家居控制和连接中的创新应用。
无线网络在车联网中的应用
无线网络连接的物联网设备和应用场景。
总结
1 无线网络技术的未来趋势
展望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2 无线网络的发展方向
无线网络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发展方向。
不同的调制技术用于无线信号的传输和解码。
无线网络的信道模型
无线信号在信道中传输时的特点和模型。
无线网络协议和标准
无线网络协议的分类
不同类型的无线网络协议及其应用领域。
无线局域网协议:IEEE 802.11
IEEE 802.11协议系列及其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 用。
无线网络标准的作用
无线网络标准对设备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重要 性。
3 无线网络的挑战和机遇
无线网络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带来的机遇。
《无线网络技术》PPT课件 (2)
# 无线网络技术PPT课件(2) ## 第一部分:介绍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 - 什么是无线网络? - 无线网络的主要特点 - 无线网络的发展历程
无线网络的技术原理
无线网络的频率
无线网络使用的频率范围及其影响。
无线网络的带宽
无线网络提供的数据传输速度和带宽。
无线网络的调制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协议:3G、4G、5G
移动通信协议的发展和各代技术特点。
无线网络安全
1
无线网络安全的挑战
无线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挑战。
2
无线网络攻击类型
常见的无线网络攻击类型及其特点。
3
无线网络安全策略
保护无线网络安全的有效策略和措施。
4
无线网络安全加固实践
提供无线网络安全的实践建议和示例。
无线网络应用
认知无线电的概念与关键技术
![认知无线电的概念与关键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347395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e.png)
认知无线电的概念与关键技术汇报人:2023-12-15•认知无线电概述•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认知无线电的频谱感知技术目录•认知无线电的频谱管理技术•认知无线电的频谱共享技术•认知无线电的频谱移动性管理技术01认知无线电概述认知无线电是一种智能无线电通信技术,通过感知周围无线环境,自适应地调整其传输参数,实现频谱的高效利用。
定义认知无线电具有感知、学习和自适应能力,能够实现对频谱资源的动态利用,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特点定义与特点发展历程与现状发展历程认知无线电技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认知无线电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
现状目前,认知无线电技术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包括频谱感知、频谱共享、频谱移动性管理等关键技术,并在军事、民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应用领域与前景认知无线电技术可应用于军事通信、智能交通、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
前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未来,认知无线电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实现更高效的频谱利用和管理,为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02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频谱感知技术是认知无线电的核心技术之一,用于检测无线频谱中的空闲频段。
频谱感知概述常见的频谱感知方法包括能量检测、匹配滤波检测、协同检测等。
常见感知方法为了提高频谱感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可以采用多天线技术、压缩感知等方法。
感知性能优化频谱管理概述频谱管理技术用于对无线频谱进行动态分配和优化,以提高频谱利用率。
频谱分配策略常见的频谱分配策略包括基于规则的分配、基于市场的分配和基于协作的分配等。
频谱共享与移动性管理为了实现频谱共享和移动性管理,需要设计高效的切换机制和协同策略。
频谱共享技术是认知无线电中实现频谱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频谱共享概述共享方式干扰管理常见的频谱共享方式包括时分复用、码分复用、频分复用等。
为了降低干扰,可以采用干扰消除、干扰协调等技术。
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fb76ad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8.png)
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张平;李建武;冯志勇;张奇勋
【期刊名称】《电信科学》
【年(卷),期】2014(30)2
【摘要】认知无线网络是一种具有认知过程的网络,通过网络环境的学习分析,对网络状态进行规划、决策和响应.认知无线网络是解决网络容量受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满足了国家对频谱高效利用和异构网络融合的战略需求,作为5G关键技术为未来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指明方向.主要介绍认知无线网络的体系架构、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实现的关键技术,最后给出认知无线网络的验证演示平台.
【总页数】13页(P1-13)
【作者】张平;李建武;冯志勇;张奇勋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北京100876;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6;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北京100876;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6;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北京100876;北京邮电大学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6;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北京100876;北京邮电大学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顶天立地”之间畅通未来无线记973项目“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J], 李雪;封成
2.短距离高速无线网络基础理论: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 [J],
3.华南理工大学"短距离高速无线网络基础理论"项目简介 [J],
4.认知无线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 [J], 张平;李建武;冯志勇;张奇勋
5.短距离高速无线网络基础理论:提升通信网络性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重叠覆盖,用户端的业务需求更加多元化,如何在异构网络的环境下为用户提供泛在的网络接入、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无线网络的出现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同时,也为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提供了解决方案。
本章将介绍认知无线网络的相关概念和关键技术。
首先引出认知无线电和认知网络的概念,接着详细描述这两个概念,最后引出这两个概念的结合产物—认知无线网络。
1.1 认知无线电和认知网络概述认知无线电(CR,Cognitive Radio)是认知无线网络中提高频谱利用率的一项关键技术,通过检测空闲频谱,为认知无线网络提供基本的频谱信息,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发射参数等进行自适应的调整。
本节将对认知无线电和认知无线网络产生的背景和概念进行简要的介绍。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频谱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
尤其是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无线个域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技术以无线的方式接入互联网。
这些网络技术大多使用非授权的频段工作。
与授权频段相比,非授权频段的频谱资源要少很多,而相当数量的授权频谱资源的利用率却非常低。
为了解决频谱资源匮乏的问题,提高现有频谱的利用率,一些学者提出了认知无线电的概念。
认知无线电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提高频谱利用率,具有认知功能的无线通信设备可以机会式地工作在已授权的频段内;同时,非授权用户的接入不能对已授权频段内用户通信造成干扰。
这种在空域、时域和频域中出现的可以被利用的频谱资源被称为“频谱空洞”[1]。
认知无线电的核心思想就是使无线通信设备具有发现“频谱空洞”并合理利用的能力。
20世纪末,在Internet的冲击下,通信网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人们提出了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概念,研究思路由网络综合转向网络融合(network convergence),第一次在统一的IP技术基础上展现了信息通信网的融合前景。
然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突飞猛进认知无线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的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能力的空前提高,通信网,特别是宽带接入网变得越来越复杂。
面向不同应用的无线终端具有不同程度的智能性,近年来针对多制式网络适配,产业界大力研制多模终端,学术界也在积极研究基于软件无线电(SDR,Software Defined Radio)技术的可重配置终端。
为支持如此复杂的异构接入环境的融合,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融合技术思路—认知网络(cognitive network)。
认知网络是指网络能够感知外部环境,通过对外部环境的理解与学习,实时调整通信网络内部配置,智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CR的主要目的是支持频谱资源共享、提高无线电频谱利用率,而认知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向用户提供最佳的端到端性能。
1.2 认知无线电一直以来,关于认知无线电的定义存在很多种解释方法,下面给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认知无线电的定义,并对认知无线电的特点和认知循环进行简要介绍和描述。
认知无线电的前提基础是软件无线电。
在引出认知无线电的概念之前,本节需要对软件无线电的发展情况做简要介绍。
软件无线电是Mitola于1992年明确提出来的。
根据Mitola的定义,理想的软件无线电电台是一个有能力支持多重空中接口和协议的多波段无线电台,它的所有参数都由软件在通用的处理器上定义。
软件无线电是理想软件无线电的一个折中方案:它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数字信号处理器和通用处理器进行适当混合来实现的。
认知无线电是建立在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的一种内容认知型的智能无线电,通过在无线域建模来扩展软件无线电的功能,通过无线知识描述语言(RKRL,Radio Knowledge Rendering Language)来提高个人服务的灵活性。
它能通过学习实现自我重配置,动态自适应通信环境的变化。
自1999年Mitola博士首次提出认知无线电的概念[2]并系统地阐述了认知无线电的基本原理以来,不同的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认知无线电的定义[2 4],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联邦通信委员会(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和著名学者Haykin教授给出的定义。
根据文献[2]的定义,认知无线电技术将连续不断地认知外部环境的各种信息(如授权用户终端和认知无线电终端的工作频率、调制方式、接收端的信噪比、网络的流量分布,甚至可以是认知用户的行为和说话内容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学习和判断,然后通过无线电知识描述语言与其他认知无线电终端进行智能交流,以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调制方式、发射功率、介质访问协议和路由等,保证整个网络能够始终提供可靠的通信,最终达到最佳的频谱利用率。
认知无线电最大的特点在于智能性,这也是它与普通软件无线电最大的不同。
FCC认为:“认知无线电是能够基于对其工作环境的交互改变发射机参数的无线电”[5]。
Haykin教授则从信号处理的角度出发[6],认为认知无线电是可以认知外界通信环境的智第1章认知无线网络能通信系统。
认知无线电系统通过学习,不断地认知外界的环境变化,并通过自适应地调整其自身内部的通信机理来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以达到改进系统的稳定性和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的目的[7]。
认知无线电系统具有检测、分析、调整、推理、学习等过程,这一系列的过程组成认知循环,如图1-1所示。
自适应调整的过程一方面改进了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频谱资源的利用率。
1-1由此可知,CR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对环境的感知能力;②对环境变化的学习能力;③对环境变化的自适应性;④通信质量的高可靠性;⑤频谱资源的高利用度;⑥系统功能模块的可重构性。
1.3 认知网络认知网络是在认知无线电的基础由Motorola及Virginia-Tech公司率先提出的,他们认为认知网络是一种具有认知能力的网络,能够感知网络当前的状况,并根据当前的状况来计划、决定并采取行动。
Virginia-Tech公司的Thomas给认知网络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能够感知当前网络条件并据此进行规划、调整和采取适当行动的网络。
也就是说,认知网络能够感知当前网络条件并根据系统性能目标进行动态规划和配置,通过自学习和自调节,采取适当的行动来满足性能目标。
这要求网络能够从认知过程中积累经验并用于今后的决策和行动,并且所有决策和行动服务于特定的系统目标。
认知无线电是认知网络的一种特例,它更多考虑认知无线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如何根据网络环境来调节工作频率和频段以高效利用宝贵的无线频谱资源;而认知网络则更加重视整个网络的性能和系统总体目标。
后者涉及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所有网络元素,包括子网、路由器、交换机、终端、加密机制、传输媒体和网络接口等,涵盖整个网络,而不是局部范围或个别元素。
认知网络的总体目标是在较长的运行时间内以较低代价提供更好的网络端到端性能,具体的性能目标包括资源使用效率、服务质量、安全性、可管理性等。
认知网络的能力和应用受限于底层网络单元的自适应性和认知过程的有效性,并且为此付出的代价必须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些代价可以用系统开销、规划成本和网络运行耗费来衡量。
一般情况下,认知网络的复杂程度要高于非认知网络。
1.4 认知无线网络认知无线网络是一种具有认知过程的网络,它能分辨当前网络状态,然后根据这些状态进行规划、决策和响应。
网络能在这些自适应过程中学习,并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用于以后的决策。
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端到端的性能。
这个定义在认知方面与认知无线电的表述相似,两者都广泛地包含了许多认知和学习的简易模型。
这个定义的关键是在于网络层面和端到端的部分。
如果没有网络和端到端的视角,这个系统也许将成为认知无线电或者只是网络中的一层,而不是一个完整的认知无线网络。
这里的端到端指的是网络所有元素都参与了同一个数据流的传播。
而端到端的目标使得认知无线网络有一个全网范围内的要求,这点使其与只在本地或者单元素范围内自适应的方法区别开来。
认知无线网络应该将对网络性能的观察(或者代理观察)作为决策处理过程的输入,然后将可作用于网络中可调元素的一系列行为作为输出。
理想的情况是,一个认知无线网络应该具有前瞻性而不仅仅是反应式的处理,它应该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尝试校正修整。
此外,认知无线网络的体系架构应该具有扩展性和灵活性,以支持未来改善的网络架构和新增的网络元素,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通信目标。
认知集中在对无线环境域、网络环境域和用户域的多域认知上,完成对海量认知信息的获取,为以后的学习、决策、调整阶段提供信息输入。
学习阶段主要是通过反馈环路分析行动对外界环境变化进行响应,逐步修正达到最优的行动策略目的。
决策和调整阶段是针对认知信息和经验学习,选择最优的行动决策并通过重配置方式进行相应参数的调整。
这个阶段涉及无线频谱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对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的联合管理,期望得到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从而获得系统性能的最大提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跨层设计可以通过增加层间交互的方式对相应的协议层做出最优决策和调整命令,Self-x 利用其自配置、自管理、自优化的特性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
本书将在后面的几章中陆续介绍这几个阶段所涉及的各项技术。
为了适应时变的无线信道环境,及时获取网络的状态信息,认知无线网络需要借助认知技术,来实现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网络性能的整体提升。
由于未来必定是多种异构网络共存的局面,用户可以根据网络的运行状况来自主选择要接入的性能最佳的网络,从而为用户第1章认知无线网络提供最好的端到端QoS(Quality of Service)保证,认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为了提高认知的效率和完备性,充分认知环境的变化,认知域需要由传统的单一无线环境扩展为包括无线环境、网络环境和用户环境在内的多域认知环境。
传统的静态、局部的频谱分配策略已经不能解决日渐突显的频谱匮乏问题,如何有效地整合空闲的频谱资源并动态地进行分配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目前关于认知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频谱空穴”的感知上,检测空白频谱并重新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主要相关的技术有:信号检测技术、感知导频信道(CPC,Cognitive Pilot Channel)技术、数据库技术。
学习阶段是当外界环境参量发生变化时,系统感知此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响应,通过动作响应的结果,判断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对系统响应结果进行学习,并将学习结果输入策略库,以便下次发生相同的变化时采取经验条件下最优的行动策略。
简而言之,期望通过经验学习来获得系统性能的提升。
当用户感知到对外界环境的某些参数后,做出决策并作用于外界环境,外界环境给认知用户一个反馈,学习阶段就是逐步分析这些反馈,以达到最佳策略,继而完成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