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人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这反映出在商代( )

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

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

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

解析:选C 春秋时代才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秦汉时期才出现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且带雨的节气名称是雨水、谷雨,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甲骨文记载的是关于雨水的情况,非内容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题干围绕雨而展开,且雨与农业密切相连,结合所学商周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神权问题,故D项错误。

2.(2019·石家庄模拟)如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

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

)

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D 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尖锐,故A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C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3.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

A.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具有局限性

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对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既未体现“耕”也未体现“织”,更没有涉及二者的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生活支出仅仅是针对农民阶级而言,并不能直接推断整个西汉社会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这份《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可知,西汉整个农民阶级的收支状况是入不敷出的,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

4.(2019·肇庆一模)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这反映出( )

A.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D.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

解析:选B 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可知南方的冶铁业发展有超过北方的势头,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B项正确;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体现不出材料中汉代和唐代南北方矿产地分布的特点,故C项错误;A、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5.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和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

A.引进了美洲的高产作物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解析:选D 引进美洲的高产作物是在明清之际,故A项错误;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南方的生态环境问题,故C项错误;江南出现粟、麦、豆,江北出现水稻,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在两宋时期南北农作物的交流加强了,故D项正确。

6.(2019·太原一模)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 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选C 题干只是反映耕地面积的增加与玉米种植的扩展,故A项错误;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传入我国的,题干只是提及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展,不是中西经济交流频繁,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主要经济结构是农耕经济,明清时期虽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但未占据社会主导,传统农业未能转化为现代农业,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

7.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主要是酒器、乐器、礼器、兵器,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与祖先及神沟通的媒介B.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C.当时兵器只有青铜兵器D.商周时不存在青铜农具

解析:选B 青铜器是身份的象征,不是与祖先及神沟通的媒介,故A项错误;青铜器是等级身份的象征,主要是政治意义,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的兵器中有青铜器,但兵器并不都是青铜器,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有少量的青铜农具,故D项错误。

8.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 ) A.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B.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

C.长途贩运贸易已十分发达D.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

解析:选A 材料“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说明唐代日用品的产量明显增加,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唐代长途贩运贸易的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错误。

9.南京博物院保存着一块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片(如

图),其内、外壁各绘两条龙纹,内心绘三朵短脚飘带云。据此推

知,该窑( )

A.重视制作工艺水平

B.粉彩瓷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C.产品主要销往民间

D.主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解析:选A 由材料“内、外壁各绘两条龙纹,内心绘三朵短脚飘带云”推知该窑注重工艺美观,故A项正确;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明代还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官窑产品主要供应皇室、官府,不进入市场,故C、D两项错误。

10.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解析:选D 单纯依靠题干材料无法看出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的主体,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在强调中国瓷器融入了欧式元素,而不是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动力,故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