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练习题(带答案)知识讲解

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练习题(带答案)知识讲解
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练习题(带答案)知识讲解

一、原子的诞生

1.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内有原子核的科学家是()

解析:汤姆生最早提出了电子学说,道尔顿最早提出了原子学说,卢瑟福最早提出了原子核,玻尔最早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

答案:C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的是()

A.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B.恒星正在不断地合成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元素

C.氢、氦等轻核元素是宇宙中天然元素之母

D.宇宙的所有原子中,最多的是氢元素的原子

答案:B

3.据报道,月球上有大量3He存在。下列关于3He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4He的同分异构体

B.比4He多一个中子

C.是4He的同位素

D.比4He少一个质子

答案:C

二、能层与能级

1..M能层对应的电子层是()

A.第一能层

B.第二能层

C.第三能层

D.第四能层

答案:C

2.下列各能层中不包含p能级的是()

A.N

B.M

C.L

D.K

答案:D

3.下列各电子能层中含有3p能级的是()

A.K能层

B.L能层

C.M能层

D.N能层

答案:C

4.N能层具有的能级数为()

A.5

B.4

C.3

D.2

解析:每一个能层所具有的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N能层为第四能层,故能级数为4。

答案:B

5.下列各能层中不包含d能级的是()

A.N能层

B.M能层

C.L能层

D.O能层答案:C

6.下列能级中,不属于M能层的是()

A.3s

B.4s

C.3p

D.3d

答案:B

7.在N能层中,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

A.2

B.8

C.18

D.32

答案:D

9.下列能级中可容纳电子数最多的是()

A.6s

B.4p

C.3d

D.4f

答案: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原子中,1s、2s、3s电子的能量逐渐减小

B.同一原子中,2p、3p、4p电子的能量相等

C.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D.各能层含有的能级数为n(n为能层序数)

答案:D

11.下列是关于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叙述,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B.所有电子在同一区域里运动

C.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D.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相同

答案:A

12.画出Be、N、Ne、Na、Mg这些元素的基态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只有K层与L层的元素有

(2)含有M层的有

(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有。

答案: (1)Be、N、Ne(2)Na、Mg(3)Be、Mg

三、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1.若以E(n l)表示某能级的能量,以下各式中正确的是()

A.E(3s)>E(2s)>E(1s)

B.E(3s)>E(3p)>E(3d)

C.E(4f)>E(4s)>E(3d)

D.E(5s)>E(4s)>E(4f) 答案:A

2.某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中共有25个电子

B.该元素原子核外有4个能层

C.该元素原子最外层共有2个电子

D.该元素原子M电子层共有8个电子

答案:D

3.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x、y及该原子3p能级上的电子数分别为()

A.18、6、4

B.20、8、6

C.18、8、6

D.15~20、3~8、1~6

解析:第三能层上有3s、3p、3d三个能级,因为第四能层上已经含有电子,故3s、3p能级上已经排满,3d能级可以排0~10个电子,故8≤y≤18,则20≤x≤30,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用“>”“<”或“=”表示下列能级的能量高低关系:

(1)1s2s3s4s

2p3p4p5p

3d4d5d

(2)2s2p3s3p3d

4s3p3d4f

答案:(1)<<<<<<<<

(2)<<<><<

5.某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1,该元素最可能的化合价为()

A.+1价

B.+3价

C.+5价

D.-5价

答案:B

6.主族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主族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填充在最外层形成阴离子。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书写错误的是()、

A.Ca2+1s22s22p63s23p6

B.O1s22s23p4

C.Cl-1s22s22p63s23p6

D.Ar1s22s22p63s23p6

答案:B

7.X、Y两元素可形成X2Y3型化合物,则X、Y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可能是()

A.X:3s23p1Y:3s23p5

B.X:2s22p2Y:2s22p4

C.X:3s23p1Y:3s23p4

D.X:3s2Y:2s22p3

答案:C

8.现有五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如下:

A.1s22s22p63s23p63d54s2

B.1s22s22p63s2

C.1s22s22p6

D.1s22s22p63s23p2

E.[Ar]4s1。

请用元素符号回答下列问题:

(1)哪种元素是稀有气体?。

(2)A的元素符号是。

(3)B、D、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

答案:(1)Ne(2)Mn(3)r(K)>r(Mg)>r(Si)

四、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下列图像表述的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

答案:A

2.下列有关光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中的电子在跃迁时会发生能量的变化,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光(辐射),这也是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B.原子光谱只有发射光谱

C.通过原子光谱可以发现新的元素

D.通过光谱分析可以鉴定某些元素

答案:B

3.电子由3d能级跃迁至4p能级时,可通过光谱仪直接摄取到()

A.电子的运动轨迹图像

B.原子的吸收光谱

C.电子体积大小的图像

D.原子的发射光谱

答案:B

4.下列原子或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不属于基态排布的是()

A.Na:1s22s22p53s2

B.S2-:1s22s22p63s23p6

C.N:1s22s22p3

D.Si:1s22s22p63s23p2

答案:A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态原子的能量一定比激发态原子的能量低

B.1s22s12p1表示的是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C.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许多可见光,如霓虹灯光、节日焰火,都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D.电子仅在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才会产生原子光谱

答案:C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e]3s2表示的是Mg原子

B.3p2表示第三能层有2个电子

C.同一原子中,1s、2s、3s电子的能量逐渐减小

D.2p、3p、4p能级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增多

答案:A

7.(1)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3,则:

①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是;

②该元素原子有个电子层,个能级;

③该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2)写出S、Ca2+、Cl-的电子排布式:

①S:

②Ca2+:

③Cl-:

答案:(1)①33②48

③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

(2)①1s22s22p63s23p4

②1s22s22p63s23p6

③1s22s22p63s23p6

五、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以下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电子的运动与行星相似,围绕原子核在固定的轨道上高速旋转

B.能量低的电子只能在s轨道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总是在f轨道上运动

C.能层序数越大,s电子云的半径越大

D.在同一能级上运动的电子,其运动状态肯定相同

答案:C

2.下列各能级中原子轨道数最多的是()

A.7s

B.6p

C.5d

D.4f

答案:D

3.下列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的电子像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周围,

故称电子云

B.s能级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处在该轨道上的电子只能在球壳内运动

C.p能级的原子轨道呈哑铃状,随着能层的增加,p能级原子轨道也在增多

D.与s原子轨道相同,p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随能层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D

六、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图

1.在能量相同的d轨道中,电子排布成,而不排布成,最直接的依据是()

A.能量最低原理

B.泡利原理

C.原子轨道能级图

D.洪特规则

答案:D

2.下列有关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图中,能量最低的是()

答案:D

3.若将15P的电子排布式写成1s22s22p63s23,它违背了()

A.能量守恒原理

B.泡利原理

C.能量最低原理

D.洪特规则

答案:D

4.已知锰的核电荷数为25,以下是一些同学绘制的基态锰原子的电子排布图,其中最能准确表示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是() 答案:D

5下列表示式错误的是()

A.Na+的电子排布图:

B.Na+的结构示意图:

C.Na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1

D.Na的简化电子排布式:[Ne]3s1

答案:A

6.某元素原子A的L层要比M层少6个电子,它有两种常见的阳离子a和b(其中a的化合价高于b的化合价)。则(1)a的M层比N层多个电子;b的L层比M层少个电子。a的稳定性(填“大于”或“小于”)b 的稳定性。

(2)写出A原子的电子排布式:;a的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图

是。

答案:(1)136大于

(2)1s22s22p63s23p63d64s2

4.下列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或电子排布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A.24Cr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54s1

B.K的简化电子排布式:[Ar]4s1

C.N的电子排布图:

D.S的电子排布图:

解析:D项中S的电子排布图违背了洪特规则,正确的写法应是。

答案:D

5.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p能级上仅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根离子是()

A.R

B.R

C.R

D.R

解析:该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1或3s23p5,该元素为Al或Cl,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根离子分别为Al、Cl。

答案:D

6.下列是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其中正确的是()

A.3d54s1

B.3d44s2

C.3d94s2

D.3d13p6

解析:B项,违背了3d能级半充满时为稳定状态,C项,违背了3d能级全充满时为稳定状态,D项,违背了能量最低原理,故选A项。

答案:A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导学号52700063)

A.n s电子的能量不一定高于(n-1)p电子的能量

B.6C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违反了洪特规则

C.21Sc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3,违反了能量最低原理

D.22Ti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10,违反了泡利原理

解析:A项,关键在于熟记构造原理,各能级能量的大小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5s……n s电子的能量一定高于(n-1)p电子的能量;B项,对于6C来说,2p能级有3个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最后2个电子应该以自旋状态相同的方式分布在两个不同的2p轨道上,故2违背了洪特规则;C项,根据能级能量高低顺序可知E(4s)

答案:A

8.下列各组表述中,两种微粒一定不属于同种元素原子的是()

A.3p能级上有一个空轨道的基态原子和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2的原子

B.M层全充满而N层为4s2的原子和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的原子

C.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总数的的原子和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式为4s24p5的原子

D.2p能级上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基态原子和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式为2s22p5的原子

解析:解答该题时要依据构造原理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逐项认真分析。A项,3p能级上有一个空轨道,说明3p 能级上填充了2个电子,因为3p能级填充1个电子就会有2个空轨道,填充3个或3个以上电子则无空轨道,3p能级上有2个电子,3s能级上肯定已填满电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式为3s23p2,因此A项中两微粒相同。M层全充满而N层为4s2,M层上有d轨道,即M层电子排布为3s23p63d10,该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该元素是锌,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该元素是铁,B选项符合题意。C项中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式为4s24p5,则3d能级上已排满10个电子,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总数的的原子,可按下述方法讨论:若最外层电子数为1,核外电子总数为5,此种情况不可能;最外层电子数为2,核外电子总数为10,不可能;同理,可讨论得知只有最外层电子数为7,核外电子总数为35时合理,其电子排布式也是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二者是同种元素的原子。D项中2p能级上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可以是2p1,也可以是2p5,因此D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9.已知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结构示意图中x=4

B.该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

C.该原子的电子排布图为

D.该原子结构中共有5个能级上填充有电子解析: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第一能层上只能排2个电子,故x=2,最外层有4个电子,该元素为Si,其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2,A、B项错;根据洪特规则,该原子3p能级上的两个电子应分别占据不同的轨道,而且自旋状态应相同,C项错;该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2,共有5个能级上填充有电子,D项正确。

答案:D

10.如图是s能级和p能级的电子云轮廓图,试回答问题。(导学号52700064)

(1)s电子云轮廓图呈形,每个s能级有个原子轨道;p电子云轮廓图呈状,每个p能级有个原子轨道,其能量关系为(填“相同”或“不相同”)。

(2)元素X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式为n s n np n+1,原子中能量最高的是电子;元素X的名称是,它的氢化物的电子式是。

(3)若元素Y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式为n s n-1n p n+1,那么Y的元素符号应为,原子的电子排布图

为。

解析:(1)n s能级均有1个轨道,n p能级均有3个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球形的,p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哑铃状的,每个p能级有3个原子轨道,它们相互垂直,分别以p x、p y、p z表示,能量关系为p x=p y=p z,即能量相同。

(2)因为元素X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式为n s n np n+1,n p能级已排布电子,说明n s能级上已排满电子,即n=2,则元素X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元素X是氮;当元素Y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式为n s n-1n p n+1时,有n-1=2,则n=3,那么元素Y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元素Y是硫。

答案:(1)球1哑铃3相同

(2)2p氮

(3)S

11.有A、B、C、D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元素原子核外电子仅有一种原子轨道,也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B元素原子核外p能级上的电子数比s能级上的电子数少1,C为金属元素且原子核外p 能级上的电子数和s能级上的电子数相等,D元素的原子核外所有p能级为全充满或半充满状态。

(1)写出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

A,B,C,D。

(2)写出C、D两种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电子排布图。

C,

D。

(3)写出B、C两种元素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B元素对应的单质和氢化物的电子式:单质,氢化物。

解析:A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则A为氢;B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B元素为氮;C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C元素为镁;D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3,D元素为磷。

答案:(1)H N Mg P

(2)

(3)N2+3Mg Mg3N2

(4)∶N??N∶H∶∶H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细胞 考点1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1.两条重要的结论: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说明了细胞的重要性)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从小到大共9个层次) 总结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生存。(病毒无独立性)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句话是[错误的] ,因为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 3.核酸、蛋白质不是生物,但它们是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4.不是每种生物都有9个结构层次,一般来说生物越高级,结构层次越多,越复杂。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5.高等植物的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6.对于单细胞生物,如细菌,一般可以把它归入“细胞”层次,也可以归入“个体”层次 7.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8.导管、木纤维是死细胞;筛管是活细胞 9.种群,强调所有同一种生物;群落,强调某特定区域的所有生物,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强调所有生物+无机环境 考点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 ....和原核细胞 ....两大类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较小较大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 无染色体(DNA部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 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和液泡等 生物类群细菌、蓝藻真菌、植物、动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共性: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 3蓝藻

生物必修一章知识框架图

第一章 走进细胞 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起而构成系统 个体:由各种器官(植物)或系统(动物和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 胞与真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看到物像是倒像,因而物像移动的方向与实际材料(装片)移动方向相反 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 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 从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 3、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 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备注补充: ④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知识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作用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B、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C、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A、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B、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C、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幼儿教育学》第一章知识框架图



























教育的 起源
教育的 概念
教育学 的概念
幼儿教育 的概念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 会现象。 广义: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 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如幼儿园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们为了 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
注意三点: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并揭示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 3 到 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是一个人教育与发 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广义: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活动,如幼儿 的家庭生活的形态,父母养育他的态度和方式,幼儿周围的人和事,他所读的书, 接触他的人,看电影、电视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 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教机构的教育。
幼儿教育 学的概念
幼儿教育 的意义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 3-6 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 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幼儿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1)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 (2)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生活,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3)减轻父母教养幼儿的负担并改善处境不利幼儿的状况。
幼儿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一) 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使幼儿健康、安全、愉快地成长 (二) 发展儿童的智力潜力和特点,识别和培养他们区别于他人的智能和兴趣, 帮助他们实现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 培养良好的品行和性格,促进个性、人格的完善和健康发展 (四) 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 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幼儿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 幼儿教育对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发展各类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二) 幼儿教育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三) 幼儿教育的发展有力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 和谐的发展

最新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1.1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 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 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 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 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1.2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1.3动物的生长时期 1、动物的生殖方式: ⑴有性生殖(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 ↑ ↓ ↓ ↓ ↑ ↑ ↑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有理数 ★知识结构图: 正分数 负分数 正整数 负整数 ★正数和负数 概念、定义: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 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negative number)。 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4.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number axis)。 5.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6.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 7.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8.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4.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将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6.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 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 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4.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5.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有理数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原子结构与键合

原子结构与键合 一、决定材料性质最为本质的内在因素: 组成材料各元素原子结构:原子 原子间相互作用,相互结合:键合 原子或分子在空间的排列:晶体结构 原子集合体的形貌特征:显微组织 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结构直接影响原子间的结合方式。 三、键的形成:在凝聚状态下,原子间距离十分接近,便产生了原子 间的作用力,使原子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键。 键分为一次键和二次键: 一次键——结合力较强,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二次键——结合力较弱,包括范德华键和氢键。 混合键——对于大多数晶体而言,它们的键并不单纯属于上述五种中的某一种,而具有某种综合性。换言之,许多晶体存在混合键。 四、范德华力、氢键和共价键的对比

五、石墨(共价键、金属键和范德瓦尔斯力的混合键) 1. C原子的三个价电子组成sp2杂化轨道,分别与最近邻的三个C 原子形成三个共价键,在同一平面内互成120°,使碳原子形成六角平面网状结构。 2. 第四个价电子未参与杂化,自由的在整个层内活动,具有金属键的特点。(石墨是一种良导体,可做电极等) 3. 层与层之间以范德瓦尔斯力结合。(结合力弱,所以石墨质地疏松,在层与层之间可插入其它物质,制成石墨插层化合物)。 六、晶体、准晶,非晶体 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是有序的,即原子按某种特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呈周期性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是无序的。 准晶体,亦称为“准晶”,是一种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准晶体具有与晶体相似的长程有序的原子排列;但是准晶体不具备晶体的平移对称性。 七、弥散强化 弥散强化——指一种通过在均匀材料中加入硬质颗粒的一种材料

语言学---第一章知识框架

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1.1 Why Study Language? 1.Some myths about language 2.Some fundamental views about language 3.Some concrete demonstrations to show Linguistics’importance 1.2 What is Language? 1. Language “is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human speech, of which it is only a definite part, though certainly an essential one. It is both a social product of the faculty of speech and a collection of necessary conventions that have been adopted by a social body to permit individuals to exercise that faculty”.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1916) 2.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Edward Sapir (1884-1939):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1921) 3. “A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by means of which a social group co-operates.” --Bernard Bloch (1907-1965) & George Trager (1906-1992): Outline of Linguistic Analysis (1942) 4. “A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by means of which the members of a society interact in terms of their total culture.” --George Trager: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1949) 5. “From now on I will consider language to be a set (finite or infinite)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 --Noam Chomsky (1928- ): Syntactic Structures (1957) 6. Language is “the institution whereby humans communicat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by means of habitually used oral-auditory arbitrary symbols.” --Robert A. Hall (1911-1997): Introductory Linguistics (1964) 7.“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Ronald Wardhaugh: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1977) 8. “Language is a mean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It is instrumental in that communicating by speaking or writing is a purposeful act. —It is social and conventional in that language is a social semiotic and communication can only take place effectively if all the users share a broa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interaction including such associated factors as nonverbal cues, motivation, and socio-cultural roles. -- Our textbook (2006) 9.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结构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结构 【知识概要】 一、集合的概念、关系与运算 ●1.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图示法表示,常用的集合符号,如 ,,,,,,N N N Z R Q φ*+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若元素x 是集合A 的元素,则x A ∈,否则x A ?。 ●4.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①子集:若x A ∈,则x B ∈,此时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 ?。 ②真子集:若A B ?,且存在元素x B ∈,且x A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B . ③相等:若A B ?,且A B ?,则称集合A 与B 相等,记作A =B .。 ●5. 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交集:{}A B x x A x B =∈∈I 且 ②并集:{}A B x x A x B =∈∈U 或 ③补集:{|,}U C A x x U x A =∈?且,其中U 为全集,A U ?。 ●6. 集合运算中常用结论: ①,,A A A A A B B A φφ===I I I I ,A B A A B =??I 。 ②,,A A A A A A B B A φ===U U U U ,A B A B A =??U 。 ③()U A C A U =U ,()U C A A ?=I , ()()(U U U C A B C A C B =I U ,()()()U U U C A B C A C B =U I 。 ④由n 个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其子集个数为2n 个。真子集个数为2n -1,非空 真子集个数为2n -2 ⑤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A ?? 一、选择题 1.已知全集U ={1,2,3,4,5,6,7,8},M ={1,3,5,7},N ={5,6,7},则?U (M ∪N )=( ) A .{5,7} B .{2,4} C .{2,4,8} D .{1,3,5,6,7} ? ≠

第1章原子结构与键合教案

第1章原子结构与键合 决定材料性能的最根本的因素是组成材料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原子或分子在空间的排列分布和运动规律以及原子集合体的形貌特征等。为此,我们需要了解材料的微观构造,即其内部结构和组织状态,以便从其内部的矛盾性找出改善和发展材料的途径。 1.1 原子结构 1.1.1 物质的组成 一切物质都是由无数微粒按一定的方式聚集而成的。这些微粒可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原子结构直接影响原子间的结合方式。 1.1.2 原子的结构 近代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核外的电子所构成的。 原子的体积很小,直径约为10-10m数量级,而其原子核直径更小,仅为10-15m数量级。然而,原子的质量恰主要集中在原子核内。因为每个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致为1.67X10-24g,而电子的质量约为9.11X10-28g,仅为质子的1/1836。 1.1.3 原子的电子结构 图为镁(原子序数12)原子结构中K,L和M量子壳层的电子分布状况. 从内到外,依次为K壳层(n=1),L壳层(n=2),M壳层(n=3). 1).主量子数n:决定原子中电子能量以及与核的平均距离,即电子所处的量子壳层。 2).轨道角量子数li:给出电子在同一量子壳层内所处的能级(电子亚层)。

3).磁量子数mi:给出每个轨道角动量量子数的能级数或轨道数。 4).自旋角量子数si:反映电子不同的自旋方向。 描述原子中一个电子的空间位置和能量可用四个量子数表示。 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遵循三原则,即能量最低原理、Pauli不相容原理和Hund规则。 1.1.4 元素周期表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为一种元素。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那个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一定的性质。 1.2 原子间的键合 1.2.1 金属键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和金属正离子相互作用所构成键合称为金属键。金属键的基本特点是电子的共有化。 金属键既无饱和性又无方向性,因而每个原子有可能同更多的原子相结合,并趋于形成低能量的密堆结构。当金属受力变形而改变原子之间的相互位置时,不至于使金属键破坏,这就使金属具有良好延展性,并且,由于自由电子的存在,金属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1.2.2 离子键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框图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框图必修一:第一章集合 集合含义与表示 基本关系 基本运算 列举法{a,b,c,…} 描述法{x|p(x)} 图象法 包含关系 相等关系 交集:A∩B={x|x∈A且x∈B} 并集:A∪B={x|x∈A或x∈B} 补集:{|} U C A x x U x A =∈? 且 韦恩图; 数轴 子集; 真子集 函数概念 定义域 对应关系 值域 表示 解析法 图象法 列表法 性质 单调性 定义 图象特征 最值 奇偶性 定义 图象特征:对称性 映射映射的概念上升或下降 第二章函数

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基本初等函数(Ⅰ) 指 数 与 指 数 函 数 指 数 根式n a 分数指数幂(0,,*,1) m n m n a a a m n N n =>∈> 无理数指数幂 运算性质 指 数 函 数 定义(0,1) x y a a a =>≠ 图象: “一撇或一捺”,过点(0,1).见教材P91 性质: 位于x轴上方,以x轴为渐近线 对 数 与 对 数 函 数 对 数 定义:x a N x a N = 若则叫以为底的对数 运算性质 对 数 函 数 定义:log(0,1) a y x a a =>≠ 图象:位于y轴右侧,以y轴为渐近线.见教材P103 性质:过点(1,0) log()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a a a a a a n a a M N M N M M N N M n M ?=+ =- = () () r s r s r s rs r r r a a a a a ab a b + = = = 幂 函 数 定义:y xα = 具体的五 个幂函数 2 3 1 2 1 y x y x y x y x y x- = = = = = 特征:过点(1,1), 当0 α>时在(0,) +∞ 上递增;当0 α<时, 在(0,) +∞上递减。 换底公式: log log(0,1,0,1,0) log c a c b b a a c c b a =>≠>≠> 图象:P109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 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扩大观察范围.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 (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 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温度计 12.1温度计的结构: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12。2 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12。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12.4正确使用: 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12。5注意事项: A 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B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C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壁; D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E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F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习题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空间几何体分为多面体和旋转体和简单组合体 ⑴常见的多面体有:棱柱、棱锥、棱台; 常见的旋转体有:圆柱、圆锥、圆台、球。 (2)简单组合体的构成形式: 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例如课本图1.1-11中(1)(2)物体表示的几何体; 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例如课本图1.1-11中(3)(4)物体表示的几何体。 练习1.下图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2、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E D C B A ABCDE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简单组合体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练习2.一个棱柱至少有 _____ 个面,面数最少的一个棱锥有 ________个顶点, 顶点最少的一个棱台有 ________条侧棱。 3.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中心投影,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的投影叫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1)定义: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2)三视图中反应的长、宽、高的特点:“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练习3.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这个几何体应是一个( ) A.棱台 B.棱锥 C.棱柱 D.都不对 练习4.如图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则此物体的直观图是( ).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键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键合 1-1. 原子中一个电子的空间位置和能量可用哪4个量子数来决定?1-2. 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应遵循哪些原则? 1-3.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元素结构有什么区别?性质如何递变? 1-4. 何谓同位素?为什么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总为正整数? 1-5. 铬的原子序数为24,它共有四种同位素:w(Cr)=4.31%的Cr原子含有26个中子,w(Cr)=83.76%的Cr含有28个中子,w(Cr)=9.55%的Cr含有29个中子,且w(Cr)=2.38%的Cr含有30个中子。试求铬的相对原子质量。 1-6. 铜的原子序数为29,相对原子质量为63.54,它共有两种同位素Cu63和Cu65,试求两种铜的同位素之含量百分比。 1-7. 锡的原子序数为50,除了4f亚层之外,其它内部电子亚层均已填满。试从原子结构角度来确定锡的价电子数。 1-8. 铂的原子序数为78,它在5d亚层中只有9个电子,并且在5f层中没有电子,请问在Pt的6s亚层中有几个电子? 1-9. 已知某元素原子序数为32,根据原子的电子结构知识,试指出它属于哪个周期?哪个族?并判断其金属性强弱。 1-10. 原子间的结合键共有几种?各自特点如何? 1-11.图1-1绘出三类材料—金属、离子晶体和高分子材料之能量与距离关系曲线,试指出它们各代表何种材料。

图1-1 1-12.已知Si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若100g的Si中有5×1010个电子能自由运动,试计算:(a)能自由运动的电子占价电子总数的比例为多少?(b)必须破坏的共价键之比例为多少? 1-13. S的化学行为有时象6价的元素,而有时却象4价元素。试解释S这种行为的原因。 1-14. A和B元素之间键合中离子特性所占的百分比可近似的用下式表示: 这里x A和x B分别为A和B元素的电负性值。已知Ti、O、In和Sb 的电负性分别为1.5,3.5,1.7和1.9,试计算TiO2和InSb的IC%。1-15. Al2O3的密度为3.8g/cm3,试计算a)1mm3中存在多少原子?b)1g 中含有多少原子? 1-16. 尽管HF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请解释为什么HF的沸腾温度(19.4℃)要比HCl的沸腾温度(-85℃)高? 1-17.高分子链结构分为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他们各自包括内容是什么? 1-18.高分子材料按受热的表现可分为热塑性和热固性两大类,试从高分子链结构角度加以解释。 1-19.分别绘出甲烷(CH4)和乙烯(C2H4)之原子排列与键合.

第一章 知识点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点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人类的新生命和其他一般动物一样,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人的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产生的。 3、人的精子和卵都是由人的生殖系统产生的。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精囊、输精管、附睾、阴茎、前列腺等器官组成。其中,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精子的形状像蝌蚪。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一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细胞。 4、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受精的实质是一个精子头部的核与卵细胞的核相融合,形成受精卵。 5、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即怀孕了(也称妊辰)。 6、胚胎悬浮在羊水中,能减少震动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7、受精卵形成胚胎后,会在子宫内继续发育。 (1)植入子宫前的早期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 (2)植入子宫后,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联系。 (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可从母体不断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8、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9、整个分娩过程分为宫口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0、婴儿出生后几秒钟就会哭或咳嗽,这个行为能出去婴儿鼻、口腔和肺部中的液体,并促使呼吸系统工作,从而获得氧气。 11、试管婴儿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是在试管中进行的,而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仍然是子宫。 第二节走向成熟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结构图

1 第一章:有理数 ★知识结构图: 正分数 负分数 正整数 负整数

★正数和负数概念、定义: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 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negative number)。 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4.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number axis)。 5.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6.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 7.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8.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2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4.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将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6.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 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 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4.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5.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有理数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3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の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の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の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 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 ; 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の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の不同级别 の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の层次: 地月太阳系银河系 总星系 河外星系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の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の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 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の一颗特殊の行星- 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 有适宜の温度——地球与太阳の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の温度 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有适量の适合生物呼吸の大气。地球の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の大气 外部条件: 1. 安全の运行轨道2、稳定の太阳光照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の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の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の形式辐射。来源:内部の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太阳辐射对地球の影响: 1、生物の生成(光、热资源) 2、促进水、大气の运动 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の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 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の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の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第三节地球の运动 一、地球运动の一般特点 地球の运动:自转和公转( P15)(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の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の自转周期: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 360°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 24 小时) ,360 ° 59’ 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P13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 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 15° /h 。P14 线速度:赤道最大 (1670㎞∕h) ,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 1 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 7 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 23°26’):黄道面 +赤道面 地球运动の意义: ●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の形态(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の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 23°26’) 地球运动の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相邻两个时区相差 1 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