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
一、“实”与“活”语文教学思想的提出
“实”与“活”的教学思想深深扎根于基础教育实践。所谓“实”,则体现了基础教育基础性的根本要求,语文教学的“实”是指教学体现务实的态度,扎实的教风,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从而使语文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谓“活”,则体现基础教育发展性的时代趋势,语文教学的“活”是指教学要目中有“人”,教学理念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实”与“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既不能孤立地追求“实”,也不能片面地追求“活”。
应当说,语文学科追求“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形成“实”与“活”的教学特色,有着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较为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首先,“实”与“活”的教学思想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与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特点。第一,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实”与“活”的统一。今天,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价值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因此,人的生动发展和人的整体和谐的发展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尊严的人,他不但需要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应该是主动的、生动的。所以,无论是主体教育的研究,还是新基础教育的研究,都一致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是“活”的教育,是促进每一个“具体人”的发展的教育。第二,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实”与“活”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理念,都要求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既要把语文的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到学生身上去,又要实现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特别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特点”的论断进一步说明,语文教学是掌握“语文”这一工具的过程,也是人的思想、精神丰富、完善、提升的过程,两个过程是统一在一起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对于语文来讲是浑然一体的,既不能无视人的存在,抽象地进行语言训练,也不能泛化对人文性的认识,搞与工具性对立的语文教学。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实现目标、内容、方式的“实”与“活”的统一。
其次,“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追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在听课和语文研究中,发现存在必须纠正的教学现状:一是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比如,语文教学实践反映出一些教师搞枯燥的、题海战术式的语文训练,教学方式陈旧、僵化,教学上不敢求“活”,认为“活”会降低教学质量。这样的语文教学束缚了师生的发展。二是教学改革搞形而上学,作“表面文章”。教学价值的追求抛开学生实质性的发展,无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追求形式、方法上的花样翻新和表面的热闹。前者并非真正的“实”,后者也并非真正的“活”。这种把“实”与“活”对立起来,或是将“实”与“活”简单化、形
式化的教学实践必然导致低效的教学。因此,我们也努力通过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深化课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正因为“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思想有着明确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针对性,所以,学校语文教师很快形成了共识,并用以自觉指导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二、“实”与“活”语文教学的构建
北京小学在语文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在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从北京小学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实”与“活”的教学思想,从学科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到教学评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整体性的探索。
(一)研究四个“实”,实现学生实质性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的工程。我们必须潜心研究,怎样通过六年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实质性的提高?所谓实质性的提高,是指学生扎扎实实地实现所处学段的语文素养的发展,特别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兴趣、语文知识、语文习惯等的发展。因此,六年的语文教学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那么,我们的“实”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实在夯实基础。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特点。大量的教育实践告诫我们:当前,大学教育不“大学”,基础教育不“基础”,幼儿教育不“幼儿”的现状必须加以扭转,基础教育必须回归“基础”。夯实基础是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直接价值体现。
小学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性阶段,它不但影响到一个人进入初中、高中后的语文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终身的语文学习。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小学语文的重要性,也必须准确把握小学语文的层位与程度,夯实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了夯实小学语文的基础,我校制定了个性鲜明的语文学科十二字培养目标:喜欢读书,能说会写,一手好字。应该说,国家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于学生
所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是“共性”的体现。而北京小学的语文培养目标正是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基础上,从本校办学实际需要出发的一个“个性化”的要求,这是“个性”的体现,是“国标”与“校本”融合的产物,是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学科具体化。它鲜明了北京小学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与学生语文学习发展上的特点。
为了夯实语文基础,我们在提出十二字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引导教师着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包括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必备的语文学习能力。
我们认识到,激发学习热情(包括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须臾不可忽视的教学目标,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深刻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因此,不同学段都应重视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爱语文的情感。
我们同样认识到,习惯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叶圣陶先生就非常重视语文习惯的养成,他的语文教育“习惯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校的语文教学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包括倾听、书写、表达等),到了中年级,由于学习习惯容易“滑坡”,我们特别强调中年级要“实在巩固习惯”。
我们更加认识到,学生必备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专门任务,必须加以重视培养。为了更有利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我们把学校制定的语文学科十二字培养目标具体化,指导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握学科专务,落实培养目标,夯实学科基础。
2.实在做实学段。
学段,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概念则反映了基础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它遵循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分为三个学段,这三个学段的标准表明了一名学生在相应学段的语文学习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要求,实际体现了对学生年龄特征的正确把握和对语文学习认知规律的科学认识。
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着学科教学的“错位”和“越位”现象。特别是一些教师用最优秀学生的学习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追逐“超标”的教学使学段应有的任务难以落实。考察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