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宋元南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宋元南戏

教学目的:了解南戏发生、发展的概况,掌握南戏与北杂剧体制上的区别,

熟悉“荆刘拜杀”和《琵琶记》的内容梗概、人物形象。

第一节南戏概说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基础上,结合南方地方曲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戏曲形式。

一、南戏的渊源

南戏产生的时间比北杂剧要早。有资料表明,在南北宋交替之际,南戏就在南方浙江一带流行,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只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光宗朝(1190—1194),南宋赵惇统治的时代;宣和,是北宋徽宗(1119—1125)的年号。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弘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综合这两条材料,可以说明,南戏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南戏发源早,但发展比较慢。南戏比较富于战斗力,能反映老百姓的不平之事。从最早的南戏剧目看来,《赵贞女》、《王魁》都是民间谴责男子负心的作品。据载,南宋大儒朱熹在福建漳州做官时,曾多次下禁令,不许演戏文。南戏在形式上有很多局限,《南词叙录》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就是在宋词里加上民间小曲、里巷歌谣,在音乐和表演上带有随意性。早期的南戏出自民间,在格律上不讲究,在宫调组织上也不严密,必然不协宫调。嗣后的剧作家竞相仿效,遂习以为常,如高明的《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之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就声称“不寻宫数调”。此外,有些曲牌来自民间,缺少加工,如曲牌《赵皮鞋》、《关小四》、《麻婆子》,仅从这几个曲牌名称就可以看出没有经过加工,显得相当粗糙。统治阶级的反对、禁止,严重阻碍

了南戏的发展。南戏在形式上的局限使得士大夫、官僚对戏文不屑一顾,这也阻碍了南戏的发展,到了元末,由于种种原因,元杂剧日渐衰落,而南戏又得到中兴,开始繁荣起来。

二、南戏的声腔

南戏音乐形成发展的过程与北方的杂剧大不相同。北杂剧的音乐是直接在以诸宫调为主的各种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能系统地继承传统音乐的历史成果,主要表现为杂剧刚一诞生就有比较完整的形式。而南戏则是在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戏曲音乐最初取材于当地的民歌,于是就有两大特点:一是比较粗糙,不够成熟;二是富于地方色彩,带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南戏音乐不够统一,更形不成系统。徐渭《南词叙录》云:

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与?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协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引文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南戏声腔最初起源于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歌曲。具体而言,最初只是温州一带的一种地方声腔。此外还吸收了词体歌曲的营养,在发展中又创造出南北合套的新形式,就是打破南曲与北曲的界限,把南曲的曲牌与北曲的曲牌混合连成一套。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南北曲合套始自元代的沈和甫。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南戏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种声腔剧种在民间纷纷兴起,后来形成四大声腔。据祝允明《猥谈》记载:

自国初以来,公私尚用优伶供事,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今遍满四方,辗转改益,又不如旧,·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言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引文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徐渭的《南词叙录》也有记载:

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唯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引文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

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一带,在南曲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发生演变的过程中,元末的昆山作家兼歌唱家顾坚对这新的南曲流派的形成做出过贡献。昆山腔起初影响并不大;嘉靖年间仍以清曲小唱为主。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音乐家魏良辅等集南北曲之大成,对昆山腔进行了一次改革,集中表现了南曲轻柔婉转的优点,同时保存了北曲部分激昂慷慨的声腔;伴奏乐器兼用箫管和琵琶、月琴。作家梁辰鱼专门编演昆曲传奇《浣纱记》,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很快兴盛起来。至万历时期,昆山腔处于优势地位,压倒了海盐诸腔。昆山腔是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海盐腔,产生于元代,据元代姚桐寿《乐郊私语》记载:“海盐州少年,多善乐府。其传多出于澉州杨氏。”这是由于杨梓一家与擅长乐府的贯云石、鲜于去矜交往,得到这些歌唱家、曲家的指点、帮助,“以故杨氏家童千指,无有不善南北歌调者,由是州(海盐)人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有名于浙右云。”贯云石是著名散曲家,鲜于去矜是北曲名家,他们对海盐腔进行加工创造,使海盐腔得到北曲的滋润而得以提高和发展,成为明初戏曲艺术的主要声腔剧种之一。

余姚腔,最初诞生于浙江余姚据徐渭《南词叙录》的记载,明代中后期已由浙江流传到江苏、安徽南部一带,也是盛行于大江南北的大剧种了。

弋阳腔,最初流行于赣北、皖南等腹地,“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魏良辅《南词引证》);再对照上述徐渭《南词叙录》的记载,则弋阳腔的分布地区有江西、安徽、福建、广东、湖南、云南、贵州以及北京、南京,是一个足迹遍及南北、流传地域最广的大剧种。弋阳腔主要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有滚唱和帮腔,适于广场演出,粗犷而富有民间气息。

三、南戏的体制

南戏有如下体制特点:

其一,南戏的演出单位是“齝”,齝通“齣”,也就是“出”。南戏分场,以人物上场、下场为界限,把剧本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就是一场,一场戏称为一出。一本戏通常四十到五十出,最多的一百多出。南戏不用楔子,第一出开场

戏,先由副末开场,报告演唱宗旨和全剧大意,称开场白。从第二出开始,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继出场亮相。

其二,南戏重要人物上场先唱引子,继以一段自我介绍的长白,称定场白;每出有下场诗。南戏的剧本没有固定的出数,根据剧情内容需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写几十出。

其三,南戏曲调也不限于同一宫调的曲牌,不必一韵到底。一般用十三宫调,五个音符。

其四,南戏曲词的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和尾声。

其五,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丑等色。不必一人独唱到底,可以接唱、分唱、合唱。

四、宋元南戏作品

宋元南戏存目238种,大约只有十分之一流传下来。现存宋元南戏剧本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其中《张协状元》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的,其故事移植于诸宫调,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南宋戏文。《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遇盗落难,得到王贫女的帮助,结为夫妻,后来赴京考中状元,忘恩负义,反欲将贫女杀害。幸好贫女仅伤一臂,被宰相王德用收养,最后同张协破镜重圆。故事主题是始乱终弃,谴责负心行为,其大团圆结局开元代团圆戏曲的先河。

《宦门子弟错立身》,古杭才人编,写金国河南府同知的儿子完颜寿马与江湖艺人王金榜的爱情故事。完颜寿马违背父命,鄙弃功名,跟随戏班游荡江湖,最终迫使父亲同意婚事。矛盾冲突的实质是封建礼教、门第观念与反礼教思想的斗争,是封建正统思想与市民阶层民主思想的斗争。该戏文可能据同名杂剧改编而成。

《小孙屠》,古杭才人编,据同名杂剧改编而成。这是一部公案戏,写官府的糊涂和胥吏的不法。戏中出现“南北合套”的体制,曲调中一支南曲夹一支北曲。这突破了传统写法,说明南戏注意吸收北杂剧的曲调,以取长补短。

宋元南戏的代表作品还有“荆、刘、拜、杀”和《琵琶记》,留待后面详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