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900字3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鉴史问廉观后感1近日,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详实的史料,让人警醒的故事,振聋发聩,震撼人心,使我深受教育,备受启发。
在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央视播出《鉴史问廉》,无疑是对当前全国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有力配合,是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进行的总结和认知。
作为一名纪检干部,《鉴史问廉》使我更加增强了反腐倡廉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
《鉴史问廉》善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我们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
尤其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在背景音乐的映托下,片子里多次出现的清勤慎匾额总能震撼人的心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清勤慎三字,出自晋武帝司马炎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说,当官的如果能做到清正廉洁、勤勉政务、谨慎处事,国家哪有不长治久安的呢?宋代以后,清、勤、慎三字即成为官场普遍流行的当官箴言,多置匾额悬于衙署,以警戒为官者。
在《鉴史问廉》中我们得知,包拯当政的开封府衙门外,甚至刻有清勤慎的墙雕铭文。
清勤慎虽是封建官吏的为官标准,但却如一股政治清风,亘古千年绵延至今,与我们一些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的庸懒散、懒官懒政、为官不为等浑浊之气形成鲜明对比。
清勤慎中的清指的是清正、清醒、清廉,它对应的是庸懒散中的庸:昏庸、平庸、庸腐;勤,指的是勤官勤政,有担当,它对应的是懒:懒官懒政,不作为;慎,指的是谨慎、用心、善始善终,它对应的是散:自由、散漫、得过且过。
清勤慎与庸懒散宛若官风的两极,为官者秉持任何一方,带来的施政成效确是天壤之别。
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篇)
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篇)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一、思想感悟近日,我收到了一份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震撼。
这份心灵洗礼来源于观看电视节目《鉴史问廉》,这个节目以问答的形式,探究历史人物的廉政形象,追问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对廉洁的态度。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鉴史问廉虽然只是一个晚间的娱乐节目,但它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却是深入人心,有力地唤起了我对历史人物的敬意和对廉政的关注。
这个节目告诉我,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通过鉴史问廉,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品行和世界观是受其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制约的。
我从节目中了解到曹操、刘备、孔子等历史人物极其耐人寻味的廉政行为和光辉事迹,也看到了他们身上的一些瑕疵和缺陷。
然而,这些瑕疵恰恰使他们更加接近普通人,他们的矛盾和瑕疵凸显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鉴史问廉也唤起了我对廉洁政治的关注和推崇。
廉洁政治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强项,更是当代政治治理的追求目标。
正像节目中的部分嘉宾所说,廉政是一种政治文化,不仅是对财物的廉洁,更是对权力的节制和规范。
鉴史问廉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当代政治问题,让我对政府的廉洁治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判观看鉴史问廉,我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判有了新的思考。
历史是我们前人留下的财富,历史人物的伟大和不伟大同样需要我们去探究和反思。
曹操,作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在鉴史问廉中也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讨论。
曹操先后在官场上屡立奇功,被封为魏王,然而他的手段和手法却常常引起争议。
曹操晚年迫害百姓,但他却在前期有着极高的修洁行为。
曹操执行手段的残酷性、他孜孜不倦地为民请命等行为都在鉴史问廉中得到了凸显。
那么,曹操的廉政形象该怎么看待呢?我认为,曹操不仅是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家。
他的措施和政策在当时虽然引发了很多争议,但从整体来看,他对魏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3篇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3篇《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
下面是带来的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道德是不同于法律的,道德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累积的,是一个人明辨是非的准则。
这一集的“道德之择”向我们讲述了为官所应的选择。
为政以德,是安邦治国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则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
道德修养是个人修养的根本。
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
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约束是克制腐败发生的有效方式。
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从外部围追堵截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却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的“迷思”。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
这些流传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厚德载物。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闪亮篇章。
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面对利诱、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里的一座丰碑。
这种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高尚,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道德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规则,是明辨是非的准则。
为官之人更要懂得如何选择道德,如何用合适的方法给老百姓树立表率。
篇二: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看后,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治国之道!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
2023年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精选5篇)
2023年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精选5篇)
1. 鉴史问廉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
2023年的收看中,我看到了以往一些国家和政治家的错误和
不良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这让我更加明白了历史中的教训,以及我们应该怎样避免重蹈覆辙。
2. 收看鉴史问廉也让我对当前社会的腐败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看历史上的腐败案例,我认识到腐败是一种严重的破坏力量,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发展,也危害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尽管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防范腐败问题的重要性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言而喻的。
3. 在鉴史问廉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英雄人物和良好的治国理政经验。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令我钦佩,也使我更加意识到一个好的领导者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与此同时,我还意识到,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要做到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应该努力争取更好,追求公平、正义和高尚的道德标准。
4. 鉴史问廉还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通过看历史上的种种困苦和磨难,我不禁感叹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时代,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感恩之情。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现实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 最后,收看鉴史问廉给我留下了深思。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反观过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只有正视历史的教训,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敏感,尊重历史、珍视现在、展望未来。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2)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鉴史问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该思想强调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保持廉洁,反腐,诚实和公正的态度。
身为一名普通的公民,我深深感到了这种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也体味到了它的深刻含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展示个人心得和体会。
首先,所谓的鉴史问廉是一种思想和态度,需要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真实和积极的品质。
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困难的时刻,我们的祖先都能够保持高尚的道德和行为。
因此,我们也应该在今天的时代中保持同样高尚的道德,克服各种困难和诱惑。
鉴史问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
我们需要把这种思想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小事做起,增强自己的公德心,诚实守信,不图小利,不受利益的驱使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此外,鉴史问廉的思想也需要我们思辨。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和社会的价值观。
当我们看到或听到不正之风或不道德的事情时,我们需要以理性和批判思维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不轻易相信谣言,更不会轻易地加入别人的行列。
我们需要沉淀自己,思考清楚,发表自己的见解。
此外,我们需要准确而简练的表达。
在我们讨论关于鉴史问廉的话题时,我们需要使用文明、规范的语言,注意语法和单词的用法,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
我们需要在讲述自己的想法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把核心思想表达清楚,让听众能够快速地理解自己的观点。
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图和思想,并帮助他们加深对鉴史问廉思想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先把自己需要说的话想清楚,在开头讲清楚自己的主题,在文章的结构中要树立立论,想好分析的角度和高低两方的论证,以减少读者的阅读难度,从而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思想观念。
这可以使我们解释自己的思考方式、行动方式或历史看法时表达得更为清晰明了。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鉴史问廉》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和借鉴历史的教科书。
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鉴史问廉》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一、要以廉为本,轻名利,讲操守,提高自身修养我国自古以来,各个阶层和各个朝代均高度注重以道德引导官员,提倡以德为先、以廉为本。
当前,要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首要前提是“干部清正”,党员干部要守住自己的节操,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要怀修养之心,提高思想境界。
我国历来有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
当前,党员干部要以“慎独”的精神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树浩然正气,扬昂扬锐气。
要怀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名利地位。
不追求名利地位才能志趣高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才造就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职位升迁,甘于吃苦,不计得失,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以个人进退荣辱为怀。
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800字
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800字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800字(通用5篇)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800字篇1"有钱任性'是网络的热词,在每一个网络词语流行的背后都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现象。
如,"且行且珍惜'、"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也是醉了'都对应的有相应的事件背景,而"有钱任性'的流行,则代表着当下部分国人对于财富的狂热渴望与追逐。
应运而生的"炫富族'更是"亮瞎'了网民的眼睛,灼伤百姓的心。
从"微笑局长'"表哥'杨达才价格不菲的名表、眼镜、皮带到南京江宁房产局长周久耕的"天价烟',深受炫富之痛的当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xx年的"郭美美炫富事件'把红十字会逼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受到重创的红会至今元气大伤。
不过是一个二十岁贪慕虚荣的女孩半真半假的自说自话,竟然轻而易举就动摇了红会多年的公信力,炫富的杀伤力不容小觑。
其实,古今中外,炫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昨晚在央视9套看了由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其中西晋宰相石崇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斗富比阔的情节让我触目惊心。
王恺多次与石崇比阔,均以失败而告终。
为了帮助舅舅,晋武帝特意送给王恺一批极为罕见的奇珍异宝,岂料石崇当场打碎这批珍宝后又拿出更为罕见的宝物让王恺任意挑选。
从皇帝到大臣,一个以奢为荣的朝代最终很快走向灭亡,也就是意料之中的结局了。
"富'原本没错,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既是每个人的物质追求,也是中国梦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是,富从何来?不难发现,无论是奢侈腐败的"表哥'们,还是拎名包,穿名牌的官场"LV女神'们,那些热衷于炫富的人大都有个共同特点---富的轻而易举,便按捺不住急于炫耀。
2021年鉴史问廉观后感汇总三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汇总三篇下面是为各位的鉴史问廉观后感汇总三篇,请大家参阅!廉政建设,似乎听起来很高大上,离我们很遥远,只有和那些 ___才能能 ___起来。
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廉政建设和我们息息相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胞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
清廉更成为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道德的体现。
邪不压正,在中 ___价值观、道德观中, ___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
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
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
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
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 ___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
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在古代就有学生拜师时给老师送“束修”。
皇太子、国子监生、四门学学生、律学、算学、书学学生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脡;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
这些礼物包含着家长与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然而现在这种感情味道却变了。
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
成为了“糖衣炮弹”每一次的___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要想做到“ ___清明、 ___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作为一名教师的节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___ ___曾经说:“历史是最好的 ___。
”最近,观看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这种体会更加深刻,历史就是一面逼真的镜子,历朝历代的兴衰,都遵守着特定的发展规律,而官员的廉政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作为 ___干部,确实应该以史为鉴,敬畏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
一、以历史为镜子,可知群众心中永远有杆称。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精选3篇)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精选3篇)1.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之一:社会普遍重视廉政建设在2023年的鉴史问廉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社会对廉政建设的普遍重视。
与以往相比,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问廉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反映出社会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对于追求公正、清明政治的意愿有了更为明确的表达。
在问廉活动中,我也看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对廉政建设的高度重视。
他们积极参与并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问题,采取行动解决。
这种态度和行动让我看到了政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廉政建设的信心。
2.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之二:廉洁文化不断深入人心2023年的鉴史问廉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廉洁文化正在不断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廉政问题,对贪污、腐败等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抵制意识。
廉政教育和宣传活动的开展,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廉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每个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在鉴史问廉中,我也看到了廉政文化在领导干部中的传播和践行。
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将廉政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通过身体力行来影响身边的人。
这种深入人心的廉洁文化为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提供了强大动力。
3.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之三:廉政建设仍面临挑战2023年的鉴史问廉活动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尽管廉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廉政建设工作还不够扎实,存在着一些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虽然表面上对廉政建设表示支持,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转变思想、改变作风,对廉政建设的领导力不足。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公民对廉政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廉政建设的责任制。
只有不断优化廉政建设的环境和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清官之念》观后感-《鉴史问廉》观后感
《清官之念》观后感观看了《鉴史问廉》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引人深思,让人清醒,同时也使我对历史和廉政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该纪录片回望了历史、展示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
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纵览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历朝历代在廉政建设上都留下了大量的经验教训,这些丰富的精神遗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廉政文化。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随着荧屏上包拯的出现,这首歌自然地回荡在我耳边。
《清官之念》通过对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了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探寻了青天文化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意义。
那就是人们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包公掷砚,表现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民情怀;铡美案,表现了他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刚正;包公立下的家训,则表现了他治家严谨的家风。
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包青天是清廉和正义的化身。
《清官之念》里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个个清官的故事,感动着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何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两袖清风来去”的清官无疑。
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装有百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做为一名公务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我们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以清廉之身守住自己的节操,取信于民,服务于民,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为***事业的发展奉献我们应有的力量,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
观后感
廉政建设,似乎听起来离我们很远,只有高官才有必要看。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廉政建设和我们密切相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胞中,清与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
清廉更成为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道德的体现。
纪录片《鉴史问廉》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示了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与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我们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
通过观看,我认识到: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
细观《鉴史问廉》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
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居安思危之心,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于千里之外。
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
腐败之风若罂粟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通过观看《鉴史问廉》,不仅要深刻地自我反省,而且要意识到自身在理想信念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足,并在
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尽快克服和纠正,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两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廉洁的理想信念。
在工作中,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同时,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深处根绝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目无法纪等错误思想,不断反省自己,防微杜渐,杜绝任何违法违纪问题的出现。
二是始终坚持用职业道德和法律约束自己,以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做一个清清白白的普通工作者。
2015年8月6日。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清官之念》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清官之念》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
《清官之念》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那就是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
一心为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重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包公是中国清官廉吏的符号,青天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时代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
中国青天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清官情结”和“青天文化”对现实社会仍具有启示价值,《清官之念》将通过对中国人“清官情结”的解读,探寻青天文化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意义。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同时也与消极腐败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必要性,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即是我个人观看纪录片《鉴史问廉》的一些感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廉洁自律,争做一名新时期的廉官、清官!范文二腐败对人们具有很大的诱惑,就像今天教授讲的一样,人们可能每个人都特别讨厌腐败,反对腐败,却很难做到不腐败,它隐隐的藏在人心的另一面。
2024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样本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应当对历史保持敬畏之心,并从中寻找启迪与借鉴。
鉴史问廉作为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醒人们保持廉洁正直的品质,反思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在过去的时间中,我不仅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也从中思考个人角色和责任。
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借鉴,我获得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首先,鉴史使人深刻认识到廉洁正直的重要性。
历史告诉我们,贪婪和腐败是帝王将相的通病,也是导致政权衰败的根源。
例如,中国历史中的“宦官专权”现象就是一次明证。
宦官们身居高位却无法忍受权力的诱惑,纵横捭阖,横行霸道。
他们通过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手段,不仅使朝政混乱不堪,还危害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权者应当自觉约束,从自身做起,严守纪律、正派作风,以公正无私的执政理念来引领社会。
而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则应当明辨是非,对不正之风坚决说不,并行善举,以身作则,发挥好每一个个体的作用。
其次,在鉴史问廉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历史的惨痛教训。
历史上,许多政权的更迭都是因为当权者的腐败无能而引发的。
罗马帝国的衰败、清朝的灭亡等,都是由于政权内部的腐败和腐朽导致的。
这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必将引发社会的不公平和混乱,最终导致政权的崩溃。
因此,当我们目睹腐败和不公时,不仅应当保持警惕,还应当主动参与,坚定不移地追求公正和正义。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第三,在鉴史问廉中,我体会到个人责任的重要性。
历史是由个人行为交织而成的,每一个人的选择和决定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以往的历史中,政治权力的腐败和社会道德的沦丧常常是因为一部分人的滥用和懈怠所致。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作为个人,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如何影响社会的方向。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当始终保持对正义和廉洁的执着追求,积极践行社会公德,不姑息纵容任何不道德行为的存在。
同时,我们还应当把个人的奉献精神转化为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有感
观《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有感问官那得清如许?为将贪欲抛开来。
八集文化纪录片是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纪录片。
跟随着《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我走进了历史,再次目睹清官的风采。
包拯不持一砚归,狄仁杰断案如神、强项令董宣据理力争……这些一身正气、一身硬骨头的清官早已在人们心中立下不朽的丰碑。
纵时光流逝,斗转星移,他们是恒星在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照亮了世人的眼睛。
包拯有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诗的大概意思是,清心是治国的根本,正直是做人的大道。
只要你是一棵参天之木,最后总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而好钢是不能用在做鱼钩那样的小用途的。
仓库里粮食多了老鼠就会高兴,草原上荒芜了,兔子和狐狸也会发愁没有吃的。
古代的典籍中已经有很多的教训了,作为我们千万不要成为被历史嘲弄的人。
包拯以其清正、清廉、清明的一生为这首诗做了最好的诠释。
他无愧于“包青天”这一称呼。
像他这样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的清官还有很多,海瑞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个。
海瑞是一个浑身是胆、一身硬骨头的人。
他对国之忠心几乎无人能及。
向皇上上疏时,他已做好死的准备,坐在为自己准备的棺材旁他一脸坦然。
一个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他的心里装的是什么?是天下百姓的疾苦,是社稷江山的安危。
为官的'海瑞生活极其清贫,所吃的菜都是夫人亲自种的,衣服更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在他老母亲过生日那天,他破例买了一点肉,“海瑞买肉了”竟成了爆炸性新闻。
海瑞死时,家徒四壁。
得知海瑞逝世的消息,自发送行的队伍绵延百里。
我想起前不久以身殉职的警察。
张作田是连云港市赣榆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户政中队中队长。
2014年12月10日,他在南京执行公务时突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38岁。
12月15日清晨6时,数以千计的社会各界群众赶到连云港赣榆殡仪馆,含泪为警察张作田送行。
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有的人》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要先百姓之忧,后百姓之乐而乐。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鉴史问廉,供大家参阅!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
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
《鉴史问廉》实际上就是通过一个个清官的感人故事,来展示廉洁对一个政权、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腐败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对一个社会的伤害。
以来,以我的新一届中央领导,狠抓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关头,我们不仅仅只是感叹时间的流离与无情,更重要是要在兴衰的思索中找到历史的定律,倡廉反腐,面向未来,铿锵前行!通过观看,每一个教师在该片的好故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 对于一个学校、一个教师队伍而言,廉洁同样重要。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
去年“两会”期间,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仍旧体现了他的“清官”情怀。
纵观落马的官员,原因虽各有不同,但细分析之,不难看出,落马官员无一不是在“三严三实”上放松要求,在腐化堕落、追求个人享乐的过程中,贪心渐起,丢掉了清廉,最终把“三严三实”的告诫抛之脑后。
心中装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众谋福祉,当是这个时代领导干部的最强音。
因为,我们党是最清廉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最近看了《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真的是感触良多。
这部片子里,那些历史的画面和故事,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古代官员廉洁奉公的种种事迹。
比如说,有个叫杨震的官员。
他的清廉那可真是出了名的。
有一次,他举荐的一个官员王密,为了感谢他,晚上偷偷带着十斤金子去拜访他。
杨震一看,立刻就不高兴了,说:“我了解你,你怎么就不了解我呢?这大晚上的,你送我金子,这算怎么回事?”王密还狡辩说:“这深更半夜的,没人会知道。
”杨震一听,更生气了,大声说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就这么一句话,把王密说得是无地自容。
你瞧瞧,这杨震多有原则!在那种没人看见的情况下,还能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被金钱所诱惑。
这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就偷偷收下了,还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
但杨震不,他心里有杆秤,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还有那个包拯,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包公。
他的故事那更是家喻户晓。
他铁面无私,不管是谁犯了法,都一视同仁,绝不姑息。
有个权贵的亲戚犯法了,以为靠着关系能逃过一劫。
可包拯根本不吃这一套,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一点情面都不讲。
为此,他可是得罪了不少权贵,但他一点都不在乎。
他心里想的,就是要为老百姓主持公道,让大家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说起来,这些古代的清官,他们之所以能被后人记住,传颂,不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百姓,不为私利所动吗?想想咱们现在的社会,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廉洁这两个字依然重要得很。
就拿我身边的事儿来说吧。
我们小区之前要翻新,这可是个大工程。
本来大家都挺高兴的,想着小区环境能变好。
可谁知道,负责这个工程的人动了歪心思。
他在采购材料的时候,为了多捞点钱,买的都是些质量不怎么样的便宜货。
结果工程刚开始没多久,就出现了各种问题。
地面铺的砖,没几天就松动了;新刷的墙,颜色一块深一块浅的。
大家发现不对劲,就去查。
这一查,才发现原来是这人在中间搞鬼。
【作文】《鉴史问廉》之清官之念观后感
【作文】《鉴史问廉》之清官之念观后感【采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清官,是要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第一个是清廉,清廉就是不贪,第二就是清正,清正就是要直,这是对上级而言的,还要敢于直谏。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清官往往能够做到不徇私情、大义灭亲,执法如山,刚正不阿。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清官还必须清正、清洁、清明,清明在古代又叫循吏,就是指能造福一方百姓。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也就是说清官往往代表老百姓的一种愿望,也代表了老百姓的一种民心和民意。
“强项令”董宣誓死不向公主磕头认错【画面】2021年9月1日,根据东汉著名清官董宣的故事重新创作改编的曲剧《洛阳令》在洛阳新区歌剧院上演。
【采访】河南省曲剧团一级导演李杰:董宣、洛阳令的形象可以说是深入民心,50年来洛阳市曲剧团换了几代演员一直在演出这出戏,可见老百姓对这个人物、对这出戏的喜欢。
在今天的洛阳市东面,有一座巨大的古城遗址,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就在这里。
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这里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但是,这里也是当时全国治安最为混乱的地区。
居住在城里的皇亲国戚、豪门贵族骄横跋扈,横行街市,就连他们的奴仆也仗势欺人。
当时,朝廷一连换了好几任洛阳县令,都没有改变豪门大族横行不法的局面。
最后,69岁的董宣被任命为洛阳县令。
一天,董宣率领一批衙役在洛阳街头突然围住了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刘黄出行的车队,并当场将她的一个家奴杀死。
河南省曲剧团一级导演李杰:当时公主门禁森严,作为七品县令的董宣根本就进不去公主府,没有办法去缉拿凶犯,董宣就在公主外出游玩的时候拦住了凤驾,要求公主给个说法,公主就不干了。
如果当时再放这个家奴走,那就是放虎归山。
所以董宣当机立断,在公主驾前、大庭广众之下施行了他作为一个执法者的权力。
愤怒的湖阳公主立即直奔皇宫,向刘秀告状。
光武帝刘秀听了姐姐的哭诉,立即派人去捉拿董宣,准备在朝廷之上将他处死。
不料,董宣的一席话使事情发生了改变。
2024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模版(二篇)
2024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模版____中学____在收到学校的短信通知后,我利用周末时间认真观看了《鉴史问廉》,此次观影经历让我产生了诸多思考与感悟,现将个人心得体会阐述如下:关于西晋富豪官员热衷斗富的现象、唐朝如何从“贞观之治”滑落到“安史之乱”,以及北宋为何从一个空前繁荣的盛世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这些问题引人深思。
廉政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历史源远流长。
从先秦《周礼》中的“六廉”理念,到历代涌现的魏征、包拯、海瑞等清官廉吏,廉政文化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之中。
深入挖掘并传承这些宝贵的廉政文化资源,对于当前我们____所面临的复杂形势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廉政文化”相对立的,是“____文化”。
这种文化对党风、政风及民风造成了严重侵蚀。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通过弘扬廉政文化来增强党员干部的防腐拒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____曾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汲取古代廉政文化的精髓,总结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能够为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深刻启迪。
在此背景下,中央电视台与____省____、____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鉴史问廉》,无疑是一部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文化力作。
如果说,____影视集团之前推出的《永远的焦裕禄》为我们树立了现代“廉吏”的典范,那么,《鉴史问廉》则通过深入历史脉络,让我们在历史的镜鉴中汲取到了____的文化力量。
这部纪录片的问世,无疑将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成败、鉴别得失、认知兴替。
《鉴史问廉》的制作与播出恰逢其时,它为建设风清气正的____新生态吹响了号角。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纪录片《鉴史问廉》,我有幸观看了一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
在观影后,我陷入了沉思。
清浊之辨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孟子有云:“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
”这应是我们辨别清浊的根本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900字3篇《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900字1篇晚8点,《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如约而至。
片头的制作依旧那么精美,故事更是感人至深,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随着荧屏上包拯的出现,这首歌自然地回荡在我耳边。
包公掷砚,表现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民情怀;铡美案,表现了他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刚正;包公立下的家训,则表现了他治家严谨的家风。
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可是历史上的真相却颠覆了包公的传统"形象"——真正的包公面庞白皙,博物馆收藏有包公同时代人为他画的像,有图有真相。
但不要责怪民众"篡改"历史,"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黑脸是清正廉洁的象征,表达了民众对公平公正、一心为民、执法不阿的期待和向往。
包青天是清廉和正义的化身。
中国的福尔摩斯狄仁杰更是断案如神、执法廉明、刚正不阿的典范,为维护法律的尊严,他敢于顶撞皇帝,据理力争。
一生断案无数,拯救无辜百姓无数。
活着,百姓建生祠供奉他,死后,更是尊享皇帝废朝三日,感叹"朝廷空也"的哀荣。
那个小小的芝麻官洛阳令董宣,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典范。
为此,他胆敢杀公主的人,不给皇帝面子,宁死不向公主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誉。
天下第一清官海瑞,无论到哪做官,都让当地的贪官如临大敌,虽最终被罢免,却迎来了如潮的民众争相一睹其尊容。
死后灵柩回乡,沿途百姓为之披麻戴孝者绵延百里而不绝......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个个清官的故事,感动着观众,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25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深受感动,挥毫写下了"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
何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两袖清风来去"的清官无疑。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900字3篇《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900字3篇。
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装有百姓。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仍旧体现了他的"清官"情怀。
纵观十八大落马的官员,原因虽各有不同,但细分析之,不难看出,落马官员无一不是在"三严三实"上放松要求,在腐化堕落、追求个人享乐的过程中,贪心渐起,丢掉了清廉,最终把总书记"三严三实"的告诫抛之脑后。
导致锒铛入狱,追悔不已;为了让官员做"清官",习近平曾多次告诫干部:"心无百姓莫为官"。
在山东调研时,他念了这样一幅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他语重心长地对当地干部说:"封建时代的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去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
心中装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众谋福祉,当是这个时代领导干部的最强音。
因为,我们党是最清廉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900字2篇在局纪委办的统一组织安排下,1月9日晚我认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看完后感触颇深。
#from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900字3篇来自 end#看完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
"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
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
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
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
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900字3篇文章《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900字3篇出自,此链接!。
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
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
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
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
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
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
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
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什么?是骂名,是臭名。
还有陈后主,一曲《后庭花》唱出了家破国亡的悲剧。
"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道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根本。
尽管他们是将相,他们是帝王,但是他们都无法来改变人民对他们的评判。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
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
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
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
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
腐败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鉴史问廉》的主题应该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恒吧。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900字3篇古人常以君子和小人来划分,常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来评判做人之本。
为官者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其廉政表现和道德水准决定着某个地区的政风和民风,决定着民心向背。
‍为官要有"官德"。
当前更应该强调"廉洁奉公"这种"官德"。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900字3篇书籍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说读后感-教师读后感等-中小学生读后感。
这是一个官员人生和事业航程中砥浪稳行的"压舱石"。
《南史》中有一则"压舱石"的记载:江革在东洲任职,秉公为民、清正廉勤,素为百姓所敬重,后授都官尚书,临走上船时,有些人建议以百姓赠送的财物压舱,身无他物的江革却坚辞不受,只在河岸搬了几块石块压舱。
这压舱石就是江革为官的"官德"。
现实生活中,有些当官者,"翻船落水",并非缺少能力和本事的"桨",而是缺少了"官德"这块压舱石。
‍‍‍‍‍当前我党正在强化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党运用教育、警示、惩戒等措施"打虎拍蝇",形成了强大的威慑作用。
一些官员仅仅停留在"不敢"的层面,还没有上升到"不愿"这种境界。
一些官员在高压态势下感叹"为官不易",这本身就是对为官从政的曲解,是缺少高尚官德的表现。
为官者本身就是人民的公仆,身上肩负着服务好人民的责任,本应是兢兢业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试问有哪个仆人能轻松服务好主人。
为官确实不应该那么容易,"为官不易"应是为官者的"常态",而非政策高压下感慨。
感叹"为官不易"者,其实是以前为官太容易,整天吃喝玩乐,为所欲为,缺乏监督,自由散漫习惯了,一旦戴上了作风整顿这个"紧箍咒",就不舒服了,就牢骚满腹。
‍"官德"高尚者为万世敬仰、流芳百世,"官德"低下者祸国殃民,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高尚的"官德"是如何养成的?我认为在于自己以小受到的正面的教育,成长过程中的自我修养,辅之以后天良好的从政环境和制度设计。
有些落马官员在忏悔中常常将外部环境的影响说成主要原因,这岂是真忏悔?殊不知这是颠倒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压舱石"丢了,除了自己,谁都不能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