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论晋祠楹联匾额-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晋祠楹联匾额
摘要:楹联、匾额是一种独特的形式,集辞赋、诗文、书法、雕刻、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为一体,是具东方风韵的艺术珍品。
本文作者参考、学习了相关文献和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后,认为晋祠特有的楹联、匾额艺术格局及晋祠楹联、匾额不仅是晋祠胜境艺术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珍奇部分,也是晋祠山水胜迹最恰切的释注。
关键词:晋祠楹联匾额概括特点种类发展
一、晋祠楹联、匾额概况及特点
1. 晋祠楹联、匾额概说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悬瓮山麓下,以其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和秀美的山水自然风光闻名于世,自古就是三晋游览胜地,文人墨客游览至此,多会留下感慨或赞许。
勒之以木,悬之殿宇,形成了晋祠特有的楹联、匾额艺术格局。
晋祠楹联、匾额不仅是晋祠胜境艺术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珍奇部分,也是晋祠山水胜迹最恰切的释注。
自明清数百年来,为晋祠撰书的楹联、匾额不下百幅。
目前,晋祠楹联、匾额现存216(副)块,其中楹联55副、匾额161块,皆悬挂或依存于馆内主要建筑上。
楹联、匾额年代上至元、明、清,下达民国和现代。
其中元代匾额1块;明代匾额2块;清代匾额93块、楹联25副;民国匾额9块、楹联2副;当代匾额47块、楹联23副;待考匾额9块、楹联5副。
为楹联、匾额撰题、书丹和敬立的相关历史人物有108位,主要为明、清及近现代一些人物、书法家、篆刻家、实业家及地方才俊。
材质多为木制,有少量石刻及灰制作品。
2. 晋祠楹联、匾额特点
晋祠匾联以内容丰富,专业程度高,书体表现形式多样,成为山西匾联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山西园林景观书法的发展水平,具有典型价值与意义。
作为一座园林式祠堂,晋祠的匾联独具特色,既体现了祠堂的庄严肃穆,又表达了园林的闲逸雅趣,为我们研究匾联书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二、晋祠匾联种类及发展
1. 晋祠匾额从形式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为“华带牌”,即立匾。
如:唐叔虞祠匾,红底贴金篆书,采用传统的木雕彩云花边,端庄肃穆,古朴醇厚。
圣母殿立匾“显灵昭济圣母”,六字贴金楷书,稳健端方,笔力雄厚,四周加饰宋代流行的白云朵式花边。
第二种为“横向匾”。
如:对越牌坊匾,二字横向匾,“对越”匾额为晋祠名匾之一,为当时书法家、本地东庄高应元于明万历四年所书。
此匾结字端庄,笔力雄健,气势磅礴,被人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中的“雄伟之笔”。
圣母殿前廊左尽阑额背面,黑底金字,四字横向“永锡难老”篆书匾,是清光绪十五年书法家祁县渠本翘题书并跋的四字横向匾。
此匾篆法浑厚、严谨,刻工精湛,线条劲挺,“老”字结构略显繁缛。
原本是弧形大阴字,由于贴金技艺高超,加之弧光反射,映入眼帘时,字迹时凸时凹,人称活字匾。
第三种为“手卷额”。
如:水母楼二层神龛檐下匾——“赫濯”匾,红底金字,是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水母楼时晋水阖河公立。
此匾是晋祠匾额中仅有的几块状如书卷的手卷额之一。
综观晋祠匾额,集字、印、雕、色于一体,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各具特色,大都属“文人题字匾”。
这些书匾者不论从书法水平,还是书写内容都是当时的佼佼者,其无意间留下的翰墨,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民俗民风,成为后人研究历史、观赏书法的文物。
三、晋祠楹联从内容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与晋祠的历史渊源及晋水有关的联。
圣母殿神龛联:“沛泽共汾川,十里稻畦流碧玉;剪圭分参野,千年桐荫普黎甿。
”上联阐明晋泉水利造福一方的功绩,下联讲述“剪桐封弟”的历史渊源,即晋祠的来历。
难老泉,难老二字摘自《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
难老泉所挂联为:“昼夜不舍,天地同流。
”
第二种为山水景物联。
山水楹联部分亭桥点缀,楼台耸峙,流泉穿绕,是晋祠中最富于江南园林诗情画意的部分。
它的题材多是此处触目所及的景物,语言的表现力与即目的环境景物可以互相验证,相得益彰。
水镜台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
”此联是宁惇德撰,刘炳森书,采用黑底金字隶书。
此作品,规矩俨然又清灵飞动,仅用二十个字,即描绘出一幅晋祠胜景自然景色的画卷。
真趣亭南向亭柱挂联:“此地绕山中兴趣,到处皆水面文章。
”书者柯璜为浙江黄岩人,光绪三十二年举人,创办山西省立图书博物馆。
此联对仗工整,遣词用字贴切,寓意奇巧,平仄得当,笔画扎实饱满,寓刚于柔,以拙取胜,是一副难得佳联。
第三种为集古人联。
翰香馆大门两侧联:“登高而思,此乐万古;立言不袭,自成一家。
”此联是书者集峄山碑字而成,是晋祠联中少有的一副小篆楹联。
此副峄山集作,结体圆融峻整,笔法如玉箸钗,匀净挺瘦,得峄山碑精神。
胜瀛楼联为黄苗子篆书联:“水光射檐动,山色入廊空。
”此联为集句联,既写水光,又写山色,然而只有登楼而上,亲临其境,才能领略这水光山色的美景。
此联现挂胜瀛楼下层正面楹柱上,古篆精刻,颇为别致。
取自杨二酉《晋祠全景十六首》。
第四种为个性联。
流碧榭正面联:“风月时来往,山川自古今。
”作者张颔集甲骨文字,以金文行笔,别具风格。
均天乐台联:“音入妙时,如蟾宫绝调;像传神处,似才子奇书。
”这是钧天乐台原有的题联。
1980年由著名书法家王遐举重书,行笔遒劲,秀丽飘逸,结体如行云流水,极尽汉魏碑神韵。
四、结语
总观晋祠楹联、匾额,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书家来看,作者既撰联又书写,文化底蕴深厚。
书家皆有书名,专业书法家多。
书法技术纯熟,楹联、匾额的书法价值高。
代表书家有明末清初的傅山;清代帖学四家中的两家梁同书、王文治;清代四小家之一的祁寯藻;对晋祠文化多有建树,复制《晋祠铭》碑的晋祠里人杨二酉。
有为官一任的父母官,贺澍恩、王炳麟、吴重光等;更多为晋祠当地人,像杨二酉之父杨廷璿以及宁惇德、杨堉等。
其次,从书写内容看,园林式祠堂的楹联、匾额书写内容丰富,有庙堂气息的宣扬神威、有园林特色的揽物抒怀。
最后,楹联、匾额书体表现多样,以行书为主,取法传统,二王一路居多。
小篆源于峄山碑,楷书较少,唯唐碑亭一联,可贵处是参以北碑,书法劲挺。
回顾晋祠楹联、匾额的历史,秉承传统又不乏个性,发展变化明显。
从发展变化方面看:
第一,书写内容有变化。
清以前的书家大都撰联并书,近代以来的书家,自撰联少,楹联内容多为集古人联,以山水楹联居多,富生活气息。
像真趣亭集杜甫诗句,难老艺苑集毛泽东词句,浮屠院集于谦诗句等。
第二,书体多样化。
清以前,以行书为主,仅有一副杨笃集峄山碑联为隶书。
近代以来,张颔先生用甲骨文书写,刘炳森书水镜台隶书联,黄苗子胜瀛楼大篆联,极大丰富了晋祠楹联、匾额的书体。
第三,对传统学习的拓展。
清代行书楹联以二王为主,王瑕举钧天乐台的书写显示出对碑派学习的深入。
钧天乐台楹联将清以来以柔为媚的表现形式提升到劲骨、健筋的势壮、力足而气空的混成程度。
第四,书家专业化。
清代,贺澍恩、王炳麟都是在当地为官,擅长书法而题联;近代以来的书家,如刘炳森、王遐举、日本籍的园田观峰都是专业书法家。
发掘、传承、弘扬景区的应该从多种途径入手,合理利用楹联、匾额便是其中一种,具体而言,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整顿现挂匾联,二、发掘旧有楹联、匾额,三、广征新匾联,汰除一些书法、内容拙劣的楹联、匾额。
新的楹联、匾额中应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特征,并与社会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赋予原有景观一些新的文化内涵,展现社会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