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合集下载

简述经济发展新常态

简述经济发展新常态

简述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度向中高速度转变,经济结构从过去以外需为主向内需和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去粗放式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变,经济质量和效益从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新常态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提出的。

新常态的提出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快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矛盾等。

因此,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发展不再依赖过去外需拉动,而是通过培育内需市场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包括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

同时,新常态还要求中国经济从过去依靠规模扩张和资本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这意味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新常态还要求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去的粗放式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变。

这包括推动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

此外,新常态也要求中国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过去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数量增长来实现的,但是这种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质量和效益。

新常态要求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来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加强结构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这包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减少过剩产能,加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力度。

其次,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这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扩大社会领域投资,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再次,深化开放,提高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这包括扩大市场准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优化营商环境等。

最后,加强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这包括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等。

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等方面的变化。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再单纯地追求速度。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

首先,我国经济增速过高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经济发展面临着可持续性问题。

其次,我国经济结构存在失衡,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再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减少等问题,需要寻找新的动力和发展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

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中高速增长阶段。

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让我国经济总量和实力大幅度提升,如今需要稳定经济基本面,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不代表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而是为了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新常态还要求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过去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这样的增长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

为了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我国需要加大消费的发展力度,培育增长新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和技术创新的驱动。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还需要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解决“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通过推动创新、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也需要加强经济体制改革。

这是为了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推动市场化改革、推进财税金融改革等措施,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总而言之,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等方面的变化。

在这个新的阶段,我国经济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通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浅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

浅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

浅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浅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全心的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新概念被专家学者提出,并且在广大范围内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

因此,本文将着眼于这一新型词汇,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之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并且给出一定的解决对策,以支持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最终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1.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综述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剧变的情况下,我国的专家学者有预见性的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词汇。

“剧变”主要是指以下几方面:首先,在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逐渐转暖,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恢复;其次,全球货币体系仍旧以美元为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多元化货币政策的推行遇阻;最后,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型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越来越强,使得全球经济呈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状况。

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改革开放在我国实行了一段时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渐下降,而且会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社会压力增大;其次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而且产业结构不断升级,GDP逐渐走向了绿色之路;接着是我国政府以及民间的金融风险逐渐降低;最后则是政府与市场直观的关系得到了缓和,使得市场在政府的调控下越发如鱼得水。

2.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2.1国际经济形势愈发复杂不仅仅中国在发展,在这几十年里,印度、巴西等世界新型经济增长点都得到了“质”与“量”的发展,其不仅扩大了国内贸易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海外市场上也占了相当大的份额。

而且,随着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经济市场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经济形式愈发复杂。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风波过后,制造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又再一次被人们所重视。

浅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浅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了尽快建立一个完整独立的工业 体系并且追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国家在 “一五” 计划的 基本任务中规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 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一产业得到充足发展并且达到一定的 水平,但是我国 的 第 二 产 业 尤 其 是 第 三 产 业 发 展 的 相 对 缓 慢,二、三产业占三大产业的比重较低。为了适应当今我国 经济发展的需求,三大产业的比例不断得到优化,各产业所 占的权重也有所变化,据统计资料显示 2006年我国第三产 业占比是 394%,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有了很大提
在一个国家建设的初始阶段,高资本投入往往能够给社 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推力。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资本短 缺的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当资本从国外国内涌来时经济 得到快速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虽然中国仍 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是资本在中国对于经济的推动 力已经大大地减弱。类似于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产量递减原 理,当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达到一定量时新增的产量与要素 投入的增量的比值会逐渐变小。在笔者看来,我国经济发展 在某种角度看来也遵循这种规律,目前我国资本量也达到一 定的量对于经济的驱动力逐渐减弱。相同的道理,高能耗和 高投资也有着类似的 “遭遇”,然而高能耗对于环境的巨大 影响和大自然的巨大的牺牲也预示着这条发展道路的未来, 中国亟须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出路。 232 创新的巨大推力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 人均纯收入之 间 的 比 率。2006年 我 县 城 镇 居 民 的 人 均 可 支 配收入是 61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1850元,城乡居民收 入的比率为 33∶1。若我国经济一味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而 不注重质量,我国广大的农村人民将难以享受到同等的改革 开放红利,农村人口的低收入也导致农村人口难以转化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消费力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会受到一定的削弱。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与发展动力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与发展动力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与发展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新的变化和转型,进入了一个被称为“新常态”的阶段。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旨在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是指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方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种状态。

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了中高速增长,并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引起了一些担忧,但另一方面,这也为中国提供了机会进行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新常态下的发展动力1. 创新驱动在新常态下,创新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的战略,加大了对科研与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2.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要求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中国正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同时,还应注重解决过剩产能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需要依靠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消费升级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随着中产阶级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4. 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需要更加积极地走向世界,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这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三、新常态下的挑战与应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不仅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也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指导。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1.中高速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 的高速增长转为 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 特征。”-----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任何经济体不可能总是维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速,中
国转向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名
列前茅的。增长除了速度以外,质量更加重要,一个国家 也像一个企业那样,需要不断推进改革来驱动增长。”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CEO道格· 奥伯黑尔曼2014 年11月9日在参加工商领导人峰会间隙对新华社记者说。
一周要闻播报
2015“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一.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二.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 三.新常态、新机遇、新动力
一.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201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 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
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
2.优结构
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全面变化。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
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 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 2006年以来首次超 过投资。从今年上半年数据看,最终消费对 GDP增长贡献
率达54.4%,投资为48.5%,出口则是负2.9%。
《经济学人》2012年4月21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封面文 章则聚焦于3D打印技术和数字化制造,将“第三次工业革命”
界定为以数字化制造与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主要标志之一是3D打印技术和工艺。3D打印机是按设计好 的数字模型,用各种材料,以叠加工艺“打印”出各种最终 产品,整个“打印”过程无需人工参与,所需原材料只有传 统生产方式的1/10,能源消耗也远低于传统的工厂式生产。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1. 引言1.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是指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以经济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稳中向好,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进入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轨道。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挑战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和结构调整困难两方面。

经济增长放缓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大、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结构调整困难则是由于传统产业转型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在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

转型升级的动力、创新驱动的发展以及开放合作的机遇都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结构优化,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经济竞争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性调整加剧。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

挑战是必然的,但也是机遇的源泉。

只有正确认识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

挑战之一是经济增长放缓。

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自然也会减缓。

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发展压力,尤其是在面临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另一个挑战是结构调整困难。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并不容易。

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

转型升级的动力来自于改革的推进和创新的引领。

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兴产业,为经济升级提供了契机。

开放合作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中国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中国需要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经济竞争力。

只有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才能迎来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理解及中国企业未来的转型之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理解及中国企业未来的转型之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理解及中国企业未来的转型之路【摘要】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之后,中国企业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这种新常态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中国企业必须转型升级。

中国企业转型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未来的转型方向应该是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在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制定合适的策略,如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市场策略和提升管理水平。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转型之路并不容易,需要在持续的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企业有望在新常态下找到发展新动力,拥抱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展望值得期待,在转型的道路上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抓住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企业,转型,挑战,影响,必要性,方向,策略,路径,发展展望,重要性,发展机遇1. 引言1.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指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动力转换逐步深化、创新驱动力增强。

这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将主要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在国内外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在国内方面,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转向中低速增长的新阶段,城乡、区域、产业、收入等方面矛盾交织,引起了结构性问题的凸显;在外部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低迷,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求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只有通过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才能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也意味着中国企业需要转型升级,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1.2 中国企业面临的转型挑战中国企业面临的转型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市场环境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消费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究与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在指导中国经济在新的态势下持续稳定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长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究与分析要全面把握其内涵和特点。

新常态强调经济发展在速度、结构、动力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从基于资源和劳动力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经济增长;在动力上,从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以消费、投资、增加效率和改革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增长。

研究者要深入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并思考在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发展经济。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究与分析要关注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以改革为动力,对传统体制机制进行深层次改革。

研究者应对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

要关注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究与分析要关注区域发展差异和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新常态下,区域发展差异可能进一步加大,因此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可以研究不同地区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推动资源和产业要素的流动,实现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

第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究与分析要结合国际经验和趋势。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的影响,因此应关注国际经验和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可以研究国际上类似的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其经验教训,借鉴有益的做法。

要关注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究与分析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经济发展涉及众多领域,需要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现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现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从过去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年平均增速逐渐稳定在6%左右。

2.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

注重推动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3.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

推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应用,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

4. 人口结构变化: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趋势,劳动力人口减少,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产生了影响。

中国积极推动人口政策调整,促进优生优育,提高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

5. 环保和绿色发展:中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强调节能减排,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促进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6. 开放合作:中国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自由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7.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改革。

加强产权保护、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等,增强市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这些表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即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推动创新、转型、绿色和开放发展。

这一新常态的发展模式旨在实现更加可持续、高质量和稳定的经济增长。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2014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由高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

并且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历史上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

当前,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如果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甚至不惜用政策“推高”,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造成经济的进一步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1. 概念的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诞生于2014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河南经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采用新词“新常态”来表述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个讲话被概括为“新常态”,9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6届部长级会议中,又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12月,中央政治局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并在会议公报中进行了更多的补充和说明,自此,中国经济新常态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始引领和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顺应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中国经济的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速,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代替要素、投资变成新的驱动力。

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0%左右的高速度逐渐降下来,在总体上更趋向于稳定持续的前进,结构上的调配更加的合理,发展更加的平衡与和谐,粗放经营的经营模式也正逐步的发生转变,社会总体上和谐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1. 消费方式的转变从之前明显的模仿型消费、排浪式消费转变为更加多元、更加注重个性的消费。

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2. 投资、融资方向转变改革开饭以来,我国的传统行业经历了规模大、资金足、投资覆盖面广的高强度投资、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市场已经基本上接近饱和状态,但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和许多新兴的产品、技术、行业、商业模式给投资和融资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方向。

也对投资者的综合能力与战略眼光、布局提出了新要求。

3. 出口与国际收支发生变化我国的低成本出口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低成本出口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相反的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的引进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现由高速增长向更高效率、更高效益的高效增长跃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新常态”这一词汇开始进入中国百姓的视野。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作了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

至此,“新常态”思想正式形成。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现在不少人将中国经济新常态仅仅理解为增长速度下降几个百分点,这显然太过简单了。

2014年8月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的《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一文归纳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1.中高速2014年7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

他在会上再次指出,只要我们的发展有就业、增收入,有质量、提效益,节能环保,没有水分、实实在在,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速将从高速增长转为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中高速增长。

2.优结构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全面变化。

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3.新动力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随着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这就是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挑战
一、引言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被定义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面对这些挑战的策略。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增长速度已经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这是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

2. 经济结构优化:中国经济正在从依靠低成本优势的制造业,转向以科技、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

3. 创新驱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需要依靠创新来推动发展,这需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新常态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供不应求的压力,需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环境问题。

3. 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需要加大扶贫力度,推动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四、结论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面对新常态,我们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也需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环境压力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摘要】中国经济近年来进入了新常态,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

在宏观调控方面,中国政府需要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挑战重重。

但结构调整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机遇,特别是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需要及时应对。

而新型消费市场的崛起,则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中国可以抓住机遇,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样一来,中国经济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实现稳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挑战、机遇、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国际经济、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趋于平稳、从高速增长逐步转向中低速增长。

这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挑战主要来自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新型消费市场的不断涌现。

与此新常态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诸多机遇,如结构调整的契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凸显、国际经济形势的调整带来的机遇以及新型消费市场的崛起。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当前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和产业结构,抓住机遇,化挑战为契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正确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

挑战来自于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

与此机遇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传统的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乡消费升级提升了内需潜力,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新常态下,中国的宏观调控面临着巨大挑战。

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上升等问题使得政府的调控任务更加繁重。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涵1. 概念的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诞生于2014 年,由中国国家主席提出。

2014 年5 月,在视察经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采用新词“新常态”来表述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个讲话被概括为“新常态”,9 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6 届部长级会议中,又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12 月,中央政治局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并在会议公报中进行了更多的补充和说明,自此,中国经济新常态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始引领和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顺应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包括中国经济的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速,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代替要素、投资变成新的驱动力。

经过30 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0% 左右的高速度逐渐降下来,在总体上更趋向于稳定持续的前进,结构上的调配更加的合理,发展更加的平衡与和谐,粗放经营的经营模式也正逐步的发生转变,社会总体上和谐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1. 消费方式的转变从之前明显的模仿型消费、排浪式消费转变为更加多元、更加注重个性的消费。

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2. 投资、融资方向转变改革开饭以来,我国的传统行业经历了规模大、资金足、投资覆盖面广的高强度投资、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市场已经基本上接近饱和状态,但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和许多新兴的产品、技术、行业、商业模式给投资和融资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方向。

也对投资者的综合能力与战略眼光、布局提出了新要求。

3. 出口与国际收支发生变化我国的低成本出口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低成本出口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相反的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的引进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被称为“新常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其政策取向。

我们将首先概述新常态的内涵和背景,然后分析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

接着,我们将探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政策取向,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驱动、扩大对外开放等。

本文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政策取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指在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趋势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与过去几十年高速增长不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但仍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

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正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更多依赖内需和创新驱动。

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同时,传统产业加速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绿色发展日益凸显: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挑战,中国经济新常态强调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成为重要任务,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

如何看待我国的经济新常态

如何看待我国的经济新常态

如何看待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不妨把它叫做“新常态”。

正确认识“新常态”的特征,对于新阶段的经济政策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之初快速发展的条件随着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已经不复存在“新常态”的显著特点是已经跨过了粗放经营、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了一个不创新、不深化改革就难以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经济之所以30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存在着快速发展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第一,10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面临着崩溃的边缘,即“穷”,“穷”的另一方面就是产业空间很大,从事什么产业都是新的,都可以发展经济。

加之基数小,很容易快速发展。

第二,长期的封闭使我们不能完全了解外边的世界,特别是不能清楚地了解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其他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亚洲四小龙就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知道了我们是后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承接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跟在人家后边亦步亦趋地做就是最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诞生了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

这样的态势使世界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兴奋点,并因此使产业结构上升到了更高层次。

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使我们大批量地承接外来产业转移,实行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四,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资源、环境压力不大,劳动力“红利”相当充分。

第五,改革开放从制度层面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们创业的热情。

基于上述发展之初的条件,我们形成了明显粗放的速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这一发展方式的特点是:一是粗放经营,铺摊子,上项目,靠投资;二是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便宜,走低价格路线;三是招商引资,模仿,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四是过度依靠外需;五是靠行政力量推动,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的GDP竞赛;六是GDP崇拜,速度第一,而不是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

在这六个特征中,核心是GDP崇拜和行政力量推动。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结构转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逐渐从农业为主转向工业 和服务业为主导。这种结构性变化带来了资源和要素的重新 配置,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新的动力。
增长动力转变
中国经济逐渐从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内需和创新驱动。这种 转变使得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国内消费和市场拓展,同时也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研究总结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
中国经济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升级,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成因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资源环境约束加 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表现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等多方面 特征。
面临的机遇
01 02
新型城镇化
中国政府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将带 动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
创新驱动
中国政府正加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 养。这将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03
消费升级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成为趋势。消费者对高品质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和成因仍需深入研究,对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创新 驱动发展的具体实践和政策还需进一步探讨。
研究展望
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是加强对中国经济发 展新常态的国际比较研究;二是深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政策选择和调 整;三是加强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
其他原因: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等

中国经济新常态形势分析

中国经济新常态形势分析

中国经济新常态形势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下,经济增速趋缓、结构调整加速、动力转换加快、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的格局。

这一新形态的出现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

首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势分析需要从经济增速的变化来理解。

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时期逐渐放缓,GDP增速从过去的两位数逐渐下降至6%-7%,并趋于中高速增长。

这一变化表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再追求单纯的高速增长,而是更加注重经济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势分析需要从经济结构的调整来理解。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投资拉动,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失衡,比如过度依赖房地产和重工业等行业。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着力推动消费升级、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再次,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势分析需要从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来理解。

中国经济过去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力投入驱动,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逐渐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技术进步。

政府加强了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了企业从“跟随型”发展转向“引领型”发展,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

最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势分析需要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来理解。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规模扩张和速度,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追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这种转变体现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等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新常态形势分析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速,动力转换加快,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渐提升。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作者:李鑫
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25期
[摘要]197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但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存在着许多亟待改变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平衡、消费对经济拉动力不足、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对中国经济未来平衡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由此,文章将结合我国对于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经济结构升级;创新驱动
[DOI]10.13939/ki.zgsc.2017.25.029
1 中国经济新常态含义
1.1 新常态概念提出
“新常态”一词由埃里安2009年5月提出。

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增速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新常态”一词被广泛认可。

1.2 中国经济新常态释义
我们所说的经济新常态,一是从经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1]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对经济现状的回应
2.1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隐患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

按照林毅夫教授在《中国的奇迹》的新版序言中所提供的数字,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超过9.8%的年平均增速,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8.3万亿美元,人均GDP也达到6800美元。

[2]但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也为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2.1.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率。

2006年我县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1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50元,城乡居民收入的比率为3.3∶1。

若我国经济一味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不注重质量,我国广大的农村人民将难以享受到同等的改革开放红利,农村人口的低收入也导致农村人口难以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消费力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受到一定的削弱。

2.1.2 中国经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展水平之后,由于不能顺利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个状态。

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导致第三产业比重过轻,制造业大而不强等经济问题,也可能会导致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民生改善跟不上GDP增长的步伐等社会问题。

因此,中国经济从低水平、低质量、不可持续的发展转为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是面对我国经济现状应该采取的措施。

2.2 经济结构问题突出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虽未出现较大的波动,但经济结构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

2.2.1 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抵御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务院以“保增长”为目标,推出并实施了“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

分别为铁路、公路、机场及城乡电网18000亿元,灾后重建10000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700亿元,生态环境3500亿元,保障性安全工程28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

[3]这些政策的确在一定的时间类缓冲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但是这也催生了一系列产能过剩的问题。

以钢铁、汽车、煤炭等产业为代表的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高投入、高消耗、低利润率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是这类产业的突出特点。

2.2.2 三大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了尽快建立一个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并且追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国家在“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规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一产业得到充足发展并且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我国的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缓慢,二、三产业占三大产业的比重较低。

为了适应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三大产业的比例不断得到优化,各产业所占的权重也有所变化,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是39.4%,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距离美国的76.5% 、日本的69.5%还有一定的差距。

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来,第三产业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越高就意味着经济发达的程度越高。

因此,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够必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规律相适应。

2.3 经济驱动力需要转变
2.3.1 高投资、高能耗好景不长
在一个国家建设的初始阶段,高资本投入往往能够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推力。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资本短缺的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当资本从国外国内涌来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虽然中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是资本在中国对于经济的推动力已经大大地减弱。

类似于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产量递减原理,当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达到一定量时新增的产量与要素投入的增量的比值会逐渐变小。

在笔者看来,我国经济发展在某种角度看来也遵循这种规律,目前我国资本量也达到一定的量对于经济的驱动力逐渐减弱。

相同的道理,高能耗和高投资也有着类似的“遭遇”,然而高能耗对于环境的巨大影响和大自然的巨大的牺牲也预示着这条发展道路的未来,中国亟须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出路。

2.3.2 创新的巨大推力
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主要依靠投资驱动,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同时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出来,人口红利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的时代即将过去。

由此,通过创新来驱动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主题。

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我国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层次较低,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我国应该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大力推动创新发展并将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除去过剩产能,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尽快寻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 结论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新的思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顺势而为也是势在必行的举措,笔者相信在经济新常态的指引下我们会离实现社会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1):91-98.
[2]韦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原因再反思[J].探索与争鸣,2015(1):58-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