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直觉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直觉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吴乃华
人的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对一事物的认识,如果只要求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的话,这样,势必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样的人,必须是具有爱学习、爱思考。
不唯书、不盲从、好提问、好立异等高素质的人。
这是对一道题,用同一模式去解答,对一个问题,用同一方式去思维所培养不出来的的。
处理数学问题,除了逻辑思维这一种形式外,还可以采用直觉思维的方式。
逻辑思维,它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清晰的思考过程。
直觉思维通常表现为一种突如其来的灵感和顿悟,它不注重思考的过程,不依赖于由此及彼的逐步推理,而是尽可能的从总体上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迅速确定思考的方向后,大胆设想,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种思维方式,一般来说,对事物的认识,对问题的解答,都能另树一帜,独辟蹊径。
因此,在小学教学教育中,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善于抓住不同的契机,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下面就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加强学生的变通能力的训练
事物与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知识与知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比如,分数和比可以在叙述形式上加以改变,时间和工效(速度)也可以在思想认识上加以转化,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去理解。
学生有了知识变通的基础,就有了直觉思维的可能,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发挥。
【例1】鞋厂生产的皮鞋,十月份生产的双数与九月份生产的双数的比是5:4,十月份生产了2000双,九月份生产了多少双?
1、用价数来理解,十月份与九月份生产的鞋的双数的比是5:4,即把十月份生产的鞋平均分成5份,九月份有这样4份。
已知5份是2000双,可知1份是2000÷5=400(双)。
九月份就生产了400×4 = 1600(双)。
如果把比转化成分数来理解,则可以有以下两种思路:
2、如果理解为“十月份生产的皮鞋双数是九月份的11
4
倍”,则算式就是:
2000“17÷11
4
= 1600(双)
3、如果理解为“九月份生产的皮鞋数是十月份的4
5
,则算式就是:
2000×4
5
= 1600(双)
4、如果用比的基本性质来理解,5:4的前项扩大了2000÷5=400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应当扩大400倍,所以九月份生产了皮鞋:
4×400=1600(双)。
以上四种解答,其实质虽然都是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4份是多少。
但理解不同,思路变了,运用的知识变了,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融通,锻炼了他们的变通能力,也开扩了他们的思路。
【例2】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的5
7
,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元?
题中“48元”是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的价格的和,以一张课桌的价格为单位“l”,椅子的价格
是课桌的5
7
,依据“和”与“倍数和”的对应关系先求得一张课桌的价格,然后再来求椅子的价格,
算式应为:
48÷(1十5
7
)×
5
7
=20(元)
如果学生能将“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的5
7
”转化为椅子的价格与课桌价格的比是5:7,则他
们就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答了。
48×
5
75
= 20(元)
二、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题意
从总体上去把握题意,就是审慎地对待题中所提供的条件,不为题中条件的表面关系所左右,特别是不为题中的个别词句所束缚,努力去分辨问题的实质,并能从众多的已知条件中筛选出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条件,以简捷的路径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3】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61
4
小时行驶500千米,行了全程的
5
8
,照这样的速度,再
行多少小时到达乙站?
如果按常规思路,题目要求的是“再行多少小时到达乙站?”首先,必须求得从甲站到乙站的路程和这辆车每小时行驶的速度,然后再求照这样的速度行驶全程所需的时间,最后,减去己行的时间,才能得到再行的时间。
即:
500÷5
8
÷(500÷6
1
4
)-6
1
4
=3
3
4
(小时)
或先求得全程的千米数后,再用剩下的路程除以速度。
即:
500÷5
8
×(1-
5
8
)÷(500÷6
1
4
)=3
3
4
(小时)
如果抛开常用的路程、速度、时间三量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题意,去努力寻找
问题与条件的本质联系,依据行“全程的5
8
”花了“6
1
4
小时”就可以单刀直入,直指问题的核心,
可知行完全程需61
4
÷
5
8
=10(小时)。
减去已行的时间,就是需要再行的时间,因此,本题的算式
就是:
61
4
÷
5
8
-6
1
4
=3
3
4
(小时).
或者61
4
÷
5
8
×(1-
5
8
)=3
3
4
(小时)
【例4】甲、乙、丙三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到完工时,甲加工了27个,占这批零件的1
6
,
已知乙加工的零件数的1
3
相当于丙加工的零件数的
1
2
,乙比丙多加工多少个?
如果按部就班依常规思路来思考,先得通过“27个”与“1
6
”的对应关系,求得这批零件的总
个数,然后再分别求出乙、丙加工的个数,最后才能求得乙比两多加工的个数。
即。
乙加工(27÷1
6
-27)÷(1十
1
3
÷
1
2
)=81(个)
丙加工81×1
3
÷
1
2
=54(个)
乙比丙多加工81-54=27(个)
从总体上去考虑,甲加工27个,占这批零件的1
6
,可知,把这批零件平均分成6份,甲加工的
占1份,乙、丙二人加工的共占5份。
并且还知“乙加工的零件数的1
3
相当于丙加数的
1
2
”,即把乙
加工的零件数平均分成3等份,丙只有这样的2等份,3份加2份刚好等于5份,根据题目条件的特殊性,所以乙比两多加工的零件数的算式,可以是:
27×(3-2)=27(个)
三、注重瞬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突如其来的灵感和顿悟是直觉思维的特点。
这一特点,一般来说就是分析思维略去了中间过程
的结果。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就必须注重学生的边读题、边分析、边思考的训练,以养成瞬间分析综合的能力。
【例5】一件工程,单独工作,甲4天能完成这件工程的2
5
,乙15天能完成全部工程,现在二
人合做,几天能完成这件工程的2
3
?
在学生对题通读之后,然后边读边侧重思考下面的问题:
l、“甲4大能完成这件工程的2
5
”说明了什么?如果想到的只是通过“4天”与“这件工程的
2
5
”
的对应关系,可以求得甲完成全部工程需4÷2
5
= 10(天),那他要表示甲每天的工效,还得要“l
÷(4÷2
5
)”这样的算式。
如果能把“
2
5
”看作工作量,甲做这件工程的
2
5
要4天,则可知甲每天
能完成这件工程的2
5
÷4 =
1
10。
两者相比,前者要比后者要多写一步。
这样的边读边思考,不仅找到攀登顶峰的阶梯,还能合理地选择前进的路线,以缩短解决问题的进程。
2、同样,在思考“几天能完成这件工程的2
3
”这一问题时,可以把“1”做工作总量,先求的
二人合作完成整个工程的时间后,再乘以2
3
,即:
1÷(2
5
÷4+
1
15
)×
2
3
= 4(天)
也可以把“2
3
”看作甲、乙二人要完成的工作量,直接除以二人的工效和。
即:
2 3÷(
2
5
÷4+
1
15
)=4(天).
由上例可以看出,边读题、边分析、边思考,不仅要求能依据相关条件,快速地衍生出一个个中间问题,借以养成瞬间分析气综合的能力,还要求能合理地进择思考路线,避远就近,舍远就近.以达到简而捷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果学生能从多种思路中选择,创新意识也必在其中了。
【例6】有20筐苹果共重540千克。
如果每筐苹果多装1
9,只要多少筐就可以装下这些苹果?
读题时,如果把思考的重心落在题中的“540千克”上,他衍生出的中间问题必然是:①.原来每筐重多少千克?②.现在每筐能装多少千克?③现在只要多少筐就能装下?其综合算式就是:
540÷[540÷20×(1+1
9
)]=18(筐)
如果读题时,从总体上去理解,把思考的重心落在“现在每筐苹果多装1
9”上,就会联想到每
筐装的数量与筐数的关系,原来的筐数会比现在多1
9,原来的筐数就是现在的(1+
1
9)倍。
所以现
在只需
20÷(1+1
9)=18(筐)
在知识经济面前,我们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我们更需要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只有在教学知识的运用时,引导学生去多方探索,并重视探索过程的教学,才能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