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个天早上,我们来到了
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
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
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
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
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不过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
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
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
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
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
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所以,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
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动。因为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
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个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
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
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峰。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
名中外的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时候,
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
横卧:横躺着。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屹立:高耸地直立着。
横贯:横向贯穿。本课指钱塘江潮头从这岸到那岸横着通过去。
余波:指大潮过去以后剩下的波浪。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人声鼎沸是形容人声喧闹、
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了一样。
水天相接:江面和天际会合,指地平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山崩地裂多发生在地震的时候,本课形容潮来的声音很大,如山崩地裂一般。
漫天卷地:漫,满、遍。漫天卷地是铺天盖地的意思。本课形容
大潮余波水势汹涌。
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课文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
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记叙
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个段
先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象及远处的小山、近
处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平静。之所以写潮来前的平静,是为
了给潮来时的景象作铺垫,使人读到“潮来时”的景象时自然与先前
的“平静”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在这部分的描写
中“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这句话是不可忽视的,正是因为钱塘
江入海口地势的特点,才有了钱塘江大潮这个“天下奇观”形成。最
后写钱塘江大堤上等待观潮的人极多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
“早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足以看出人们的心情,也正说明这“天下奇观”对人们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
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先写从远处传
来的“好像闷雷在滚动”的隆隆的响声,但“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
不出什么变化”,声音像闷雷说明还很远,江面还没有变化却听到声音,能够想象大潮来势之大。接着再写随着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
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
之所以看到大潮像“一条白线”,是因为水天相接的东边江面宽阔,
潮头不高的缘故。
第4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绘大潮越来越近时的壮观景象。先写
“白线”很快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大潮越来
越近,水势逐渐增大的过程。接着写“再近些”时,“白浪翻滚,形
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从颜色和高度这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
的气势,这是因为东宽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滚的潮水形成六米多
高的城墙。最后写“越来越近”时,大潮更加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
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
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