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鸦片战争为例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鸦片战争》为例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
德阳五中唐永富
方今之时,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开来。新课程将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确立充满现代理念的培养目标。不但要给学生“鱼”,更要教会他们“渔”。法国著名教育家弗雷内说:“提供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获得探索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主要体现是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的成功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方法。笔者在近十年的历史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不仅具有重大的短期效益,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长远意义。
在此我不揣浅薄,以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为例,谈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之所以选择本课,一是为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二是为了让学生在高中开始学习历史时,能转变靠老师勾划重点、死记硬背的传统观念,较早树立学会学习的新观念。三是因为本课涉及较多的历史思维范式和各类历史材料,素材丰富;四是为了让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有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从标题入手,教会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主题与结构
教师首先从节标题入手,教会学生对标题的分析,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要讲的主题是什么。之后再教会学生从本节小标题入手,分析本节主要从那几个方面来阐述主题,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的知识结构,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掌握“一课之魂”。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掌握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都应包括至少四个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鸦片战争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也不例外。从而让学生明确学习鸦片战争要掌握的四个主要问题。之后再让学生从本节小标题入手,分析本节主要讲鸦片战争的哪些问题。通过阅读、分析,学生逐渐明确第一个标题“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个标题“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实际上讲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三个标题“鸦片战争的经过则是讲经过。如此,学生在没有学习具体内容之前,就能明确本课的主题与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历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二、从思维范式入手,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分析教材
学会阅读、分析教材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之一。但要学会学习,就需要学生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思维范式。
在本节教学中,我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掌握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的思维范式。(已阐述)在学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首先教会学生分析一场战争的原因、结果、影响的一般思维范式。就原因来看,战争爆发的原因至少有两个因素,即战争的双方;而战争的挑起者往往是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至少可从中国和英国两个角度来分析,而英国是战争的挑起者,那么英国方面是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就战争的影响来看,影响至少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归纳,即战争的双方,但如果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其影响就包括国际方面。以“鸦片战争的影响”为例,其影响至少可从中国和英国两个角度来归纳,但中国和英国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和强国,起其影响还包括国际意义。
在讲授第一子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时,我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概括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的一般思维范式。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有其显著的特征,首先教会学生概括社会特征。然后教会学生对社会特征的分析、归纳一般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和外交等要素进行。以“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为例,通过对课本的阅读,首先教会学生总结出,其特征是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再归纳出特征的具
体表现为(1)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2)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政治腐败,经济矛盾尖锐。(3)思想文化上:思想禁锢,闭目塞听,科技落后。(4)军事上:装备陈旧,战斗力弱。(5)外交上:闭关锁国,脱离世界潮流。学生在学会之后,就可以自己归纳、总结“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这一标题了。又如:在讲授“英国鸦片走私的危害”时,也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一思维范式。因为鸦片大量走私,必然会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进行归纳。再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对中国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一思维范式来概括。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一思维范式来概括当今中国的社会状况,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方法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也必然会随之增强。
三、从课本材料入手,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分析材料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过去性。人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字、图象等形态的资料了解历史。掌握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技能是学习、认识历史的基础。以文字、图象等材料创设情景的客观题、主观题已成为各类考试试题的首选,运用文字、图象等材料来活跃教材版面,充实、丰富教材内容已成为中学历史教材的一大特点。然而高一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归纳都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恐惧。所以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分析、归纳材料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急迫。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解析每一种材料所呈现的一般规律,近而对每一种材料的解析都总结出阅读、分析的一般步骤。把这些一般步骤教给学生,学生就能学会自己阅读与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阅读分析图表类材料的一般步骤
图表类包括柱形图、饼状图、扇形图、曲线图等。其一般步骤是:第一步看图表外的“提示语”。图表外的提示语往往说明材料的主题或中心。第二步看图表内的“提示语”。图表内的提示语往往说明材料的具体类别或对比项。第三步看图表内数据的趋势。增加或减少,上升或下降等。以“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表”为例,第一步从材料外提示语“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表”来分析,可得出此材料的主题是“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量”的变化。第二步从材料内的提示语“1799—1839”和“4000多箱—40200箱”来分析,可得出随着时间的后移,数据的变化情况。第三步从“数据”来分析,可得出鸦片输入量的趋势是激增。从而得出该图表的内容是指1799年—183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
(二)分析地图类材料的一般步骤
地图类材料在各类考试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地图类材料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也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分析地图类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阅读、分析地图类材料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步看地图外的提示语,明确地图的主题或中心;第二步看地图图例,明确每一种符号的含义;第三步识认地图中的典型标记,包括文字、符号、图形等,进行空间或时间定位。第四步联系有关时代背景分析成因或影响。
以教材第4页“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为例。第一步教会学生看地图外的提示语““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明确此图的主题是中、英鸦片战争形势,在分析中必须注意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军事态势、特点以及分析形成这些态势、特点的原因。第二步教会学生看图例,让学生明确各种符号的含义。第三步教会学生运用图例分析中、英鸦片战争的形势。从对图例的分析中,可得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可分为两个阶段:1840年和1841—1842年。以及鸦片战争中英国两次入侵的路线,由此分析两次入侵路线的异同及形成的原因。(三)分析图片类材料的一般步骤
图片类材料已经被视为活跃教材和试题的一种主要的工具,合理地运用图片类材料能使教材和试题显得更加丰富、生动,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也逐渐成为命题的一种主流和趋势。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图片类材料的兴趣和关注度也较高。因此,教会学生正确阅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