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与思考[论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科学是一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门类的综合学科,它的知识面广,学科间联系性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笔者以自己的实践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素材生活化”、“课堂教学形式混搭化”、“课堂教学实验新颖化”等三方面来谈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目的是引导广大科学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打造有效科学课堂。

科学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科学是一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门类的综合学科。虽然新编《科学》与以前的旧教材相比有明显的创新和改进之处,但它仍是一种工具,正所谓“教材是死的,而教学是活生生的。”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实现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关键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下面我就以自己的实践教学为例来谈谈让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的一些想法。

一、“生活化”的素材让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谈到科学,我们会想到它的严谨、神秘,以至于学生认为科学是遥不可及的。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科学。以生活为中心,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将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如《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四节《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的教学,我恰巧有幸要开这节公开课,如何让学生主动

参与学习中来?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带着疑问我认真分析教材,采用学生喜欢的探究的教学方式,并将生活素材巧妙地设计到课堂情境中。

[案例]探究:人体的呼吸是怎样进行的?

(一)提出问题:人体的呼吸是怎样进行的?

先让学生亲身感受呼吸,再通过《测胸围差》的小活动让学生测出具体数值,最后对学生已学知识“一定条件下,气体体积和压强的关系”进行回顾。

小活动:测量胸围差

1.材料用具:软尺

2.方法步骤:(略)

(二)建立假设:在具备上述知识的条件下,由学生讨论做出各种假设。(教师可以适当的指导)胸腔容积的变化导致肺内气压的变化,完成呼吸运动

(三)设计实验

通过两个小实验,呼吸运动(多媒体动画)和膈肌的模拟实验(采用可乐瓶、塑料袋,两个小气球,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四)得出结论:通过亲自实验,由学生自己得出呼吸运动的整个过程。

(五)表达与交流

【学以致用】:通过当“小侦探”是“死胎”还是“死婴”?不仅很好地回答了出生的婴儿为什么要“啼哭”,而且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肺内气压的变化是气体进出的主要原因,更好地明白人

体的呼吸是怎样进行的。

显然,这种做法从一定程度上与生活实际情景更贴近,学生探究的兴趣更浓厚,更易于对呼吸进行更深的学习。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真正形成会学知识、会用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混搭”艺术让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混搭”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春节联欢晚会上很多节目都采用了“混搭”这种形式。我觉得这种形式也可以应用在《科学》教学中,特别是针对那些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教学,教师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教学手段,适当的“混搭”一下会有意象不到的效果。如突破常规设计,把抽象的知识改编成“情景剧”“相生”“小品”“网络剧”等让学生通过表演参与到学习中,会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火山和地震”的教学,我将火山和地震拟人化,编了四幕情景剧,形式非常新颖,同时配以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要点全部贯穿其中。

【案例】情景一:别和陌生人说话

时间:某一下午地点:自由网吧人物:我——地球人、火山姐姐

情景二:身临其境

时间:半个月后地点:夏威夷群岛人物:我——地球人、火山姐姐

情景三:“家有暴君”

地点:夏威夷群岛(火山姐姐家中)

人物:我——地球人、火山姐姐、地震哥哥、海啸弟弟

情景介绍:我和火山姐姐正喝着下午茶,突然一声巨响打破了这份宁静,原来火山姐姐的哥哥——地震回来了……

情景四:“暴君”的忏悔书

情景介绍: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地震给我发的一份电子邮件,下面我给大家读一下……

由于剧本是学生自己分组完成的,他们是编剧,更是导演,同时也是演员,学生自然乐在其中,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科学知识。像这样类似知识很多,如《科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五节消化系统的组成,第五册第四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等都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编成剧本让学生表演,将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变式”的实验创新让课堂教学更给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我们的传统教学往往忽略了实验,或者只是将其作为补充说明理论概念的辅助工具,实验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的改革促使我们重视实验教学,我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改变教材中实验设计的某些环节,使之呈现为一种“变式”,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思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案例】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有关声波和振动,教材采用“水面波的实验”和“喇叭和蜡烛的实验”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但是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而且实验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一天恰巧一个学生在玩激光笔被我没收了,我灵机一动,可以将激光和喇叭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不错。于是我以“看得到的声音”为题材设计了两个小实验。

实验一:“看见振动有高招——激光和喇叭组合”

实验二:“看见自己声音的样子”

通过实验一的启示,两位同学一组,用所提供的材料(纸筒、双面胶、气球膜、镜片、激光笔)制作一个实验装置,能够看到自己声音的样子。

平时我们只听到自己的声音,现在让学生自己动手看到自己的声音,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且整个实验操作很简单,效果非常明显,课堂气氛非常不错。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发现照搬教材、照抄教参并不适合学生实际。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就要从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有所创新,正如于漪老师所言:“一节课,教一辈子,要备一辈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算是成功的教师,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宏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