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08复旦大学出版社(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
1、20世纪80年代中期,申小龙提出“汉语人文性”理论,并把它作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核心。
可参考书目:《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中国句型文化》、《人文精神,还是科学主义》、《汉语人文精神论》、《申小龙文化语言论文集》(高一虹)
2、什么是“汉语人文性”?(两层涵义)
A、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都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因此,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B、与西方语言相比较,汉语的人文性尤为突出。(ps:从什么方面提出此种论点,是否有充分语料能够证明确实如此?)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做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做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给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ps:从什么角度又能说明这点,又是什么理由能够说明西方语言不是动态的,内容上自给自足的呢?)
西方语言----思维的客体化产物(法治语言)
汉语----思维的主体化产物(人治语言)
3、汉语人文性思想的前提是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主要指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因而对语言结构的认识有必要“文化认同”,而对文化结构的认识也有必要“语言认同”。
Ps:我们从小学开始的学习科目----“语文”,即“语言的人文”或“语言与人文”。台湾此科目叫“国文”,也即“中国文化”或者精确来说是指“中国语言文化”。
4、申小龙认为“汉语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
Ps:汉语的内在形式格局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的内在形式格局又是什么样的?在什么基础上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呢?
5、汉语的句子思维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不受视域的局限,在同一个画面上画出不同视域的景物。由于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便形成了节奏感。(P7)
西方文化注重的是自然时空,偏重空间的自然真实性;中国文化注重的心里时空,偏重于时间。
Ps:长达几个世纪,中国语言学一直笼罩在西方语言学的阴霾之下。一方面,西方语言学者的话语中心权威,排斥文化语言学的存在,认为英语才是universal,这是非常狭隘的。中国也不应该将自己的文化语言学说成“中国特色”,这个字眼一看就是对自我语言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门独特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没必要再次强调“特色”二字。刘宓庆也提出了“中国译学的文化战略观”,正好契合了“翻译的文化转向”这个时机点。那么,国人应当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国语言学”的事业上。语言是有共性的,肯定也是有个性的。西方的语言理论百花齐放,但是肯定有不适合汉语的理论规则。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汉语的一套特有的,别的语言并不适用的理论或规则,亦即“中国语言学”。
第一章欧洲文化的语言世界观
1、欧洲语言人文主义是同哲学联系在一起的,带有很强的思辨性;美洲语言人文主义是跟
人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带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语言人文主义是同经学联系在一起的,
带有很强的释义性。(ps:我觉得中国语言人文主义跟哲学的联系紧密,同样带有很强的思辨性。)P2
第一节语言是世界的尺度
1、英国哲学家洛克:语言范畴构成经验
洛克承认在语言初创时期是先有观念,才有名称。但在语言通行后,则是先学会了名称,然后才得到概念。
2、意大利哲学家维柯:诗性智慧与诗的语言
维柯认为原诗人类的世界观具浓厚的诗性智慧,这种诗性智慧正表现在语言的象征和隐喻上。P5
3、德国洪堡特:语言把世界变成精神财富
语言形式是观念和物质的统一,内蕴形式和它所表现的外部形式的统一。前者是后者之差异的多样化表现的根源。
洪堡特认为由于某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所以学习外语就是学习一种新的世界观,或者说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
语言世界观体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它既是人的心灵的解放和创造,又是人的心灵的束缚和规范。P8(ps:这说明语言跟个体的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更加体现了语言的人文性的合理性。)
4、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语言中间世界
语言世界观就其存在和本质而言是语言内容的荟集,是一种静态的产品和结果。
他否认语言的本质是交际工具。(ps: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具有人文性的灵动音符。
既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媒介,更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承载物。)
魏斯格贝尔进一步认为语言只有在它作为精神的中间世界,作为把世界转变为精神财富力量的意义上才是“工具”。P9-10
第二节思想史的语言转向
1、从苏格拉底追问到笛卡尔怀疑
略
3、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人是“语言的”存在者
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人只有归属于语言才能认识世界,才能开口讲话。哪里有语言,哪里才有世界。P17
4、伽达默尔:语言是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
5、卡西尔:符号化的人类智慧
语言是人性的最高表现。P20
第三节语言是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1、洪堡特:语言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
借助语言媒介,极不同的个性通过相互传告各自的外向外向意图和内部感受而统一起来。心灵是最有力、最敏感、最深刻亦且最富足的内在源泉。它以自己的力量、温暖以及深奥的内蕴浇灌着语言,而语言则回应一些相似的音,以便在他人身上引发相同的情感。P24
2、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语言是直觉的创造与表现
艺术的科学和语言的科学,美学与语言学,当作真正的科学来看,并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事。世间并没有一门特别的语言学。人们所孜孜寻求的语言的科学,普通语言学,就它的内容可转化为哲学而言,其实就是美学。任何人研究普通语言学或哲学的语言学,也就是研究美学的问题。研究美学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普通语言学。P2
语言始终是精神的创造。P26(ps:语言不是精神的反应么?怎么会是精神的创造?)语言统一于精神,而精神的表现就是风格,亦即美学。P31
风格是个人选择的结果,风格是个人创造的结果。P32 (ps:作者有自己本身的创作风格,因此他创作的作品也具有他独特的风格,别人无法模仿。译者也是有自己的风格的,碰到了风格类似的作品,译者翻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更易出佳作;若碰到风格相悖的作品,则会遇到阻滞。因此,本人认为译者应该对作品进行筛选,选择符合自己风格的作品来翻译。)
第四节语言的灵魂是民族精神
1、民族语言及民族精神
不论人们怎样关注语言中的个性表现,语言始终是富有民族共性的精神表现。P33
“属于同一个民族的所有人保持着民族同形性,这种民族同形性把每一具体的认识倾向与其他的民族的类似的认识倾向区别了开来。从这样的民族同形性之中,从每一语言所特有的内在动力之中,便形成了语言的个性。”P36 出自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P199》
“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相互适合。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而这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
P35 出自同上P50页
2、法国哲学家孔狄亚克:语言中的民族偏见与热情
孔狄亚克认为民族性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气候决定了一个民族或是活泼开朗,或是麻木阴沉的性格,国家的处境形式又对民族性施加影响,而民族语言则忠实地表现着民族性。P40
Ps:语言跟气候似乎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在俄罗斯一些极寒冷地区,人们说话都极为简短;在日本一些较为寒冷的地区相对于日本其他地区的户外用语也较简短。
3、德国学者施坦达尔:语法的最高使命是民族逻辑
他提出:“语言即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是民族的语言。这是精神的自我理解。
在语言中存在着民族的逻辑,即民族对思想的观念和原始关系的认识。这样,语法在其最高的使命上就是民族逻辑的历史。”P42
4、魏斯格贝尔:母语决定人一生的精神格局
语言是一个群体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每一种语言都可视为人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条途径。
以人类星空为例,中国古代有二十八宿(苍龙、朱雀、玄武、白虎);而古希腊则将星空划分为40个星座。
5、伽达默尔:语言工具论批判
通过语言了解一种文化,很重要的工作是翻译。译者必须首先成为被译语言的一个“说话人”,而成为“说话人”意味着他须获得被译语言中人与人之间对话的无限性内容。
P45 (ps:这是对译者的素养提出的明确要求,说话人不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无限性内容,还必须深谙被译语言的无限性内容。)
翻译的艰难就在于要真正成为另一个民族的“说话人”,获得对话的无限可能性。
6、海德格尔:人的语言本质决定人的文化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