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作业题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势与政策课作业题目
1.努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2.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
3.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2012年经济政策取向
4.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5.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越是经济强大越是注重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
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要发展壮大都需要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越是经济强大的民族,越是注重建设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只要是同根同族的华夏儿女,对中华民族有地域归属感和文化归属感,就可以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

守护共有精神家园是文化建设的题中要义
守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

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标志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脉络,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处世原则。

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新如果建立在割断血脉背叛历史的基础上,必将导致整个民族的“集体失忆”,从而也丢弃了他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而精神家园一旦失去便很难找回。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党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提高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首次提出了“文化生产力”的概念。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我国文化建设四项任务,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其中之一。

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主要依托
中华民族创造了历史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这已成为凝聚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

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我们应该以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科学理性的精神研究中华文化,挖掘、汲取合理思想内核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相协调。

民族精神应该是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注入新内涵。

结合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应该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意识,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崇高境界,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传统美德等民族精神的精华发扬光大。

以民族精神为依托的精神家园不仅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还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

这个精神家园属于认同中国、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阶层、不同类别和不同地域的所有中华儿女。

营造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基础
由于全球化浪潮加剧了文化冲突和思想多元化,网络化催生了快餐文化、低俗文化、腐朽文化、舶来文化的流行,市场经济的推行诱发了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滋长,这些都使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遭遇了空前的挑战。

有一种悲观的看法认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即将被物化得一无所有了,友谊物化了,亲情物化了,爱情物化了,我们的精神家园虽然不敢说是一片纯粹的废墟,但至少已经荒芜了。

这种说法尽管言过其实,可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精神家园的渴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可是,我国文化建设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却没有同步赶上。

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的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已经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

现代社会已开始由经济型社会向文化型社会过渡,社会文化正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千姿百态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将会越来越强烈。

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正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全社会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将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广东前几年就提出建设文化大省,而建设文化大省,仅有文化产业的繁荣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品位,立足于发掘和整理本地民族文化的优势与特色资源。

广东作为岭南历史文化的主阵地,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众多的历史事件、许多杰出历史人物、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资源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重要的文化优势。

无论
是前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是新时期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都对今日的广东提升文化软实力、营造文化大省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从价值体系和精神家园看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如果说是重在文化的先进性,那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则重在文化的普及性或者大众性。

二者相得益彰,都是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并不仅仅是经济、政治和国防力量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

文化竞争,本质上是一种软实力的竞争。

而所谓软实力,根据其概念创造者、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的说法,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它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外在的、刚性的力量而言的。

文化软实力是一国软实力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今天的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能力,要进一步满足全体人民强烈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就必须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因此,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确是顺应世界文明潮流、引领文化发展正确方向之举。

由于对文化的价值和功能缺少正确的认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化建设没有得到科学的对待。

从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近30年,文化一度被简单地等同于政治、等同于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人文精神、生活气息。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建设逐渐得到科学的重视,中共中央分别于1986、1996年制定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提出,都是文化建设新思路、新局面的体现。

十五大报告专章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六大报告集中论述“中华民族精神”等,都是文化建设不断上台阶的体现。

在新的形势下,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且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我们认识文化建设的价值、提升文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价值。

从文化软实力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更加人文化、生活化、平民化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是否蓬勃向上,社会是否安定有序,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从文化价值论的角度看,与其有无一个科学严整的价值体系密切相关。

在很长一段时期中,我们都缺少建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文化自觉。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并给予了具体的阐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如果说,当初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意识形态、思想教育的层面理解的话,那么,现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出,则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把开启思想和价值认识之门的钥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文化,是思想、精神层面的文化,是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整合。

而这,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社会能够长期迅猛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价值依托。

可见,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高,意义非凡。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我们就能够做到更加人文化、生活化、平民化,就能够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设起一个真正能为中华民族所有成员共享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呼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还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

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视角考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共有,是指海内外中华儿女都能够拥有。

只要是文化中国意义上的中国人,认同中国文化,以“中国人”自居,就可以而且应当能够拥有。

换言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不分地域、不分阶层、不分地位、不分党派,只要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就应当而且能够拥有。

在这个意义上,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底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人的起码做人准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精神。

文化的世界性、时代性、历史性和民族性,在这里能够找到恰当的接合点。

如果我们通过坚韧的努力,建设起一个真正能够为中华民族所有成员共享的精神家园,那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一定会大大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如果说是重在文化的先进性,那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则是重在文化的普及性或者大众性。

二者互为发明,相得益彰,都是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应当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及提升的战略发展高度,大力建设二者,发展二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更好的条件。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我国的软实力,首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当今时代,文化不仅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而且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就首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体内容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作为无产阶级的观念体系产生的,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而日益发展完善起来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内在要求的反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社会系统结构中的灵魂。

社会主义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而言,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意识的现实表现形态。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直接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内容、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种是直接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只有直接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内容、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才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体内容;也只有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有可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根本上来说,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意识形态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体现。

一定的精神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以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一般而论,精神文化是由两大部类构成:一类为思想道德部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一类是科学教育部类,属于一般社
会意识形式的范畴。

而这两大部类的社会特性与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思想道德部类的核心是其核心价值体系,它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要求,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

因此,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而且由于其集中反映了一定精神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成为一定精神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体现。

从根本上来说,不同精神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只能以思想道德部类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判别;精神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只能由思想道德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来体现。

第二,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意识形态价值认识的集中体现与核心成果。

精神文化是人类认识的重要成果与结晶,而人类的认识方式最基本的有两种:一是真理认识,二是价值认识。

真理认识是确定事物真假、是非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是以客观性为标准的认识,具有一元性特性。

价值认识是确定利害、善恶、美丑的认识,是客体与主体相趋近、相完善的认识,是以主体性为标准的认识,具有多元性特征。

价值认识以真理认识为基础,真理认识以价值认识为指导。

社会意识形态是真理认识与价值认识的统一体,核心价值体系则是价值认识的集中体现与核心成果,因此,核心价值体系必定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认识的集中体现与核心成果。

从而,也是确定一定精神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依据,也是区别不同精神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标准。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掌握文化的主导权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这个社会中的根本价值导向,它深刻地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与社会活动。

文化的主导权也与执政权直接相关,是执政权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也必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导向和精神指引,是作为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从而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权,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立足于创新开放建设和谐文化
要在21世纪的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紧跟时代,立足于创新,内不失自身之血脉,外适应世界之潮流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古今中外一切和谐文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规定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和谐文化是熔铸了社会主义特性的和谐文化,是继承民族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的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
我们要在几十年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建设路程,时间的压缩必然会使社会矛盾集中加剧,这些社会矛盾最终都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层面上来。

正是基于这样的国情,我们党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强调要努力建设和谐文化。

就像近代西方的人文精神、启蒙思想是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反映和精神动力一样,和谐文化是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特别是与构建和谐社会交相辉映的。

和谐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在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性质,确定和谐文化社会性质的根本依据是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性质相适应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

文化,至柔如水,却是直指人心的精神力量。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塑造人的灵魂、共建和谐家园的迫切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创新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带有深深的民族烙印。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不乏闪光的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

但是,要在21世纪的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紧跟时代、立足于创新。

这种创新并不是要割断民族传统另起炉灶,而是要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合衔接,使其深深植根于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只有努力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古为今用,才能夯实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拓展和谐文化的发展空间,打造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开放兼容的先进文化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

在全球经济文化日益渗透交融的大背景下,我们更不可能关起门来建设和谐文化,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时代性。

在改革开放日新月异、人的思想丰富多彩的今天,只有那些面向世界、兼容并蓄、体现时代气息的和谐文化,才有说服力、感召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外异质文化相遇总是既互相碰撞、冲突,又互相借鉴、吸收,这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应该也不可能不加区别地一概排斥外来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当是内不失自身之血脉,外适应世界之潮流的和谐文化。

所以,我们对待西方文化要采取主动审视的态度,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兼容并蓄。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逻辑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人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使之由“欧洲式”变成了“中国式”。

不可否认,今天我们的话语体系中有相当部分是引进了西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形成的优良价值观念。

建设和谐文化应当以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异样中形成共识,以辩证否定的态度融世界各种民族文化精华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