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几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几点策略
一、研究起源与理论基础
概念图最早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seph D.Novak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本质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以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为理论基础。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其对某一主题的理解。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四大基本结构。概念图按照大脑组织知识的层级结构来组织和表征知识,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有利于学生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建立起有效联系。
二、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包含了大量的事实和概念,这些概念间又存在着序列的层级关系或相互渗透的网状关系,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辨别概念或命题间严密的逻辑关系而一味地机械记忆,将无助于学生的系统思维的形成以及概念转变和问题的解决。而运用概念图这一思维工具能将概念间的关系清晰、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对生物教材进行分析也发现,教材几乎每章后面的练习都涉及概念图的运用,意在使学生通过整理资料、整合知识,系统地理解概念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将知识表征出来,形成高级思维。而由将知识系统表达出来的概念图正是生物学习中最常见的模型之一,这些模型通过方框、圆圈、箭头、关键词、联系词等将概念或命题间的联系系统有层次地表征出来,这些最终形成了由节点、链接和文字标注构成的概念或命题的网络图。这些概念图在教材、习题、考试试题以及高考复习中都被广泛运用。
目前国内许多研究者和教师都在教学中运用概念图,如刘恩山等人采用画概念图这一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表明画概念图能促进学习者概念的形成以及认知结构的形成,能促进长时记忆的形成,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达到认知重建。另外,像Mindmanger等软件的开发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画概念图。
但是,这些研究大多要自行设计和开发教材,对教师本身也有较高的要求。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例,结合在平时教学中总结的几点教学策略,意在使画概念图教学更具操作性,能让教师能在一般的课堂中也能运用,并培养学生对概念图的运用。
三、几点教学策略
1.开门见山,引出主概念
在新授课中,学生初次接触,往往不知道内容的脉络,运用概念图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而概念图教学的开始便是紧扣主概念。如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中,由问题探讨提问:血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什么?而引出“体液”这一主概念。其意有二:一为诊断学生原有知识:唾液、汗液、胃液、尿液等是体液吗?很多学生原概念中会认为这些是体液,这样教师可以顺势呈现体液的概念,再依据体液的概念重新判断唾液等为什么不是体液,以了解学生对体液这一概念的理解。二是抛砖引玉,激励学生说出子概念: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2.深入浅出补充子概念
这是概念图教学的重、难点,对于抽象的概念,倘若只是几个概念的呈现则会过于枯燥骨干,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运用,因此,要将繁化简,层层挖掘,找出更多与教学任务相关的子概念。在呈现出细胞外液后,可以进一步转入学习细胞外液的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然后深入分析这三者的分布、成分、作用,最后以内环境这一概念收尾,一语概之,细胞内外液就是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3.去繁留简理层次,填词补缺找联系
在新授完这些概念后,教师可以在板书的副板上写出: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内环境、外界环境、血液等概念,鼓励学生找出无关概念,理
出概念的层次,运用箭头、关键词等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整堂课以画概念图结尾,将由主概念体液以触发出的子概念完美整合,形成了清晰的概念脉络,也恰好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