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钢板在变形区内的流动规律及平面形状控制

合集下载

金属塑性变形与流动问题PPT课件

金属塑性变形与流动问题PPT课件

01
钛合金锻件的应用背景
钛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
泛应用。钛合金锻件是飞机和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03
钛合金的塑性变形特性
钛合金属于难变形材料,其塑性变形行为受到温度、应变速率和合金成 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钛合金的塑性变形特性对于制定合理的锻造 工艺至关重要。
05
金属塑性变形与流动问题实验方法
实验设备简介
拉伸试验机
用于对金属试样进行拉伸试验,测量其力学性能 和塑性变形行为。
弯曲试验机
用于对金属试样进行弯曲试验,探究其在弯曲过 程中的塑性变形和流动特性。
压缩试验机
用于对金属试样进行压缩试验,研究其在压缩过 程中的变形和流动行为。
显微镜
用于观察金属试样的微观组织变化,分析塑性变 形对金属组织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4
2. 研究金属的流动特性,包括流动应力、应变硬化指数 等。
05
3. 探讨金属塑性变形与流动问题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 。
06
4.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进行比较,验证相关理论和模 型的正确性。
06
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汽车制造中金属板材的冲压成型
冲压成型工艺介绍
冲压是利用模具在冲床上对金属板材施加压力,使其产生 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零件的加工 方法。
课程目的:掌握金属塑性变形与流动问题的基本概念 、理论和方法,提高解决金属加工实际问题的能力
金属塑性变形概述
塑性变形的定义和分 类
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 的影响
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力 学行为和组织演变
流动问题在金属加工中的重要性
流动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流动问题对金属加工质量的影响

材料成型工艺学-轧制原理与工艺基础

材料成型工艺学-轧制原理与工艺基础
冷连轧,CDCM酸洗-冷轧连续式机组 热 轧:无头轧制,薄板坯连铸连轧
z型钢:棒线材无头轧制 z特点:连续生产,提高成材率,简化控制系
统,提高产品质量
2007年10月24日 5
材料成形工艺学(中)——轧制原理
绪 论
5. 采用柔性化的轧制技术
z多品种,小批量,短交货期 → 柔性化轧
制技术:
z热轧自由程序轧制技术 z型钢自由程序轧制:无孔型平辊轧制(H 型钢延伸机组) 成品孔,成品前孔共用
2007年10月24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3
材料成形工艺学(中)——轧制原理
1 轧制过程的基本概念
1.1 变形区基本参数
1.1.2 轧制变形的表示方法
1.1.2.1 相对变形量
H −h 100 % H b−B 100 % B l−L 100% L
H −h 100 % h b−B 100 % b l−L 100% l
ADB、CEG 流动产生宽展 变形区 横向流动
2007年10月24日
30
材料成形工艺学(中)——轧制原理
1 轧制过程的基本概念
1.2 金属在变形区内的流动规律
1.2.2 沿轧制宽度方向上的流动规律
l h
较大时(薄轧件),受表面外摩擦影响,出现单鼓变形
lh
<0.5时(厚轧件),变形不能深透到整个断面高度,出现双鼓变形
2
B1 B3
2
的平方
B1C = 2 R B1 B3
如图
18
2007年10月24日
材料成形工艺学(中)——轧制原理
1 轧制过程的基本概念
Δh DB3 = + Δ1 + Δ 2 2
B1 B3 = Δ1 + Δ 2

变形区、前滑区和后滑区的说明

变形区、前滑区和后滑区的说明

前滑区和后滑区及前滑区与后滑区的受力差别图中参数的含义如下:H-入口厚度;h-出口厚度;VH-入口速度;Vh-出口速度;α-咬入角;γ-中性角(中性面与轧件出口面间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为中性角。

中性角是决定变形区内金属相对轧辊运动速度的一个参量。

一定摩擦条件下,咬入角越小,中性角越趋于咬入角的一半。

);R-轧辊半径;ABCD-变形区;ABEF-后滑区;EFCD-前滑区。

前滑区与后滑区的受力区别在于摩擦力的方向相反,在前滑区内摩擦力方向与带钢运行方向相反;而后滑区内摩擦力方向与带钢的运行方向相同。

轧件在变形区出口处,轧件速度大于轧辊线速度的现象为前滑。

轧件在变形区入口处,轧件速度小于轧辊线速度的水平分量的现象为后滑。

前滑和后滑的产生原因:在变形区内的金属由于受到高向压下,相对于轧辊,既向出口方向流动,也向入口方向流动,因而在变形区出口处,轧件的速度比轧辊线速度快了些,而在入口处则比轧辊线速度的水平分量慢了些。

即:轧件出口速度高于轧辊线速度,轧件入口速度低于入口处轧辊线速度的水平分量。

影响前滑的主要因素:(1)轧辊直径的影响。

轧辊直径越大,前滑越大。

(2)摩擦系数的影响。

在相同压下率条件下,摩擦系数越大,前滑越大。

(3)压下率的影响。

前滑随压下率的增加而增加。

(4)轧件宽度。

随着轧件宽度的增加,前滑也增加。

(5)张力的影响。

前张力使前滑增加,后张力使后滑增加。

轧制过程的金属流动轧件由厚度h0变为h1,在变形区内轧件厚度逐渐减小,根据变形金属的体积不变的条件,变形区内金属各质点运动速度不可能一样,金属和轧辊间必有相对运动。

假设轧件无宽展,沿各截面上变形均匀,即水平速度相同,这样轧制变形区可分为前滑区、中性面和后滑区,如图所示。

在前滑区,金属速度大于轧辊圆周速度,在后滑区则相反,在中性面两者速度相同,无相对滑动(见前滑),此外,根据变形区力平衡分析和几何条件帕夫洛夫(И.М.Павлов)等导出咬入角α、摩擦角β和中性角α之间的关系如下:此公式把轧制过程的轧件变形和几何条件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表达了轧制过程的基本概念。

轧制原理--第三章 变形区金属的流动 示范

轧制原理--第三章 变形区金属的流动 示范
A-A 入辊平面;B-B 出辊平面
沿轧件断面高向上变形分布
沿轧件断面高向上变形的分布
第3章 金属的变形规律 金属的流动规律
沿轧件断面高向的流动速度分布
塑性变形而产生的 金属质点纵向流动 两种运动叠加的结果 轧辊旋转的带动所 产生的机械运动 轧件在变形区 内金属质点在 高向上的流动
不均匀变形理论金属流动速度
变形不能深入到内部,产生双鼓形, 表面层变形较中心层大,外端对变 形过程影响更加突出
金属流动速度与应力分布 轧制缺陷
沿轧件宽度方向上的流动规律
第3章 金属的变形规律
沿轧件宽度方向上的流动规律
由最小阻力定律, 变形区分为四个部 分,金属横向流动 产生宽展,纵 向流 动产生延伸。
沿轧件断面横向变形分布
3.在变形区内有一断面,该处的 轧辊和轧件的水平速度相等;无 相对滑动,称为中性面。对应的 圆心角称为中性角。
4.中性面将变形区分为前滑和后 滑两个区
轧制过程速度图示
金属在不同断面上的运动速度
第3章 金属的变形规律
不同断面上的速度关系

轧制速度分布:
入口速度: 中性面速度: 出口速度:
v h v v H
由最小阻力定律
金属向前塑性 流动引起速度 增量Δ vh
金属向后塑性 流动引起速度 增量ΔvH
金属变形图示
金属在不同断面上的运动速度
第3章 金属的变形规律
不同断面上的速度分析
出口处金属的流动速度为:
vh v vh
vH v cos vH
vh 金属向前塑性流动所引起的 速度增量
第3章 金属的变形规律
变形理论
均匀变形理论
由于未发生塑 性变形的前后 外端的强制作 用

轧制原理-第三章变形区金属的流动课件

轧制原理-第三章变形区金属的流动课件
研究开发新型的轧制技术,以提高轧制效率和产 品质量。
加强轧制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研究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在轧制过程中的应用, 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优化轧制工艺参数的方法
1 2 3
实验优化法
通过实验测试不同的轧制工艺参数组合,找到最 优的参数组合,以达到最佳的金属流动效果和产 品质量。
数值模拟法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轧制过程进行模拟,预测不 同参数下的金属流动和产品质量,指导实际生产 中的参数优化。
人工智能法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学 习,找到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实现快速优化。
厚向应变
金属在厚度方向上的长度变化。
轧制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
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描述了金属在轧制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是材料力学 性能的重要指标。
加工硬化
随着应变的增加,金属的屈服强度增加的现象,影响金属的进一步 变形。
流动应力曲线
描述金属在轧制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行为,对于确定轧制工艺参数 和优化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轧制力对变形区金属流动的影响
力增大,金属流动阻力增大
随着轧制力的增大,变形区内金属所受的应力增加,流动阻力增大,导致金属流动速度减缓。
流动不均匀性改善
轧制力的增大有助于改善变形区内金属流动的不均匀性。这是因为较大的轧制力可以减小因应变速率差异引起的 流动不均匀性问题。
05
实际生产中的变形区金 属流动控制
轧制原理-第三章变形 区金属的流动课件
目 录
• 引言 • 变形区金属流动的规律 • 轧制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 • 轧制工艺参数对变形区金属流动的影响 • 实际生产中的变形区金属流动控制 • 结论与展望

首钢杯竞赛练习题-金属轧制工(13)

首钢杯竞赛练习题-金属轧制工(13)
题目 消除钢材的加工硬化,一般都采用淬火处理的方式解决。 板带钢轧制生产,其精轧机有两种传动方式:一种是工作辊传动;一种是支承辊传动。 由于冷轧板带厚度可以存在负差,因此冷轧板带宽度也可以存在负差。 一般情况下轧件随摩擦系数的增大,宽展减小。 轧制节奏是指轧制一块钢所用的总时间。 在钢的牌号中,F代表镇静钢。 钢材进行淬火热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塑性,消除或减轻其内部组织缺陷。 在变形区内金属的流动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我国一般称厚度在4.0mm以上者为中、厚板,4.0~0.2mm者为薄板,而0.2mm以下者为极 薄带钢或箔材。 正确选择坯料,可以使轧机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平均延伸系数是根据实践人为确定的。 轧制速度加大,不利于轧件咬入。 步进式加热炉其中一个优点是钢坯表面不会产生划伤痕迹。 16#角钢表明它的边长为160毫米。 轧制工艺制度主要包括变形制度、速度制度和温度制度三部分。 钢的正常组织中铁素体多于珠光体。 减少轧制中间隙时间可缩短轧制周期,提高轧机小时产量。 随变形速度的增加,摩擦系数增加。 轧后冷却制度对钢材的组织性能影响不大。 压下量是影响宽展的主要因素。 1700钢板轧机指轧制钢板宽度1700mm。 轧制时钢板头部容易出现一边的延伸大于另一边而产生镰刀弯。 轧钢产品的技术条件是制定轧制工艺过程的首要依据。 纯轧时间越短,轧制周期越短。 合金元素加入量越多,淬火后硬度越高。 尺寸超差就是轧件尺寸超出公称尺寸。 冷却对高速线材质量无影响。 体积不变定律是指轧制前后金属体积保持不变的客观规律。 电机联轴节用来联接电机与减速机的传动轴。 轧辊转速越快越容易咬入。 轧辊表面越粗糙,轧件越不容易咬入。 顾名思义,交流电机是可以调速的,而直流电机是不可调速的。 轧制压力只能通过直接测量的方法获得。 从数据和实验中获得共识:轧机的弹跳值越大,轧机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越强。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随相对压下量增大,平均单位压力增大。 千分尺是根据螺旋副的转动转化为测量头的轴向移动来读数的。 在板带钢轧制时,前后张力的加大,使宽展减小。 轧件宽度对轧制力的影响是轧件宽度越宽,轧制力越大。 淬透性好的钢,经淬火热处理后的硬度肯定是很高的。 在轧钢生产中,金属的轧制速度和金属的变形速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轧制极薄带钢时都用细辊径的轧辊进行轧制,这是因为轧辊变细,轧制力变大的缘故 在轧制实际操作中,D上>D下易造成轧件出现向上翘头现象。 在现代轧制生产中多采用控制轧制技术,控制轧制的主要优点是提高钢材的综合性能, 简化生产工艺过程,降低生产成本。 在轧制生产过程中,轧辊辊头同时受弯曲应力和扭转应力。 在轧制生产过程中,轧辊的轴向调整装置是用来调整辊缝的,轧辊的压下装置主要是用 来对正轧槽的。 在轧制生产过程中,轧辊与轧件单位接触面积上的作用力,称为轧制力。 步进式加热炉是指在炉子装料口处用推钢机推动钢坯,使钢坯在炉内沿固定的滑轨上滑 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内力称为应力。 总延伸系数等于各延伸系数的乘积。 摩擦系数f越大,在压下率相同的条件下,其前滑越小。

高级轧钢工试题(精心整理)

高级轧钢工试题(精心整理)

高级轧钢工试题(精心整理)轧钢工高级工理论知识一、判断题(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请在括号内打“×”每题2分,共466分)1.> Q345是普碳钢的一种。

( ×)2.>变形抗力是金属和合金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 ×)3.>控制轧制只要求控制终轧温度。

( ×)4.> 冷轧板带钢的生产方法分为单片轧制和成卷轧制两种。

( √)5.>摩擦系数F越大,在压下率相同的条件下,其前滑越小。

( ×)6.>冷轧与热轧相比具有表面质量好、尺寸精度高的优点。

( √)7.>流向纵向的金属使轧件产生宽展,流向横向的金属使之产生延伸。

( ×)8.> 配辊是将孔型配置在轧辊上的一项工作,包括孔型在轧制面上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配置。

( √)9.>平均延伸系数是根据实践人为确定的。

( √)10.>千分尺是根据螺旋副的转动转化为测量头的轴向移动来读数的。

( √)11.>前滑区内金属的质点水平速度小于后滑区内质点水平速度。

( ×)12.> 前张力增加时,则使金属向前流动的阻力减少,增加前滑区,使前滑增加。

( √)13.>切分轧制有利于提高金属收得率。

( ×)14.> 热轧时温度越高,摩擦系数越高。

( ×)15.>上、下轧辊的工作直径之差值,叫轧辊压力,其单位用毫米表示。

( √)16.>上压力是下辊直径比上辊直径小。

( √)17.>受力物体内一点只要受力,就会发生塑性变形。

( ×)18.>四辊式轧机是由位于同一垂直面内的四个支撑辊上下排列组成的轧机。

( ×)19.> 塑性变形是指外力消除后,能够恢复的变形。

( ×)20.> 碳溶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常用符号A 表示。

( ×)21.>碳素钢与合金钢是按化学成份分类的,而优质钢与普碳钢是按质量分类的。

材料成型原理第10章塑性变形与流动问题

材料成型原理第10章塑性变形与流动问题
第十章 金属塑性变形与流动问题
金属塑性成形问题实质上是金属的塑性流动问题。通过流动分析可 以预测变形体的形状和尺寸,进行工艺和模具设计以及质量分析。但影 响金属塑性流动的因素复杂,目前还难以进行定量描述。本章定性讨论 金属塑性变形和流动的几个基本问题,如最小阻力定律、不均匀变形、 附加应力和残余应力、塑性成形中摩擦与润滑等。
第三节 不均匀变形、附加应力和残余应力
一、不均匀变形 塑性成形时,由于金属本身性质的不均匀,摩擦和工具形状的影
响,不同变形区之间的相互制约,实际上都是不均匀变形。 例如:在平砧间镦粗圆柱体
变形后
接触表面受摩擦力,流动慢!
变形前
图18-6 圆柱体镦粗时的不均匀变形
二、附加应力
由于变形体各部分之间的不均匀变形受到整体性的限制,在各部分 之间必将产生相互平衡的应力,该应力叫附加应力。
位错消毁理论
该理论认为异号位错在距离很近时两个滑移面上相对滑 移,则在交错处互毁,形成微裂纹)。
微裂纹形成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金属在切应力作用 下首先发生位错运动,然后内于不同的原因而造成位错受阻。 由于位错塞积群的弹性应力场中的拉应力而产生小孔隙,孔 隙积累而形成微裂纹。
实验表明.在容易造成位错塞积的地方,如晶界;亚晶界、 孪晶界、夹杂物或第二相与其体相交界面等处,通常会首先 形成微裂纹。
3. 粘附理论 摩擦是接触面上粘接或焊合的结果。
两表面接触时,若接触面上某些接触点处压力很大,以致发生粘接或焊 合,当两表面有相对运动时,需切断粘接或焊合点而产生相对滑动。
1、干摩擦 通常所说的干摩擦是指不加任何润滑剂的摩擦。
2、 边界摩擦 接触表面之间存在很薄的润滑膜,凸凹不平的坯料表面凸 起部分被压平,润滑剂被压入凹坑中,被封存在里面,如图18-8b。大多数塑性 成形的摩擦属于边界摩擦。

金属塑性加工流动及变形规律

金属塑性加工流动及变形规律
铝—钢双金属轧制
变形抗力不同, 造成流动不均
不均匀变形产生的弯曲现象 1——铝;2——钢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与技术
3. 2. 6 金属性质不均的影响
变形金属中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夹杂物、 相的形态等分布不均会造成金属各部分的变形 和流动的差异。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与技术
§3. 3 不均匀变形、附加应力和残余应力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与技术
3.2.1 摩擦的影响
摩擦影响的实质:
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属的 流动特性并使应力分布受到影响。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与技术
镦粗时摩擦力对变形及应力分布的影响
接触面附近摩擦力,中心大,边部小
变形分成三个区 难变形区、易变形区、自由变形区
三个区的主应力图有区别,主变形图不同
σ1=σ2=σ3 ε1=ε2=ε3=0
0> σ2 = σ1>σ3 ε3<0 ε1=ε2= - ε3 /2
σ1>0 > σ3 σ2 =0 ε1=-ε3 ε2= ? 0 思考:没有摩擦力,怎么变形?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与技术
圆柱镦粗时接触表面单位压力分布图
用有孔的玻璃锤头压缩塑料
发现中间进入圆孔的塑料高度高于 边部
a) 圆型砧(zhen) b) V型砧 c) 凸型砧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与技术
图3-14 沿孔型宽度上延伸分布图
方形坯入椭圆形轧孔,沿 宽向的延伸不均匀,易造 成制品歪扭
3. 2. 4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与技术
外端的影响
外端(未变形的金属)对变形区金属的影响主要是阻 碍变形区金属流动,进而产生或加剧附加的应力和应 变。
变形不均,造成组织、性能不均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与技术

轧制原理第三讲

轧制原理第三讲
Px = P ⋅ Sin
γ
2
≈ f ⋅ p ⋅ R ⋅γ
α2
2
α
2
= p ⋅ R ⋅ α ⋅ Sinα2源自= p⋅R⋅代入(*)式,则
f ⋅ p ⋅ R ⋅ (α − γ ) − f ⋅ p ⋅ R ⋅ γ − p ⋅ R ⋅ fα − 2 fγ − ∴
α2
2
= 0,

α2
2
=0
γ =
α
2
(1 −
α
2f
巴甫洛夫式的得出
T1x = T1 ⋅ Cos
α +γ
2
= ( f ⋅ P) ⋅ Cos
α +γ
2
= f ⋅ [ p ⋅ R ⋅ (α − γ )] ⋅ Cos
T2 x = T2 ⋅ Cos
α +γ
2
≈ f ⋅ p ⋅ R ⋅ (α − γ )
γ
2
= ( f ⋅ P) ⋅ Cos
γ
2
= f ⋅ ( p ⋅ R ⋅ γ ) ⋅ Cos
金属质点沿轧件高向流动规律的分析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表层金属与中心金属变形程度的差 异,是变形深透与否造成的。塔尔诺夫发现: 当l h > 0.5时,变形深透,中心层变形大于表面层; 当 l h < 0.5 时,变形不深透,中心层变形小于表面层。
τf
γ β 2.4 轧制过程中α 、 、 三者之间的关系
连轧图
根据体积不变条件,在单位时间内,金属流过变形区内各截面的 体积应相等,即秒流量相等,可用下式表示:
HBv H = hx b x v x = hγ bγ vγ = hh bh v h = const
连轧时,不同机架的出入口速度也必须遵守这一条件,即

钢结构件的变形及矫正

钢结构件的变形及矫正

钢结构件的变形及矫正一、钢结构变形的原因1、受外力作用引起的变形1)钢结构件长期承受载荷后而残存的变形。

2)钢结构不正常的外力作用后造成的变形。

这些变形都是外力作用后的永久变形,属于塑性变形。

导致产生这些变形的外力,包括弯曲力、扭力、冲击力、拉力、压力等多种。

2、由于内应力作用引起的变形在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变形的同时,在其内部会出现一种抵抗变形的力,这种力就叫做内力。

物体受外力作用,在单位截面积上出现的内力叫应力。

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内部所存在的应力叫做内应力。

内应力并不是由外力引起的,焊接过程对金属构件来说,是一种不均匀的加热和冷却,是容易造成构件产生内应力而引起变形的主要原因。

因此,不论何种形式的好焊接变形,都遵循同一规律,即焊缝冷却后,在焊缝区域内产生收缩,而使焊件产生内应力,当焊件本身的刚度不能克服焊缝的收缩作用时,便造成焊接件的变形。

二、影响钢结构焊接变形的因素影响钢结构焊接变形的因素较多,大致可以分为设计和工艺两方面因素。

1)设计方面主要指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焊缝的位置以及焊接坡口的形式等。

2)工艺方面主要指合理的焊接工艺规程、合理的装焊顺序、各种防变形和反变形的采用以及设法消除焊接结构的应力等。

钢结构件都是将多种零件通过焊接、铆接或用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成一体的,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对产生变形的钢结构件进行矫正前,必须首先了解变形产生的原因,分析钢结构件的内在联系,找出矛盾的主次关系,确定了正确的矫正部位和相应的矫正手段,才可着手进行矫正工作。

切不可孤立地看待问题而贸然下手。

三、钢结构变形的矫正和预防1、矫正原理矫正原理就是利用金属的塑性,通过外力或局部加热的作用,迫使铆焊结构件上钢材变形的紧缩区域内较短的“纤维”伸长,或使疏松区域内较长的“纤维”缩短,最后使钢材各层“纤维”的长度趋近相等而平直,其实质就是通过对钢材变形的反变形来达到矫正铆焊结构件的目的。

2、矫正方法的确定矫正的方法很多,根据矫正时钢材的温度不同分为冷矫正和热矫正两种。

(整理)钢板在变形区内的流动规律及平面形状控制

(整理)钢板在变形区内的流动规律及平面形状控制

中厚板轧制变形理论及钢板平面形状控制1.沿轧件断面高向上变形的分布1.1 中厚板轧制变形理论中厚板轧制变形是一种不均匀变形。

不均匀变形理论认为,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的变形、应力和金属流动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如图1所示。

其主要内容为:(1) 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的变形、应力和流动速度分布都是不均匀;(2) 在几何变形区内,在轧件与轧辊接触表面上,不但有相对滑动,而且还有粘着。

所谓粘着系指轧件与轧辊间无相对滑动;(前滑现象是轧件出口速度大于轧辊在该处的线速度)(3) 变形不但发生在几何变形区内,而且也产生在几何变形区以外,其变形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这样就把轧制变形区分成变形过渡区、前滑区、后滑区和粘着区,见图1;(4) 在粘着区内有一个临界面,在这个面上金属的流动速度分布均匀,并且等于该处轧辊的水平速度。

1-按不均匀变形理论金属流动速度和应力分布(h l />0.5-1.0时,)金属流动速度分布:1-表面层金属流动速度;2-中心层金属流动速度;3-平均流动速度;4-后外端金属流动速度;5-后变形过渡区金属流动速度;6-后滑区金属流动速度;7-临界面金属流动速度;8-前滑区金属流动速度;9-前变形过渡区金属流动速度;10-前外端金属流动速度。

应力分布: +拉应力,—压应力;1-后外端;2-入辊处;3-临界面;4-出辊处;5-前外端。

图2沿轧件断面高度上变形分布 图3- 轧制变形区(h l />0.8)1-表面层;2-中心层;3-均匀变形 1—易变形区;11—难变形区(粘着区);111—自由变形区A-A ——入辊平面;B-B ——出辊平面A .由图2可看出,在接触弧开始处靠近接触表面单元体的变形,比轧件中心层单元本变形要大。

这不仅说明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的变形分布不均匀,而且还说明表面层的金属流动速度比中心层的要快。

B .图2中曲线l 与曲线2的交点是临界面的位置,在这个面上金属变形和流动速度是均匀的。

轧制原理--第三章 变形区金属的流动

轧制原理--第三章 变形区金属的流动

宽展系数与压下率关系
第三章 金属的变形规律
3.3影响宽展的因素
轧辊直径对宽展影响
轧辊直径对宽展影响


原因:
随着D增加,变形区长度增加,纵向阻力增加, 由最小阻力定律,金属更易向宽度方向流动, 宽展增加。 随着D增加,Δh不变,咬入角增大,轧辊 形状使轧件延伸变形减小,宽展增加。 随着D增加, B / Rh 减小,外区的作用减弱, 使宽展增加。

L/B的变化反映变形区形状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纵 横阻力比,当L/B=2时,纵横变形几乎相等。
3.3影响宽展的因素
第三章 金属的变形规律
3.3影响宽展的因素
轧制温度与宽展指数关系
第三章 金属的变形规律
3.3影响宽展的因素
宽展与轧制速度关系
3.3影响宽展的因素



轧制道次对宽展的影响 总压下量一定,道次越多宽展越小 后张力对宽展的影响 后张力越大,宽展越小,当后张应力增加到剪 切屈服极限时,轧件宽展为零。 外端对宽展的影响 外端使沿板材截面的纵向延伸均匀,宽展减小
沿轧件断面高向上变形的分布
变形理论
均匀变形理论
由于未发生塑 性变形的前后 外端的强制作 用
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变形、应 力和金属流动分布都是均匀的
不均匀变形理论
大量实验证明 不均匀变形理 论比较正确
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变形、应 力和金属流动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沿轧件断面高向上变形的分布
轧制时的不均匀变形
A-A 入辊平面;B-B 出辊平面
沿轧件断面高向上变形分布
沿轧件断面高向上变形的分布
第3章 金属的流动规律
沿轧件断面高向的流动速度分布
塑性变形而产生的 金属质点纵向流动 两种运动叠加的结果 轧辊旋转的带动所 产生的机械运动 轧件在变形区 内金属质点在 高向上的流动

轧制原理

轧制原理
3、前滑和后滑
前滑:在轧制过程中,轧件出口速度 Vh 大于轧辊在该处的速度 V,既 Vh>V
的现象称为前滑现象。公式为: S hBiblioteka =V h−V
V
×100%
后滑:轧件进入轧辊的速度 VH 小于轧辊在该处的线速度 V 的水平分量 Vcosα
的现象称为后滑现象。公式为: S H
=
V
cosα

V H
V cosα
×100%
2
3.1 前滑值的确定 (1)实验法:事先轧辊表面上刻出距离为 LH 的两个小坑,轧制后轧件的表面
上出现距离为 Lh 的两个凸包,则按下公式求前滑值:
S h
=
Vt h

Vt
Vt
=
L h

L
L H
H
(2)计算法: 式中 γ—中性角
S = γ2R/h
h—轧件出口厚度
R—轧辊半径
3.2 影响前滑的因素
2、实现轧制过程的条件
2.1 咬入条件
咬入:依靠回转的轧辊与轧件之间的摩擦力,轧辊将轧件拖入轧辊之间的现
象称为咬入。
用力将轧件移至轧辊前,使轧件与轧辊在 A、B 两点切实接触,如图 2.1 所
示。此时,轧辊对轧件的作用力为径向力 N 及切向力 T。
1
在 A 点,将 N 分解为水平分量 Nx 与垂直分量 Ny,T 分解成水平分量 Tx
与垂直分量 Ty。Ny、Ty 方向相同,使金属产生压缩变形。而 Nx、Tx 方向相反,
Tx 力求将轧件拖入轧辊之间,而 Nx 则力求将轧件推出轧辊。所以:
Nx>Tx,则轧辊不可能将轧件咬入,
轧制过程不能实现;
Nx=Tx,则处于平衡状态;

轧制时金属的流动与变形

轧制时金属的流动与变形

趋于均匀,变形前的垂直横截面,变形后还是垂
直横截面,宽度可以忽略不记,这又称作“平断
面假设”;
可编辑版
9
(2) 质点轧制线方向上的运动速度(考察5个关键的 横截面);
(3) 附加应力分析(在轧制线方向,由于金属流动 不均匀而产生的)。
方法:考查变形区与外端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附加应 力。
原因:在变形区,高向上流动不均匀,而在外端,
2.1 厚轧件与薄轧件 l/h>0.5-------1.0 称为 薄轧件 l/h<0.5-------1.0 称为 厚轧件 l/h=0.5-------1.0 视情况而定
2.2 薄轧件的变形特点
前后滑区的摩擦力均指向中性面,表层金属所受 阻力比中部大,延伸比中部小,呈显为单鼓形。
可编辑版
8
(1) l/h增大,变形深入,沿高度方向上应力和变形
[说明] Vxh> Vxr VxH <Vxr 这种关系不变
可编辑版
13
3.1前滑的定义与测定
一、定义: 轧件的出口速度大于该处轧辊圆周速度的现象。
Sh
vh v100% v
Sh ------------前滑值 Vh -----------出口处轧件的水平速度 V------------轧辊圆周速度(水平分量)
面上水平速度的现象。
Shvcvosc os vH100%
VH---轧件入口速度
由 Sh=f (Vh,V) SH=f (V,VH)
FH×VH=Fh×Vh =const
λ=FH/Fh 得
1Sh (1Sh)cos
λ, α一定时(在某一轧制过程中)
Sh ↑ SH↓
可编辑版
17
1.4 影响前滑的因素(影响中性角的因素)

金属塑性变形基本理论—钢材的性能控制和要求

金属塑性变形基本理论—钢材的性能控制和要求

2020/3/29
39
珠光体的数量、大小及分布
• 珠光体为渗碳体与铁素体所组成的混合 物。在通常的情况下,珠光体中的渗碳 体与铁素体成相间排列而构成片层状组 织。在一定的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 体可呈颗粒状,称为粒状珠光体。
• 一般来说,珠光体的体积百分数增大时, 使钢材硬化,从而导致钢的韧性变坏。202 Nhomakorabea/3/29
25
控制轧制的三个阶段
• 奥氏体g再结晶区轧制 • 奥氏体g未再结晶区轧制 • (g+a)两相区轧制
2020/3/29
26
奥氏体g再结晶区轧制≥950 ℃
• 在高温轧制后急速进行再结晶。在这个阶段把由于 加热发生粗化的初期晶粒(200-500μm)通过反复轧 制——再结晶进行细化,这是再结晶区轧制的主要 目的,~950℃以上的温度范围属于这个区域。
• 位错钉扎机制。位错被可运动的溶质原子钉 扎而造成强化。这种钉扎主要是在合金开始 屈服时起作用;
• 摩擦机制。运动的位错受到相对不动的溶质 原子所引起的内应力场的阻碍,而增加了位 错运动的阻力;
• 结构机制。溶质原子通过影响合金中的位错 结构,而间接地影响使位错运动所需应力的 大小。
20
4.1.4 分散强化
• 双相区轧制材料具有大倾角晶粒和亚晶粒的混合组 织。这种包含亚晶粒的混合组织可使强度增大。亚 晶粒的形成也有使脆性转变温度下降的效果。
2020/3/29
29
• 控制轧制具有常规轧制方法所不具备的 突出优点。许多试验资料表明,用控制 轧制方法生产的钢材其强度与韧性等综 合性能不仅比常规的热轧后的钢材为好, 而且也比某些经过常规热处理的钢材为 好。
A k= A e +A p+ A d

(整理)变形控制.

(整理)变形控制.

1焊接变形控制:1.1焊接顺序:a)焊接顺序是控制减少焊接变形的最基本方法,下面将做解释。

b)详细的请参考焊接顺序工艺H903-91-10.a)板对接焊缝: 先焊端焊缝,再焊边焊缝。

参见下图:b)平板与结构的焊接:先焊平板对接缝,再焊结构对接缝,最后焊结构与结构之间的立角缝、结构与平板之间的立角缝。

c)结构之间及结构与外板之间的焊接应从中间向四周辐射进行。

焊接过程是对称的。

可采用跳焊和退步焊。

d)环形合拢缝的焊接:焊接时应由双数焊工对称进行;先焊舱内,后焊舱外;合拢缝焊完后,再焊结构对接缝,最后焊结构与外板的角接缝。

b)在矫正两个相邻的刚性不同的结构时,应先矫正刚性较大的结构,即先矫正厚度或构件截面较大的结构。

c)在矫正板架结构时,应先矫正骨材的变形,后矫正板壁的变形。

d)板架中有不同方向的变形时,应先矫正凹入骨架方向的变形、后矫正凸出的变形。

e)在矫正具有开孔或自由边缘的板架结构时,应先矫正板架的变形,后矫正开孔或自由边缘的变形。

f)当上层建筑围壁变形时,围壁的上、下层甲板应被矫正。

g)当矫正厚度小于5mm的薄板时,如需敲击,则应使用木槌,且用力不可过猛。

h)在焊缝和热影响区(距焊缝约30~50mm范围内)上不可直接加热和进行敲击,,也若必须敲击时,应在焊缝位置垫以带槽平锤。

i)当矫正变形需要重复加热或多次加热时,下次加热应在上次加热完全冷却后进行,且重复加热次数应不超过三次。

j)为不使材质表面温度过高和焊缝与材母局部融化,加热过程中应加快火焰移动速度,且移动速度应均匀一致。

1.2.2热矫正温度:a)根据AWS 5.26.2, 局部加热温度对淬火及回火钢不能超过590°C (1100°F),对别的钢不能超过650°C (1200°F)。

b)加热温度采用点温计测量。

1.2.3钢的冷却温度:a)在钢从高温降到315°C (600°F)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快冷,当钢的温度降到315°C(600°F)以下时,可以采用水冷和空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厚板轧制变形理论及钢板平面形状控制1.沿轧件断面高向上变形的分布1.1 中厚板轧制变形理论中厚板轧制变形是一种不均匀变形。

不均匀变形理论认为,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的变形、应力和金属流动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如图1所示。

其主要内容为:(1) 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的变形、应力和流动速度分布都是不均匀;(2) 在几何变形区内,在轧件与轧辊接触表面上,不但有相对滑动,而且还有粘着。

所谓粘着系指轧件与轧辊间无相对滑动;(前滑现象是轧件出口速度大于轧辊在该处的线速度)(3) 变形不但发生在几何变形区内,而且也产生在几何变形区以外,其变形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这样就把轧制变形区分成变形过渡区、前滑区、后滑区和粘着区,见图1;(4) 在粘着区内有一个临界面,在这个面上金属的流动速度分布均匀,并且等于该处轧辊的水平速度。

1-按不均匀变形理论金属流动速度和应力分布(h l />0.5-1.0时,)金属流动速度分布:1-表面层金属流动速度;2-中心层金属流动速度;3-平均流动速度;4-后外端金属流动速度;5-后变形过渡区金属流动速度;6-后滑区金属流动速度;7-临界面金属流动速度;8-前滑区金属流动速度;9-前变形过渡区金属流动速度;10-前外端金属流动速度。

应力分布: +拉应力,—压应力;1-后外端;2-入辊处;3-临界面;4-出辊处;5-前外端。

图2沿轧件断面高度上变形分布 图3- 轧制变形区(h l />0.8)1-表面层;2-中心层;3-均匀变形 1—易变形区;11—难变形区(粘着区);111—自由变形区A-A ——入辊平面;B-B ——出辊平面A .由图2可看出,在接触弧开始处靠近接触表面单元体的变形,比轧件中心层单元本变形要大。

这不仅说明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的变形分布不均匀,而且还说明表面层的金属流动速度比中心层的要快。

B .图2中曲线l 与曲线2的交点是临界面的位置,在这个面上金属变形和流动速度是均匀的。

在临界面的右边,即出辊方向,出现了相反现象。

轧件中心层单元体的变形比表面层的要大,中心层金局流动速度比表面层的要快。

C .在接触弧的中间部分,曲线上有一段很长的平行于横坐标轴的线段,这说明在轧件与轧辊相接触的表面上确实存在着粘着区。

D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入辊前和出辊后轧件表面层和中心层都发生变形,这充分说明了在外端和几何变形区之间有变形过渡区,在这个区域内变形和流动速度也是不均匀的。

1.2 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的变形不均匀分布与变形区形状系数的关系1. 当变形区形状系数h l />0.5-1.0时,即轧件断面高度相对于接触弧长度不太大时.压缩变形完全深入到轧件内部,形成中心层变形比表面层变形要大;粗轧阶段,包括精轧前几道次,大压下量深入到轧件内部,可以改善晶粒尺寸。

2. 当变形区形状系数h l /<0.5-1.0时,随着变形区形状系数的减小,外端对变形过程影响变得更为突出,压缩变形不能深入到轧件内部,只限于表面层附近的区域;此时表面层的变形比中心层要大,金属流动速度和应力分布都不均匀,如图2所示。

在精轧阶段最后几道次,因为压下量小,温度低,变形深入不到内部。

图4-h l /<0.5-1.0时金属流动速度与应力分布 (a )金属流动速度分布:1、6外端;2、5-变形过渡区;3-后滑区;4-前滑区(b )应力分布:A-A 入辊平面;B-B 出辊平面1.3. 沿轧件宽度方向上的流动规律根据最小阻力定律,由于变形区受纵向和横向的摩擦阻力2σ、3σ的作用(见图3),大致可把轧制变形区分成四个部分;即ADB 及CGE 和ADGC 及BDGE 四个部分,ADB 及CGE 区域内的金属沿横向流动增加宽展,面ADGC 及BDGE 区域内的金属沿纵向流动增加延伸。

a. 外端对变形区金属流动分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前后外端对变形区产生张应力。

b. 另一方面由于变形区的长度l 小于宽度b ,故延伸大于宽展,在纵向延伸区中心部分的金属只有延伸而无宽展,因而使其延伸大于两侧,结果在两侧引起张应力。

这两种张应力引起的应力以AB σ表示,它与延伸阻力3σ方向相反,削弱了延伸阻力,引起形成宽展的区域ADB 及CGE 收缩为adb 和cge 。

事实证明,张应力的存在引起宽展下降,甚至在宽度方向上发生收缩产生所谓“负宽展”(连轧中均存在)。

在轧件头部张应力较小,使得宽展较大。

c. 沿轧件高度方向金属横向变形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一般情况下接触表面由于摩擦力的阻碍,使表面的宽度小于中心层,因而轧件侧面呈单鼓形。

当h l /小于0.5时,轧件变形不能渗透到整个断面高度,因而轧件侧表面呈双鼓形,在粗轧机上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

所以济钢,因为粗轧的压下量小,变形深入不到内部,使得轧件侧面呈双鼓形。

图5 轧件在变形区的横向流动2.轧制过程的横变形——宽展定义:沿横向移动的体积所引起的轧件宽度的变化称为宽展。

在习惯上,通常将轧件宽度方向线尺寸的变化,即绝对宽展直接称为宽展。

2.1 宽展分类在不同轧制条件下,坯料在轧制过程中的宽展形式不同。

根据金属沿横向流动的自由程度,宽展可分为:自由宽展、限制宽展和强迫宽展。

(1)自由宽展材料在轧制过程中,被压下的体积往横向流动时,具有沿垂直于轧制方向朝两侧自由流动的可能性,此时不受其金属流动除受接触摩擦的影响外,不受其他任何的阻碍和限制,如孔型侧壁、立辊,结果明显地表现出轧件宽度上线尺寸的增加。

这种情况为自由宽展。

如平辊上轧制矩形断面轧件,以及宽度有很大富裕的扁平孔型内轧制。

板带轧制,展宽表现为自由宽展,中厚板轧制亦是。

在开轧阶段,有30-40%体积用于宽展,到较薄时,宽展很少。

(2)限制宽展金属横向流动,除了受接触摩擦的影响外,还承受孔型侧壁的限制作用。

(3)强迫宽展金属横向流动不仅不受任何阻碍,且有强烈的推动作用,使轧件宽度产生附加的增长,此时产生的宽展为强迫宽展。

如凸型孔型中轧制。

2.2 宽展沿轧件横断面高度上的分布由于轧辊与轧件的接触表面上存在着摩擦,以及变形区几何形状和尺寸的不同,因此沿接触表面上金属质点的流动轨迹与接触面附近的区域和远离的区域是不同的。

它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滑动宽展1B ∆、翻平宽展2B ∆和鼓形宽展3B ∆,如图3所示。

(1) 滑动宽展:变形金属在与轧辊的接触面产生相对滑动所增加的宽展量,以1B ∆宽展后轧件由此轧件达到的宽度为:11B B B H ∆+=(2 ) 翻平宽展是由于接触摩擦阻力的作用,使轧件侧面的金属,在变形过程中翻转到接触表面上。

使轧件的宽度增加,增加的量以2B ∆表示,加上这部分展宽的量之后轧件的宽度为;211B B B B H ∆+∆+=(3) 鼓形宽展是轧件侧面变成鼓形而造成的展宽量,用3B ∆表示,此时轧件的最大宽度为:321B B B B b H ∆+∆+∆+=显然,轧件的总展宽量为:321B B B B ∆+∆+∆=∆通常理论上所说的宽展及计算的宽展是指将轧制后轧件的横断面化为同厚度的矩形之后,其宽度与轧制前轧坯宽度之差,即H h B B B -=∆因此,轧后宽度是一个为便于工程计算而采用的理想值。

滑动宽展1B ∆、翻平宽展2B ∆和鼓形宽展3B ∆的数值,依赖于摩擦系数和变形区的几何参数的变化。

它们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但至今定量的规律尚未掌握。

只能依赖实验和初步的理论分析了解它们之间的一些定性关系。

例如摩擦系数越大,不均匀变形就越严重,此时翻平宽展和鼓形宽展的值就越大,滑动宽展越小。

各种宽展与变形区几何参数之间有如图7所示的关系,由图中的曲线可见,当h l /越小时,则滑动宽展越小,而翻平和鼓形宽展占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h l /越小,粘着区越大,故宽展主要是由翻平和鼓形宽展组成。

而不是由滑动宽展组成。

图6. 宽展沿轧件横断面高度的分布 图7. 各种宽展与h l /的关系2.3 宽展沿轧件宽度上的分布关于宽展沿轧件宽度分布的理论,基本上有两种假说:第一种假说认为宽展沿轧件宽度均匀分布。

这种假说主要以均匀变形和外区作用作为理论的基础。

因为变形区与前后外区彼此是同一块金属,足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因此对变形起着均匀的作用,使沿长度方向上各部分金属延伸相同,宽展沿宽度分布自然是均匀的,它可用图8来说明。

第二种假说,认为变形区分为四个区域,即在两边的区域为宽展区,中间分为前后两个延伸区,它可用图9来说明。

图8. 宽展沿宽度均匀分布的假说 图9. 变形区分区图示2.4 影响宽展的因素(1)相对压下量的影响压下量是形成宽展的源泉,是形成宽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对压下量愈大,宽展愈大。

很多实验表明,随着压下量的增加,宽展量也增加,如图10(b)所示,这是因为压下量增加时,变形区长度增加,变形区水平投影形状b l /也增大,因而使纵向塑性流动阻力增加,纵向压缩主应力值加大。

根据最小阻力定律,金属沿横向运动的趋势增大,因而使宽展加大。

另一方面,H h / 增加,高向压下来的金属体积也增加,所以使b ∆也增加。

应当指出,宽展量随压下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状况由于H h /∆的变换方法不同,使b ∆的变化也有所不同,如图10(a)所示,当H =常数或h =常数时,压下率H h /∆增加,b ∆的增加速度快,而h ∆=常数时,b ∆增加的速度次之。

这是因为,当H 或h =常数时,欲增加H h /∆,需增加h ∆,这样就使变形区长度l 增加,因而纵向阻力增加,延伸减小,宽展b ∆增加。

同时h ∆增加,将使金属压下体积增加,也促使b ∆增加,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将使b ∆增加得较快。

图10. 宽展与压下量的关系a. 当h ∆、H 、h 为常数,低碳钢轧制温度为900和速度为1.1m/s 时,b ∆与H h /∆的关系b. 当H 、h 为常数,低碳钢轧制温度为900和速度为1.1m/s 时,b ∆与H h /∆的关系图11所示为相对压下率H h /∆与宽展指数h b ∆∆/之间关系的实验曲线,对上述道理可以完满地加以解释。

当H h /∆增加时,b ∆增加,故h b ∆∆/会直线增加;当h 或H 等于常数时,增加H h /∆是靠增加h ∆来实现的,所以h b ∆∆/增加得缓慢,而且到一定数值以后即h ∆增加超过了b ∆的增大时,会出现h b ∆∆/下降的现象。

图11.在h ∆、H 、h 为常数时宽展指数与压下率的关系(2)轧制道次的影响实验证明,在总压下量一定的前提下,轧制道次愈多,宽展愈小,如表3—1所示的数据可完全说明上述结论,因为在其他条件及总压下量相同时,一道轧制时变形区形状b l /比值较大,所以宽展较大;而当多道次轧制时,变形区形状b l /值较小,所以宽展也较小。

因此,不能只是从原料和成品的厚度来决定宽展,而总是应该按各个道次来分别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