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0cec09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8.png)
中国近现代社会⽣活的变迁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活的变迁1、物质⽣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劝学:标准要求执⼦之⼿——名师伴你同⾏知识能⼒⽬标过程⽅法⽬标情感态度⽬标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物质⽣活的变迁包括“变化中的男⼥服饰”、“并⾏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
社会习俗的变迁指的是“习俗风尚的变⾰”。
2、变迁的原因:鸦⽚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个独⽴⾃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巨⼤变⾰,与此同时,与⼈民⽇常⽣活紧密相关的物质⽣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改变。
鸦⽚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的思想、⽂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保守的传统⽂化遭受着西⽅⽂明的冲击,⼀⽅⾯,传统⽂化不愿意放弃⾃⼰的统治地位,另⼀⽅⾯西⽅⽂明⼜来势汹涌,伴随着这⼀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场⼤的变⾰,与⼈民⽣活息息相关的⾐、⾷、住、⾏等⽅⾯的变⾰显得尤为突出。
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是欧风美⾬的潜移默化。
西⽅国家资本的注⼊,把以⼯业⽂明、科学⽂化和⽣活⽅式为核⼼的近代⽂明移植到中国。
⼆是维新思潮、⾰命思潮的推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战争后直⾄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排外向学习西⽅、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存洋,⼜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配,⼜重新趋于封闭化、独⽴化。
改⾰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5、特别注意,社会⽣活的每⼀次⼤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联的:①第⼀次变化:在鸦⽚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量涌⼊、上海等近代化⼤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民的⽣活与以前相⽐,发⽣了显著的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3460b29b6648d7c0c746bf.png)
.
16
.
17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 传统建筑(北方)
上海滩老洋房 中西合璧
.
别墅 新式住宅
18
.
19
.
20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21
•
• 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 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
12
四、原因: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
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侵略,
外因
西学东渐:
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 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 政治变革: 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
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内因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 1.发展历程
• (1)传统工具:轿子、马车
• (2)近代交通发展:
• A.人力交通工具:洋车、三轮车、自行车
• B.机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火车、
•
轮船、飞机
(3)新中国现代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多层次性
2.特点:(1)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2)各地发展不平衡
(3)各层次交通. 工具并行应用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 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 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22
• 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一、交通工具更新 • (表现、特点、原因、影响)) •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 (邮政通信、电报、电话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1b040dad02de80d4d840aa.png)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中青年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青年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01bd7c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3.png)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Ⅰ※要点概述专题分三块内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个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是第三阶段,衣食住行、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的变化迅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便捷的联络方式。
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Ⅱ※逐课阅读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f83bbd158f5f61fb736667a.png)
长袍马褂
西装
(外来)
中山装
(中西合璧)
1、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
2、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 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 考试、监察) 3、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 族、民权、民生)。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 之大义。
5、口袋盖呈倒笔架形表示以文治国
1877年,福建 巡抚丁日昌在台湾 架设电报线,这是 中国人自己修建、 自己掌管的第一条 电报线。 1879年,李鸿 章在天津架设起中 国大陆第一条自办 电报线路。此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早 期 电 报 机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 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通了第 一个人工电话交换所。这是 我国使用电话的开端。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 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 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谭鑫培
任景丰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 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 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 史以来的第一部无声电影──京 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 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
清炖狮子头
水晶肘子
19世纪40年代起 西餐开始传入中国
西餐
西餐厅
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式快餐
四合院 传统建筑 (北方)
最早出现在租 界的“洋房”
我国住宅现今的特点 逐渐西化 中西合璧
现代中西合璧建筑 北京西站
中 式 家 具
西 式 家 具
一 夫 多 妻 制
清 末 传 统 婚 礼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0bdc09680203d8cf2f2469.png)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A.北京是民国时期文化中心B.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上海
C.上海的纸质传媒优于北京D.上海的市场经济比北京发达
二、简答题
27.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A.皮影B.电影C.戏剧D.电视
9.在中国,大到商场酒店,小到接头摊贩,均可以接受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等手机移动支付方式。这一现象说明
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
C.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 )
2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2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07e65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5.png)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2014年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4年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315372c0722192e4536f60b.png)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说明考试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原: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原: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
)(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一)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1、物质生活(1)衣:①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是长袍马褂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③中山装与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④20世纪下半叶:50-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⑤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的暖向穿的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变化特点: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多样化;中西方服装并存。
(2)食:①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江苏)。
②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①北方的四合院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③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建筑。
2、社会习俗(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
(2)表现:①婚嫁习俗的变迁: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婚姻自主、删繁就简;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②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5de38373968011ca30091f0.png)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整体感知】: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习目标】【预习导学】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1)服饰变迁的总体趋势:由、、、,逐渐向、、、转变。
(2)男子服饰:①传统服饰:鸦片战争前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②西洋服饰—: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③中西合璧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基础上,吸收欧美服饰优点形成的。
在后的几十年里,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3)女子服装:改良式,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先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破除神权等法令;③广大农村缠足陋习未止。
(2)婚姻自由:、、以及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在中国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
②清末民初以来反对,主张。
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已成为一种时尚。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的演进。
(2)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
(3)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①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在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4)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①电车:出现于年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②公共汽车:出现于年的。
③轮船: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年4月,中国建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④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专题四第1课
![专题四第1课](https://img.taocdn.com/s3/m/988e9fda80eb6294dd886ca3.png)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上网浏览;分类整理;个人代表作品档案;三种测评结合【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课前自主预习一·课前探究: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新式服饰和传统的华冠儒服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理念?二.知识清单(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服饰的变化(1)变化趋势①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2)近代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6f27b6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d.png)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中国人民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科技进步、文化变革、政治革命等各种因素不断塑造着中国社会的面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苦难和磨难,也收获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首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
这种变化来自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影响。
中国自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多元化程度,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我们能够察觉到食品、娱乐、电视、电影、时尚等方面的多元化。
例如,在食品方面,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食品进驻中国市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娱乐方面,电影院和夜市的扩张,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获得娱乐和卡拉OK的环境。
多元化使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
其次,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在过去,中国的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
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城市化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许多人农村迁移到城市,以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和资源的聚集,也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
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第三个特征。
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更多地依赖互联网和数字媒体获得信息和交流。
例如,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新闻、在线购物和金融服务,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常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层面的创新和改变,包括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及新型的职业领域。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娱乐和购物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
现举几个例子。
1.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也是随着时间不断演变的。
在2018年,福建省东山县的红树林景区颁布了禁摄令。
这蕴含着一些信息:短视频和自拍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现象,也说明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1c1561c55270722192ef7d5.png)
多样性 独特性
文明史观
工业化 社会 史观
对外开放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
1.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服饰、饮食、建筑、 交通、通讯的变化
2.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 大众传媒的渐变
宏观思考
“变”的表 变
”
现
社会生活是时代的产物, 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 济、思想的反映。
“
“变”的原因
“变”的特点 “变”的影响
宏观思考
生产力标准始终是判断变迁进步性 的重要依据。
现代化 史观
全球 史观
总结提升 “一个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 “一”: 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 化的趋进。但存在着地域的不平衡性。 “两个视角”:一是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放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大背景下去学习; 二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 演进。 “三个内容”: “三”: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传播媒体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四”: “四次巨变”: 鸦片战争以→辛亥革命后→新中国国成立后→改革开 放以后
• 【史料印证】
• 【史料印证】
• 【史料印证】
• 【史料印证】
• 1.识图 • 图1
• •
思考1:四合院反映出我国古代哪些信息? 提示:封闭式住宅是自然经济小农思想心 态的体现;严格的住房安排是封建家长制、尊 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e332a775168884868762d63d.png)
ARJ21---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 新支线飞机
2007年12月21日,ARJ21-700在上海 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这标志着中国飞 机正式跻身世界民用客机行列。
北京首都机场 第三航站楼
空中客车A380
计划于2006年投 入使用的空中客 车A380客机的模 拟图片。这种被 称为最先进、宽 敞和高效的超级 巨型客机将拥有 555个客舱座位。
古代的交通工具
木船、马车、轿子 百姓步行 动力:人力、畜力 特点:速度慢
▲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进步: 1.轮船——航运交通 3.汽车——公路交通 2.火车——铁路交通 4.飞机——航空交通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动力:机械动力(蒸汽—内燃—电气)
▲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的进步 1.电报:有线 无线 2.电话:有线 3. 无线 4.
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用料广
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 于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 调制。
拔丝珍珠苹果
脱骨扒鸡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烤乳猪
(3)清淡爽口。 (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调 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
①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公路和航空都 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同时由于顽固势力阻扰、 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经济落后,总体发展缓慢 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之间的交通发展不平衡
古代的通讯方式 书信(带信、飞鸽、驿站)
烽火
春 望 杜甫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老式 电话
20世纪90年代起, 开始逐渐普及,当 时国人有句流行语 “有事就call我”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f18971b6bd97f192279e917.png)
赵丹
阮玲玉
胡蝶
朱飞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 渔光曲》 年 月在上海 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 个月, 引起轰动,连映 个月,主题歌 渔光曲》哀婉动人, 《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唱 一时的流行歌曲。 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在 年 月在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 影片
陆 火车(19世纪末 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火车( 世纪末 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近代以来 个快速发展期)、 个快速发展期)、 汽车(1924年上海 、电车(1906年天津) 年上海)、电车( 年天津) 汽车 年上海 年天津 空: 飞机(20世纪 年代) 飞机( 世纪20年代) 世纪 年代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 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城市显著, 城市显著
——轮船 轮船(1865年) 轮船 年
“万年清”号 万年清” 万年清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我国最早的铁路 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 )沪淞铁路通车,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重点3、 重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 社会生活的影响
•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 、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 2、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 、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 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 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 们的思想观念, 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 3、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 、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 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730be52bb4cf7ec4afed09f.png)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A.轿子B.人力车C.自行车D.汽车2.公共汽车在我国运行较晚,最早出现公共汽车上路的城市是A.上海B.北京C.南京D.广州3.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A.广东省B.福建省C.台湾省D.江苏省4.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
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
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
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请回答:⑴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⑵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⑶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三、问答题6、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轮船、火车、汽车和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944992e783e0912a2162ab2.png)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第一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1、服饰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二阶段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第三阶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饮食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3、住宅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婚姻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3、其他: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陆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2、近代: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轮船(1865年)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 ③运力更大; ④费用更低廉; 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4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f99666fa45177232f60a2bc.png)
欢迎关注@高考直通车:/gaokao96040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概念阐述】1.社会习俗及其变化含义:社会习俗亦称“社会风俗习惯”,是人们自发形成,并为社会大多数人经常重复的行为方式。
它是潜移默化的,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与社会制度变革有密切关系。
表现: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婚姻、社会交往、妇女解放等方面均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婚姻自主取代了包办婚姻,鞠躬握手取代了跪拜作揖,妇女走出家庭步入了社会。
认识:它们折射了近代以来的民主、开放、西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变迁。
2.近现代的服饰变化变化的表现:20世纪早期,服饰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在长袍马褂依然流行的同时,西装流行开来,中山装则大为流行,并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备受青睐,60年代中期以后,军装和干部服盛行,80年代以后,服饰变化趋于复杂和多元。
变化里的文化内涵:近代服饰由拘谨、保守、等级转向适体、美观和平民化;现代服饰则由政治化、单调性转向人性化、多样性。
变化里的历史内涵:它们与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和对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3.近代交通工具种类:自行车、汽车、电车、火车、轮船和飞机都是在近代中国先后出现的交通工具。
出现的时间:除轮船外,大体都出现在20世纪初期。
价值:它们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是近代中国受西方影响的表现所在。
4.大众传播媒介含义和种类: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传递新闻和信息的载体,它包括报刊、通讯社、广播、影视和互联网等媒介。
出现的时间: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人自己办报的历史,中国人自己的广播、电影等出现于民国时期,而电视和互联网则出现于20世纪下半叶。
影响:丰富和改善民众的文化生活,传递社会变化的信息,是近代以来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变化的写照。
【难点辨析】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性、基本原因和特征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近代先进的物质生活和习俗被部分崇洋媚外和开放的中国人所接受,不土不洋的现象比较普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西餐 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 品的食品厂出现
1987年发起“菜篮子工程” 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 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 列入“菜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 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 、奶牛等。
如今的菜篮子工程基地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A、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长袍马褂与西装革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A、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长袍马褂与西装革
履是近代社会特有景观。中山装与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 物;B、20世纪50、60年代中山装成为时尚;C、文革期间盛行 绿军装;D、改革开放后服装丰富多彩。
2、饮食方面 (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菜系吗?
二、中国饮食变化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 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 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 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中心 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次,北京四合 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 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 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 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 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北 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 野广大。 还有一点,就是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 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3、建筑:洋房与里弄并存,中国建筑出现西化倾向,具有中西 合璧特征。
社会习俗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 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
2.你知道厨师为何要戴帽子吗?那 你又知道帽子的高低有何含义吗?
据资料记载;18世纪末,法国巴黎一家大菜馆有位颇有名气的高级厨 师,名叫安托万·克莱姆。安托万生性幽默。一天,他看到有位顾客头上戴 着一顶白色高帽子,觉得十分别致,就仿制了一顶,并且让自己的帽子比 那位顾客的帽子更高。他戴上这顶帽子进进出出,引人注目,逗人发笑, 一时顾客慕名纷至沓来。
其他一些饭店、菜馆的厨师们听说后纷纷仿效,也都戴上了高顶的帽 子以招待生意。久而久之,白色的高帽子便成了厨师们的装饰品。 更有趣的是,有关部门还制订了戴帽的标准:根据厨师技术水平的高低和 厨师工龄的长短,分别规定厨师所戴帽子的高低,使人们一看帽子便知道
这位厨师的烹任水平,帽子越高,手艺也就越高超。 (防止掉头发)
清炖狮子头
(1)中餐——四大菜系
四大菜 代表区域
口味特点
系
鲁菜 山东(济南、 清香、鲜嫩、味
胶州)
纯
粤菜 广州、潮州 鲜、嫩、爽、滑
等地
川菜 四川(成都、 味浓、重辣
重庆)
淮扬菜 扬州、淮河 清淡、味甜
流域一带
■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①世界三大烹饪流派:
东方烹饪流派:以中国为代表 西方烹饪流派:以法国为代表 阿拉伯烹饪流派:以土耳其为代表
主要考查对社会习俗(婚姻制度变化)、 物质生活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多 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如人民的饮食 起居)。从题型看,选择和材料题都有。 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新旧社会做 比较,理解其形成背景、原因、特征及 其影响。热点方面要注意政府对民生问 题的关注
▲【单元核心内容】: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
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
之长。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 鱼香、家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
鱼 香 肉 丝
麻婆豆腐
淮扬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春有刀鲸夏有
鳃,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禽蔬联潮上 空,这些富饶的物产为淮扬菜系的形成提供了优越 的物质条件。
鸦片战争 长袍马褂
中式与西式、 半殖民地
后——新中 上衣下裙
传统与现代 半封建社
国成立
西装、中山装 并存
会
旗袍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 后——十一 制服装 届三中全会 绿军装
政治色彩强 烈与革命相 关的服饰成 为主流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十一届三中 异彩纷呈 全会至今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胡试祥令翰,的必《自上易海西小服志始》。 ——宋恕(1862-1910)
材料三:“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 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 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 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摺》
反映了阅日读“常下从西列前式材亲食友料品礼:对尚普往来通所百姓 生活的影响馈。赠最者早以出茶现食肆在中鸦鸡片蛋战糕争、后, 人们的饮食眉变毛化饺还为有通:常品吃,西近餐则、此抽烟
等食品已不合时宜,而以
卷喝咖啡等外饮国料糖。果及罐头为主。”
请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何时? 除此之外,人们的钦食还 有什么变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生 产方式的变化\西方服饰的优点……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 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 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 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服饰
保暖
时尚、个性
长
男袍
子
马 褂
西 装 中 山 装
干 部 服 列 宁 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绿现 军代 装服
装
女旗 子装
上改 干 衣良 部
绿 军
现 代
下旗 裙袍
服 列 宁
装
服 装
装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阶段
表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用料广
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于 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
拔丝珍珠苹果
脱骨扒鸡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烤乳猪
(3)清淡爽口。
东江盐焗鸡
(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调
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二、 物质生活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 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 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专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 与精神生活的变迁: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
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 变迁。
【高考展望】: 近三年来对本单元考查内容有限,
▲【单元基本线索】:
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与近现代精神 生活变迁。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分段:
•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 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 现代(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年); 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近代服饰:多元 50年代的时 60年代的流行: 化与新旧并存 尚:列宁装 绿军装
列宁装
绿军装
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 等苏式服装会受到青睐呢?
20世纪60、70年代的服饰在颜色和样式上呈现怎样 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 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老北京的四合院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 封闭性)
上海法租界的老房子
房上 海 早 期 洋
西方建筑文化以外向 和开放著称
现代住房
逐渐西化 中西合璧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A、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长袍马褂与西装革
履是近代社会特有景观。中山装与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 物;B、20世纪50、60年代中山装成为时尚;C、文革期间盛行 绿军装;D、改革开放后服装丰富多彩。 2、饮食:A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 同时西式糖果和饮料也开始受国人欢迎。B20世纪50、60年代物 质匮乏,居民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西装
清 朝
大学生和大中学
校的老师,则多
是上身穿阴丹士
林布的长袍、下
身穿西式裤子、
穿着阴丹士林布长袍的老师们
脚穿布鞋。到民
国中后期,这么
一种穿着打扮, 种中国西人合将壁其的与穿中着国来传:绸统缎的长长袍袍、马西褂俨服进裤然行,融已头合顶经,圆成创形造了礼出帽知一, 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识,分这样子的的装标束大志多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