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弊端和回归闭卷考试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弊端和回归闭卷考试的必要性
发布者:赵新发布时间: 2012-8-3 8:49:51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已经好多年了,估计其本意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到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但是通过这么一些年的实践来看,个人人觉得,倒是弊大于利。

首先: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上过分依赖笔记或资料,迷信宝典。

学生认为:反正是开卷,到时候翻书就可以了。

表现在平时听课不认真,思考不主动,发言不积极,课后不复习,该记的不记,该动脑的不思考,更不去理解,历史书是学过了一遍,但所知不多,所悟不深。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与我们的考试方式及内容也有极大的关系。

本来开卷考试应该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题目在时间和地点以及知识点上跨度大、综合性强,这些是建立在对课本熟读熟记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和拓展。

所以开卷考试并不是打开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的。

相对的说,它要比闭卷考试难得多,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家情愿选择闭卷考试也不乐意去开卷。

但事实上我们江西前省一直以来的中考卷都不难,包括灵活性和综合性都不高,很多平时依赖宝典的学生也能取得高分,就以我所教的那个山区学校为例,有时竟然还可以消灭不及格。

瑞金每年都会去编一本所谓的《历史宝典》,效果和反响都不错。

也就是说,学生有依赖资料的气候与土壤。

其次: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初中历史开卷考试以来,由于学生在学习态度和思想观念上存在不用记忆或者不用理解的错误想法。

因此,在学习方法上表现在只理解不记忆或只记忆不理解。

他们认为开卷考试只须在书上划线做些记号就行,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考试时可以带课本和复习资料,到时候翻书就可以了。

因为观念不对,在学习方法上就就走入了误区。

其实开卷考也要试熟记基本史实,这样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尤其是开卷考试不仅考知识,而且还考能力。

能力则取决于平日的知识的积累,只靠临时翻书是不行的。

因此,必须注重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及时进行复习巩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达到触类旁通。

个人认为去年的中考试题是出得最好一年,真正体现了“活而不难”的原则,虽然我校的历史成绩考得不是太好,但是,我想,这样的题目,对于惯性思维的师生都是一个警醒。

在初一初二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中,瑞金近几年采用了闭卷考试的形式,但题型、分值不变。

阅读了一下试卷,发现也和闭卷考试难度差不多,结果同样有不少学生能够考高分。

事实说明只要真正的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开卷闭卷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形式问题罢了。

因为闭卷考试的理念宣传,所以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空前重视,在他们看来,也许是再也不能像过去那么随便了,花在历史学科上的时间自然也多了一些。

个人以为,回归闭卷考试有以下好处。

其一,有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历史基础,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

只有回归闭卷考试,学生才能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才不会产生依赖或侥幸心理,“前面就是莫斯科,大家已经没有退路了”,学生如果没有真正学会融会贯通,他们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把一大堆课本及资料带进考场了,每次开卷考试前,每个学生都生怕资料带的不够,其实能真正用上的能有多少呢,都是追求心里安慰罢了。

回归闭卷考试后,学生已无所依赖,只有扎扎实实回归课本,消化掌握所有必考知识点,才能考出好成绩来。

其二,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高考文综需考历史,还是闭卷考试,这就造成初高中教学上的脱节,因为考试形式不一,评价标准不同,不一定初中历史考了高分的人,到了高中历史也能学得很好。

其实,无论是开卷也好,闭卷也罢,个人认为,历史的考试方向都必须朝着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或综合分析历史现象探讨历史成因等方向进行,简而言之就是要培养活学
活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吧。

当然,对于一些重大事件,肯定还是需要识记的,比如说,你问学生,中国共产党是那一年诞生的,今年是建党多少周年?学生说,对不起,让我回去翻翻课本再告诉你。

岂不是闹出笑话来了?但更多的还是应该考一些灵活性的题目,比如,你问为什么1959年-1961年中国粮食减产严重?书上没有现成答案,通过分析,学生大致可以给出这样的答案:一是三年自然灾害;二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村生产力造成的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总之,考试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社会上经常使用的一种选择人才的手段和方法。

也只有能真正考出学生水平的考试,才能真正有利于选拔人才。

才称得上是公平合理的考试。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已经好多年了,估计其本意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到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但是通过这么一些年的实践来看,个人人觉得,倒是弊大于利。

首先: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上过分依赖笔记或资料,迷信宝典。

学生认为:反正是开卷,到时候翻书就可以了。

表现在平时听课不认真,思考不主动,发言不积极,课后不复习,该记的不记,该动脑的不思考,更不去理解,历史书是学过了一遍,但所知不多,所悟不深。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与我们的考试方式及内容也有极大的关系。

本来开卷考试应该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题目在时间和地点以及知识点上跨度大、综合性强,这些是建立在对课本熟读熟记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和拓展。

所以开卷考试并不是打开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的。

相对的说,它要比闭卷考试难得多,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家情愿选择闭卷考试也不乐意去开卷。

但事实上我们江西前省一直以来的中考卷都不难,包括灵活性和综合性都不高,很多平时依赖宝典的学生也能取得高分,就以我所教的那个山区学校为例,有时竟然还可以消灭不及格。

瑞金每年都会去编一本所谓的《历史宝典》,效果和反响都不错。

也就是说,学生有依赖资料的气候与土壤。

其次: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初中历史开卷考试以来,由于学生在学习态度和思想观念上存在不用记忆或者不用理解的错误想法。

因此,在学习方法上表现在只理解不记忆或只记忆不理解。

他们认为开卷考试只须在书上划线做些记号就行,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考试时可以带课本和复习资料,到时候翻书就可以了。

因为观念不对,在学习方法上就就走入了误区。

其实开卷考也要试熟记基本史实,这样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尤其是开卷考试不仅考知识,而且还考能力。

能力则取决于平日的知识的积累,只靠临时翻书是不行的。

因此,必须注重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及时进行复习巩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达到触类旁通。

个人认为去年的中考试题是出得最好一年,真正体现了“活而不难”的原则,虽然我校的历史成绩考得不是太好,但是,我想,这样的题目,对于惯性思维的师生都是一个警醒。

在初一初二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中,瑞金近几年采用了闭卷考试的形式,但题型、分值不变。

阅读了一下试卷,发现也和闭卷考试难度差不多,结果同样有不少学生能够考高分。

事实说明只要真正的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开卷闭卷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形式问题罢了。

因为闭卷考试的理念宣传,所以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空前重视,在他们看来,也许是再也不能像过去那么随便了,花在历史学科上的时间自然也多了一些。

个人以为,回归闭卷考试有以下好处。

其一,有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历史基础,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

只有回归闭卷考试,学生才能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才不会产生依赖或侥幸心理,“前面就是莫斯科,大家已经没有退路了”,学生如果没有真正学会融会贯通,他们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把一大堆课本及资料带进考场了,每次开卷考试前,每个学生都生怕资料带的不够,其实能真正用上的
能有多少呢,都是追求心里安慰罢了。

回归闭卷考试后,学生已无所依赖,只有扎扎实实回归课本,消化掌握所有必考知识点,才能考出好成绩来。

其二,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高考文综需考历史,还是闭卷考试,这就造成初高中教学上的脱节,因为考试形式不一,评价标准不同,不一定初中历史考了高分的人,到了高中历史也能学得很好。

其实,无论是开卷也好,闭卷也罢,个人认为,历史的考试方向都必须朝着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或综合分析历史现象探讨历史成因等方向进行,简而言之就是要培养活学活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吧。

当然,对于一些重大事件,肯定还是需要识记的,比如说,你问学生,中国共产党是那一年诞生的,今年是建党多少周年?学生说,对不起,让我回去翻翻课本再告诉你。

岂不是闹出笑话来了?但更多的还是应该考一些灵活性的题目,比如,你问为什么1959年-1961年中国粮食减产严重?书上没有现成答案,通过分析,学生大致可以给出这样的答案:一是三年自然灾害;二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村生产力造成的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总之,考试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社会上经常使用的一种选择人才的手段和方法。

也只有能真正考出学生水平的考试,才能真正有利于选拔人才。

才称得上是公平合理的考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