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频数分布表》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数段,我们在这一栏画“正”字的第一笔,77属于70至80分数段,我们在这一栏画“正”字的第一笔,68属于60至70分数段,我们在这一栏画“正”字的第一笔,92属于90至100分数段,我们在这一栏画“正”字的第一笔,67属于60至70分数段,我们在这一栏画“正”字的第二笔,以此类推,完成分数个数的累计工作.

以第一个分数段50~60为例,来说明表格中后两列的填写方法,

在50~60分这一段,通过对正字笔顺:横,竖,横三笔累计统计,可以得到:50~60分这个分数段的分数个数为3个,所以表格中分数个数为3,然后用3÷40得到这一段的数据个数与总个数的比值为0.075. 依据以上的方法得到分段统计表如下:

其中,50~60分这一段有3个数据,60~70分这一段有5个数据,70~80分这一段有11个数据,80~90分这一段有15个数据,90~100分这一段有6个数据.分数个数与总个数

的比值依次为:0.075,0.125,0.275,0.375,0.150.

最后一行是合计,即求出每一列的数据之和. 上面对数据的分段统计的过程就是数据的分组整理.

数据的分组整理:是指按数值的大小,把一组数据分成若干小组,累计各小组的数据个数过程.其中每个分数段是一个“组区间”,分数段两段的数据是“组限”,分数段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组距”,分数段的个数是“组数”.

有了分组整理的知识,我们再来看成绩分段统计表表头信息中分数个数这项,在数据的分组整理中,累计出每个小组数据的个数,称为这组的频数. 因此分数个数累计又称频数累计.再看表格最后一列,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个数的比值称为这组的频率.根据频率的概念可以得到频率的计算公式为:频率=这一组的频数÷数据总个数.因此,分段统计表又叫频数分布表.数据分组整理的结果通常用频数分布表来表示.

其中,表头一栏的信息为分组,频数累计,频数以及频率. 请观察合计一栏,通过计算,你有哪些发现?

发现:合计一栏中,频数之和=总人数,频率之和=1.

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是不是任意一个频数分布表中频率之和都等于1呢?

下面,我们任意选取一个频数分布表进行求解.如表所示,

如果设第一组的频数为x 1, 第二组的频数为x 2,第三组的频数为x 3, 第n 组的频数为x n ,总个数为x ,通过频率计算公式可以得到各组频率,则频率之和为:

因为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根据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可以得到分母是x ,分子是x 1+x 2+x 3+...x n ,又因为

x 1+x 2+x 3+...x n =x ,1

x

x

==所以原式

因此,任意一个频数分布表频率之和都等于1. 在频数分布表中,我们把各组的频数相加,如果合计的总频数与题目信息中的总数一致,就说明我们的数据分组符合不重不漏的原则.如果合计的总频率等于1,就说明: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因此,合计的总频数与合计的总频率,为数据分组整理的正确性提供了核算依据.

我们总结一下,列频数分布表的步骤: 第一步 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出极差; 第二步 确定组距,利用极差和组距,计算组数;

在分组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以初二年级1班40名学生数学成绩频数分布表为例. (1)最小组下限(50)要小于等于分数中最小数据(56).

最大组上限(不含100)大于分数中最大数据(98). (2)若50分以下还有个别分数,第一段可以改为60分以

3

12...n x x x x x x x x

+++

下.

若数据中有100分,最后一段还可以改成90分及以上.(3)和分段统计一样,每一组数据含下限,不含上限.

例如,50~60这组数据中包括50,不包括60,

而60属于60~70.

第三步划记,计算频数,频率.

通过以上步骤,完成频数分布表的制表工作.

有了频数分布表,就可以对其进行数据分析.

观察初二年级1班4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频数分布表.你能得到了哪些信息?例如:课堂开始老师提出的,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少?你现在可以回答了吗?

观察上表,可以看出:

1.“80~90”这组的频数(15)最大,数据最集中;

由此可知,这次测验成绩在“80~90”分数段的人数

最多.

“50~60”这组的频数(3)最小,数据分布最少.由

此可知,成绩在“50~60”这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少.

2.从“50~60”组到“80~90”组,随着组区间中数值增

大,频数增加.

从“80~90”组到“90~100”组,随着组区间中数值增大,频数减少.

由此可知,这次测验的成绩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

第二组:160~165,

第三组:165~170,

第四组:170~175,

第五组:175~180.

我们对第一行的身高数据:155,158,161,162,164,165,170,171,167,164进行频数累计,按数据出现的次序画“正”字,155属于155~160这一组,我们在这一栏画“正”字的第一笔,158也属于155~160这一组,我们在这一栏画“正”字的第二笔,161属于160~165这一组,我们在这一栏画“正”字的第一笔,162也属于160~165这一组,我们在这一栏画“正”字的第二笔,以此类推,完成频数的累计工作.

在频数的累计的基础上,计算频数,再利用频数÷总人数得到相应的频率,频率结果保留3位小数,得到初二年级30名男生身高频数分布表如下:

观察初二年级30名男生身高频数分布表,这时有的同学会发现频率之和为1.001,与前面得出的结论:频率之

和为1相矛盾,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呢?

155~160频率为0.16.,160~165频率为0.36.,165~170频率为0.26.,170~175频率为0.13.,175~180频率为0.06..

因为频率的数值采用是四舍五入法,这就是造成了频率之和大于1,平时我们习惯用小数表示频率.但是如果用分数来表示频率就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