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月光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2.通过复述课文,了解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经过,感受《月光曲》所表现的优美意境,深入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深切关怀的感情。
3.通过品味词句,学习并练习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学生课前或课外学习活动设计】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学生们都有了简单的概括能力,都能找到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知道阅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想,在读课文上,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读正确,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在课文内容的思考上,课前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a.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b.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c.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课前下发导学案,让他们借助导学案提前预习、思考,也是为了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另外课堂教学前让学生搜集一些资料,譬如对《月光曲》
的鉴赏,贝多芬的背景资料等等,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再深刻一些,进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课堂的热情。
【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本节课,主要是教师引领点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最终在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首先是由欣赏音乐引入,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
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翅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
紧接着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了清晰的了解。
接下来在“探曲触心”环节,我改变了惯有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根据提示,自析思路,自悟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最后在“谱曲抒情”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实与想象结合”“动态描写与修饰语连用”的写作方法对文中第九自然段的省略号进行描写,最后学生在集体讨论交流中全班分享自己的作品。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情感,把握文章内容;再以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方式总结归纳使生动形象的方法;最后在教师引导下能灵活运用所学技巧,钻研文本,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听曲入文”环节
学生从优美的音乐入手,谈自己听完乐曲的感受,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
2.“读曲识人”环节
学生通过课前的课前的资料收集,经过课堂的交流讨论,升华了对贝多芬人物的认识,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3.“探曲触心”环节
①通过不同问题的链接,及时思考和点拨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兄妹俩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从而锻炼他们的收集、整理、归纳、运用的能力。
②通过交流讨论和再赏音乐,引导归纳出“写实与想象相结合”“动态描写和修饰语”连用的写作手法会使文章富有动感,使文章描写形象,生动,借此考察自己分析、归纳、表达及技巧运用的能力。
4.“谱曲抒情”环节
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学到的动态描写和修饰词的方法描写省略部分的内容,学生亲历了概括、表达、训练的过程,奠定了授之以渔的方法。
【评价方式】
(一)过程性评价
1.针对目标分析对文章内容把握的评价。
初读文章: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小组内交流时深入到小组中的倾听,以及在全班交流时的倾听。
评价标准:每个学生能够找出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的句子和词,找出表达作者的感情。
2. 针对目标揭示出兄妹俩听完《月光曲》的感情变化的评价
评价目标:细读文本,学生能正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会兄妹两人的情感变化。
评价任务:细读文本,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小组内交流时深入到小组中的倾听,以及在全班交流时的倾听,学生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评价标准:了解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经过,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深切关怀的感情。
(二)终结性评价
评价目标:学习运用写实与联想相结合,动态描写与修饰语连用的写作手法。
评价任务:完成“谱曲抒情”环节
评价方式:纸笔测试
评价标准: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听曲入文
(一)直切文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你用心倾听,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或几句话表达一
下你听这优美的乐曲的感受,或者你由此想到了什么,或是看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月光下的海面,贝多芬的头像,播放月光曲。
)学生交流,老师点评
(二)出示目标,明确方向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月光曲》,再来欣赏一下文字描述下的月光曲的魅力。
(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为“艺术的魅力“,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
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翅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先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
】二.读曲识人
★1.脱口秀《我心中的贝多芬》:
★2.想一想贝多芬创作的这首曲子为什么叫《月光曲》呢?
(1)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2)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3.那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学生交流
明确: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
多媒体出示:学法指导1.抓住“人物+做什么”概括
【设计意图: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先让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然后教师归纳升华,让学生对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有初步的感知,其二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
三.探曲触心
(一)一番对话听心语
★1.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
预设:“要是能听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
”
★2.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
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明确:(1)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2)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3)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
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4)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的,这表现出她内心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
(5)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她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3.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
明确:(1)我从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2)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让我感到了他家境贫穷。
(3)还有我还从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小结: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
★4. “哥哥,你别难过”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明确:(1)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他想听贝多芬弹钢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的钢琴而难过。
(2)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真希望能听到贝多芬弹,但却说只是随便说说。
随便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在压抑她内心的情感。
(3)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手足情深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们家境贫寒,不想再给她哥哥加重负担。
(师生分角色读)
教师过渡: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盲姑娘听完后,有什么反应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文字中搜寻信息,这既是课标要求,也是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秘密,体会精彩语言的魅力,进而学会运用语言。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
教学时,通过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
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
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透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
(二)二番对话悟真情
★1.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
明确: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多深情啊”,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
而且她对音乐的酷爱以及执着使他认为这是贝多芬的弹的曲子
明确: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个音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小结:盲姑娘熟悉贝多芬的音乐,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她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
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
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
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多媒体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教师过渡: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
作者就是用文字把这美丽的画面定格下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魅力
多媒体出示:
小结过渡:乐曲跌宕起伏的旋律,正是月光照耀下在不断变化着的海面。
刚才我们读的那些美妙的句子,真的在茅屋外发生吗?
多媒体出示:学法指导2.写实与联想结合
★3.作者是怎么把想象的文字写得具体、生动的呢?
多媒体出示:学法指导3.动态描写与修饰语连用
★4. 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归纳点拨:从听到兄妹俩的对话,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出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出于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出于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
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名曲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优秀习作的产生是建立在扎实的积累和深刻的体验之上的。
多媒体显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要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用绘声绘色地朗读个性化塑造文本的内容,再现文本的情境,是语言学习独有的魅力。
让
学生反复读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就是积淀语感的过程。
】
四.谱曲抒情
师:贝多芬的技艺高超,展现了《月光曲》的音乐之美,而作者运用了写实与联想相结合、动态描写和修饰语的写作方法,描绘了《月光曲》,体现语言之美。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还用了省略号,省略了一些《月光曲》所描述的景象,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我们刚才学到的动态描写和修饰词的方法描写省略部分的内容。
(课件出示要求)
生写。
师巡视。
班级交流展示(教师相机结合动态描写和修饰词这两方面进行评价)
师总结:所有美好的音乐都寄托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正是因为他们这些强烈的情感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结束语:同学们,贝多芬听曲,读曲,探曲,谱曲,他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记住贝多芬,记住《月光曲》,记住这次美丽的邂逅。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学会阅读和表达。
朱作仁教授曾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
叶圣陶先生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设计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在习作时,不仅要把
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的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学生亲历了概括、表达、训练的过程,奠定了授之以渔的方法。
】
五、作业布置。
A层:搜集著名音乐家的音乐进行欣赏。
B层:根据所学,设计一份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要力求层次性、多样性和可拓展性,以加强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堂课布置了AB两组作业,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丰富多彩的作业中,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实践的充实、合作的收获、成功的快乐。
】
六、板书设计:
让语文课弥漫着独特灵性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对语言的把玩、品味中发现“言语的秘妙”,并通过仔细揣摩、咀嚼,获得言语智慧,培养语感,发展言语能力,幸福地栖居在言语的精神家园中。
——题记
初一的语文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自己尽心尽职、呕心沥血地苦战,期中期末考试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家长见面,却引起家长一片惊呼:我们孩子小学时都考九十几分,现在书读多了,怎么反而只考七、八十分,甚至五、六十分?上初中后,学生的语文成绩明显下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探究其原因,连学生自己都会发现,分数往往丢在现代文课外阅读上。
据学生自己称,他们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阅读一般只扣3~4分,相比之下,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比小学时有明显“下降”。
通过卷面分析,再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我感到初一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现状可表述为:对阅读材料所述内容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了解尚可,但不能深入到材料的字里行间去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字的深刻含义、词句段篇的异同及其内部关系,也就是说解释性阅读水平欠缺,更谈不上对阅读材料作出独立评价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种阅读水平现状应该说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必然结果。
一、剖析学情现状,通晓优势不足
从中小学训练的侧重点来考虑,以课本为例的课内阅读训练,中、小学训练的侧重点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飞向月球》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月亮上的足迹》,同是介绍美国“阿波罗11号”代表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分别有四道课后训练题,《飞向月球》有二道字词训练题,一道阅读理解题,还有一道题要求朗读课文。
而《月亮上的足迹》课后只有一道字词训练题,两道阅读理解题,还有一道要求快速阅读课文并画一张登月示意图,同时做简要解说。
两篇课文课后练习题设计在阅读理解程度上所拉开的距离明显距离大。
这固然因为中、小学属于语文学习两个不同的阶段,即一个侧重“语言与文字”学习,另一个侧重“语言与文学”学习。
还因为中、小学语文在教学方面存在着脱节现象,训练的点变化太大,学生一时不能适应,才会出现上文所说的阅读水平“下降”,语文成绩“下滑”的现象。
从教学的重点来考虑,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
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这也是个别学生语文成绩不乐观的原因,经过半年的语文教学,对于初一上学期的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学生们都有了简单的概括能力,都能找到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知道阅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想,在读课文上,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读正确,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但是学生在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想像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欠缺,这就需要在课堂,课
后在抓好学生基础的基础上抓学生的提高。
这里说的提高有能力技巧的提高、有课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有学生灵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多方思维的提高、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等。
而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开拓阅读视野,积淀人文精神,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已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
从学生学习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之小学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能力也有了飞跃,个性化认知已经开始形成,对文学作品中事件、人物都能有独特的认识,对文章中所阐述的关注社会人生的主题感悟已经能从之前的感性认识向理性
思考过渡了。
从学生学习习惯方面来概括,经过小学的阅读训练,初一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课前通过查阅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课堂上善于通过合作来解决疑难,同时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对文章的赏析也轻车熟路。
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文字平淡质朴,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障碍并不多。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现在学生生活优越,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可能理解不深,需要课前让学生提前通过到图书馆、上网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构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的印象,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技能方面来思考,小学所学文本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已经学过《月光曲》,学生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对文章中内容能比较容易地把握。
二、立足学情分析,设定适当目标
我班学生43 人,文科成绩比较不错,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
只是升入初一后,但有一部分孩子变得较为羞涩,课堂上不能主动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虽然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但阅读不够深入,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的自主阅读往往停留在表面,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还有些肤浅,阅读不会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仔细琢磨,读不透文字背后的深意。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时思路过于狭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有欠准确贴切,因此课堂上还需耐心引导。
但也有几位学习素质较高的,如张煜,鞠欣雨,刘雨璐等同学,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还比较到位,有他们的参与,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对其他学生的引领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预计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及文章主旨的理解应该是比较到位,学生可能不会细挖文本中的字词句,并透过文字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今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文章,可提前让他们了解社会背景,而学生对查阅资料比较感兴趣,而且也是他们所擅长的,因此学生对文章背景的理解不是难点。
课前下发导学案,让他们借助导学案提前预习、思考,也是为了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另外课堂教学前让学生搜集一些资料,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再深刻一些,进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三、依托学情分析,唤起学习兴趣
兴趣是步入创造大的台阶,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思维才会积极开展,兴趣不是说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新颖的情景导入就完事了,兴趣应该由始至终贯穿其间。
我由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环节,我以脱口秀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阅读探究环节,我通过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意,进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旨让学生在兴趣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完成与作者的对话,完成学习目标。
总之,阅读教学的确是一项长期漫长而又收效甚微的工作,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真正的俯下身来,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法,“路漫漫且修远兮”,需要吾辈“一路磨探求索吧”!
《月光曲》效果分析
苏轼有这样一句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件作品的完美展示,不但要看过程的艰难累积,更要注重结果的厚积薄发,这样才能知其情理,明其要义。
——题记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里,所上的课不可胜数,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