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呕心沥血版)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 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 1、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 • 2、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本文层次 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 3、联系全文,理解标题“人的正 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有几层意思。
品读语言 本文行文简洁,为使说理准确、 严密,作者往往在中心词语前加上 一些修饰成分或者在后面作补说, 让读者对于事物的性质、内容、状 况、范畴和条件等有明白的了解, 使议论无懈可击。请根据这一特点 品读本文语言。(范例、练习)
概说1 概说2
学习目标1
• • • • • • •
学习目标2
第一单元
解读考纲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 路 •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思 •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
【选A、B】 A项“代表先进的正确思想最终会变成 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决定性力量”的 “决定性力量”有误,应为“物质力 量”; B项“人的思想认识需要经过由物质到 精神„„”的“人的思想认识”有误,应 为“人的正确思想”。
【选D】A项当为“第一个飞跃是在感 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充足的基础上实现的 一个重大飞跃”; B项就“第一个飞跃”与“第二个飞跃” 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思想认识阶段”的 理解有误,“第一个飞跃”的目的就是 “第二个飞跃”,“第二个飞跃”是检 验“第一个飞跃”的途径。 C项答非所问,改而谈“人的正确思想 的形成”。
• 学习目标
概说1 概说2
学习目标1
学习目标2
第一单元
• 1、学会如何大致读懂一篇论 述文 • 大致读懂的判断标准:能理解、 归纳作者观点、明确作者的情 感态度。 • 2、学会如何简单分析一篇论 述文 • 要求:分析结构特点,论证方 法、过程,语言特点
单元导语 • 本单元为证论文单元。 • 政论文是阐释和论证见解的文章, 以论证为主。 • 阅读证论文要关注以下几点: • 1、论点是否正确、深刻、鲜明和 独创; • 2、论据是否确凿和充分; • 3、论证是否恰当和严密; • 4、是否能说服读者。
• (4) 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 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伟大”?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 为什么必须“多次反复”? • 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 律,还是没有证明的,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 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 飞跃 。 • 第二次飞跃特别重要是因为:一、只有这一次飞跃,才 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无产 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 的目的。” • 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 到物质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 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 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 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 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
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理解标题
•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涉及文章关于第一次 飞跃的论述。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涉及文章关于第 二次飞跃的论述。 标题准确地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 本标题特点: • 1、本文是针对后文“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 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而提出问 题的,是1963年写给农村工作者读的,标题用语 通俗易懂,便于阅读理解。 • 2、用疑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深思。
哇, 确实能 砸碎!
这一次砸 不碎了, 为什么?!
试试。嗨! 果然能砸碎
咦,石块 可以砸碎 蚌壳!?
品读语言(范例)
1、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 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分析:“代表先进阶级”说明“思想”的阶级性, “正确”说明“思想”的真理性。“改造社会、 改造世界”说明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 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 2、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 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分析:前一个附加语,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 一般情况而言的;主句后的补充,则特别强调了 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 “反应”和“反映”用法小结 • 1、“反应”多是被动的,而 “反映”多是主动的; • 2、“反应”多是做名词,“反 映”多做动词,因此“反应” 做动词时一般不能带宾语。
品读语言(练习) 往往:强调某种情况普遍存在,很 少例外,含有对规律的总结,只能 用于过去,不能用于将来。 • 常常:强调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 性或推论性。既可以用于过去,又 可以用于将来。可省略为“常”。 • 不是……而是……:并列关系。 • 不仅……而且……:递进关系。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写作背景
• 本文是《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 定(草案)》中的一段,这一段是毛泽东同志写的。 • 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段论述,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核心的问题,为了向 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 要求他们要具有“实事求是”的观点,以便正确 的对待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 开展和进行工作。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
• (3) 根据文意解释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 两者有什么区别? •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 界,引起了许多感觉,在头脑中生起了许多印象,对 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 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许多 次,经过脑子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 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 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 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 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 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 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品读语言(练习)
• 1、阅读下面的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 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 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 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 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 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要 成功的。”
品读语言(练习) • 阅读下面的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B A.代表先进的正确思想最终会变成改造社会、 改造世界的决定性力量是因为它为广大人民群 众所掌握。 B.人的思想认识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 认识到实践的多次的反复后才能说是真正意义 地形成。 C.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 D.在认识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中,人们主要 是形成了思想。 E.形成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无产阶段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的重大前提。


论述文的特点:1、说理性,2、逻辑性,3、指导性
论述文与说明文的区别
通俗地说,论述文是说明劝导读者 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 它与说明文的不同在于:说明文只 是客观解释事物观念、原则等,使读者能 够了解;而论述文却希望影响读者的思想 和行动。
概说1 概说2
学习目标1
学习目标2
第一单元
• 教材内容编排 • 第一单元:证论文(政 论文、学术论文) • 第二单元:评论文(时 评、书评) • 第三单元:感论文(杂 文、随笔)
如果把第二部分看作一篇独立的议论文,它的结构 层次怎样划分? 第一层(“人们的社会存在”到……物质力量”) 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存在到思想(即由 物质到精神,由实践到认识);思想到存在(即 由精神到物质,由认识到实践)。这是下文论述 两个飞跃的纲。 第二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 “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 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 飞跃,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也可以分为两层) 第三层(“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 的认识论”)总结并深化上文,阐述正确认识的 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这一部分条理清楚,组织严密,逐层深入地 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下列对“第二个飞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3分)( D ) A.第二个飞跃是在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充 足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重大飞跃。 B.第二个飞跃是要改造世界,而第一个飞 跃仅为认识世界,两者是两个完全独立的 思想认识阶段。 C.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必须经过第一个飞 跃和第二个飞跃的多次反复。 D.第二个飞跃即用实践检验认识的过程。
概括作者的观点
•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 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 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 复才能够完成。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开头到“……这三项实践中来”。)提
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
来。 第二部分(“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 论的认识论”。)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 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 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束)联系实
• 这段话有些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请按照下
面的提示内容,把相关的词语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在社会斗争中 有时候 有些
①从范围上体现准确性:“
②从时间上体现准确性:“


③从程度上体现准确性:“

④从性质上体现准确性:“ 暂时、总有一天 ”
品读语言(练习) • 2、课后练习三 • 答案:C • 反映:1、比喻把客观事物的面貌或实 质表现出来;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 上级或有关部门。 • 反应:1、有机体受到刺激后引起的相 应的活动;2、特指打针吃药后引起的 症状;3、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 行动;4、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 论 述 文 选 读
概说1 概说2
学习目标1
学习目标2
第一单元
论述文

论述文,即理论文章。是评析事物、论说道理、发表见解 的文章。有人称之为论辩文、论说文、议论文、说理文等。 包括创建理论的文章、推广理论的文章以及运用理论去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文章。 论述文的论事说理,归总起来,常用五种方法:阐释、感 想、分析、论证、评价。根据使用这些方法的主次详略, 可以把论述文分为三类:证论文(如政论文、学术论文)、 评论文(如时评、书评)、感论文(如杂文、随笔)。证 论文的特色在“证”,以阐释、论证为主;评论文的特色 在“评”,以分析、评价为主;感论文的特色在“感”, 以感想、论证为主。
品读语言(练习) • 巩固练习:从“反映”和“反应” 中选词填空。 反映 • 1、这篇小说( )了中国农村的新变
化。 反应 • 2、他的发言在会议上引起强烈( )。 反应 • 3、守门员还没( )过来,球已经飞 入网底。 反映 • 4、这几位同志( )的意见是有道理 的,应当引起重视。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品读语言(练习)
• • •
引论——开头——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解决问题

文章结构的好坏不在于是否改变这种 基本模式,而在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种 模式。尽管文章大体结构相同,但具体的 文章却一篇一个样,这就是古人说的“大 体须有,定体则无”的道理。这一道理告 诉我们,阅读议论文就要善于从文章的具 体内容及层次出发,去追溯文章中的那个 “大体”;写作议论文,就要根据表达的 需要,考虑如何按照“大体”的构架去安 排文章的内容。因此,认识和掌握“大 体”,在阅读和写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重点问题理解分析
(1) 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
系怎样? 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 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 (2)作者为什么否定 “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 固有的”这两种观点?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全文(六个)层次结构
/ / ////// // /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层进 层进
总 分 总
四、学习本文结构安排
• 本文从结构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和 写作议论文的良好范例。 • 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在总体上是共 同的、不可逾越的。(见课本P112) 这就是:
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 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 “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 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 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 己头脑里固有的。
这两个设问句,写得很通俗,口语化,略含讽意, 否定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作者用通俗的语 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