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3216c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e.png)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mmol/L等。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如mol/L与mmol/L之间的换算。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稀释、配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
2. 教学用品: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用品:笔记本、笔。
4. 课外阅读材料: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文章、案例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溶质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介绍常用单位mol/L、mmol/L等,让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
4.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讲解c = n/V公式,分析各符号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5.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教授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进行单位换算。
6. 应用案例分析:举例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稀释、配制等。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9da6e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8.png)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02bb3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d.png)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行避开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篇1其次课时[复习巩固][投影]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需从哪方面着手呢?[结论]必需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老师]请大家依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分,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学问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肯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依据我们刚才的争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需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肯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肯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纳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取100 g溶液来计算m(H2SO4)=100 g×37%=37 gn(H2SO4)= =0.37 molV(液)= =78.12 mL=0.078 Lc(H2SO4)= =4.8 mol·L-1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物质的量的浓度(通用13篇)
![物质的量的浓度(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a0c4d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6.png)
物质的量的浓度(通用13篇)物质的量的浓度篇1教学设计示例二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其次课时学问目标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使同学初步学会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力量目标通过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育同学的观看和动手试验力量。
情感目标通过试验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培育同学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肯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过程: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日我们学习如何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板书:1.计算同学计算,老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假如取固体?假如是液体呢?板书:2.称量提问:天平使用时的留意事项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假如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假如称量其固体?叙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
让同学观看容量瓶,留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
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
(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边演示边讲解留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试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叙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开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板书:5.洗涤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
边演示边讲解留意事项。
提示:假如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
由于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e91e3473b3567ec102d8af3.png)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课学生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 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教学难点: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三、教法、学法教法:关于本节的教学,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学法: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四、教学用品:多媒体、投影仪、10%(密度为1.01g/cm3)的氢氧化钠溶液五、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我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堂上他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诸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矿泉水、四特酒等。
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标签,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2、自主探究探究活动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投影]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 1mol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5.85克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4b50f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b.png)
注:由于我是,无法亲身体验教案的教学效果,下面的文章只是作为一个范例,供参考与借鉴。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2. 掌握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3. 熟悉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式;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的概念;(2)物质的量的测定方法;(3)相对分子质量及其计算方法;(4)摩尔质量及其计算方法。
2. 浓度(1)浓度的概念及其种类;(2)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及其计算方法;(3)溶液的稀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掌握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2. 熟悉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式。
难点是溶液的稀释计算。
四、教学方法1. 归纳法;2. 演示法;3. 讨论法;4. 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实验室中,为什么需要用到物质的量和浓度这些概念?学生共同讨论后,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2. 教学过程(100分钟)第一部分:物质的量(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质量、物质的概念及物质的量的概念。
学生了解质量和物质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测定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合作完成平衡称的使用,精确量取若干种不同质量的物质,记录下它们的质量。
通过数据处理,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量的测定方法。
第二部分:摩尔质量(40分钟)在前面的实验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的量的测定方法。
教师现在向学生介绍相对分子质量及其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计算出所使用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摩尔质量及其计算方法,并提供相关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部分:浓度(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浓度的概念及其种类。
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及其计算方法,并提供相关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计算方法,对于较难的计算题进行深入解析。
第四部分:实践案例(30分钟)教师提供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实际问题,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处理。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cf1fa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8.png)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3.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与稀释4.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际问题中的浓度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定义、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如溶液稀释、浓度测定等。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分析中的表现。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公式及案例。
2. 练习题:提供多种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知识。
3. 案例分析素材:选取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计算公式。
2. 第3课时:案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3. 第4课时: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第5课时:总结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后收集学生练习反馈,了解掌握情况。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011f95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e.png)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第一章: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单位及换算关系。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及表达方式。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mol/m³等)及换算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及换算关系。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
1.4 教学资源PPT课件:《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导入》案例素材:《物质的量浓度应用案例》1.5 教学步骤1.5.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溶质等基本概念。
展示PPT课件,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表达方式。
1.5.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单位及换算关系展示PPT课件,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mol/m³等)及换算关系。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换算过程。
1.5.3 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展示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
1.5.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单位及应用进行总结。
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1.6 作业布置练习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及单位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寻找一个物质的量浓度应用的案例,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物质的量浓度计算2.1 教学目标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
2.4 教学资源PPT课件:《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案例素材:《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2.5 教学步骤2.5.1 引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重要性。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133985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3.png)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体积(或质量)的溶液之间,可以通过物质的量浓度进行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不同单位体积(或质量)溶液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的方法及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的方法及技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应用和换算方法的熟悉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分析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企业生产现场,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3. 开展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bc064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8.png)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浓度的定义,理解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算2.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3. 浓度的定义及计算4. 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浓度的定义及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4.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分析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存在的问题。
3. 课后访谈: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和课后访谈的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bc7de4ee06eff9aff80748.png)
留有五分钟的时候,没完成实验的同学继续实验。完成实验的同学完成导学案
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
一 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 2、符号 3、公式 4、单位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
1、容量瓶
2、配置步骤(1)计算
(2)称量 托盘天平、药匙
(3)溶解 烧杯、玻璃棒
(4)冷却
(5)转移 玻璃棒
3.带结晶水的物质被溶解时,溶质是无水盐。
4.对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时,其浓度不变。
[素养达标]学生回答并解析:
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置
1、介绍容量瓶的构造
教师介绍容量瓶的构造,容量瓶的检漏,并由学生展示检漏操作。
2、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溶液配置步骤:强调实验要点,并找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演示实验,接着开始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规范性,学生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领会实验要点,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6)定容 容量瓶、玻璃棒
(7)摇匀
(8)装瓶,贴标签
附设计原则:思想原则:
本课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
(1)人本原则:力求突出“因学而教”的特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动手操作、探究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加强课堂交流,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制案人
课 题
物质的量浓度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物质的量浓度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
能力点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979b4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3.png)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关系。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转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运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医学、化学等领域。
4. 练习计算: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观察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解答: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掌握。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其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增加课堂趣味性。
3.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案例:收集生活中的实例,用于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03aeb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3.png)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 结合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滴定管等。
2. 教学课件: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例: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量浓度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解释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质量等的关系。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举例说明计算方法。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5. 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应用题目,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物质的量浓度与其他浓度概念(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实验设计: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计算题目:根据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计算给定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c1948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0.png)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2.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3.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过程中的单位换算和误差分析。
三、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物质的量浓度相关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喝饮料时,发现有的饮料很浓,有的饮料很淡。
那么,如何来表示这种浓与淡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用符号c表示,单位为mol/L。
(2)举例说明:如1L水中溶解了1mol的NaCl,那么这个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mol/L。
3.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2)示例计算:假设有10g的NaCl溶解在500mL的水中,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计算NaCl的物质的量,n=m/M=10g/58.5g/mol=0.171mol。
然后代入公式计算物质的量浓度,c=n/V=0.171mol/0.5L=0.342mol/L。
4.练习(1)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①20g的KCl溶解在1L的水中;②40g的NaOH溶解在500mL的水中。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实验1.物质的量浓度实验原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实验的原理:通过测量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量筒、容量瓶等。
(2)称量溶质:使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量溶质的质量。
(3)溶解溶质:将溶质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9ebbc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6d.png)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含义。
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3.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能进行误差分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2.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误差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初中学习的溶液浓度知识,提问:溶液的浓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是什么?它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有何关系?2.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mol/L。
(3)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3.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的换算(1)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的概念及单位。
(2)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3)举例说明换算过程。
4.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讲解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原理。
(2)演示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3)学生分组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5.误差分析(1)讲解误差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配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6.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计算一定体积、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课后作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分析误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并能够进行误差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导入新课(1)回顾初中学习的溶液浓度知识,提问:溶液的浓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是什么?它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有何关系?2.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1aeac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1b.png)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单位。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表示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基本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2.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符号为c,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或摩尔每千克(mol/kg)。
3.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c = n/V(体积溶液)或c = n/(mM)(质量溶液),其中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m为溶液的质量,M为溶质的摩尔质量。
4. 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通过物质的量浓度可以判断溶液的稀释程度、进行溶液的配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溶液的稀释与配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稀释与配制问题。
1.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
2.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单位。
3.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一):溶液的稀释。
4. 第四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二):溶液的配制。
5.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与总结。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药品配置、溶液稀释等。
3. 小组讨论:讨论溶液的稀释与配制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8940b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4.png)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及单位换算。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单位:mol/L。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换算:mol/L →mol/m³、mmol/L、μmol/L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如制药、制糖等工业生产中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学科及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活动1.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定某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公式分析实验数据。
3.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方面的表现。
八、教学拓展1. 对比不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性质,如溶解度、沸点等。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ec795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e.png)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实际问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求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mol/L、g/L等。
(3) 推导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 或c = m/M,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m表示溶质的质量,M表示溶质的摩尔质量。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浓度求解,如药剂的配置、溶液的稀释等。
4.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及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转换方法。
七、课堂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实践操作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实践,如溶液的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测定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九、课程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d3ee00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1.png)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2. 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3. 采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推导;2.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浓度实例,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解决问题。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测定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心得和实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浓度问题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并尝试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浓度
穆彩花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②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类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②通过了解实际生产中多种计量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确定取决于实际需要,取决于计算方便,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去看待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类比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悟各学科的很多思想方法是相通的,应该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学习。
②通过了解使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发明对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物质的量浓度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