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

合集下载

尪痹病诊疗方案

尪痹病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病就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与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根据病情,可辨证选取肩髃、肩髎、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仑、太溪、解溪等穴位;或根据疼痛肿胀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

针刺时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点刺放血、穴位注射。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湿痹阻证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尫痹中医诊疗方案

尫痹中医诊疗方案

尫痹中医诊疗方案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表现为晨僵,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畸形等。

中医认为,尫痹的发生与风寒湿三外邪入侵体内,耗损正气,致使气血运行障碍,气滞血瘀,湿邪内生等有关。

因此,中医诊疗尫痹的原则是祛风祛寒湿,活血化瘀,调理气血。

下面是中医诊疗尫痹的方案:一、辨证论治:中医辨证分为寒湿邪证型、气滞血瘀证型、气血两虚证型等多种类型。

1.寒湿邪证型: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畏寒,喜按暖,日间痛轻夜间痛重,舌苔白腻,脉弦。

治疗原则是祛寒湿,温经通络。

常用药物:附子细辛汤、吴茱萸汤等。

2.气滞血瘀证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形态畸形,疼痛固定不移,压痛明显,舌质暗紫,苔薄白,脉弦涩。

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调理气机。

常用药物:桃红四物汤、祛风活血汤等。

3.气血两虚证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原则是补益气血,调理关节。

常用药物:四君子汤、当归煮鸡蛋等。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尫痹可在缓解疼痛、消肿止痒、促进血液循环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常见的穴位有阳关、曲池、合谷、肩井、秋泻等,一般每次选取4-6个穴位,每周1-2次,坚持治疗数月。

三、草药外治:中药外治是通过吸收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改善局部症状,促进关节修复。

常用的方法是药物外敷、药物浸泡、药物熏蒸等。

常见的外用药物有乳香、没药、当归、红花、乌梅等,可用于熏洗患处或使用草药浸泡,每天1-2次。

四、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刺激经络穴位,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肩井、合谷、阳关、肘髎等,每日随机选择3-5个穴位进行灸治,每个穴位持续灸治5-10分钟。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尫痹的方案包括辨证论治、针灸治疗、草药外治和艾灸疗法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草药,长期坚持治疗,达到修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类风湿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属于“尪痹”范畴,也有称为“厉节病”、“鹤膝风”、“痛痹”、“骨痹”等。

中医认为,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凝滞,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诊断【西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RAR)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助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1)风热湿毒(壅盛)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白腻,脉浮。

(2)寒湿阻络证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胖,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紧。

(3)湿热阻络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紫暗,苔白厚或厚腻,脉细涩。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细暖,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1.基础治疗(1)一般治疗急性期全身症状严重,关节肿痛明显,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并保持关节于功能位置。

缓解期应尽早开始关节功能锻炼,运动量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强直。

风湿病科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版

风湿病科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版

风湿病科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版一、辨证分型:1.寒湿凝滞型:疼痛局限于关节,固定不移,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出现畏寒、腹泻等寒湿症状。

2.湿热侵袭型:疼痛较重,急剧发热,关节红肿,疼痛较重,口燥咽干,尿赤便秘等湿热症状。

3.气血两虚型:关节疼痛较轻,活动不受限制,常伴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色苍白等气血亏虚表现。

二、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尪痹的原则主要是祛寒湿、清湿热、补益气血。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寒湿凝滞型治疗:(1)祛湿疏通:应用温经解表的中药如防风、羌活、独活等,可以缓解疼痛。

(2)祛寒湿气:可选用温阳固表的药物如桂附地黄汤,能温经散寒,祛湿软坚。

(3)活络透疹:采用透疹化湿的方法如艾绞敷贴在患处,促进湿邪的排出。

2.湿热侵袭型治疗:(1)清湿热利水:选用清凉泻火的中药如藿香正气水,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2)活血祛湿:采用活血化瘀、散寒湿的药物如川芎、威灵仙、紫背海桐子等,可以消除湿热。

(3)清热解毒:应用清泻热毒的中药如排脓散等,能清热解毒、消散壅滞。

3.气血两虚型治疗:(1)益气补血:应用补益气血的中药如黄耆、党参、当归等,可以补充体内气血不足。

(2)温肾壮阳:选用温肾阳、祛风湿的药物如肉苁蓉、桂附地黄丸等,补益肾气。

(3)通络止痛:采用通络活血、舒筋止痛的中药如莪术、延胡索、红花等,可舒筋活络,改善疼痛。

三、其他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可采用寒湿体质调理和活血通络的穴位如肾俞、肝俞、脾俞、足三里等,以及推拿疗法,达到祛寒湿、活血通络的效果。

2.热疗:采用外敷热敷、理疗仪或红外线照射等热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总之,风湿病科尪痹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不同的辨证分型来进行治疗,既要祛除病因,又要改善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结合针灸疗法、热疗等物理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尪痹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但在进行中医治疗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并且根据自身病情合理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尪痹)诊疗规范

类风湿性关节炎(尪痹)诊疗规范

类风湿性关节炎(尪痹)诊疗规范类风湿性关节炎(尪痹)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范畴,中医可诊断为“尪痹”。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晨僵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4)对称性关节炎(≥6周)。

(5)皮下结节。

(6)手X线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痛处游走不定,或见关节肿胀,屈伸不利,阴天加重,得热则舒,遇寒加重,恶风胃寒,舌质淡红,苔白或薄白、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弦紧或浮紧。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皮色不红,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阴雨天加重,肢体沉重,口淡不渴,舌质淡暗,苔白或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或弦紧。

3.湿热阻痹证:关节红肿热痛,晨僵,有重着感,步履艰难,烦闷不安,发热,汗出,口渴或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或濡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胀刺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皮下硬结,关节局部肤色晦暗,肌肤干燥无光泽,或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苔腻,脉沉细涩或弦涩。

(完整word版)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完整word版)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骨关节炎诊疗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考1995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骨关节炎分类标准及2010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骨关节炎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由于发病部位、症状、体征的不同,骨关节炎的分类标准分为:手骨关节炎分类标准、膝骨关节炎分类标准、髋骨关节炎分类标准。

(1)骨关节炎放射学病情分级标准(Kellgren 和Lawrence 法分5 级)0 级:正常。

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U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川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显,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W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2)骨关节炎功能分级I级:可作各种活动。

U级:中度受限,虽有1个或多个关节不适或活动受限,但仍可从事正常活动。

川级:明显受限,只能生活自理,但不能从事一般活动。

W级:卧床或坐卧,生活不能自理。

二、治疗方法西药治疗关节肿痛较甚时,根据《骨关节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可酌情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发病诱因。

运动康复参考《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康复治疗应个体化,可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病变部位及程度选择慢走、水疗、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抬腿训练股四头肌、静蹲训练等合适的康复方法。

中医医疗技术1. 中药离子导入: 以制川乌、制草乌、透骨草、伸筋草等药物为处方,用50° 左右白酒浸泡45天制成中药药液,将药液均匀涂抹于纱布衬垫,然后将纱布衬垫置于病变关节,经直流电感应电疗机离子导入治疗患处,1次/ 日,14 天一疗程。

2. 针法:根据病情选取最舒适的体位,辨证循经取穴或局部取血海、犊鼻、肾俞等10〜20穴,随证施法,留针30分钟,1次/日,14天一疗程。

3. 灸法:根据病情选取合适的体位,选取血海、犊鼻、肾俞、足三里等穴位随证加减,可使用艾灸盒,每次约5〜15分钟,每日一次,14天一疗程。

尪痹(类风湿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1.引言尪痹,又称类风湿性肺炎,是一种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合并肺部疾病的疾病。

其临床特点主要包括关节炎症、肺部症状和肺功能异常。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体系,对尪痹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独特理论和临床经验。

本文将介绍尪痹中医临床路径的内容和重要要点。

2.中医临床路径的定义和作用中医临床路径是指根据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对某一疾病特定阶段的病程、治疗和观察指标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3.尪痹中医临床路径的内容尪痹中医临床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诊断要点尪痹的中医诊断要点主要包括四肢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久床留厥,症状如类风湿关节炎一般,同时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肺部症状,以及相应的肺功能异常。

3.2 辨证要点尪痹的中医辨证要点主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等病机。

具体辨证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3.3 治疗原则尪痹的中医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散寒祛湿、活血化瘀、理气止咳等。

具体治疗可选用针灸、中药煎剂、外敷疗法等。

3.4 随访观察要点尪痹的中医随访观察要点主要包括患者的症状变化、肺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等。

根据观察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尪痹中医临床路径的重要性和优势中医临床路径在尪痹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优势。

其通过规范化治疗和观察指标,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率;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对患者提供连续、系统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有利于中医医疗的推广和发展。

5.结束语尪痹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中医临床路径的规范化管理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尪痹中医临床路径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率,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风湿病科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风湿病科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版)径说明:本路径主要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住院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编码为:M06.9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10 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痹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2.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DMARDs、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补体C4、总补体CH50;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双手、胸部X线片;抗核抗体谱;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心电图。

尪痹诊疗

尪痹诊疗

尪痹的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版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尪痹(或痹证)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ICD10:B02.901)二.定义:是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脉痹阻,引起关节变形、肿大、僵化、筋缩肉卷、不能屈伸、骨质受损症状的痹证。

三.中医诊断依据:尪痹除具有痹病共有的关节疼痛、沉重、肿胀及游走串痛等症状外,主要是骨质损害,关节变形,膝踝肿大,肋肘不得伸,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

四.西医诊断依据:根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晨僵至少一小时(大于等于6周)2、3个或3个以上关节炎(大于等于6周)3、腕、掌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大于等于6周)4、对称性关节炎5、类风湿结节6、X线表现:手及腕部摄片示骨质侵蚀或骨质疏松改变7、类风湿因子阳性符合以上7项中的4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另外,对早期不典型类风湿关节炎参考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要点:1、抗体谱检查(AKA、CCP):特异性达98%以上。

2、双手MRI检查。

3、双手超声检查。

注:X线分期: I期:正常或关节端骨质疏松,软组织梭形肿胀。

II期:关节端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伴有关节面软骨下囊性改变。

III期:关节面出现穿凿样破坏性改变,明显的关节面软骨下囊性破坏,关节半脱位等畸形。

IV期:除I、II、III、期外,伴有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附件:2009年ACR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树枝计算法,根据关节受累情况:①》10个关节(至少1个小关节);②4~10个小关节;③1~3个小关节;④2~10个中大关节;树枝计算法用文字描述:①如满足受累关节大于10个关节(至少1个小关节)(5分)同时满足血清学阳性(或滑膜炎病程≥6周,或ESR/CRP升高),评分≥6分;②如满足4~10个小关节受累(3分)同时需要满足血清学高滴度阳性,或血清学低滴度阳性+滑膜炎病程≥6周(或+ESR/CRP 升高),评分≥6分;③如满足1~3个小关节受累(2分)同时需要满足血清学高滴度阳性+滑膜炎病程≥6周(或+ESR/CRP升高),或血清学低滴度阳性+滑膜炎病程≥6周+ESR/CRP升高,评分≥6分;④如满足2~10个中大关节受累(1分)同时需要满足血清学高滴度阳性+滑膜炎病程≥6周+ESR/CRP升高,评分≥6分。

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病就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得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得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与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得“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得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根据病情,可辨证选取肩髃、肩髎、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仑、太溪、解溪等穴位;或根据疼痛肿胀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

针刺时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点刺放血、穴位注射。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湿痹阻证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尪痹(类风湿矣节炎),桂枝芍药知母汤,尪痹关节畸形肿大,久痛不已,肾功能亦有损害

尪痹(类风湿矣节炎),桂枝芍药知母汤,尪痹关节畸形肿大,久痛不已,肾功能亦有损害

尪痹(类风湿矣节炎),桂枝芍药知母汤,尪痹关节畸形肿大,久痛不已,肾功能亦有损害《金匮要略》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组成: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本方中含有甘草附子汤祛风除湿,兼走表里,扶正达邪.麻黄配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芍药和知母益阴清热,桂枝配麻黄是微发汗,祛风更湿邪.本条主要论述,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故肢节疼痛肿大,痛久不能缓解,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所以身体逐渐消瘦,风邪上犯,则头昏目黑。

湿阻中焦,则短气呕噁,实无出路,,留注下肢,则脚肿如脱。

病因主要是风寒湿外袭,渐次化热伤阴,故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风湿去,虚热除,阴血生,则病自愈。

随证加减:湿热重者可加四妙丸,湿重加萆薢,茵陈,泽泻,威灵仙,穿山龙,徐长卿。

热重者加忍冬藤,白花蛇舌草,赤芍,生地,柴胡,黄苓。

风气重者加防风,川芎,鸡血藤,疼痛剧列可加三七,丹参,姜黄,穿山甲。

脊骨痛加枸杞,鹿角胶。

肾阳虚弱者加仙灵脾,杜仲,补骨脂,牛膝。

变形者加透骨草,寻骨风。

风寒痹的初期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打底,不能急于温补,后期可用温补,因久病要治风先治血(养血活血)鸡血藤,早期应从脾论治,后期肝脾肾并治。

缓解期,可用八珍汤,气血双补,可加行气药,补而不滞,日久正虚,要扶正,日久化痰可加化痰药。

总之,得病如山倒,好病如抽丝。

此病一般要调理2~3个月。

周仲瑛尪痹(类风湿矣节炎)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尪痹(类风湿矣节炎)方【配方组成】炙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知母6g,炒苍术10g,黄柏10g,胆南星10g,防已10g,威灵仙12g,鬼箭羽10g,地龙10g,黄芪20g,青风藤15g,鸡血藤15g【作用与功效】祛风散寒,清热除湿,化痰祛瘀,益气养血.【适应证】关节疼痛,类风湿关节炎【周氏临证心得】曾治陈某,男,53岁,干部.初诊(1992年12月30日):关节痛1年余,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先后住院3次,遍用布洛芬、吲哚美辛、泼尼松及雷公藤,肾功能受损,痛缓不已,关节畸形,有蛋白尿、管型尿.刻诊:面色萎黄暗滞,精神不振,疲劳乏力,全身关节疼痛,右腕、左膝、指关节痛甚,手指历节肿大变形,口干,行走不利,小便黄,舌暗,苔薄黄腻,脉细.辨证风寒湿痹,久郁化热,痰瘀互结,肝肾气血亏虚.治法:祛风散寒,清热除湿,化痰祛瘀,益气养血.二诊(1993年3月10日):从肝肾亏虚,痰瘀痹阻治疗,持续服药2个月,恙情逐渐稳定缓减.但2月下旬感冒以致历节疼痛反复出现,原方增苍耳草10g,老鹳草15g,病情复入坦途.现仅两膝关节拘急牵掣不舒夜仍有疼痛,指关节肿大畸形好转.尿检亦明显改善,今查脓细胞少,管型少,蛋白微量,但贫血貌仍较明显,面色萎黄无华,腰酸行走少力,舌淡有齿印,淡黄腻,脉细.辨证为风痰湿热瘀阻,营卫气血不和,久病肝肾亏虚.处方:桂枝10g,赤白芍各10g,黄芪25g,炒苍白术各10g,淫羊藿10g,地黄10g,黄柏6g,鬼箭羽12g,青风藤15g,威灵仙12g,乌梢蛇10g,当归10g,鸡血藤10g另外加服当归养血膏,每次10g,每日2次.三诊(1994年6月9日):上方稍予加减,持续服用3个月,1个月来两膝、腰际及周身其他关节均无疼痛,病情续趋好转,尿蛋白微量,管型少许,贫血改善,但天阴则膝关节时有酸痛不适,怕冷喜温.药证合拍,再守原方以谋巩固.处方:炙桂枝10g,赤白芍各10g,黄芪30g,当归10g,淫羊藿10g,生熟地黄各10g,鹿角胶(烊,分冲)10g,鬼箭羽10g,补骨脂10g,鹿衔草15g,制附子6g,乌梢蛇10g青风藤15g.7剂.本例尪痹关节畸形肿大,久痛不已,肾功能亦有损害.先拟祛邪为主,佐以扶正.药用桂枝、苍术、防风、威灵仙、青风藤祛风散寒胜湿,乌梢蛇、地龙人络搜风剔邪,鸡血藤、赤白芍、鬼箭羽养血活血祛瘀,胆南星、地龙化痰通络,黄芪扶正达邪,知母、黄柏清热化湿;继则蠲痹祛邪,扶正固本并施.随着关节疼痛的好转,肾功能及贫血亦相应改善.【解读赏析】《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说:"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中藏经·论痹》又说:"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亏脏腑之为也…而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又有筋、骨、血、肉、气之五痹也…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痹也."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痹叙论》云:"夫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虽曰合痹,其用各殊.风盛为行痹,寒盛为痛痹,湿盛为着痹.三气袭人经络,人于经脉、皮肉、肌肤不已则人五脏…大抵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逢寒则急,逢热则纵."《症因脉治·热痹》又指出:"热痹之因,阴血不足,阳气偏旺,偶因热极见寒,风寒外束.内经云:炅气相薄,则脉满而痛.此热痹之所由生也."李士材谓:"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脏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换,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痹,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其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痹病久病入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正气不足是痹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体虚腠理空疏,营卫不固,为感邪创造了条件,故《诸病源候论·风病·风湿痹候》说:"由血气虚,则受风湿".《济生方·痹》也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势缠绵.外邪人侵.外邪有风寒湿邪和风湿热邪两大类.外感风寒湿邪,多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或睡卧当风,或冒雾露,气候变化,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所致.正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感受风湿热邪,可因工作于湿热环境所致,如农田作业,野外施工,处于天暑地蒸之中,或处于较高湿度、温度的作坊、车间、实验室里,风湿热之邪乘虚而人亦可因阳热之体、阴虚之躯,素有内热,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因风寒湿郁久化热,而为风湿热之邪.风、寒、湿、热之邪往往相互为虐,方能成病.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而入侵筋骨肌肉,风寒又借湿邪之性,黏着、胶固于肢体而不去.风、热均为阳邪,风盛则化热,热盛则生风,狼狈相因,开泄腠理而让湿人,又因湿而胶固不解.风、寒、湿、热病邪留注肌肉、筋骨、关节,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但风寒湿热病邪为患,各有侧重,风邪甚者,病邪流窜,,,;病变游走不定;寒邪甚者,肃杀阳气,疼痛剧烈;湿邪甚者,黏着凝固,病变沉着不移;热邪甚者,煎灼阴液,热痛而红肿.痹病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之病变日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胀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初病属实,久病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伴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证候.病邪有偏盛风寒湿热为病,根据临床主症特征,分辨主导病邪.如游走不定而痛者为风邪盛;疼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减者,寒邪为盛;重着固定,麻木不仁者湿邪为盛;病变处焮红灼热,疼痛剧烈者热邪为盛;病变处有结节、肿胀、瘀斑或肢节变形者,为痰瘀阻痹.根据病程长短及全身状况辨别虚实.一般突然发病,或发病虽缓,但病程短者多为实证.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虚实夹杂.疲乏少动者多气虚;面色白,心悸者多血虚;肌肉麻木,肢节屈伸不利者多肝虚筋失所养;骨节变形,腰膝酸软,多肾虚骨痹不已.症状以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急,肘膝不得伸,或尻以带踵、脊以带头而成废人,舌质暗红,脉细涩.为尫痹,即为类风湿关节炎.治宜补肾祛寒,活血通络肢体关节刺痛,屈伸不利,多个关节漫肿,重则关节肿大,顽麻顽痛,久而不除,舌质红赤,两侧有瘀斑,治以化瘀涤痰,通络止痛为主,方以宣痹化瘀涤痰汤.用蜂房、乌梢蛇、羌活、伸筋草、豨莶草活血祛风,通络宣痹;当归养血和营;制南星、白芥子豁痰;生姜、片姜黄舒筋散结止痛.瘀血征明显者加血竭、皂刺、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骨节变形严重者,可加透骨草、寻骨风、自然铜、骨碎补、补骨脂搜风壮骨.兼有低热,或自觉关节发热,去淫羊藿,加黄柏、地骨皮退虚热.脊柱僵化变形者,可加金毛狗脊、鹿角胶、羌活补肾壮筋骨.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隶属于中医"肢体痹症"的范畴,是由机体的正气不足,气血不盛,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而引起的一类关节疾病,鉴于它的反复性和顽固性,已成为现代医学界较为棘手的攻关课题之一,被称之为"不死的癌症",给广大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痛苦.目前西方医学对它的治疗不外乎是用一些非甾体类、抗生素类、激素类、免疫制剂类和手术治疗,西方医学的药物治疗虽然能暂时控制和缓解一下病情,但是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不可小觑的,就是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同样不能解决疾病之根本,而中医药在这方面却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来,它的治疗效果相对于西方医学的治疗要好,不良反应还小,方法更是简便易行,备受广大患者的认可和青睐.从病因病机来讲,先贤们认为不外乎是内因和外因,外因中主要以六淫之邪为害,其中尤以风、寒、湿、热邪为主,但是我认为痰湿之邪致病更为严重,因为痰湿之邪,其性黏腻重浊,再加上"百病皆由痰作祟",越是顽疾越与痰湿之邪密切相关;内因及病机即是肝肾亏损,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成疾.本病的治疗以"通"为其大法,参之祛邪通络,缓急止痛,本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参之本方,强调内因扶正,重视外因,偏重于祛邪,尤重治瘀,活血且温经.《景岳全书》云"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此法着重于"通",先除邪气,疏通脉络,而后冉根据病之根本着手治疗和调理.。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为“痹病”,认为是因为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据此辨证:
1.风-行痹:主要表现为游走性关节肿痛,或兼有发热、恶风寒等表证(感冒症状),处方可选桂芍知母汤:桂枝汤去大枣加麻黄,加白术、防风、知母、附子,用于治疗寒热夹杂,寒邪化热。

2.寒-痛痹:主要表现为疼痛较剧,活动受限,遇冷痛甚,得热则减,中药方可选乌头汤: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黄芪、蜂蜜
3.湿-着痹:关节疼痛重着、酸楚,伴肌肤麻木,手足困重,苔白腻,脉濡缓。

中药方选薏苡仁汤: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

4.热-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中药方选四妙散加减。

也可用宣痹汤:连翘、栀子、滑石、防己、薏苡仁、杏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
久病多瘀、多出现肾虚,治疗以补肾祛寒,活血通络为法:川续断、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制附片;熟地;桂枝、独活、威灵仙;白芍。

本人认为此类病人首辩寒热,其次为肾虚、血瘀,治疗以通经络为主,加虫类药搜风通络,往往可获良效。

尫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尫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尫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尫痹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尫痹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体内,阻滞了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关节炎症反应。

根据中医理论,尫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应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驱散湿邪,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下面是一套中医诊疗方案,供参考:1.中药汤剂治疗:-阳虚型:采用温补阳气的中药,如温腰带膏、肾宝丸等。

可以选择人参、当归、仙茅、细辛等药物。

-阴虚型: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如十全大补汤、二至汤等。

可以选择黄芪、麦冬、鸡内金、丹参等药物。

-湿热型: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如凉血饮等。

可以选择金银花、荷叶、泽泻等药物。

-血瘀型: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活血化瘀汤、桂附地黄丸等。

可以选择川芎、红花、桃仁、地黄等药物。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舒筋活络,减轻疼痛和肿胀。

可以选择针刺肌肉和经络,如足三里、合谷、曲池等穴位。

-针灸治疗可以结合艾灸疗法,使用艾绒熏热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揉、捏、推、拉的手法,舒展筋骨,活络经脉。

可以选择经过训练的中医推拿师进行按摩治疗。

-推拿按摩可以结合温热疗法,如热敷和温泉浸泡,加速局部气血循环,舒缓疼痛和僵硬。

4.饮食调理:-饮食上应避免寒凉、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可以选择温热性食物,如姜、蒜、肉类、海参等。

-饮食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活血化瘀的食材,如黑豆、红糖、生姜等。

以上是一套中医诊疗方案,供尫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参考。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还需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中医治疗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调理和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8-风湿病科--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8-风湿病科--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初起多见腰腿、腰脊、膝关节等隐隐作痛,屈伸、俯仰、转侧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2)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

(3)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摩擦声。

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腰弯背驼。

(4)X线摄片检查示骨质疏松,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以及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5)查RF、血沉、ASO等与风湿痹、尪痹、痛风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199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骨关节炎分类标准及2010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骨关节炎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由于发病部位、症状、体征的不同,骨关节炎的分类标准分为:手骨关节炎分类标准、膝骨关节炎分类标准、髋骨关节炎分类标准。

(1)骨关节炎放射学病情分级标准(Kellgren和Lawrence法分5级)0级:正常。

Ⅰ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Ⅱ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显,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Ⅳ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2)骨关节炎功能分级Ⅰ级:可作各种活动。

Ⅱ级:中度受限,虽有1个或多个关节不适或活动受限,但仍可从事正常活动。

Ⅲ级:明显受限,只能生活自理,但不能从事一般活动。

Ⅳ级:卧床或坐卧,生活不能自理。

(二)证候诊断1.肝肾亏虚证:关节疼痛、肿胀、时轻时重、曲伸不利,或伴关节弹响,腰膝酸软,日久关节变形。

或关节冷痛,畏寒喜暖,四肢不温,小便频数;或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淡胖,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沉弦;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_0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_0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白腻。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晨僵 1.观察晨僵持续的时间、1/ 17程度及受累关节。

2.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配戴手套、护膝、袜套、护腕等。

3.晨起用力握拳再松开,交替进行 50~100 次(手关节锻炼前先温水浸泡);床上行膝关节屈伸练习 30 次。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双膝眼、曲池、肩髃、阿是穴等穴。

5.遵医嘱艾灸:悬灸阿是穴。

6.遵医嘱中药泡洗。

7.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8.遵医嘱中药熏洗。

(二)关节肿痛 1.观察疼痛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疼痛剧烈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受损关节保持功能位。

3.局部保暖并在关节处加护套。

4.勿持重物,可使用辅助工具,减轻对受累关节的负重。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阿是穴。

局部皮肤色红,禁止穴位贴敷。

6.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7.遵医嘱中药药浴。

(三)关节畸形 1.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跌倒/坠床等,防止跌倒或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阿是穴。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阿是穴。

(四)疲乏无力 1.急性期多卧床休息,恢复期适量活动,防止劳累,减少弯腰、爬高、下蹲等动作。

类风湿中医诊疗方案

类风湿中医诊疗方案

类风湿性关节炎(顽痹)中医诊疗方案定义:顽痹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本病指类风湿性关节炎。

诊断依据1、初起多以小关节呈对称性疼痛肿胀,多发于指关节或背脊,晨僵,活动不利。

2、起病缓慢,反复迁延不愈,逐渐形体消瘦。

常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反复发作。

3、病久受累关节呈梭形肿胀,压痛拒按,活动时疼痛。

后期关节变形僵直,表面光滑,周围肌肉萎缩。

少数病例有皮下结节。

4、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发作期血沉可增快。

X线摄片可见骨质疏松改变,或关节骨面侵蚀呈半脱位或脱位,以及骨性强直,关节面融合等。

证治分类①热毒炽盛:主症:面部或躯干、四肢斑疹鲜红,高热持续不退,烦躁,面赤,口渴,或狂躁谵语、神昏惊厥,或兼鼻出血,尿血,皮肤紫斑,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脉弦细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生地30g,赤芍20g,丹皮20g,金银花30g,连翘20g,蒲公英20g,地丁20g,野菊花10g,生石膏30g,紫草20g,玄参20g,白花蛇舌草30g,水牛角粉5g(冲)。

加减: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惊厥狂乱者,加羚羊粉、钩藤、珍珠母;鼻出血、肌出血者,加侧柏叶、生地榆、三七粉等。

②阴虚内热:主症:低热不退或午后、夜间潮热,或中等度发热,时高时低,面部或四肢斑疹时隐时现,腰膝酸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脱发,月经后期、量少或经闭,小便黄,大便干,舌红少苔或苔薄或薄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透邪。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味。

青蒿15g,鳖甲15g(先煎),生地30g,知母12g,丹皮20g,女贞子15g,旱莲草20g,玄参20g,麦冬20g,银柴胡15g,白薇15g,地骨皮15g,白花蛇舌草30g,忍冬藤30g。

加减:腰膝酸痛加山萸肉、川牛膝、狗脊;关节疼痛加秦艽、石斛;盗汗、五心烦热加黄柏、牡蛎;夜寐不安加炒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珍珠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由风寒湿等邪气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10年 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类风湿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10年ACR/EULAR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A:受累关节
- 1个大关节(0分)
- 2~10大关节(1分)
- 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
- 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
- 超过10个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5分)
B:血清学 (至少需要1项结果)
- RF和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0分)
- RF和CCP,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2分)
- RF和CCP,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
C:急性期反应物 (至少需要1项结果)
- CRP和ESR均正常(0分)
- CRP或ESR异常(1分)
D:滑膜炎持续时间
- <6周(0分)
- ≥6周(1分)
注:在A~D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

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评分为3分。

总分≥6分者可诊断为RA。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关节疼痛、重者,或有肿胀,风邪偏盛者痛处游走不定,寒邪胜者关节冷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滑或弦紧。

2.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4.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畏寒喜暖,临床常伴气血亏虚可有乏力,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1)推荐方药:风湿偏盛者选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川芎、秦艽、桂枝、青风藤等。

寒湿偏盛者可选用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制川乌(或制附片)、桂枝、赤芍、生黄芪、白术、当归、生薏仁、羌活、防己、生甘草等。

或选用具有同等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泡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祛风散寒,祛湿通络药物,煎煮成200ml,使用中医泡脚桶,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小于42度,浸泡数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防止烫伤皮肤。

(3)穴位贴敷:选用具有祛风散寒,祛湿通络药物,并用胶布固定,一般贴敷6h取下,注意预防皮肤过敏反应。

(4)对于寒湿偏盛者,可使用中药全身浸浴:适用于四肢多关节疼痛、怕风、怕凉者。

具体操作:根据患者临床证候特点,选择川乌、桂枝、细辛等温经散寒,祛湿通络药物,煎煮成1000ml,然后使用专门全身浸浴桶,然以泡洗下肢,若无心慌胸闷或其他不良反应,可保持颈部以下部位泡洗于药液中,一般保
持水温在42度左右,泡洗时间15~30分钟。

(5)中药离子导入技术:根据病情特点,选用川乌、草乌、桂枝、细辛等具有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作用中药,煎煮成200ml每袋,每次使用1袋,通过专门的离子导入设备,将药物通过低中频电流导入肿痛关节,使用导入的药物温度控制在37度左右,避免水温太高或电流过大,从而引起皮肤烫伤或者引起患者不适。

2.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热除湿,活血通络
(1)推荐方药:宣痹汤合三妙散加减。

生薏仁、防己、滑石粉、连翘、苍术、黄柏、金银花、萆薢、羌活、赤芍、青风藤等,血虚合并湿热痹阻者可选用当归拈痛汤加减。

或选用具有同等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药泡洗:选用清热除湿,活血通络中药进行泡洗治疗。

(3)中药离子导入技术:根据病情特点,选用土茯苓、苦参、芒硝、黄柏等具有清热除湿,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进行离子导入。

(4)中药外敷疗法:根据病情选用清热除湿,活血通络之品进行外敷治疗。

操作:温水调成糊状,外敷肿痛关节局部,厚度0.8~1cm,外敷时间30分钟后洗净,避免皮肤过敏反应。

(5)饮食疗法:宜食用宜进食清热除湿,活血通络的食品,如薏苡仁、红豆、黄瓜、苦瓜、冬瓜、丝瓜、绿豆芽、绿豆等。

食疗方:丝瓜绿豆汤、冬瓜薏苡汤。

湿热痹阻证患者应避免食用羊肉及辛辣之物。

3.痰瘀痹阻证
治法: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1)推荐方药:小活络丹合身痛逐瘀汤加减。

炙没药、地龙、制南星、白芥子、当归、赤芍、川芎等。

或选用具有同等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药泡洗:选用活血行瘀,化痰通络中药进行泡洗治疗。

(3)中药离子导入技术:根据病情特点,选用皂刺、夏枯草、乳香、没药等具有活血行瘀,化痰通络作用的中药进行离子导入治疗。

(4)穴位贴敷:可根据病情选用活血行瘀,化痰通络药物,贴敷于关节局部,并用胶布固定,一般贴敷6h取下,注意预防皮肤过敏反应。

4.肝肾不足证
治法:补益肝肾,蠲痹通络
(1)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桑寄生、炒杜仲、怀牛膝、细辛、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熟地黄、鸡血藤、乌梢蛇、蜈蚣、地龙、生甘草等。

若伴有气血两虚者,亦可选用八珍汤合蠲痹汤加减。

常选用当归、川芎、
白芍、熟地黄、生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木香等药。

或选用具有同等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药泡洗:根据病情选用补益肝肾,蠲痹通络中药进行泡洗治疗。

(3)中药离子导入:根据病情特点,选用补益肝肾、蠲痹通络药物或随证加减。

(4)饮食疗法:宜食补益肝肾的食品。

如甲鱼、山药、枸杞子、芝麻、黑豆等。

食疗方:山药芝麻糊、枸杞鸭汤等。

若伴有气血亏虚者,宜食补益气血的食品,如大枣、薏苡仁、山药、阿胶、鸡肉、牛肉、乌骨鸡、黑芝麻等。

食疗方:大枣山药粥、乌鸡汤。

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环节,贯穿疾病始终,故RA之不同证型,不同病理阶段,均应配合活血化瘀之品。

此外,可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用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疗法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候。

1.贴敷疗法:根据天人相应及中医的整体理念,选用特定穴位,进行三伏贴、三九贴或春秋分贴敷。

常用药物:白芥子、荜拨等作为基本处方,粉碎研末后加姜汁调匀做在专用贴敷膜上。

操作:取穴:肝、脾、肾、命门等穴位。

操作:患者取坐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一般贴敷4~6h可取下,注意关注皮肤反应,出现皮肤过敏者需及时取下,必要时请皮肤科专科大夫协助处理。

2.针灸治疗:对于关节疼痛者,可辨证选用针灸治疗。

主穴:行痹:合谷、血海、外关;痛痹:合谷,足三里、曲池;着痹: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热痹:大椎、曲池。

根据病机,可在主穴基础上根据疼痛部位进行选穴。

针刺方法:寒湿偏重者,以针为主,针灸并用。

热邪偏盛者,则应浅刺、疾刺或刺络放血。

久病肝肾亏虚者,使用补法。

3.针刀疗法:对于关节局部有压痛,或有触及结节者,根据病情选用针刀疗法治疗,以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操作:常规无菌消毒操作,根据受累关节,选用合适的压痛点或结节处,进行经筋的松解,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效果。

治疗后可适量活动,改善关节的功能。

4.康复训练:
(1)关节康复训练:有关节功能障碍者,操作时主要根据对受累关节的功能测试结果及影响活动的因素确定,常选用持续被动运动(CPM)模式和等张模式。

患者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注意应在四肢关节在不引起疼痛的范围内,每天至少1次,1周可休息1~2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