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臻《农村社会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农民特征与新型农民培养)【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农民特征与新型农民培养
2.1 复习笔记
一、农民的内涵与特征
1.农民的内涵
(1)界定农民的原则:
①现实原则。

各国的国情不同,农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属性以及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农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农民的内涵也要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改变;
②本土原则。

对农民的界定应当以中国的国情为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参考国际标准;以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为主,兼顾历史上发生的事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农民的内涵
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具体地说,农民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①农民是一种职业。

从社会职业构成来看,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长期和专门从事农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等生产劳动。

②农民生活在农村。

从居住区域上看,农民是相对城镇居民而言的,农民的居住地不是城镇而是农村。

农民是农村社会的实际构成者,是农村各种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

在过去,农民是作为一种户籍身份来体现的。

农民是指具有农村户口的人,是与“非农”人口相对而言的,我国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与非农业人口之间出现了身份区分。

这种划分农民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变迁已经不再符合我国农村的具体情况,甚至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有诸多的阻碍作用,并且成为“三农”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3)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是一个纯地域划分的概念,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

农村居民主要是由农民组成的群体,同时也包括居住在农村并且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其他人口,即非农人员。

2.中国农民的特征
我国农民的基本特征为:
(1)农民人口数量多,就业不充分。

从人口数量上看,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体。

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民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

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中国农民就业极不充分。

(2)农民的职业分化简单,具有较高的同质性。

农民从事的是农业劳动,传统农业劳动从种到收都是由农民独立完成的,在农业内部没有分工。

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职业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

但是就全国整体而言,农业作为一种职业还处在尚未分化的阶段,广大的农民还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为主,农村居民之间在劳动、生活等方面差异较小。

(3)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

随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及综合素质还比较低。

(4)传统观念浓厚
农民的价值观念受现代化进程及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正在发生变化。

①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的传统是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基础;
②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意识,安于现状、知足常乐、求稳怕变的守常观念以及依赖心理、
宿命观、宗派思想和家族观念等也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

(5)农民问题突出。

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增收困难、就业不充分、权益保障缺失,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低。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大。

3.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
农民在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十分突出的角色。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

不论是从王朝更替的农民战争来看,还是近现代中国重大的变革,农民都担当了历史的推动者与承担者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革命史就是一部农民的革命历史。

(2)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民是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在广泛开展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的基础上,我国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工业的经济政策。

农民用自己的血汗支撑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没有农民的贡献,中国就不可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3)转型时期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

具体表现为:
①农民创造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将中国推上了市场化的道路。

家庭承包责任制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导致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而且在于它对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事业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②农民创造了乡镇企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的道路。

打破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③农民创造村民自治制度,推动了我国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

1980年底,发轫于广西宜州市农民自发组建的村民委员会,逐渐演变成群众性自治组织。

1998年11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了村民自治的基本性质和职能,标志着我国农村村民自治走上法制化轨道。

(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新农村建设,农民都是主体。

没有农民的参与和农民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的。

二、农民生活方式
1.农民生活方式的内涵
(1)农民社会生活
①广义的农民社会生活是指农民在农村特定环境之下所从事的一切生存活动或生活活动。

它既包括农民在一定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消费活动、精神文化活动、政治活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又包括他们的物质生产和交换活动。

②狭义的农民社会生活是指他们基于农村社会条件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活动以及他们相互间在生活上的联系和交往互动,也可称其为日常生活或闲暇生活。

(2)农民生活方式的含义
①广义上的农民生活方式是指农民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制约和农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的方式,它包括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等。

②狭义上的农民生活方式是指他们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也可理解为闲暇生活方式。

2.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①农业是其生活体系的基础。

农民的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农业生产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农村社会的大多数居民来说,农业生产,是构成他们生活活动的重要内容。

农业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农村“草根工业”,不仅是农民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生活活动的重要部分,成了他们自我实现的基本愿望和要求。

②家庭是其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

农民的整个生活格局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元的,表现在:a.家庭是农民的生产单位。

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社会分工,组织农业生产和各种经营活动;
b.家庭是农民的消费单位。

农民的消费意愿、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都受到家庭的制约和影响;
c.家庭是农民的交往单位。

在农村社会,人们往往把家庭当作交往单位,把家长当作交往单位的代表,从而强化了以家庭为单元的生活格局。

③居民生活同质程度高,个体差异小。

农民大多成长于相同的文化背景,基本上从事相同的职业,并且由于农村交通不便,交往范围有限,他们往往只在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交往,因而造成他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兴趣爱好上是趋同而不是趋异的。

④生活节奏比城市缓慢。

农民参加的是一种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工作时间和强度受规范的约束小,随意性大。

另外,农村人口密度稀疏,农民的生活节奏相对缓慢。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节奏正在发生变化。

⑤生活的自给性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农民在经济上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

但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形成,这种状况正日益得到改变。

(2)影响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指的是一定社会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具体样式或形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在影响和制约生活方式的诸因素中,生产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生产方式决定着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结构和水平;
b.生产关系决定着生活方式的性质;
c.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活方式发展变化的最深刻的根源,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必然会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

②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它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必然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不同的影响:
a.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态资源,使他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方式;
b.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生产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c.地理环境的变化,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民族传统。

民族传统是指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千百年来积淀在某一民族人们身上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民族特性:
a.不同的民族传统,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劳动方式和生活内容;
b.不同的民族传统,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
c.不同民族还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不同的婚葬习俗与多样的礼仪风尚。

④科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逐步由野蛮、愚昧、落后向文明、健康、科学发展:
a.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b.科学技术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改变了农民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