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猝死病例描述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猝死病例描述性分析

目的回顾2010~2013年急诊科以猝死(sudden death,SD)定义的死亡病例,描述性分析SD发生特征及探讨预防策略。方法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急诊科以SD定义死亡的病例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季节分布、发病到死亡时间间隔分布特征上进行描述,分析SD发生特征及探讨预防策略。结果猝死病例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居多(P<0.05),年龄分布上≥61岁猝死发生明显增多(P <0.05),发病到死亡时间间隔上≤30 min是黄金抢救点(P<0.05),季节上无差异(P>0.05)。结论猝死以男性、老年人、时间短为特点,因此缓解男性压力、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及心肺复苏常识、争取生命黄金点是关键。

标签:猝死;描述性分析;预防策略

猝死(sudden death,SD):是指突然发生、出乎意料的死亡。目前流行的定义有1 h内、6 h内和24 h内死亡等3种说法,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胰腺炎、剧烈运动、某些药物等都可以造成猝死,其中>90%的是心源性死亡。猝死有3个特点:①从发病到死亡非常快;②猝死常发生在看似健康的人身上;③猝死通常不可预测。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 min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本文描述性分析2010~2013年猝死病例特征,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将2010~2013年所有死亡病例导出为Excel数据,将诊断为猝死的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及统计分析。

1.2方法将所有猝死病例资料按照性别、年龄、季节、发病到死亡时间间隔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

1.3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文猝死病例其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季度分布、发病到死亡时间间隔分布情况,见表1。

2.2猝死病例年龄分布,见表2。

2.3猝死病例季节分布,见表3。

2.4猝死病例发病到死亡时间分布,见表4。

3讨论

3.1从猝死病例的性别分布上来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猝死性别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①女性绝经期前雌激素水平较高,雌激素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绝经后发病率明显升高;

②男性社会压力比女性高,容易出现不良情绪,腹激状态,引发SD;③不良生活方式,男性远高于女性,有研究显示吸烟、嗜酒、过度娱乐等主要是以男性为主[2]。

3.2从猝死病例的年龄分布上来看主要发生在年龄>61岁人群,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猝死随年龄的增长呈明显增加趋势,其原因在于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心脏储备能力下降,在应激、感染等情况下,由于心脏储备能力有限,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导致猝死。

3.3从猝死病例的季节分布来看本研究显示,P>0.05,统计学上无差异。此项研究与文献报道不相符[3],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四个季节的温度过渡比较平缓;另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楼房化、居家土暖气的使用等等,使得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备受寒冬严寒的煎熬。这样就减少寒冷诱发动脉收缩,使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心脏负担加重,血栓形成等情况,从而使得四个季节猝死发生无明显差别。

3.4从猝死病例的发病到死亡时间间隔上来看在30 min的范围内发生死亡几率非常大。由于猝死可以在家中、工作地点或其它场所随时随地发生,心脏骤停而迅速死亡;1/2患者生前无症状。因此普及心脏复苏抢救的知识教育,使基层医务人员和群众都能掌握这一措施,一旦发现立即就地抢救,争取黄金时间30 min,从而降低死亡的发生率。

4总结

综上所述猝死特征,应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健康教育宣传[4],使患者掌握引起猝死的有关疾病相关知识,改变以往不良生活方式,给与健康的饮食和运动指导、调整心态。不但有效降低危险因素,而且减少和预防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普及心脏复苏知识,不但使基层医务人员了解,普通老百姓更应知晓,一旦发现,争取时间立即抢救,降低猝死发生。

参考文献:

[1]王雷,郭亚东,陈晓刚,等.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诱因及預防-附178例法医病理学解剖分析[J].华西医学,2007,22(4):790-2.

[2]都斌,王贝贝,陈亚琴,等,85例心源性猝死高危因素临床分析[J].中圈

老年学杂志,2011,7(31):2726-2727.

[3]王莉.43例患者心源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80-81.

[4]张雪媛.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18:2108-2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