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教学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驱动教学过程

宜兴市官林中学钱江王小毛214251 qjok@

【摘要】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内容问题化。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以问题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用问题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重视提问的重要性,通过问题来加大教学的深度、强化知识,也可以通过提问来评估教学的进展。

【关键词】问题提问

1 新课程教材内容问题化

新课程提倡课程内容问题化,提倡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1]。在学科教学中,以问题驱动,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应是基本的策略和方式[2]。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就提供了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文本范例。

笔者就必修1《分子与细胞》——《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为例进行阐述。本节教学内容为3个课时,科学探究活动包括“实验”、“探究”、“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这些探究活动都是以问题驱动的。笔者把本节问题划分为7大类[2],问题设置的类型及其作用描述如下,具体问题见附件。

1、“问题探讨”

由图片+情境描述+讨论题组成。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所问问题有一定深度,若要透彻回答,就需认真学习本节内容。对于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有一定的作用。2、“本节聚焦”

体现节的核心内容,为本节“导学”。本专栏以问题形式组成。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去阐明或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3、“设问”

问题的设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共有2个问题串:其一是“色素”相关的问题串;其二是“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问题串。每个问题串引导一个知识点。问题是用来驱动学习的,课文在编排时用问题来向下展开内容,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4、“思考与讨论”

这是适应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需要而设计的。在本节中的主要作用为:或概括、或演绎、或拓展思维。教学中如运用得法,学来生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有长进。

5、“资料分析”

其中列出了一些富有价值、探究意义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6、“旁栏思考题”

为补充问题,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

7、“实验、探究”

紧扣学习的核心内容,通过“提示”、“案例”、“讨论”等,以强化学生理解科学过程。

从本节课的问题设置可以看出:基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要有问题意识,作为教师应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要突出以问题为中心,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时,必然会考虑到如何提问,何时提问,甚至考虑由那些学生

来回答问题。

2 教学过程中,重视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认知基础。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2.1 通过提问可以起到强化知识的作用

文中关于科学史“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描述了从18世纪中期开始直到20世纪40年代,至少6位科学家所做的探究和贡献。文中的描述大体遵循发现—新问题—再研究—再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描述充分展示了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继承和创新,使学生置身于科学历史的氛围中去领悟和体会。而在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历程后,学生需要筛选、提炼出哪些有效的信息呢?“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之一: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化学反应式表示出来吗?这个问题就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就能使学生很容易地意识到重点所在。

同样,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后,“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之二: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在所需条件、进行场所、发生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等方面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把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做了概括,强化了某些要点和重要概念。而且通过两个阶段的比较,训练了学生的横纵思维。

2.2 通过提问可以加大教学过程的深度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如文中描述: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当时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旁栏思考题”:为什么有人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污浊?通过学生讨论后得出: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的生长和空气有关系。但是没有发现光在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也并不知道植物更新了空气中的哪种成分。而光能哪里去了?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什么物质中呢?萨克斯通过实验得出是淀粉。

2.3 教学过程中,问题可以提供诊断性信息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同时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必须对学生实施教学,二是必须不断地评估教学的进展和教学的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提问的情况来评估教学的决定。基于这些反应和应答,教师就会作出新的如何执行教学的决定。如果教师认为教学的进展很成功,那么他就可以按照教学计划继续开展教学(路径A)。如果教学感觉教学有问题,如学生的理解不够或缺乏兴趣,那么教师就修改计划好的教学活动,排解现有的问题,实施新的教学或策略(路径B)。在一堂课中,这样的循环可以被多次重复[3]。

2.4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控教学进度,促进同伴学习。

那些需要做出简洁、正确答案的问题能维持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那些更加概括、开放式的问题可以减慢教学的速度。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类型的把握而掌控课堂的节奏。通常,其他学生会采用与同伴的思维更协调的方式解释问题和事情,通过聆听同伴对观念、活动和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可以促进学生向同伴学习。

3 课堂中提问的原则

3.1 问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避免提问太多。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得太多,大大小小的知识点都设问,核心问题就不够突出。教师的提问应该表明那些是重点。如“实验”中的问题: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就突出强调了实验结果,以几条色带表示几种色素,排序如何代表了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高低,宽窄如何表示了色素含量的多少。象这种问题就能抓住学习的重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看实验结果,看实验结果的哪些方面。

3.2 问题提出之后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

虽然教学提问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但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问题。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可以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并组织答案。这一点对于新教师来说,尤其要值得注意。问题给出之后的静默是好的现象,这意味着学生正在思考。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欠缺的就是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课堂上,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的答案组织出来、甚至讲出来,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3 在提问过程中,要让全班参与进来,并熟知问题在学生之间的分配方式

问题的设置是面向全班同学的,问题的难度是由教师来把握的。避免一次又一次地提问同一个学生,要留些问题给那些害羞的、容易走神的学生,以维持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还要熟知问题在学生之间的分配方式,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的来说,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最忌讳的是:对回答不正确或者不合理的答案进行贬低和讽刺。

3.4 既要有好的问题也要有好的聆听和好的评价,并促发课堂的动态资源生成

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引和暗示下推导出教师所预期的知识,这些知识一般都是书本上规定的。但是,学生的头脑相当于一片知识的“沃土”,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科书的规定。作为教师应该要好好把握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这一方面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有应变课堂中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