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的发育历程

合集下载

斑马鱼的发育历程

斑马鱼的发育历程
精品课件
囊胚期胚胎正面观。A:256-细胞期(2.5h);B:高囊胚期(3.3h);C:高 囊胚期和椭形期之间的转变(3.5h);D:椭形期和球形期之间的转变(3.8h) ;E:穹顶期(4.3h);F:30%-外包期(4.7h)。比例尺=250μm
精品课件
原肠期 (5.25-10h)
外 包 运 动 的 继 续 , 以 及 形 态 发 生 细 胞 的 内 卷 ( involution ) 、 集 合 ( convergence)和延伸(extension)运动的发生,产生了原始胚层和胚轴。
极 外包期腹侧观, 观胚盾期,箭头指 :示
胚 盾 外;
E
6h
D
;原 :动物极观 肠期发育。 胚: 环 期
外 :胚盾 包期( 期 (
) ); ,胚盾标志背 :胚环期( 侧 ,)
C
F 70%8h
5.25h B
A 50%-
体节期(10-24h)
此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形态学变化:体节发生、器官原基可见、尾芽 更为显著、胚体延长(图15)、AP和DV轴变得明确、第一次出现细胞 发生形态分化以及胚体开始运动。此期可称“尾芽期”,因为在此整 个时期,尾芽一直存在于不断伸长的胚轴末端。
此期用“实囊胚”( “stereoblastula”)称之可能更准确,因为
这一术语意味着胚胎还没有形成囊胚腔(blastocoele),而事实正是 如此(图8),仅在胚盘深层细胞之间存在不规则的间隙。卵裂取向不 确定,比卵裂期亦更不规则。此后卵裂产生的子细胞从整齐的细胞面 伸出,不论从侧面还是从顶面观都是如此,因而确定此期分期用细胞 大小判断比用细胞位置判断更为有效。从动物极观,胚盘呈轻度椭球 形(尤在早期)。
侧 ; :
外 包 期 ( ) , 在 一 些 胚 胎 中 可 见 尾 芽 ( 箭 头 所

实验模式动物--斑马鱼

实验模式动物--斑马鱼

Chuck Kimmel
3
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逐渐受到关注 Turn Eyes to Fish
• Christiane Nü sslein-Volhard
Wolfgang Driever
• 1995 诺贝尔奖获得者
was able to identify and classify a small number of genes that are of key importance in determining the body plan and the formation of body segments, turned eyes to fish and find a wide range of mutations
20
2.方法:实验前一天禁食。取成体斑马鱼分别臵 于含有30~ 50mL溶液的瓶中, 保持瓶中溶液温 度恒定在25℃,随机分为空白对照, 溶剂对照及 各药物浓度给药组, 每组含15条。分别给予纯净 水, 含不同浓度药物的纯净水。
记录不同浓度药液中斑马鱼在24h内的死亡数量 (只), 计算死亡率(% )。根据实验结果, 采用Bliss 法计算LC50值。
21
3.结果:雷公藤甲素、苦参碱和大黄素对于斑马 鱼的LC50值依次为5.02 x10-3、113.2和1.18 x103 ug /mL, 毒性大小顺序与12
心脏切除后心室肌的再生
Regeneration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 in the resected zebrafish heart
13 DECEMBER 2002 VOL 298 SCIENCE
13
斑马鱼在药物评价中的应用
1.一般毒性评价 2.发育毒性评价 3.心血管毒性评价 4.肝脏毒性评价 5.神经毒性评价 6.肾毒性评价 7.肠胃毒性评价 8.视觉毒性评价 9.耳毒性评价 10.软骨毒性评价

斑马鱼的发育历程

斑马鱼的发育历程

精选ppt
4
卵裂期(0.75-2.25h)
2-细胞期(3/4 h) 4-细胞期(1 h) 8-细胞期(1.25 h) 16-细胞期(1.5 h) 32-细胞期(1.75 h) 64-细胞期(2 h)
精选ppt
5
卵裂期胚胎。除B外均为正面观,B显示的是胚胎在动-植物极的扭曲,约偏离
正面45°。 A :2-细胞期(0.75 h);B:4-细胞期(1 h);C:8-细胞期(
内卷运动的开始意味着原肠期的开始,目前可以说是发生于50%-外包时(图 11A)。结果在达到50%-外包后的数分钟内出现了一个增厚的外围区域,称作 胚环(germ ring),几乎与此同时完全包围了囊胚边缘(图11B,及C箭头所 指)。随后集合运动几乎同样快速地沿胚环产生一个局部的堆积,称胚盾( embryonic shield , 图11D,及E箭头所指)。在发生这些事件期间,外包暂 时中止,但胚盾形成后外包又继续。胚层边缘沿卵黄细胞延伸直至将其完全 包绕(图11F-L)。其延伸近乎恒定速度进行,约每小时包绕卵黄细胞的15% ,这也提供了大部分原肠期分期的有用指标(图12)。
精选ppt
11
精选ppt
12
咽囊期(24-28h)
对斑马鱼,大约此期位于胚胎发育的第二天。胚胎此时是最明显的双侧结构生物,进入咽囊期时的 脊索已发育良好,新完成的一组体节已伸入长尾末端。神经系统凹陷并向前延伸。随着咽囊期期间 后脑(metencephalon)中的小脑快速形态发生,脑分为五叶。
正因为囊胚期没有囊胚腔,原肠期既没有消化道(archenteron),也没有胚
孔(blastopore)。DEL细胞在胚层边缘进行内卷,因而发挥了胚孔的作用。
内卷通过将胚层向后折叠形成胚环。因此,胚环内由两个胚层:位于上方的

关于斑马鱼的发育历程课件

关于斑马鱼的发育历程课件
关于斑马鱼的发育 历程
合子期 卵裂期 囊胚期 原肠期 早幼期 孵化期 咽囊期 体节期
合子期(0-0.75h)
新受精的卵子直至其第一次卵裂发生,称合子期(图3),约受精后 40分钟。受精时形成的合子直径约0.7mm。合子期只含有一个分期, 但其间也发生很多变化,可以很容易划分这一时期(见 Hisaoka and Battle,1958)。
=250μm
束 时 卵 黄 消 失 处 。 比 例 尺
头 示 尾 芽 , 尾 芽 腹 侧 ( 即 此 图 左 侧 ) 的 显 著 区 域 显 示 外 包 结
9h 10h
J 90%K 90%L
C
F 70%75%-
8.4h
G
) 增 大 为 小 膨 出 (箭头所示); ;: : 尾 芽 期 ( 外包期腹
侧 )观 ,, 箭前 头侧 示脊 小索 膨前 出板 ,( 短对 箭比
层期 在( 其 一 侧) ;背 : 侧观
, 外包期( 箭头示轴中 ),在一些胚胎中可见尾芽 胚层与中线边界,近轴中胚
5.7h
H I 80%-
8h
; 外: 包 期( 外包 ), 期( 箭 头示腹 ), 侧: 薄 的 排外 泄包 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腹 : 侧观
内卷运动的开始意味着原肠期的开始,目前可以说是发生于50%-外包时(图 11A)。结果在达到50%-外包后的数分钟内出现了一个增厚的外围区域,称作 胚环(germ ring),几乎与此同时完全包围了囊胚边缘(图11B,及C箭头所 指)。随后集合运动几乎同样快速地沿胚环产生一个局部的堆积,称胚盾( embryonic shield , 图11D,及E箭头所指)。在发生这些事件期间,外包暂 时中止,但胚盾形成后外包又继续。胚层边缘沿卵黄细胞延伸直至将其完全 包绕(图11F-L)。其延伸近乎恒定速度进行,约每小时包绕卵黄细胞的15% ,这也提供了大部分原肠期分期的有用指标(图12)。

斑马鱼的发育历程ppt课件

斑马鱼的发育历程ppt课件

内卷运动的开始意味着原肠期的开始,目前可以说是发生于50%-外包时(图 11A)。结果在达到50%-外包后的数分钟内出现了一个增厚的外围区域,称作 胚环(germ ring),几乎与此同时完全包围了囊胚边缘(图11B,及C箭头所 指)。随后集合运动几乎同样快速地沿胚环产生一个局部的堆积,称胚盾( embryonic shield , 图11D,及E箭头所指)。在发生这些事件期间,外包暂 时中止,但胚盾形成后外包又继续。胚层边缘沿卵黄细胞延伸直至将其完全 包绕(图11F-L)。其延伸近乎恒定速度进行,约每小时包绕卵黄细胞的15% ,这也提供了大部分原肠期分期的有用指标(图12)。
1.25 h);D:16-细胞期(1.5 h);E:32-细胞期(1.75 h);F:64-细胞期(
2 h)。比例尺=250μm
ppt课件
6
囊胚期(2.25-5.25h)
囊胚期指从128-细胞期或第8次止这一段时期。此期
有 很 多 重 要 事 件 发 生 : 胚 胎 进 入 囊 胚 中 期 转 变 ( midblastula transition, MBT)、卵黄合胞体层(the yolk syncytial layer, YSL)形 成、外包(epiboly)开始。外包将一直持续到原肠期。

C
F 70%8h
5.25h B
A 50%-
体节期(10-24h)
此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形态学变化:体节发生、器官原基可见、尾芽 更为显著、胚体延长(图15)、AP和DV轴变得明确、第一次出现细 胞发生形态分化以及胚体开始运动。此期可称“尾芽期”,因为在此 整个时期,尾芽一直存在于不断伸长的胚轴末端。
ppt课件
7
囊胚期胚胎正面观。A:256-细胞期(2.5h);B:高囊胚期(3.3h);C:高

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斑马鱼(Danio rerio)是一种常见的小型热带淡水鱼类,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模型,因为它们易于繁殖和维护,具有透明胚胎,容易观察和操纵发育过程的特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生物学家使用斑马鱼进行发育生物学研究,探寻分子机制、细胞过程、组织发生、器官形成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 斑马鱼的发育过程斑马鱼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受精、分裂、胚胎发育和幼鱼期。

受精后,卵细胞形成受精卵,随后通过有丝分裂发育成为多个细胞,其中包括前期胚胎、球胚和盘胚。

在这些早期阶段,斑马鱼的胚胎透明,发育过程可以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

在幼鱼期,斑马鱼游泳、摄食和生长,逐渐成为成年鱼。

2. 斑马鱼的发育成因对于斑马鱼的发育成因的研究可以通过突变体筛选、遗传分析、基因克隆等方法进行。

许多突变体显示了不同的发育缺陷,例如胃肠道畸形、神经系统缺陷、鳍/肢体畸形等。

通过对这些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克隆,科学家发现了很多与斑马鱼发育相关的基因,如sonic hedgehog、hox等。

另外,近年来,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精确地改变斑马鱼基因组中的某些位点,以研究特定基因功能或疾病模型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方法加速了斑马鱼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

3. 斑马鱼的组织和器官形成斑马鱼的器官发生过程是发育生物学的热点研究之一。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骨骼、肌肉、心脏、肝脏、胰腺等组织和器官的形成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斑马鱼心脏的发育非常相似于人类的心脏发育过程。

斑马鱼心脏发育的详细解剖和功能特征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缺陷和心肌病等。

在肌肉结构和功能方面,斑马鱼是一种适应游泳的生物模型。

它们的鱼体非常透明,我们可以观察和操纵它们的鱼肌和鱼晶体肌的发育和生理功能。

研究斑马鱼肌肉发育和运动调节机制有助于解决人类运动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问题。

斑马鱼的发育历程参考幻灯片

斑马鱼的发育历程参考幻灯片
正因为囊胚期没有囊胚腔,原肠期既没有消化道(archenteron),也没有胚 孔(blastopore)。DEL细胞在胚层边缘进行内卷,因而发挥了胚孔的作用。 内卷通过将胚层向后折叠形成胚环。因此,胚环内由两个胚层:位于上方的 称上胚层(epiblast),在整个原肠期继续给位于下方的下胚层(hypoblast )提供细胞。注意到上、下胚层这些术语可同样描述鸟类胚层结构,但所命 名的胚层在这两种脊椎动物中似乎完全不同。
7
囊胚期胚胎正面观。A:256-细胞期(2.5h);B:高囊胚期(3.3h);C:高 囊胚期和椭形期之间的转变(3.5h);D:椭形期和球形期之间的转变(3.8h );E:穹顶期(4.3h);F:30%-外包期(4.7h)。比例尺=250μm
8
原肠期 (5.25-10h)
外 包 运 动 的 继 续 , 以 及 形 态 发 生 细 胞 的 内 卷 ( involution ) 、 集 合 ( convergence)和延伸(extension)运动的发生,产生了原始胚层和胚轴。
此期用“实囊胚”( “stereoblastula”)称之可能更准确,因为这一
术语意味着胚胎还没有形成囊胚腔(blastocoele),而事实正是如此 (图8),仅在胚盘深层细胞之间存在不规则的间隙。卵裂取向不确 定,比卵裂期亦更不规则。此后卵裂产生的子细胞从整齐的细胞面伸 出,不论从侧面还是从顶面观都是如此,因而确定此期分期用细胞大 小判断比用细胞位置判断更为有效。从动物极观,胚盘呈轻度椭球形 (尤在早期)。
C
F 70%8h
包 期 ( ) , 箭 头 示 腹 侧 薄 的 排 泄 区 ; :
外 包 期 (

外 包 期 (
) , :
外 包 期 腹 侧 观 , :

斑马鱼的性腺发育(201210238473139)

斑马鱼的性腺发育(201210238473139)





77日龄:以第Ⅱ、Ⅲ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大部分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处于发育 中期。中期第Ⅲ时相卵母细胞近圆形,体积明显增大。胞质的空泡内出现了 嗜酸性的卵黄颗粒,越靠近细胞核,卵黄颗粒越大。卵核体积增大,染色较 浅,核仁多个,分布在核膜内缘。随卵母细胞的发育,核仁逐渐向核中央移 动,呈深蓝色。细胞周围辐射带明显,并随着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增厚,细胞 外两层滤泡膜发育明显。 82~90日龄:以第Ⅲ、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为主。晚期第Ⅲ时相卵母细胞体积 较大,空泡内充满卵黄。第Ⅳ时相卵母细胞由于卵黄物质不断积累,细胞体 积继续增大,圆球形的卵黄颗粒基本充满卵母细胞质。细胞核逐渐由中央向 动物极移动。卵巢壁随卵母细胞的数量增多和体积增加而逐渐变薄,放射带 明显增厚。 成熟小鱼:卵巢白膜变得很薄。卵巢以第Ⅴ时相卵母细胞为主,也存在有发育 早期的卵母细胞。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已充分发育,呈圆球形,卵黄颗粒相互 融合,细胞质中充满粗大的卵黄颗粒,散布于整个卵母细胞的胞质内。至此, 卵母细胞发育成熟,不久,核膜崩解、消失,卵母细胞进入第2次成熟分裂中 期,形成次级卵母细胞,排到卵巢腔。 产卵后小鱼:卵巢细长,结构松散,包含有排卵后的空滤泡、第Ⅱ时相、第Ⅲ 时相和第Ⅳ时相卵母细胞。
交配中

公鱼在交配的过程中,采绝对主动方式, 会先以眼睛观察并决定要向哪一只母鱼进 行攻势。其次会进行求偶舞蹈,在想要交 配的母鱼周围绕圈圈或是8字型,游向母 鱼后,利用腹部侧面摩擦母鱼,刺激母鱼 排卵,公鱼便会同时射精。
产卵


母鱼会一次把全部腹中的卵包括卵囊全部 排出,一胎约会生出200-500颗卵。排出后 母鱼会重新产生新的卵,约3-5天就可以再 生下一次卵。 伴随着卵的释放,会有其他激素一起排出, 这种激素可以让母鱼顺利把卵排放出来, 另外一个功能则是让其他还产生卵的母鱼, 停止排卵的行为,这在演化上算是一种竞 争的结果。

斑马鱼性腺促熟及早期发育模式

斑马鱼性腺促熟及早期发育模式

斑马鱼性腺促熟和早期发育模式XXX,YYY,ZZZ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斑马鱼性腺促熟和产卵调控技术。

2、加深硬骨鱼早期形态发育模式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一)斑马鱼性腺促熟和产卵调控。

1、斑马鱼特性:斑马鱼一般4月龄性成熟,5月龄鱼繁殖较好;繁殖周期短,一般7天左右。

雌雄分辨:雌性(偏银灰色,体形丰满,腹部膨大、松软,仰腹可见有明显的卵巢轮廓,手摸富有弹性);雄性(偏柠檬色,腹部扁平,身材显得修长)。

【如图一、图二】图一:雄鱼图二:雌鱼精、卵体外受精,体外发育,且速度快。

发育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在25℃的培养条件下,从受精卵到孵化约需36h;在28℃的培养条件下,从受精卵到孵化约需24h,即胚胎发育成熟。

2、斑马鱼繁殖准备:将亲鱼雌、雄分开饲喂2~3天(要在饲养箱中加一玻璃隔板,将雌、雄分开,但同时相互之间又要能够看到),繁殖时将雌、雄按1:1或2∶1比例放入产卵池中进行产卵受精。

在此过程中一般采用10h光照,14h黑暗的光周期。

斑马鱼一般在混合的次日凌晨产卵,为防止亲鱼吞噬鱼卵,可用网孔2~3mm的网将亲鱼限制在产卵池的上半部活动,以防止亲鱼吞吃鱼卵。

每条雌鱼可产卵300~1000粒。

(二)斑马鱼早期发育观察: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主要有以下七个时期(附有相应的时间):(1)合子期Zygote Period(0-0.75h)(2)卵裂期Cleavage Period(0.75-2.2h)(3)囊胚期Blastula Period(2.25-5.25h)(4)原肠胚期Gastrula Period(5.3-10h)(5)体节期Segmentation Period(10-24h)(6)咽期Pharyngula Period(24-48h)(7)孵化期Hatching Period(48-72h)斑马鱼各时期的特征及图片如下:(1)合子期:特征:卵质由植物极向动物极一端流动,最后在卵的动物端形成一个充满卵质的“帽子”这标志着胚的形成。

刘永飞--斑马鱼的胚胎发育

刘永飞--斑马鱼的胚胎发育

Three: Blastula Period (2.25-5.25h)
We use the term blastula to refer to the period when the blastodisc begins to look ball-like, at the 128-cell stage, or eighth zygotic cell cycle, and until the time of onset of gastrulation,ca. cycle 14.
斑马鱼的特点
• • • • • • 成年鱼个体小,易于饲养 发育快速、性成熟期短、繁殖力强 胚胎体外发育,易于观察和操作 较完善的胚胎和遗传学操作技术 基因组序列的注释已经完成 品系资源丰富
Stages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Zebrafish
Seven Broad Zygote Cleavage Blastula Gastrula Segmentation Pharyngula Hatching
Stages During the Cleavage Period
Two-cell stage (0.75h) Four-cell stage (1 h) Eight-cell stage (1.25h) Sixteen-cell stage (1.5h) Thirty two-cell stage (1.75h) Sixty four-cell stage (2 h)
Stages During the Zygote Period
One-cell stage
The zygote period. A:a few minutes after fertilization. B:about 10 min after fertil-i zation.

斑马鱼的性腺发育

斑马鱼的性腺发育
生殖细胞在发生上由外向里可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 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
斑马鱼的性腺发育
第2页
繁殖期,V期精巢
斑马鱼的性腺发育
第3页
III期精巢;小叶腔显著,初级精母细胞排列多层,百 分比尺示24μm
Sg,精原细胞;ScⅠ,初级精母细胞;ScⅡ,次级精母细胞;St, 精子细胞;Sz,精子;LL,小叶腔;LC,间质细胞;SC,支持细 胞;ST,精小囊
斑马鱼卵巢一对,左右两叶, 大个别对称;成熟卵巢呈囊 状,位于体腔内,外被由平 滑肌和结缔组织形成卵巢膜, 卵巢膜不发达。
卵巢位于腹中线两侧,在鱼 体后端汇合成一短输卵管, 进入泄殖腔,由泄殖腔开口 于体外。
卵母细胞直径、核径和核质 比在不一样时相中改变:
斑马鱼的性腺发育
•卵母细胞在Ⅱ时相增加不显著,在Ⅲ、Ⅳ、Ⅴ时相期增加 快速 •胞核直径在Ⅱ时相增加快速,在Ⅲ时相中期、Ⅳ时相增加 迟缓,几乎没有改变 •核质比在第Ⅱ时相最大,伴随卵母细胞发育,核质比越来 越小
第9页
卵巢壁:由两层被膜组成, 外层为腹膜,内层为白膜。 白膜由外到内依次为扁平上 皮细胞、疏松结缔组织、间 质组织和生殖上皮。
产卵板:白膜中结缔组织向 卵巢内部伸展与卵巢生殖上 皮共同组成板层状结构,称 产卵板,是卵子产生地方。
卵巢腔:存在于卵巢内部空 腔,与输卵管相通。
SB产卵板
斑马鱼的性腺发育
在精小叶内由许多精小囊组成,伴随精巢发育,精小叶内各精小囊间 生精细胞发育不一样时,而在同一精小囊内生精细胞发育是同时。
精小叶中央为小叶腔,小叶腔在精巢内相互连接成网状,最终通到输 精管,精原细胞位于精小叶边缘处,在分化过程中,当生殖细胞在精 小囊内发育成为成熟精子时,精小囊破裂,成熟精子释放到小叶腔中, 各小叶腔内精子最终聚集到输精管内并可借助于输精管排出,所以成 熟精子只在小叶腔和输精管内存在。

斑马鱼脊柱的发育流程

斑马鱼脊柱的发育流程

斑马鱼脊柱的发育流程English Answer: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the Zebrafish Spinal Cord:The zebrafish spinal cord i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sponsible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between the brain and the body. Its development involves a series of intricate processes that occur during embryogenesis, beginning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neural tube, which will eventually give rise to the spinal co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ebrafish spinal cord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several key stages:1. Neural Tube Formation:The spinal cord originates from the neural tube, a structure that develops from the ectoderm, the outermost germ layer of the embryo. During neurulation, a processthat occurs early in embryogenesis, the neural tube closesand separates from the overlying ectoderm, forming a distinct structure. The neural tube will eventually give rise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cluding the spinal cord and brain.2. Regionalization of the Neural Tube:Once the neural tube is formed, it undergoes a process of regionalization, where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tube become specializ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In the case of the spinal cord, the neural tube is divided into distinct regions along the anterior-posterior axis, each of which will give rise to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spinal cord. This regionalization is controlled by a complex interplay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3. Segmentation of the Spinal Cord:As the spinal cord develops, it undergoes a process of segmentation, where it becomes divided into a series of repeating units called somites. Somites are blocks of mesodermal tissue that form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embryoand provide the structural support for the spinal cord. The segment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is essential for the proper formation of the vertebrae and the associated muscles and nerves.4. Differentiation of Spinal Cord Neurons:The spinal cord contains a diverse population of neurons, each with a specific function. During development, these neurons are generated from progenitor cells located within the neural tube. These progenitor cells undergo a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 where they acquire their specific identity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pinal cord neurons is controlled by a combination of intrinsic factors, such as gene expression, and extrinsic factors, such as signaling molecules from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5. Formation of Synapses:Once the spinal cord neurons are differentiated, they establish connections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neurons inother parts of the nervous system through synapses. Synapses are specialized structures that allow neuron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y transmitting electrical and chemical signals. The formation of synapses is a highly complex process that involves the coordinated activity of multiple molecules and signaling pathways.6. Myelination of Spinal Cord Axons:The axons of spinal cord neurons are often myelinated, which means they are wrapped in a layer of insulating material called myelin. Myelin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efficient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signals along the axons and is carried out by specialized cells called oligodendrocytes. The process of myelination occurs postnatally in humans and other mammals, but it can also occur during embryogenesis in some species, including zebrafish.中文回答:斑马鱼脊柱的发育过程:斑马鱼的脊柱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在大脑和身体之间传递信号。

斑马鱼胚胎发育中内脏器官形成的调控机制

斑马鱼胚胎发育中内脏器官形成的调控机制

斑马鱼胚胎发育中内脏器官形成的调控机制斑马鱼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动物,因其发育迅速,胚胎发育透明,受精卵易获取,能够自然产卵等特点,成为了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模式之一。

斑马鱼在生物学实验中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内脏器官形成的研究。

本文将简要介绍斑马鱼内脏器官形成的调控机制。

从受精卵到器官形成斑马鱼的受精卵发育经过一系列分裂,最终形成一个球形胚胎。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斑马鱼胚胎中没有形成明显的器官结构。

这时,胚胎主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三层结构组成,它们将为斑马鱼的各个器官提供不同的组织结构基础。

随着斑马鱼胚胎的发育,胚胎中逐渐出现了不同的器官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器官分化状态。

内脏器官的发育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

内脏器官包括肝脏、胰腺、肺、肾等,它们各自形成的过程可能不尽相同,但都受到一定的调控。

内源性分子参与内脏器官形成内脏器官的发育需要受到一系列内源性分子的参与。

这些分子在受精卵早期已经被激活,随着发育的进行而逐渐发挥作用。

其中,转录因子是控制内脏器官形成的重要分子。

在斑马鱼胚胎早期,多种转录因子参与调控内脏器官形成的早期过程。

例如,FOXA和GATA等因子参与早期内脏器官前体细胞的特化。

转录因子Nkx2.5在心脏形成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一些 signaling pathway也对内脏器官形成产生调控作用。

例如,Wnt/beta-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是控制胆囊和肠道上皮刻画的重要分子。

Notch和Hh signaling pathway参与胰腺beta细胞分化。

外源性环境对内脏器官形成的调控除了内源性因素,外界环境也会对斑马鱼内脏器官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激活或抑制内脏器官形成的过程。

环境因素,如温度、营养物质、化学物质等,对胚胎的形成也有影响。

另外,行为环境也可能对斑马鱼内脏器官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斑马鱼胚胎在母鱼叶牙对其进行保卫行为时,其形成的肾脏功能会变得更加完善。

斑马鱼的软骨发育及其矿化过程

斑马鱼的软骨发育及其矿化过程

清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斑马鱼,作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最佳脊椎动物模型,为人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主要讨论了斑马鱼幼体的软骨,特别是脊椎软骨的发育过程及其软骨的超微结构特点。

为转基因、基因突变鱼类的研究提供了对比依据。

本文主要讨论了斑马鱼脊椎软骨的发育进程,以及软骨细胞特别是脊索旁软骨的排列,形貌,大小及其显微结构特点和中胚层分化的显微形貌。

斑马鱼脊椎软骨在配卵后2~3天开始发育,围绕在脊索周围,并逐渐向神经管和血管方向延伸。

斑马鱼脊椎软骨沿体节发育,腹部以前的体节在6天已基本分化为软骨细胞,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沿体节向尾部方向的生骨节逐步分化为软骨细胞,在1个半月左右的时间,软骨组织的分化基本完成。

斑马鱼的软骨组织排列整齐,大多数细胞大小在5-20μm范围内。

斑马鱼的软骨组织为透明软骨,胶原纤维为II型胶原,没有典型的周期结构,含量很少。

在TEM的观察中发现,斑马鱼的肌肉组织分化较早,在3天已基本分化完成。

而体干部的脊索旁仍为中胚层的间叶细胞,为软骨细胞的原基,在分化成软骨细胞的过程中,首先是在形状和排列上趋于整齐和规则。

斑马鱼的骨化方式为软骨骨化。

软骨细胞的细胞质中富含大量的线粒体和内质网。

在细胞质中还有大量直径为100-400nm的囊泡,紧密排列在一起,起传输物质的作用。

此外,脊髓处的细胞,其细胞核较大,细胞质很少,有别于软骨细胞。

并且该处细胞有部分已死亡,被其它细胞所代替。

关键词:软骨细胞,发育,显微结构- 1 -清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AbstractZebrafish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d foundation for the relative research as the best pattern of vertebrate in developing biology. In this paper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cartilage especially the parachordal cartilage in zebrafish larva are investigated . And that supply the contradistinctive basis for the research about transgenic and gene mutation fishes.Here we investigate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parachordal cartilage and chondrocyte arrangements,shapes ,size,and ultrastrcture .In zebrafish parachordal cartilage begin to form at 2-3 days postfertilization ,and surround the notochord and extend gradually to spinal cord and dorsal aorta. Parachordal cartilage develop along somite and at 6 days postfertilization the somite before venter have differentiated and all accomplish differentation on the whole about at one and a half month postfertilization .The chontrocytes arrange regular .The size of chontrocytes is between 5-20μm mostly. In zebrafish the cartilage is hyaline cartilage and the collagen fibrils is predominantly II type fibrils. And that are relatively thin and do not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 67nm banding.We discovered tha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usculature is more earlier than cartilage by TEM and that accomplished basically at 3 days postfertilization. Dur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artilage the shape and arrangement of mesenchymal cell in mesoblast go to orderliness and regular gradually at first. With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active cartilage cell is seen to contain numerous slick endoplasmic reticulum,mitochondria and vesicles which arrange together in order and the diameter of these vesicles is about 100-400nm, transmitting the substance. Furthermore, the nucleolus of spinal cord cells is more larger and we also can observe that some cells have dead.Keywords : cartilage ,development, ultrastrcture- 2 -清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第一章. 前言由于软骨细胞所致的成骨活动发生较早,所以对斑马鱼软骨发育的研究在骨损伤修复过程中对骨力学功能恢复有较大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肠期发育。A:50%-外包期(5.25h);B:胚环期(5.7h );C:动物极观胚环期 D:胚盾期(6h),胚盾标志背侧 ,是胚环左侧增厚区域;E:动物极观胚盾期,箭头指示胚 盾;F:70%-外包期(7.7h),G:70%-外包期腹侧观,H: 75%-外包期(8h),箭头示腹侧薄的排泄区;I:80%-外包 期(8.4h)背侧观,箭头示轴中胚层与中线边界,近轴中胚 层在其一侧;J:90%-外包期(9h),在一些胚胎中可见尾 芽(箭头所示);K:90%-外包期腹侧观,前侧脊索前板( 对比G)增大为小膨出;L:尾芽期(10h),箭头示小膨出 ,短箭头示尾芽,尾芽腹侧(即此图左侧)的显著区域显示 外包结束时卵黄消失处。比例尺=250μm
此期用“实囊胚”( “stereoblastula”)称之可能更准确,因为这
一术语意味着胚胎还没有形成囊胚腔(blastocoele),而事实正是如 此(图8),仅在胚盘深层细胞之间存在不规则的间隙。卵裂取向不 确定,比卵裂期亦更不规则。此后卵裂产生的子细胞从整齐的细胞面 伸出,不论从侧面还是从顶面观都是如此,因而确定此期分期用细胞 大小判断比用细胞位置判断更为有效。从动物极观,胚盘呈轻度椭球 形(尤在早期)。
此期的命名注意到了咽弓原基,其早期存在但不易分辨出。咽弓在此第二天从耳囊腹侧可见约耳囊 两倍长的原基区域迅速发育。七个咽弓均由此原基发育,其间一个显著的边界(图31箭头)出现于 咽弓2和3之间。此边界甚为重要,因为随后其前面的咽弓(颚(mandibular)、舌(hyoid)弓)将 形成下颌(jaws)和腮盖(operculum),而其后面的咽弓(腮(branchial)弓)将形成腮(gills )。
内卷运动的开始意味着原肠期的开始,目前可以说是发生于50%-外包时(图 11A)。结果在达到50%-外包后的数分钟内出现了一个增厚的外围区域,称作 胚环(germ ring),几乎与此同时完全包围了囊胚边缘(图11B,及C箭头所 指)。随后集合运动几乎同样快速地沿胚环产生一个局部的堆积,称胚盾( embryonic shield , 图11D,及E箭头所指)。在发生这些事件期间,外包暂 时中止,但胚盾形成后外包又继续。胚层边缘沿卵黄细胞延伸直至将其完全 包绕(图11F-L)。其延伸近乎恒定速度进行,约每小时包绕卵黄细胞的15% ,这也提供了大部分原肠期分期的有用指标(图12)。
正因为囊胚期没有囊胚腔,原肠期既没有消化道(archenteron),也没有胚 孔(blastopore)。DEL细胞在胚层边缘进行内卷,因而发挥了胚孔的作用。 内卷通过将胚层向后折叠形成胚环。因此,胚环内由两个胚层:位于上方的 称上胚层(epiblast),在整个原肠期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给位于下方的下胚层(hypoblast )提供细胞。注意到上、下胚层这些术语可同样描述鸟类胚层结构,但所命 名的胚层在这两种脊椎动物中似乎完全不同。
斑马鱼的发 育历程
合子期 卵裂期 囊胚期 原肠期 早幼期 孵化期 咽囊期 体节期
合子期(0-0.75h)
新受精的卵子直至其第一次卵裂发生,称合子期(图3),约受精后 40分钟。受精时形成的合子直径约0.7mm。合子期只含有一个分期, 但其间也发生很多变化,可以很容易划分这一时期(见 Hisaoka and Battle,1958)。
因其高度可折射的胞质颗粒,孵化腺细胞是整个咽囊期心包区域的重要特征。
咽囊期前几小时,胚胎继续始于15h的快速伸长,但随后伸长速度突然下降。这一变化的发生时间约 在31-32h,大约和上文讨论过的尾部形态伸直的结束有关。新的伸长速度一直保持到余下的胚胎发 生时间。
头部也伸直。在咽囊期其先是迅速向背侧抬起,随后速度变慢,可利用这一变化快速确定胚胎的大 致分期。侧面观,我们假想了两条线:一条通过耳和眼的中线,为头轴;另一条沿脊索,平行于约 5-10体节的水平肌隔,为躯干轴。一种估算两线夹角,即头-躯干夹角(head-trunk angle , HTA) 的方法是将胚胎置于培养皿中,并使其尾部指向观察者.
卵裂期(0.75-2.25h)
2-细胞期(3/4 h) 4-细胞期(1 h) 8-细胞期(1.25 h) 16-细胞期(1.5 h) 32-细胞期(1.75 h) 64-细胞期(2 h)
卵裂期胚胎。除B外均为正面观,B显示的是胚胎在动-植物极的扭曲,约偏离 正面45°。 A :2-细胞期(0.75 h);B:4-细胞期(1 h);C:8-细胞期( 1.25 h);D:16-细胞期(1.5 h);E:32-细胞期(1.75 h);F:64-细胞期( 2 h)。比例尺=250μm
囊胚期胚胎正面观。A:256-细胞期(2.5h);B:高囊胚期(3.3h);C:高 囊胚期和椭形期之间的转变(3.5h);D:椭形期和球形期之间的转变(3.8h );E:穹顶期(4.3h);F:30%-外包期(4.7h)。比例尺=250μm
原肠期 (5.25-10h)
外包运动的继续,以及形态发生细胞的内卷(involution)、集合( convergence)和延伸(extension)运动的发生,产生了原始胚层和胚轴。
体节期(10-24h)
此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形态学变化:体节发生、器官原基可见、尾芽 更为显著、胚体延长(图15)、AP和DV轴变得明确、第一次出现细 胞发生形态分化以及胚体开始运动。此期可称“尾芽期”,因为在此 整个时期,尾芽一直存在于不断伸长的胚轴末端。
咽囊期(24-28h)
对斑马鱼,大约此期位于胚胎发育的第二天。胚胎此时是最明显的双侧结构生物,进入咽囊期时的 脊索已发育良好,新完成的一组体节已伸入长尾末端。神经系统凹陷并向前延伸。随着咽囊期期间 后脑(metencephalon)中的小脑快速形态发生,脑分为五叶。
囊胚期(2.25-5.25h)
囊胚期指从128-细胞期或第8次合子细胞分裂开始形成球 形胚盘直到第14次卵裂开始原肠期为止这一段时期。此期
有很多重要事件发生:胚胎进入囊胚中期转变(midblastula transition, MBT)、卵黄合胞体层(the yolk syncytial layer, YSL)形 成、外包(epiboly)开始。外包将一直持续到原肠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