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73-02
“把学习的兴趣还给天真活泼的学生。

”这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多年来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世界文坛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兴趣是学好语文的根本保证和内在动力。

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应只看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应考察其是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有学习的兴趣。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恰当而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这样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随之产生了。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自己的特长设计运用不同的导语,比如讲故事、唱歌、展示多媒体课件、出示挂图、播放音乐、成语接龙等等。

例如:在教学《春》一文,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室展示一张张清丽的春季美景图,然后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读将
学生引入到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在优美的视觉与听觉享受中已经感悟了课文的意蕴,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开始之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语文教学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

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已知到未知,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增加课堂语言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既要使优等生有“想头”,又要使中下等生有“答头”,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分析《石壕吏》这首诗时,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问他的学生:“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表示同意,有的不同意,于是大家纷纷从诗里去找根据,展开了颇为激烈的争论。

后来统一了认识――杜甫在这首诗里是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是同情谁、憎恨谁,态度是明确的,说《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平淡中找出新奇,提出问题,引
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创设最佳学习氛围,积极渗透情感,增强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

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师生感情上的交融和交流,师生间的相互关系与尊重,是教与学能否有机配合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

教者苦心,学者乐道。

课堂气氛才能融洽、浓厚。

要让我们的课堂气氛充满爱,在爱的温馨氛围中学。

教师循循善诱,以真诚去体贴关怀,帮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大胆回答问题,不要怕出错。

教师要以真情去赢得学生的爱,要使学生爱听你的课。

“亲其师而信其道。

”它不但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也需要教师的幽默、诙谐,师生关系融洽、步调一致教学才有保证。

三、教法学法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又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教法应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

教师要多鼓励
学生,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启发学生多问,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从何想起的,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设置疑问,解答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劲头就足了。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语言赏析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

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延续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导语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而好的课堂结束语,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教学效果更精彩。

我在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

如在教学《社戏》一文时,我采用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童年,它奏响了我们人生中最美妙的乐章;童年,给了我们五彩缤纷的阳光,在人生的旅途中,童年的快乐点燃了我们生命的希望。

同学们,愿你们永远拥有一份童真,在生命的长河里,永远快乐、年轻!通过这一番话语,
使学生对本文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这样,把学生在课堂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延续到新的学习中去,做到课尽趣不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处处为学生着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就会很好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刘凌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