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3课 五四运动 公开课教案 八上历史教学设计

第13课 五四运动 公开课教案 八上历史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教材分析:五四运动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得到传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导火索、时间、地点、主力、口号和发展等情况)。

2.分析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通过对学生、工人和商人爱国行动的学习,感悟五四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中国青年是怎么做的?你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指出当代青年在国家和人民出现危难时的担当和责任感,那在100多年前,国家面临危难时,当时的青年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一、国家耻辱—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教师:中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还先后派出14万劳工“以工代兵”,积极参与一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对巴黎和会充满了怎么样的期待?中国人民的心情是怎样的?材料一:中国代表团来到巴黎,发誓要寻求收复山东,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这次巴黎和会召开时,中国可以挽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使中国能够与英法美并驾齐驱。

—1919年1月5日上海《民国日报》期待:收复山东,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挽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使中国能够与英法美并驾齐驱。

心情:喜悦对未来充满期待教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阅读教材59页回答: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果怎样?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一、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二、废除“二十一条”三、收回青岛主权结果: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教师:想一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弱国无外交3、教师:请同学们自主思考: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中国,中国人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巴黎和会的消息最后传到这里时,我们都感到非常震惊,中国没有太阳升起,甚至连国家的摇篮也给偷走了。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学习目标: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口号、过程、结果及意义;2.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

德育目标: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搜集五四运动有关资料学生准备:搜集五四运动的有关史实教学过程:一.导:(创设情境,问题形成)(一),创设情境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

我们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是什么时候开始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学完这一课后,就会明白。

(二)问题生成(自学导读单)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导火线是什么?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2.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外争主权,内除国贼3.五四运动的成果有哪些?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的结果是什么?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5.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6.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7.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二: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导读单(二)合作探究【探究一】五四运动的背景(1)国内: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③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4)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2)国际:①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同革命指明了道路:②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略中国,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遭到拒绝,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探究二】什么是五四精神呢?五四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 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五四运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及其历史意义。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一章第三节“五四运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及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史料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民族独立、民主和科学而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及其历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命运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新课:(1)背景:讲述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以及民众对民主、科学的渴望。

(2)过程:讲解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及取得的初步胜利。

(3)影响: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当时的热血青年,如何参与到五四运动中。

4. 例题讲解:解析一道关于五四运动的选择题,指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第13课五四运动一、背景1. 政治动荡2. 北洋政府黑暗统治3. 民众渴望民主、科学二、过程1. 爆发:1919年5月4日2. 发展: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3. 胜利:北洋政府拒绝签字、释放被捕学生三、影响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 推动中国历史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五四运动的背景。

(2)分析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其影响。

2. 答案:(1)背景:政治动荡、北洋政府黑暗统治、民众渴望民主、科学。

第13课五四运动【优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优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优质教案】【统编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第13课中,深入探讨五四运动背景、过程和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五四运动爆发背景、主要经过、各阶层人民参与情况,以及这场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并掌握五四运动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3. 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四运动背景、过程和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事件对中国影响,从而导入新课。

2. 讲解新课:(1)背景:讲述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民族危机加深等情况,引导学生解五四运动爆发背景。

(2)过程:详细讲解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具体情况,让学生解五四运动主要经过。

(3)影响: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推动作用,以及在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方面历史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阶层人物,模拟五四运动中游行示威活动,体验当时氛围。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五四运动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13课五四运动2. 内容:(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民族危机加深(2)过程: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3)影响: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五四运动背景、过程和影响。

(2)谈谈你对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地位认识。

2. 答案:(1)见板书设计。

(2)示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一次伟大革命,它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五四运动理解程度,以及对课堂活动参与度。

第13课五四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 - 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经过和影响;2.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推动作用;3.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五四运动的起因和经过;2.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推动作用;3.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转折意义;2.合理归纳和总结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对班级同学的调查,了解到初中生对五四运动的了解程度较低,因此要在导入环节中简单介绍一下五四运动的基本背景。

2. 五四运动起因和经过首先,通过教师简介五四运动的起因,分析中国在战争后期的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

其次,课上通过图片或文本形式,让同学们了解五四运动以及相关的抗议活动的经过。

3. 五四运动的推进作用通过引用相关资料和人物事例,让同学们理解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推动作用。

此外,讨论五四运动对爱国民主和进步文化的影响。

4. 五四运动的影响讲述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包括社会体制的调整、文化传统的转型,以及爱国主义和现代性的观念变化等方面。

5. 总结与评价课程结束时,要对孩子们听取意见,询问他们对本次课程的看法。

老师可以向班级同学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孩子们巩固和总结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本堂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背景和意义,进而推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和认识。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反思,发现许多同学对五四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五四运动的深远影响和意义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更加注重该事件对中国教育、文化、传媒等各个领域的影响,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 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分析北洋政府外交失败的原因及五四运动的起因;掌握五四运动的主要过程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经过和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

3.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北洋政府外交失败的原因及五四运动的起因。

教学重点:掌握五四运动的主要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关注。

2. 讲解:详细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1)背景: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影响: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洋政府外交失败的原因。

4. 例题讲解: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1. 第13课五四运动2. 内容:(1)背景: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3)影响: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分析北洋政府外交失败的原因。

2. 答案:(1)见板书内容。

(2)北洋政府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政府外交策略失误等。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妨碍,经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过程与办法: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办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别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四少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略“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明白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哪位同学懂五月四日是中国啥节日?那个节日是如何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觅这个令无数少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脚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二)、新课说授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咨询: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别可幸免的波及中国。

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依然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学生讨论后回答:略教师概括: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降后,主权别能独立,中国还是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

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预备在和约上签字。

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少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阶段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教师说述: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

第13课 五四运动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_2.docx

第13课 五四运动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_2.docx

第13课五四运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五四运动》教学设计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部编版课题名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3课五四运动课程标准了解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近代化探索中,它体现了发动广泛的群众根底、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促进先进的中国人从以西方为师到以俄为师、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的变化,进而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伟大转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核心素养1.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再现历史场景,全面认识五四运动的背景、爆发、过程、结果和意义,意识到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的。

(唯物史观)2.提供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认识到论从史出,要注意对历史材料的解读和运用,学会正确评价历史。

(史料实证》3.在感悟五四精神过程中,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理性考虑的科学精神。

(家国情怀)学情分析本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中国近代史历史知识面较窄,对五四运动讲解上光靠书本上的知识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提,需要拓宽知识面,多补充历史材料(视频、文字材料等)进行分析。

教学重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视频(2.5分钟),并提问:为什么百年的学生要进行这么活动?观看《建党伟业》学生游行示威的影视片段。

视频导入,用百年前青年学生的壮举,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引导学生思考,快速进入课堂。

讲授新课之探源五四介绍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属于战胜国一方。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 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本课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五四运动的起因,即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的过程,包括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抗议活动;以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认识到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其能够从多元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3. 引导学生学习五四运动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地图、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笔、历史课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出五四运动的主题。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五四运动的起因,即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包括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抗议活动。

3. 阐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

三、随堂练习(10分钟)(1)五四运动是什么时候发生的?(2)五四运动的原因是什么?(3)五四运动中,哪些群体参与了抗议活动?(4)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什么意义?2.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五四运动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过程: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作业设计:1.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五四运动的时间轴,并简要描述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五四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通过分析五四运动的发生原因、领导阶级、斗争方式以及取得的成果等方面,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爱国、进步、、科学的五四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作为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爱国运动,其深刻内涵和意义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学生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涵,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进步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五四运动的内涵和意义。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学习相关历史资料,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初步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五四运动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五四运动?”引发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

然后,详细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包括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场景。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五四运动中各阶级的作用,以及五四运动取得的成果。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目标设定(一)课程内容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教材分析1.从教材地位的角度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的第二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和历史意义。

本单元有三个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三部分内容关系密切。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所以五四运动上承新文化运动,下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四运动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2.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析:本课有三个子目: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一目里包含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开始,五四运动的扩大则是继续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把过程分为两个子目讲述,有割裂之感,因而可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

3.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分析:本课的内容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五四运动相关的史料很丰富,有利于学生学习多种史料互证等史料实证的方法;关于五四运动的影响众说纷纭,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再有就是五四运动中学生和工商各界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也很容易得到学生们的认同,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

(三)学情分析1.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二级的学生,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直观有趣的图片、视频、历史故事等,好奇心重,喜欢新颖的问题,因而适宜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课内容学生接触不多,大部分学生只对五四运动的名称有初步了解,但其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都比较陌生,因而需要较多的资料和讲解帮助学生认识本课内容。

第13课五四运动--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13课五四运动--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13课五四运动--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使学生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字资料和提取《五四运动》《上海商人罢市游行》《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等图片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胜利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感悟五四青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意义。

五四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和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始,我国产业工人的队伍逐步壮大。

到1919 年五四运动前,产业工人有两百多万人。

那时,工人罢工仍属于经济斗争。

中国工人阶级还没有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和会,但提出的合理要求却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国的拒绝。

这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由于北洋政府的镇压,激怒了中国的工人阶级,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人大罢工席卷全国。

这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图示法、材料分析法、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教师:视频、图片、课件等。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13课 五四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 五四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五四运动中各派别的主张和代表人物。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五四运动的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2.四五运动中各派别的主张和代表人物,以及其影响与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课堂讲授(30分钟)1.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发生原因。

•辛亥革命以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中华民族面临巨大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

•外部环境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的主权和利益遭受侵犯。

•火种:五四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由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组成的双重性质。

•倡导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新文化等思想。

•面向全社会,广泛吸纳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参与。

3.五四运动中的各派别和代表人物。

•爱国主义者:陈独秀、胡适、鲁迅。

•民主主义者:李大钊、蔡元培、闻一多、严复。

•工人阶级领袖:罗章龙、李仙洲。

4.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培育了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

3. 小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五四运动中的代表人物进行研究,并撰写报告,介绍该代表人物的主张、贡献和影响。

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让每个小组轮流发表自己的报告,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展望,强调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四、拓展练习1.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有哪些?2.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哪些新的思想和文化现象?它们又对中国有什么影响?3.五四运动的主张和实践在当今中国社会还有什么指导意义?五、教学反思本课采用课堂讲授、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介绍和代表人物的研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从而激发出对历史的认知和思考。

教学设计3: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3: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五四运动导火线;五四运动口号;五四运动主力;五四运动结果和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创设情境,结合有关史料、歌曲和电影片段,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五四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不喜欢过节?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也有很多纪念性的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是来源于我国近现代的历史事件的吗?(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青年就像东升的太阳,朝气蓬勃,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你们知道这个节日的来历吗?什么是五四精神呢?让我们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来揭开谜底吧!(二)、讲授新课: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师讲解: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19年1月开始,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开会的目的就是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因而派出了(陆征祥、顾维钩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

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巴黎和会寄予很高的期望,他们认为通过这次会议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奴役的命运。

师:结果怎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部电影的片段,影片的名字叫《我的1919》,这部影片记述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

(播放影片片段)师:中日双方在会上辩论的焦点是什么呢?生:是山东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趁机窃取了山东的主权,日本认为中国已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应转让给日本,无须在会议上讨论。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

本课设计中,以“寻源五四: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走进五四:北京学生的壮举”“见证五四:全国民众的斗争”“追忆五四:不同时代的声音”为框架,多层次、不同角度的再现五四运动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史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同时,注重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五四运动中标语、口号和斗争史实的了解,理解北京学生的爱国精神即五四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问题连续体理论落实。

此理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本课设计了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会爆发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么推进的?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什么?五四精神是什么?”通过这三个核心问题,再层层设问,使问题贯穿课堂始终,学生跟随问题设置,不断思考,迸发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与学的状态发生根本性转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开发和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具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生情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所以结合智慧学伴的内容给学生进行了课前的检测,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听说过五四运动,知道爆发的时间和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决定,但对于五四运动的具体经过和历史意义不明确,所以根据检测结果,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方式: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启发探究教学模式。

运用文字材料、图片、节选视频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再结合问题导读、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历史史实的能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智慧学伴辅助教学技术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视频三、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知识与技能知道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一、导入新课出示周令钊1951年作品《五四运动》,赏析作品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从第一个图片可以看出:释放被捕的学生,看第二个图片: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第三个图片: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3.归纳总结:请同学们快速熟悉教材60页,小组合作3分钟,讨论交流后回答。

阶段时间地点主力军口号结果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扩大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板块四:五四运动的评价1.根据课件中三幅图片概括总结其性质。

(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反帝国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根据材料分析其特点。

(1)6月3日上海机器纺纱等行业六七万工人大罢工(2)6月5日上海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罢市救国”等标语。

(3)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4)济南青岛烟台聊城泰安济宁曲阜临沂等地响应。

农民抵制日货和断绝粮源的斗争。

(5)不准在路行丐,免妨碍国人救国行动;罢市期内,无失窃之事五四运动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3.根据材料归纳其意义(1)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2)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3)五四运动后,更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全国建立了许多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024年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2024年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

2024年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统编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册,第13课五四运动。

详细内容为第一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五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重点分析1919年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掌握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五四运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五四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强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五四运动的选择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关于五四运动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13课五四运动2. 主要内容:(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族危机加深;爱国情感的激发。

(2)过程: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全国各地响应。

(3)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五四运动的背景。

(2)列举五四运动的过程。

(3)谈谈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五四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贡献,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1)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1)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落实课标理念,用好课本教材。

教材是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依托,所以,在备课中教师必须围绕课程标准,充分研读教材,理清教材中各子目的逻辑关系,充分使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例如引言、正文、注释、相关史实、图片、材料研读等,并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以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更好的突破课文重难点。

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达标要求了解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时间、地点、领导者、主力、结果;阅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和爱国学生奋起抗议的相关史料,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从五四运动的口号、参与者、斗争目标和结果等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受五四青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第二课,课文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主线比较清晰完整。

本单元主要阐述近代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与发展。

从内容看,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的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而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下一课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所以,五四运动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的讲述,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领导者、主力、结果;阅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和爱国学生奋起抗议的相关史料,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通过阅读“材料研读”、提取《五四运动》《上海商人罢市游行》《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等图片信息,还原和感悟历史,分析和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感悟和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感受五四青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2.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通过本课学习,能使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

我们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是什么时候开始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学完这一课后,就会明白。

(这样设计导入为了让学生能够熟记五四运动的五四青年节的来历与历史事件有关。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

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

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
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设置此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被挨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加深印象理解,掌握重点)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3.教师讲述: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

出示材料:
“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
提出: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让学生探讨。

(设置此环节让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熟知,从而加深印象,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回答:除了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特点:五四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2.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得到进一步扩大有哪些原因?
学生回答:陈独秀等人地积极号召、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威胁。

3.教师讲述:面对民族危机,上海工人积极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4.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的代表拒绝的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因:五四运动实现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目标,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教师讲解: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爱国:从背景、口号方面去理解;反帝反封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彻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妥协。

(设置此环节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列表讲解: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设置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印象,更加深刻的理解这节课的难点)
教师讲解: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都为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如: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未能充分依靠群众,最终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把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它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我们把这些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叫旧民主主义革命。

与之相对应的,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居于领导阶级的地位,在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结论:虽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没有大的进步,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所以中国综合国力依然很弱,依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这个消息传到国内马上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面对失败,感到屈辱和愤怒,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探究二】什么是五四精神呢?
结论:学生以拳拳爱国之心发起了五四运动,他们希望中国走向独立进步,他们高举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伟大旗帜和封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

五四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1919年成为了记忆的永恒,那个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的年代,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仿佛一场精神日出照亮了20世纪以后的中国,那是一个少年的中国。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90多年前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精神”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生于1919年的这一呐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B )
A.自由 B.爱国 C.平等 D.博爱
2.“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

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

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

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

”材料中所反映历史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C.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搜集有关五四运动的标语和口号,下列哪一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 C )
A.誓死争回青岛 B.取消二十一条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D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板书设计
五四爱国运动
⒈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⒉爆发:⑴时间:1919年5月4日。

⑵地点:北京。

⑶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

⑷主力:学生。

⒊发展:⑴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⑵主力:工人阶级。

⒋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⑴释放被捕学生。

⑵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⒌意义:
⑴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⑵标志: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