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灌溉制度分类与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灌溉制度分类与制定
第1 章灌溉用水量
一、名词解释
1. 吸湿系数
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吸湿系数。
2. 凋萎系数
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蔫点。
3. 田间持水率
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水量。
4. 作物需水量
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土壤蒸发及组成植株体所需的水量。
5. 灌溉制度
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6. 灌水定额
一次灌水在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
7. 灌溉定额
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8. 灌水率(灌水模数)
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溉净流量q 净。
9. 灌溉设计保证率
是指灌区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
以正常供水的年数或供水不破坏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
二、简答
1. 简述农田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
按农田土壤水分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为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其中土壤水是与作物生长关系最密切的水分存在形式,按形态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2. 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
样?
主要有四种:质量百分数,以水分质量占干土质量的百分数表示;体积百分数,以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表示,或以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孔隙体积的百分数表示;相对含水率,以土壤实际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数表示;水层厚度,将某一土层所含的水量折算成水层厚度,以mm计。
3. 简述土壤水的有效性。
土壤水按是否能被作物利用而划分为无效水、过剩水和有效水。其中无效水是指低于土壤吸着水(最大分子持水率)的水分,过剩水是指重力水,有效水是指重力水和无效水之间的毛管水。
4. 何谓旱灾、洪灾、涝灾和渍害?
农田水分不足引起作物产量减少或绝收的灾害称为旱灾。洪灾主要是指河、湖泛滥开形成的灾害。涝灾是指旱田积水或水田淹水过深,导致农业减产的现象。渍害是指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或土壤上层滞水,因而土壤过湿,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头疼或失收的现象。
5. 何谓凋萎系数和田间持水率?两者各有什么用途?
凋萎系数是指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蔫点。田间持水率是指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水量。凋萎系数一般用于确定是否应当进行农田灌溉,而田间持水率一般作为重力水和毛管水以及有效水分和过剩水分的分界线,因此用于确定最大灌溉水量。
SPAC 全称为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m ,是指将土壤-植物-大气看作一个连续体统一考虑,分析农田、作物及大气之间的水分运移的
6. 何谓SPAC?
物质和能力连续的系统。
7. 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有哪些?
主要有植株蒸腾、株间蒸发(棵间蒸发)、深层(田间)渗漏三种。
8. 什么是作物需水临界期?了解作物需水临界期有何意义?
作物全生育期中因需水得不到满足时最易影响生长发育并导致最大减产的时期。掌握不同作物的需水临界期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即何时必须保证作物的用水需求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作物生长及产量。
9.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
包括: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大气湿度、风速、日照时间、辐射强度;土壤条件,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地下水埋深等;作物
条件,作物品种、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面积)、生育
阶段;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排水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气象条件
10. 什么是灌溉制度?灌溉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灌溉制度是指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的总称。灌溉制度的内容包括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
11. 制定灌溉制度有哪些方法?
总结群众丰产灌水经验;进行灌溉试验;按水量平衡原理进行计算。
12. 为什么要对初拟灌水模数图作必要的修正?如何修正?进行修正的原因:1. 初始灌水模数图在不同时期的灌水率差异较大,若满足最大,则工程规模及投资大,利用率低,若满足较小者,则容易导致部分时期缺水。2. 初始灌水模数图不连续,不利于管理。
修正原则:1、尽量不改变主要作物关键用水期的灌水时间。若必须调整,以前移为主,前后不超过三天。即不影响作物需水要求。2、调整后灌水率图均匀、连续,最小灌水率不小于最大灌水率的40%,即减少输水损失,使渠道工作制度比较平稳,灌水率过小(大)时可以缩短(延长)灌水时间进行调整。3、消除短期停水,停水时间不少于5-7 天。可保留相对
长时期停水,进行工程维护保养。
新型作物灌溉制度的建立与运用
临床医学论文发表摘要:灌溉制度是指在一定自然气候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使农作物获取优质高产稳产的产量所需的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灌水定额和全生育期所需的总灌水量,即灌溉定额。灌溉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既可使作物适时适量灌溉,又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和灌区内大面积农业获取高产[1] 。灌溉制度。的合理制定与正确执行,对于充分发挥灌溉工程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作物;灌溉制度
1 灌溉制度分类
传统灌溉理论认为,作物灌溉就是把作物和土壤“喝足吃饱”。然而随着灌溉理论深入研究和灌溉实践,节水灌溉新理论认为灌溉是“适时适量灌”、“精细灌水”、“灌作物而不是灌地” [2] 。灌溉制度已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充分(或称为充足)灌溉,其是以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节水灌溉3 种制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