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在网上看到广东一所学校校长禁止学校里说方言。我不知道那是所什么学校,记得这样的事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倒是碰到过,因为那是培养演员的学校,学生来自各省市,要不在学校把方言“禁掉”,台词课上起来就很吃力。拿我来说,要不是严格训练,前后鼻音一辈子也分不清。但是,我并没有把方言丢掉。
不过,对于不是从事语言工作的人来说,我倒是觉得普通话能听能说就可以了,不必人人字正腔圆的。
说到底,语言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方言如此繁多,还有那么多民族的语言,没有一种统一的语言,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过去有“官话”,后来叫“国语”,现在叫“普通话”。南宋时期,朝廷南迁,偏安杭州,把“官话”带到了江南,至今还有将杭州话称为“杭州官话”,杭州话里有很多“儿化韵”,也是北方的官话里带来的呢。
我有一个亲戚,儿时随父母从上海到香港,在上海时学会沪语和国语;在香港学了广东话和英语,后来又去美国念大学,大学毕业刚进美国一家公司,恰遇国内去了个团和公司洽谈生意,团内有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随团的翻译却听不懂粤语、沪语,只会说普通话。公司方面把我那位亲戚找来,很快就让各方沟通了。事后,美国公司在短时期内将他提拔为远东部门的负责人。
我说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明语言作为工具之重要。多掌握一种语言会拓宽你人生的道路。而且如果上述的那个中国去的团里,大家都会说普通话,问题就简单得多了。
但是,作为原生态的语言,方言是万万不能禁止或取消的。它是语言的土壤,也是普通话植根的土壤。方言中有许许多多来源于生活的生动鲜活的东西,是普通话替代不了的。中国文学的代表著《红楼梦》、《水浒》等作品中就融入了许多方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红楼梦》里的“促狭鬼”就是江南方言里的词,按方言应该念成“cuo(入声)ka(入声)ju”,它的具体意思,江南人都懂(林黛玉就是从江南到北京去的),普通话却很难翻译。可是在电视剧里按普通话正音一念,不但北方人不懂,连江南人也听不懂了。这是很无奈的事。当年以沪语拍成的电视剧《孽债》,在央视播出时改成普通话,那原来生动有趣的语言打了个大大的折扣,也很无奈。我们看北京人艺演老舍的《茶馆》,觉得语言特别有味,其实,这部戏说到底是一部北京的方言话剧,有一些对白,即使会说普通话的上海人、广东人也听不懂的。
方言也是一个人与故乡连系的情感纽带。不论你走到天涯海角,听到乡音,就知道是故乡人,就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你到了一个新地方,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会有一种陌生感,孤立感;然而,如果你去学习当地方言,哪怕说不好,你会很容易融入当地人中间,就会受到欢迎。这种由语言建立的情感,也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
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普通话和乡音方言,都应该会说会听,是缺一不可的。
特色与危机并存
近日,上海市教委表示要大力推进学龄前儿童沪语教育工作,遴选有条件的幼儿园进行上海话教学试点,并逐步在全市推行。
方言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心中的文化记忆。如何保护和传承方言,现在已成为不少地方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国从1955年开始在教育体系中推广普通话。到2010年,普通话普及率已经达到54%以上。相比普通话推广取得的成就,方言却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化了。
传承文化内涵多
“方言是宝贵的地域文化载体,是汉语文化的财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韫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据了解,方言的种类繁多,以不同地理划分方式归类于不同的地方语系。其中官话、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赣语、吴侬软语等七大方言支撑着汉语的整体架构。
一位广西的李先生说:“我来北京三年,普通话越来越标准,现在都有人说我有北京口音了。但跟老家的朋友在一起,我们还是说广西方言。”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汉语方言学专家王莉宁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是广西人,走在路上听到有人说家乡话会感到格外亲切,甚至想前去与之攀谈。”
此外,方言也是一些地方艺术的依托。像苏州评弹、越剧等地方艺术,都要用当地方言去演绎,才更有魅力和特色。
“渐行渐远”需保护
“只有在老乡聚会的时候才会说方言,平时都讲普通话”,当被问及日常生活中是否使用方言作为交流语言时,一位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吴女士说。
据了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语言报告》中,中国包括82种语言。学术界估计,如果算上那些尚未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语言,中国的语言大约有120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漩认为,目前这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
王韫佳分析说:“语言的使用是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的。首先,老百姓所接触到的大部分有声信息都是通过普通话来传递;其次,汉语方言的衰落也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普通话教学有关。此外,人口的频繁流动也使得地方语言难以长时间保持原汁原味。”
多种形式存方言
2010年,粤语的存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普”、“粤”能否共存,怎样才能给方言留存一定的生存空间等问题成为了各方争论的焦点。
对此,王莉宁分析道:“普通话与方言都是中华语言文化的载体,二者并不对立。普通话作为通用语、大范围使用的公共语言,利于日常交流。但在私人场合,可以给方言一定的生存空间。”
王韫佳认为,对于保护方言,语言学工作者不仅要对汉语方言进行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数字化的手段把有声方言资料永久性地保留下来。
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温州市于近日在市图书馆发布《温州方言文献集成》,以图书文字的方式对方言进行了保存。此外,山东省青岛市也在日前启动了方言保护工作,对方言的传承和保存进行整理和录制。
公司禁讲方言令掀网络热议近5成网民不反对使用
上班时间说方言到底行不行呢?新华调查最新结果显示49.8%的网民认为只要不影响
工作,说方言完全可以。50.2%的网友则选择在公共环境应该说普通话。调查结果表明国人在处理普通话同方言之间关系时已建立起成熟理性的心态。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语言文字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虽然各地的文字书写大体一致,但方言作为地域人文的产物却千差万别,语言的多样性从一个侧面彰显着我国文化的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网友希望给方言更多的发展空间,只要在工作允许的范围内,说说方言大可不必如此“言重”,但同时网友也认为在公共场合应该使用普通话。新华调查结果也印证了网友的观点,62.3%的网民选择在亲友和同乡面前说方言,而选择在上班时间说方言的只有10.1%,仅3.62%的网民选择在公共场合说方言,另外各有12.3%和11.5%的网友选择了只说方言和只说普通话。
普通话盛行不减方言文化情结
新华网郑州2月25日电(记者双瑞)“有一种寒暄叫‘弄啥哩’”“有一种聊天叫‘喷’”……春节期间,印有洛阳方言附普通话解释的扑克牌在洛阳春节庙会上,几天内卖出数万副,并在网络上刮起晒家乡话、说方言的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