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元明清时期

以中书省为主的中枢权力机构和行省制度

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棉纺织业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

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清时期的政治中枢权力机构演变清朝中枢权力机构和军机处

平定三藩之乱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设台湾府

平定准噶尔分裂叛乱势力

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重农抑商政策

明清时期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和土地赋税政策

商业和海外贸易

王阳明的心学

李贽的离经叛道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儒家思想的发展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

明末清初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成就

文学艺术成就

课标综述

必修一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必修二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必修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选修四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了解李时珍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元朝设中书省掌管政事,明太祖朱元璋改革官制,废除中书省,不设宰相,由皇帝监理宰相之职,大力加强皇权。内阁是承担秘书、顾问职责的机构,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清朝达到巅峰。

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现代中国版图在这一阶段奠定。

元明清时期的手工业较前代有明显进步,明朝中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自明朝中后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明朝初年,理学在知识界占据统治地位。明朝中期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从晚明到清初,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出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元明清,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仍在发展,元曲、明清小说、戏剧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都与市民阶层的兴

起有密切关系。

一、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元朝的中枢权力机构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元朝的手工业和商业

(1)棉纺织业的发展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2)商业和对外贸易

元朝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3元朝的文化

(1)郭守敬的科技成就

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郭守敬革新浑仪,造出的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基本相同。“敬授民时”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

(2)农学成就

元朝王祯的《农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越的四大农书之一。

(3)杂剧和散曲

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

1.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1)明初废除丞相制度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至皇权不稳。明太祖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1380年,明太祖以某犯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明朝。

(2)明朝内阁制度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曾在八天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明成祖在位时,选拨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均辅助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