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

(一)以自然为美

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

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

局限。

(二)以“大”为美

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以“大”为美,美在自由

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在《逍遥游》中,得以体现。

2.大之为美在于:“大而无用”以成大用

庄子的人生哲学体系中有一个基本原则:能够保生,养生即为大用。保有人的自然之性、获得生命和享受生活,一直是庄子所追求的。在《逍遥游》中,庄子借助和他的老对手惠施的两次辩论,深入的阐明了这一观点。

(三)以“道”为美

“道”为老子、庄子共同赞颂和讴歌的东西,是老庄哲学的基础,也是道家之所以称为“道”的根本原因。天地自在是为道,日月运行是为道,山清水流是为道,万物各具其行是为道,万物各生其性是为道。败帝王得道则成,失道则败;人得道则乐,失道则忧。大道常在,大道不改,只有顺应大道,人类才能有美好的前景和归宿。

1.道之美在于它的广大而富于变化

《天地》篇中说:“夫道,负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庄子认为大道是无边无际的,无拘无束的,人的精神与思想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畅游,从而得到世俗不可能获得的超脱。

2.道之美在于它的永恒、持久于生生不息

庄子认为人道同一,天道合一,因此他从忧生的现实社会中超越了出来,基于这种认识,他便超越了生与死的局限,由衷地赞叹永恒的大道

的无穷魅力。

3.道之美在于它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的观点是由老子提出来的,在于顺应天道,“行不言之教”,然后众生各得其性而自生,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庄子充分发挥这一思想,说明天地万物的存在无不合于道,否则便会失其性,伤其真。

正是对这种自然之性的向往,对顺应自然生活的提倡,使庄子在文章中对那些形体残缺、外貌丑陋的有德之人给予了莫大的赞誉,寄托了深深的向往之情。

二、庄子美学精神的现代化价值

《庄子》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浪漫文学的新品种,增加了理想主义的新内容,庄子的美学理论既对现代化中国人格的建构有影响,又是现代中国人格构建的内在构成部分。

从理论上讲,庄子的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评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

1.社会批判精神

庄子的人格中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应成为现代中国人格构建的内在求。他这种精神的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2.超越精神

庄子的人格中闪耀的超越精神,这也是现代人格中的人文要求和追求。这种精神,在今天尤为重要和珍贵,值得继承和发扬。

三、庄子审美理论的负面影响及历史局限性

庄子的审美理论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他对现代中国人精神的构建尤具重要的意义。但是作为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庄子以及他所建立的人格理想都不能带有那个时期的历史局限性,庄子的理想人格作为非主流人格所具有的负面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日益在扩大,今天我们更需要认识它的消极意义。

首先,庄子审美理论的崇古意识是形成中华民族保守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庄子“缘督以为经”的行为准则与明哲保身的民族阴暗性

格。再次,庄子的顺势哲学与造成宿命论的流行。任何理论都是一定时代的理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庄子的美学理论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对庄子的美学理论的现代化价值的重新阐释,既要看到历史价值,又要对它的消极影响有深刻的认识。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首先,《庄子》“大美不言”。《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庄子•知北游》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其次,《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以为他们“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第三,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观。《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庄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体。鱼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造。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鱼之乐”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鱼之乐”的最高部分,是对人生意义在精神尽处的觉解。<庄子>的美学思想,发于私有制,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强调个人本位道德和均衡社会秩序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