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 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 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 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 “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理想的智育
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
心得体会
案例:《家人的爱》(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下册) 教学片断
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前不久,老师读到一篇我们班 一位同学写的非常感人的日记,想听吗?”随即,屏幕上 出现了一位中年男人——写日记的小者的父亲。随着画面 的变化(天不亮就去批发市场购菜,然后在菜场卖菜,送 菜),小作者的声音同时出现,日记中叙述了父亲的辛劳 和孩子对父亲的担心和期盼。画面是感人的,声音也是真 挚的。在家都专注地听着,没有一点声音,完全沉浸在这 感人的场景里。日记听完了,教室竟然安静得连一点声音 都没有,许多孩子的眼角都湿润了。此时,我们可以感受 到学生此刻不平静的心情,他们的内心正在掀起情感的波 澜。当老师请学生说说小作者的心声,谈谈自己的感受时, 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宣泄出来了,他们把写日记的小作者对 父母的感恩之情移情到自己身上,同样描述着自己父母的 辛苦。这时的描述带着孩子的真切感受,饱含着深情,是 发自学生心底的、情真意切的呼喊,这样的教学又怎能没 有实效。
新程实施以来,通过新课改理念的学习,使我 认识到,品德课程只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 础,根据儿童实际情况创生 的教材,才更具
教育意义,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 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心得体会
案例:“多彩的学校生活”(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片 段 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一段录像,并请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有没有自己, 是在什么课上找到自己的,当时自己在做什么,学到了什么本领。录像播 放的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场面:写字、读书、做操、做游戏,画画、 观察植物、捏泥···因为录像播放的是教师抓拍的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真实场 面,所以当看到自己出现在画面中时,他们是那么地惊喜和兴奋!于是, 亲切感在心中涌动,生命的灵性被呼唤,“多彩的学校生活”的学习主题 因此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小学生喜欢新鲜、活泼的事物,对于枯燥的、教条式的品德教育只会感到 厌倦。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就应让可爱的孩子们能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获 得情感上的熏陶和道德的滋养。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内容的录像的播放, 让课堂不再生硬、遥远,而变得亲近、柔合。这就是教师创生教材带来的 巨大魅力。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 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 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生活中捕捉有价 值的话题来创生教材,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
作为官员,朱永新牢记执政为民理念。担任苏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期间,被
誉为中国学教育、懂教育、管教育的市长第一人,在全国率先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期间,他积极参政议政、敢说敢言,以数百个提案议 案关注教育民生,并结集出版《我在政协这五年——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 民主政治进程》等著作。其中根据其教育提案与建议选编的《给中国教育的100个 建议》获评为“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华 十大财智人物”、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 形象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
想 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的 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教 师
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通过读书学习我对 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心得体会
要有理想信念
做
好
要有道德情操
这样一来学生从中感悟到了学习的快乐,感受到了学习的多种途 径和方法,愿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体会了生活处处有学问,只 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就能学到很多知识和本领。
心得体会
“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主 体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自主活动 中才能不断积累社会检验。增强感悟能力, 提高主动性。”上述课例中,教师让学生进 行了一次自主开放的活动体验。在这次的开 放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尽情感受、亲身 体验,真正实现了品德教学依托教材又超越 教材,立足课堂教学又延伸课堂之外的开放 特性。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 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丰 富了生活经验,提高了实践能力。此时,德 育要求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成为了 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
理想的教育
理想的教育是个人潜能的发挥, 让每一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让每一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 让每一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 理想的教育是民族利益的福祉, 让每个人接受从生到老的全过程, 让每个人体验到地球村的绝景佳色, 让每个人生活在宁静与和平的永恒时空。
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理 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到熏陶,认知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
心得体会
二、从“单一控制式”到“开放活动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习惯于单一控制 的教学过程,只顾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课程实 施的基本过程基本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于是,教师在课程活动中, 不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教育环境、设置问题情境, 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缺乏解决课 堂实际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能力。加上囿于学科本 位,教师长期教授一个科目,局限于一门课程,无 论是职前培养、在职培训,还是日常课程活动,都 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缺乏学科之间的交流 与渗透,把丰富的教学过程简单化为单一的认知过 程。这种由教师统一控制的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的课 堂教学,很难体现品德课程的综合性、开放和活动 性。
应该是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关于学习、勤于思考、 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最少 的时间赢得最高学习效率的学生。
心得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小学品德课程 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其全新的标准,崭新的教 材和生活化的视野,成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 的重要载体。 作为小学品德课教师,只有不 断努力,不断改变,不断感悟,积极践行, 本着“回归儿童,以学论教、自主发展”课 程理念,通过改变自己的课堂行为,充分发 挥品德课特有的综合素质教育功能,才能圆 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与新课程的共同成 长。
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 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 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 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 校外的天空。
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 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 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活动的主人。
心得体会
三、从“表面热闹式”到“内心触动式” 新课程要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 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 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于是,有些教师又 不入了另一个误区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活动这 种教学形式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一节走马灯似地 变换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以:角色扮演、资料调查、游 戏、访谈、画一画、唱一唱······彷佛活动越多就越能 体现新课程的特征。在这样的课堂 中,我们可以发现, 尽管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学方法五花八门,但最终学 生们也只不过是看了场戏而已,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 并没有被真正激活,问题依旧没能解决。如果课堂热 闹但缺乏心智的启迪,教师投入了激情而无内涵,学 生感受了而思辨,教学就只能停滞在肤浅的表面,活 动的价值也旧因此丧失殆尽了。如何激发学生的真实 情感,打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这扇门呢?
读书心得
《新教育之梦》
—探索小学教师教学之路
从书的演变看书的总类
源自文库竹简
帛书
现代书籍
电子书籍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 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 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 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 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 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 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 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 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 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 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 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 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
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 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 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
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
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 较、综合、分析。
简
介
作为学者,朱永新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十六卷)等,著作被译为英、日、
韩、阿拉伯等文字。
在国内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文章400余篇。主编有《当代 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教育文库》、《新教育文库》等30余种。先后多次主持 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 与此同时,他践行教育理想,从2002年起,由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推广,至 2013年,全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余所实验学校、150余万名教师和学生参与 实验之中,以行动悄然改变着中国教育。
心得体会
一、从“严格执行教材”到“主动创生教材”
传统的品德课教学中,教材作为承载教学内容 的文本,不仅规定了老师“教什么”,而且规 定了老师“怎样教”。因此老师只考虑“如何 教”这一教学过程的问题,而不考虑“教什 么”“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课程设 置的问题,最终教师沦落为向学生传递“法定” 知识技能的“教书匠”,其应有的参与课程发 展的专业职能也就逐渐萎缩了。
老
要有扎实学识
师
要有仁爱之心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生, 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通过读书学习,我理解了现代师 德的核心是服务。包括:强化学生的 主体意识,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 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必须把学生看作,拥有一切人的尊严 的完整的生命体来待。
而伟大的师魂是用爱铸造的:
•爱
love
包
• 理解
括 七
• 尊重
个 要
• 宽容
素
• 平等
:
• 关怀
• 给予和责任
没有理解 — 盲目的无知 没有尊重 — 支配和控制 没有宽容 — 苛求 没有平等 — 专制和功利 没有责任 — 轻薄 没有给予和关怀—空洞和苍白
理想的德育
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 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 感悟道德的境界。
拜读此书
在我边读书边 思考的过程中
给我指导性最强 的是《新教育 之梦》这本书
简
介
朱永新,男,1958年8月生,江苏大 丰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 长、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学
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 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 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的教育实 验发起人。
理想的学生
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 朝气蓬勃的学生。 应该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
应该是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 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学生。
应该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 特长的学生。
应该是一个善于和人合作、关于和人相处、有着和 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缘儿”。
简
介
目录
第一章 理想的德育 第二章 理想的智育 第三章理想的体育 第四章 理想的美育 第五章 理想的劳动 技术教育
第六章 理想的学校 第七章 理想的教师 第八章 理想的校长 第九章 理想的学生 第十章 理想的父母
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理想的德育 二、理想的智育 三、理想的美育 四、理想的教师
五、理想的学生
心得体会
案例:《向“谁”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上册)教学 片段
在课的开始,我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舞蹈家杨丽萍的一段舞蹈, 钢琴家朗朗的一只钢琴曲,并介绍他们成名成家的过程,引发学 生的仰慕之情。再问:要想成名成家该怎样做?有学生说要从小 多学多练。接下来我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表演体现他特长的节目, 并说说是怎样学来的,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其后来引导其他孩 子各自表演自己的本领。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踢毽子,有 的跳绳,有的展示他画的画、手工作品等等,并交流了是怎样学 来的。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向他人学 (包括:老师请教、长辈的教导、和同学讨论交流、榜样的作用 等);向生活学(包括:通过观察、亲自动手实践、旅游);向 媒体学(包括:登录互联网,看电视、电影及录象,看书、报纸、 杂志,看宣传画、公告栏,听公益讲座等)。
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 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 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 “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理想的智育
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
心得体会
案例:《家人的爱》(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下册) 教学片断
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前不久,老师读到一篇我们班 一位同学写的非常感人的日记,想听吗?”随即,屏幕上 出现了一位中年男人——写日记的小者的父亲。随着画面 的变化(天不亮就去批发市场购菜,然后在菜场卖菜,送 菜),小作者的声音同时出现,日记中叙述了父亲的辛劳 和孩子对父亲的担心和期盼。画面是感人的,声音也是真 挚的。在家都专注地听着,没有一点声音,完全沉浸在这 感人的场景里。日记听完了,教室竟然安静得连一点声音 都没有,许多孩子的眼角都湿润了。此时,我们可以感受 到学生此刻不平静的心情,他们的内心正在掀起情感的波 澜。当老师请学生说说小作者的心声,谈谈自己的感受时, 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宣泄出来了,他们把写日记的小作者对 父母的感恩之情移情到自己身上,同样描述着自己父母的 辛苦。这时的描述带着孩子的真切感受,饱含着深情,是 发自学生心底的、情真意切的呼喊,这样的教学又怎能没 有实效。
新程实施以来,通过新课改理念的学习,使我 认识到,品德课程只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 础,根据儿童实际情况创生 的教材,才更具
教育意义,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 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心得体会
案例:“多彩的学校生活”(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片 段 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一段录像,并请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有没有自己, 是在什么课上找到自己的,当时自己在做什么,学到了什么本领。录像播 放的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场面:写字、读书、做操、做游戏,画画、 观察植物、捏泥···因为录像播放的是教师抓拍的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真实场 面,所以当看到自己出现在画面中时,他们是那么地惊喜和兴奋!于是, 亲切感在心中涌动,生命的灵性被呼唤,“多彩的学校生活”的学习主题 因此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小学生喜欢新鲜、活泼的事物,对于枯燥的、教条式的品德教育只会感到 厌倦。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就应让可爱的孩子们能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获 得情感上的熏陶和道德的滋养。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内容的录像的播放, 让课堂不再生硬、遥远,而变得亲近、柔合。这就是教师创生教材带来的 巨大魅力。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 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 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生活中捕捉有价 值的话题来创生教材,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
作为官员,朱永新牢记执政为民理念。担任苏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期间,被
誉为中国学教育、懂教育、管教育的市长第一人,在全国率先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期间,他积极参政议政、敢说敢言,以数百个提案议 案关注教育民生,并结集出版《我在政协这五年——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 民主政治进程》等著作。其中根据其教育提案与建议选编的《给中国教育的100个 建议》获评为“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华 十大财智人物”、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 形象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
想 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的 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教 师
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通过读书学习我对 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心得体会
要有理想信念
做
好
要有道德情操
这样一来学生从中感悟到了学习的快乐,感受到了学习的多种途 径和方法,愿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体会了生活处处有学问,只 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就能学到很多知识和本领。
心得体会
“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主 体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自主活动 中才能不断积累社会检验。增强感悟能力, 提高主动性。”上述课例中,教师让学生进 行了一次自主开放的活动体验。在这次的开 放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尽情感受、亲身 体验,真正实现了品德教学依托教材又超越 教材,立足课堂教学又延伸课堂之外的开放 特性。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 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丰 富了生活经验,提高了实践能力。此时,德 育要求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成为了 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
理想的教育
理想的教育是个人潜能的发挥, 让每一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让每一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 让每一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 理想的教育是民族利益的福祉, 让每个人接受从生到老的全过程, 让每个人体验到地球村的绝景佳色, 让每个人生活在宁静与和平的永恒时空。
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理 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到熏陶,认知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
心得体会
二、从“单一控制式”到“开放活动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习惯于单一控制 的教学过程,只顾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课程实 施的基本过程基本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于是,教师在课程活动中, 不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教育环境、设置问题情境, 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缺乏解决课 堂实际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能力。加上囿于学科本 位,教师长期教授一个科目,局限于一门课程,无 论是职前培养、在职培训,还是日常课程活动,都 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缺乏学科之间的交流 与渗透,把丰富的教学过程简单化为单一的认知过 程。这种由教师统一控制的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的课 堂教学,很难体现品德课程的综合性、开放和活动 性。
应该是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关于学习、勤于思考、 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最少 的时间赢得最高学习效率的学生。
心得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小学品德课程 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其全新的标准,崭新的教 材和生活化的视野,成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 的重要载体。 作为小学品德课教师,只有不 断努力,不断改变,不断感悟,积极践行, 本着“回归儿童,以学论教、自主发展”课 程理念,通过改变自己的课堂行为,充分发 挥品德课特有的综合素质教育功能,才能圆 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与新课程的共同成 长。
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 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 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 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 校外的天空。
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 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 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活动的主人。
心得体会
三、从“表面热闹式”到“内心触动式” 新课程要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 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 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于是,有些教师又 不入了另一个误区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活动这 种教学形式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一节走马灯似地 变换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以:角色扮演、资料调查、游 戏、访谈、画一画、唱一唱······彷佛活动越多就越能 体现新课程的特征。在这样的课堂 中,我们可以发现, 尽管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学方法五花八门,但最终学 生们也只不过是看了场戏而已,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 并没有被真正激活,问题依旧没能解决。如果课堂热 闹但缺乏心智的启迪,教师投入了激情而无内涵,学 生感受了而思辨,教学就只能停滞在肤浅的表面,活 动的价值也旧因此丧失殆尽了。如何激发学生的真实 情感,打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这扇门呢?
读书心得
《新教育之梦》
—探索小学教师教学之路
从书的演变看书的总类
源自文库竹简
帛书
现代书籍
电子书籍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 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 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 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 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 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 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 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 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 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 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 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 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
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 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 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
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
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 较、综合、分析。
简
介
作为学者,朱永新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十六卷)等,著作被译为英、日、
韩、阿拉伯等文字。
在国内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文章400余篇。主编有《当代 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教育文库》、《新教育文库》等30余种。先后多次主持 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 与此同时,他践行教育理想,从2002年起,由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推广,至 2013年,全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余所实验学校、150余万名教师和学生参与 实验之中,以行动悄然改变着中国教育。
心得体会
一、从“严格执行教材”到“主动创生教材”
传统的品德课教学中,教材作为承载教学内容 的文本,不仅规定了老师“教什么”,而且规 定了老师“怎样教”。因此老师只考虑“如何 教”这一教学过程的问题,而不考虑“教什 么”“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课程设 置的问题,最终教师沦落为向学生传递“法定” 知识技能的“教书匠”,其应有的参与课程发 展的专业职能也就逐渐萎缩了。
老
要有扎实学识
师
要有仁爱之心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生, 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通过读书学习,我理解了现代师 德的核心是服务。包括:强化学生的 主体意识,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 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必须把学生看作,拥有一切人的尊严 的完整的生命体来待。
而伟大的师魂是用爱铸造的:
•爱
love
包
• 理解
括 七
• 尊重
个 要
• 宽容
素
• 平等
:
• 关怀
• 给予和责任
没有理解 — 盲目的无知 没有尊重 — 支配和控制 没有宽容 — 苛求 没有平等 — 专制和功利 没有责任 — 轻薄 没有给予和关怀—空洞和苍白
理想的德育
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 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 感悟道德的境界。
拜读此书
在我边读书边 思考的过程中
给我指导性最强 的是《新教育 之梦》这本书
简
介
朱永新,男,1958年8月生,江苏大 丰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 长、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学
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 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 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的教育实 验发起人。
理想的学生
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 朝气蓬勃的学生。 应该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
应该是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 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学生。
应该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 特长的学生。
应该是一个善于和人合作、关于和人相处、有着和 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缘儿”。
简
介
目录
第一章 理想的德育 第二章 理想的智育 第三章理想的体育 第四章 理想的美育 第五章 理想的劳动 技术教育
第六章 理想的学校 第七章 理想的教师 第八章 理想的校长 第九章 理想的学生 第十章 理想的父母
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理想的德育 二、理想的智育 三、理想的美育 四、理想的教师
五、理想的学生
心得体会
案例:《向“谁”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上册)教学 片段
在课的开始,我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舞蹈家杨丽萍的一段舞蹈, 钢琴家朗朗的一只钢琴曲,并介绍他们成名成家的过程,引发学 生的仰慕之情。再问:要想成名成家该怎样做?有学生说要从小 多学多练。接下来我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表演体现他特长的节目, 并说说是怎样学来的,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其后来引导其他孩 子各自表演自己的本领。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踢毽子,有 的跳绳,有的展示他画的画、手工作品等等,并交流了是怎样学 来的。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向他人学 (包括:老师请教、长辈的教导、和同学讨论交流、榜样的作用 等);向生活学(包括:通过观察、亲自动手实践、旅游);向 媒体学(包括:登录互联网,看电视、电影及录象,看书、报纸、 杂志,看宣传画、公告栏,听公益讲座等)。